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正>巢虫是蜡螟的幼虫,是中蜂的主要敌害,它以蜡屑为食,钻入巢房底部蛀食巢脾,逐步向房壁钻孔吐丝,使蜜蜂幼虫到蛹期不能封盖或封盖后被蛀毁产生"白头蛹",造成蜂群逃亡或大批封盖蛹的死亡。因此,掌握防治巢虫技术,对中蜂生产非常重要。在日常蜂群管理时,控制巢虫对中蜂群的危害,主要从糊牢蜂箱无缝  相似文献   

2.
正巢虫是蜡螟的幼虫,是中蜂的主要敌害,它以蜡屑为食,并钻入巢房底部蛀食巢脾,逐步向房壁钻孔吐丝,使蜜蜂幼虫到蛹期不能封盖或封盖后被蛀产生"白头蛹",常造成蜂群逃亡或大批封盖蛹死亡。因此,在日常的管理时,应采取合理的饲养方法、及时消除巢虫的生存空  相似文献   

3.
《中国蜂业》2011,62(9)
巢虫是蜡螟的幼虫,是中蜂的主要敌害,以蜡屑为食,并钻入巢房底部蛀食巢脾,逐步向房壁钻孔吐丝,使蜜蜂幼虫到蛹期不能封盖,封盖后被蛀毁产生白头蛹,造成蜂群逃亡或大量封盖子死亡。在日常蜂群饲养管理中,养蜂者应根据巢虫的生物学特性采取合理的饲养管理方法,及时消除巢虫的生存空间,切断巢虫繁殖的途径,从而有效控制巢虫的危害。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4.
<正>巢虫,是蜡螟的幼虫,是中蜂的主要敌害,它以蜡屑为食,并钻入巢房底部蛀食巢脾,逐步向房壁钻孔吐丝,使蜜蜂幼虫到蛹期不能封盖或封盖后被蛀毁产生"白头蛹",常造成蜂群逃亡或大批封盖蛹的死亡。在日常的饲养管理中,养蜂者应根据巢虫的生物学特性采取合理的饲养管理方法、及时消除巢虫的生存空间、切断巢虫繁殖的路径等,做到防治结合,从而更加有效地控制巢虫对蜂群造成的危害。1症状当你提手电查看蜂群,有蛾虫老往你手电光飞  相似文献   

5.
袁春颖 《蜜蜂杂志》2007,27(5):30-31
巢虫是蜡螟的幼虫,是中蜂的主要敌害,它以蜡屑为食,并钻入巢房底部蛀食巢脾,逐步向房壁钻孔吐丝,使蜜蜂幼虫到蛹期不能封盖或封盖后被蛀毁产生"白头蛹",常造成蜂群逃亡或大批封盖蛹的死亡.  相似文献   

6.
正巢虫~([1,2])是蜡螟的幼虫,属鳞翅目、螟蛾科。蜡螟分大蜡螟和小蜡螟。两者都是中蜂的主要敌害,以蜡屑为食,并钻入巢房底部蛀食巢脾,逐步向房壁钻孔吐丝,使蜜蜂幼虫到蛹期不能封盖或封盖后被蛀毁产生白头蛹,常造成蜂群逃亡或大批封盖蛹死亡。受巢虫危害的蜂群,群势较弱,繁不起蜂,生产力下降或消失,给蜂农造成极大的损失。巢虫为完全变态昆虫,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3])。卵呈椭圆形,表面光滑,初产时白色,  相似文献   

7.
陈德霞 《蜜蜂杂志》2020,40(2):26-27
1巢虫巢虫是严重危害养蜂业的害虫之一,尤其对中蜂影响大,要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巢虫是蜡螟的幼虫,分为大蜡螟和小蜡螟2种。属于完全变态昆虫,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发育阶段。北方地区小蜡螟发病较多,小蜡螟雌螟长9~11 mm,寿命可达25~30 d。白天隐藏于蜂箱、巢脾缝隙或箱外隐蔽处,夜间在巢内活动,常在箱底蜡屑中产卵。1只雌螟每分钟可产卵60~80粒,一生总产卵量200~1600粒。卵于1周后孵化成幼虫(巢虫),1~3 d爬上巢脾后,食量猛增,蛀食巢脾、蜜粉,钻隧道毁坏巢脾,咬伤、咬死幼虫,致使蛹不能封盖,造成所谓的"白头蛹"。  相似文献   

8.
巢虫,俗称绵虫,是中蜂夏秋季节的致命害虫。目前还没有治疗巢虫的特效药物,故巢虫防治应注重饲养管理,培养蜂群内部的抗虫优势。 一、巢虫滋生的规律 3~4月,蜡螟出现。它们白天潜伏在缝隙里,晚上活动。雌、雄蛾夜间交尾,觅蜂蜜香味入蜂箱产卵。初孵化的巢虫在蜡屑里潜伏,二三天后上  相似文献   

9.
王德朝 《蜜蜂杂志》2005,25(7):27-27
巢虫为蜡螟的幼虫,蜡螟成虫白天多隐藏在缝隙中,夜间出来活动。雌蛾与雄蛾在夜间交尾,经交尾后的雌蛾即可潜入蜂箱内产卵。每只雌蛾可产卵2000~3000粒,卵产于蜂箱的缝隙里或蜡屑中。初孵化的幼虫在蜡屑中生活2~3天后,就可上脾危害。当蜂群弱小,脾多蜂少时,巢虫便乘机上脾穿洞蛀食蜡质,吐丝作茧,大量繁殖,伤害蜜蜂子脾,严重破坏了蜂群正常生存及繁殖条件。在气温较高时,蜂群中撤出的备用巢脾及一些深色老脾极易遭受巢虫危害,蜡螟窜入空巢脾产卵,巢虫以蜂蜡为饲料加速繁殖,不久便使巢脾失去利用价值。近年来,由于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蜂场中巢…  相似文献   

10.
巢虫为蜡螟的幼虫,蜡螟成虫白天多隐藏在缝隙中,夜间出来活动.雌蛾与雄蛾在夜间交尾,经交尾后的雌蛾即可潜入蜂箱内产卵.每只雌蛾可产卵2 000~3 000粒,卵产于蜂箱的缝隙里或蜡屑中.初孵化的幼虫在蜡屑中生活2~3天后,就可上脾危害.当蜂群弱小,脾多蜂少时,巢虫便乘机上脾穿洞蛀食蜡质,吐丝作茧,大量繁殖,伤害蜜蜂子脾,严重破坏了蜂群正常生存及繁殖条件.在气温较高时,蜂群中撤出的备用巢脾及一些深色老脾极易遭受巢虫危害,蜡螟窜入空巢脾产卵,巢虫以蜂蜡为饲料加速繁殖,不久便使巢脾失去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徐子成 《蜜蜂杂志》2014,34(10):26-26
<正>以前曾有养蜂人说:"中蜂怕巢虫,意蜂怕螨"。其实,意蜂也怕巢虫。不论是养中蜂还是意蜂,莫把空余蜂脾、赘脾留作巢虫的培养基。巢虫是蜡螟的幼虫,蜡螟有2种,一种是大蜡螟,它的幼虫长约2 cm;另一种是小蜡螟,它的幼虫长不足1 cm。它们的成虫都是灰白色,昼伏夜出,喜欢在空余的蜂脾、刮下的赘脾和箱内的蜡屑及副盖上产卵,幼虫以食蜡为生。幼虫化蛹时能黏附在蜂房和蜂箱内壁四周的木板上,吐丝做茧,把箱壁的木板  相似文献   

12.
巢虫又叫“绵虫”,是蜡螟幼虫,属螟蛾科。常见的有大蜡螟(Galleroa mellinella L)和小蜡螟(Achrois grisella Fabr)两种。一般出现于3—4月,晚上出来活动,雌雄蛾夜间交尾后,产卵于蜂箱的缝隙处或箱底的蜡屑中。初孵化的幼虫,先在蜡屑中生活,约二、三天后就上脾,若蜂群强大,蜡螟幼虫无法上脾。幼虫老熟后,以蜜蜂巢脾、蜂蜡为主要寄主,  相似文献   

13.
中蜂最易受巢虫危害,严重时蜂群弃巢而逃。经多年观察,我发现有蜡屑的蜂箱底部经常有巢虫和巢虫结茧化蛹。因此,就尝试将方形的矿泉水塑料瓶剪掉一面做成简易饲喂器,放在蜂箱内,有意识地在漂浮物中加入些旧巢脾,吸引蜡螟产卵。效果果然不错,这种饲喂方法蜜蜂采食方便、快捷,还能定时从饲喂器底和更换的漂浮物中消灭大量巢虫及蟑螂等。  相似文献   

14.
中蜂最易受巢虫危害,严重的蜂群弃巢而逃。经多年观察,我发现存有蜡屑的蜂箱底部经常会有巢虫或巢虫结茧化蛹。我尝试着用四方的矿泉水塑料瓶,剪掉一方做成简易饲喂器,放在蜂箱内,有意识地在漂浮物中加入些旧巢脾,吸引蜡螟产卵,效果不错。这种饲喂方法,蜜蜂采食方便、快捷,还能消灭大量巢虫及蟑螂等。  相似文献   

15.
蜂箱内盖不完整可造成蜡螟危害在搞好箱内环境情况下,蜂箱内盖不完整是促成蜡螟危害的主要原因。蜂箱内盖一旦有缝隙,中蜂将用蜂蜡将其封住,蜡螟往往趁机在有蜡的缝隙内产卵,卵孵化成幼虫后便比箱底蜡屑里的幼虫更具上脾机会。因此在使用蜂箱内盖时不宜使用有缝内盖,...  相似文献   

16.
杨建树 《蜜蜂杂志》2002,(11):17-17
巢虫是蜡螟的幼虫 ,俗称绵虫。在我地 5~ 10月 ,绝大部分中蜂群均受其危害 ,有的整框封盖子成为白头蛹 ,没有一只能健康出房的幼蜂。新法饲养的中蜂虽很难造成飞逃 ,但群势严重削弱 ,甚至无法维持原群生存 ,只有合并。采用紧缩蜂巢 ,新脾育子 ,淘汰旧脾、劣脾 ,勤搞箱内卫生等  相似文献   

17.
巢虫是蜜蜂的一种敌害。众所周知,中蜂易患巢虫病,常造成蜂群逃亡或大批封盖蛹死亡,巢虫是中蜂的主要防治对象。  相似文献   

18.
正养过中蜂的养蜂人和中蜂爱好者都知道,中蜂群一过夏天后蜂箱最怕的就是蜡螟对蜂箱和蜂群的危害。轻则腐坏蜂箱,腐坏严重的蜂箱不进行可靠的修补是无法再使用的;重则对蜜蜂蛹和幼虫造成伤害,可严重造成蜂群的不安和最终的集体逃亡。养过几年中蜂后一直在想怎样可靠地给蜂箱加上不用操心的"保护伞",最后在淘宝搜到一种用涤纶纱布做的婴幼儿蚊帐,马上买了几顶小的蚊帐,打算给蜂箱也安上蚊帐不让蜡螟和其他飞虫侵害蜂群。我  相似文献   

19.
对中蜂“白头蛹”的防治提出几点办法·余乌九对中蜂“白头蛹”的防治提出几点办法·余乌九“白头蛹”主要是小蜡螟的幼虫危害所致。蜡螟幼虫的生活特性是喜干燥怕潮湿,春繁期,中蜂箱内长期积水,巢虫就不能发展,到了夏秋季节,箱内干燥,蜂群秋衰,脾多蜂少,蜜源缺乏...  相似文献   

20.
为防范巢虫对中蜂的危害,蜂友们习惯采用勤扫箱底蜡屑、割掉陈旧巢脾的方法。实践得知,对防巢虫至关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此,而在于蜂箱本身的工整性。蜂箱的工整性好,箱体无裂缝,从蜂巢上掉下的蜡屑不会掉进裂缝里,蜜蜂就容易清除掉在箱底的蜡屑。箱底无蜡屑,巢虫就无处产卵,这样巢虫就难以形成对蜜蜂的危害了。相反,如箱底有裂缝,在巢虫危害高峰期,即使每天对蜂箱进行清扫,蜜蜂同样会遭受巢虫危害,并且整理的次数越多,巢虫危害就越严重。 意蜂极少遭受巢虫危害,除了它的清除能力比中蜂强外,更特别的是箱内所有的大小缝隙都被蜜蜂用蜂胶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