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的培育与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锋 《现代农业科技》2010,(18):350-352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除了制度因素和体制因素外,直接受制于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通过研究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素质及就业现状,深入探讨了农村劳动力就业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以及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的培育途径,提出劳动力就业能力培育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刘爱华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2):221-224,228
根据2001—2013年统计数据,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正显著影响,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制度综合因素产生负显著影响.因此,可以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村家庭人均收入,从而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增加对转移成本的承受能力;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扩大转移就业空间;全面深化制度改革,破除劳动力转移各种障碍.  相似文献   

3.
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中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因素,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改善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4.
以全国5个省101个村实地调研的大样本数据为例,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分为只务农、只务工和兼业3种类型,运用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对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就业转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社区特征、土地是否流转、对公共服务的评价以及所在地区均是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重要因素。为促进农村劳动力更好地实现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流动,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村发展,需要强化农村基础教育,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和指导;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并加强农村道路建设。  相似文献   

5.
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就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为了对其进行深入了解,基于荆州市沙市区岑河镇陈龙村的实地调研数据,建立Logit模型,从个人因素、配偶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影响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文化程度、配偶工作情况、配偶年收入、家庭与城区距离、老人与未成年人数量和乡镇企业数量对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意愿有显著影响。针对上述情况提出政策建议: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引进乡镇企业,扶持创新创业,发展县域经济;健全土地流转制度,完善养老托育和子女入托入学服务体系;鼓励与支持多渠道参与就业,灵活就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6.
基于恩施州贫困县贫困村中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选择,通过对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和农村劳动力人均可支配收入的Logistic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研究发现健康与社会保险对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具有显著影响,由此为农村劳动力人口健康与医疗保障制度设计提供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速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由于政策因素、经济因素、农民自身因素等多方面制约,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有所减慢.在对各种转移障碍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构建回归模型对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据此,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应彻底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规划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地区分布;改革土地制度;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分析及主要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环境因素给农村劳动力就业带来的影响;同时,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提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及转移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东平  彭建强  闫震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874-13877
利用官方的统计数据,分别阐述了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和转移的总体现状,并根据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及转移过程中的”结构性”问题,分析指出,农村女性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农村中老年妇女大量滞留农业、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因素是制约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和转移的主要原因。因此,针对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及转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①提高农村女性劳动力文化素质和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②完善劳动力市场,健全社会保障制度;③发展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促进我国劳动力有序转移和推进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分析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因素,主要从已有的观点着手分析,然后得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已有观点包括制度因素,文化水平.农业就业资源,乡镇企业发展缓慢,下岗职工的影响。农村劳动力需求结构变化。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等,个人补充的一些影响因素为国民经济发展及其结构、传统思想、资源禀赋、农业生产的分散性、经济学规律决定的市场和政府功能的不足、培训机制的不健全等。  相似文献   

11.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既是沈阳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也是推动农村就业扶贫工作的主要抓手,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文中通过对沈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与特点的分析和归纳,深刻剖析了当前沈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并从做好动态监测与管理、加强技能培训、多方拓展就业渠道、开展就业援助活动、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等方面,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促进沈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地震灾区5个县23个村的问卷调查,建立Probit模型深入探析了灾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倾向和就业途径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年龄的增长降低了灾区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就业尤其是外出务工的可能性;文化程度越高者非农就业的可能性越大,且更倾向于留在本地就业;拥有技能和培训经历、社会关系网络发达的灾区农村劳动力通常选择外出务工;此外,家庭劳动力越多、非农收入比重越高、实际经营农地面积越少,地区非农产业发展水平越高的灾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3.
从农民工的就业现状入手,结合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农民工就业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农民自身问题,劳动力市场的制约,户籍制度问题,权益保障,农村劳动力供给剩余,需求不足五个方面,揭示了影响农民工就业的原因主要因为职业培训不足,就业信息缺乏,制度存在缺陷,农业、乡镇吸纳农民工能力有限,并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农民工就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制约着黑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因素,思想观念差、职业技能低下、受教育程度低的劳动力大量滞留在农村是主要原因.通过数据调查和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理论得知,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就业服务体系,多方面多角度增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领域,深层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劳动力回流现象或将成为一种常态,农村回流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农村发展与振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劳动者微观行为和家庭生命周期双重视角下,采用Probit回归模型,基于河南省虞城县10个村庄539份农村回流劳动力抽样调查资料,综合分析不同因素对农村回流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结果表明:①农村回流劳动力非农转移决策是家庭生命周期类型、生计资本、回流特征等多元因素交织的结果。②相对于抚养期家庭,其他家庭类型的农村回流劳动力更倾向于从事农业,且同一因素影响程度与作用方向存在差异。因此在执行相关的就业政策时,需根据农村回流劳动力所处的家庭生命周期类型不同,采取精准适用的激励措施促进其多渠道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活动圈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2003-2006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活动圈的基本情况.研究发现:由于收入和风险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倾向于就近外出就业;同时,年龄、性别、区位、教育等因素,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活动圈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从青格达湖乡劳动力转移现状出发,从制度、经济和农民自身素质等角度分析该乡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促进青格达湖乡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包括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旅游业、推进青格达湖乡城镇化进程以及建立健全剩余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等。  相似文献   

18.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环境下,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等的影响下,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就业又受到农村劳动力隐性剩余、城市化总体水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劳动力结构性变化和经济全球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解决好这些因素的影响,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就业带来的积极作用,不仅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更是...  相似文献   

19.
王开良  朱巧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981-7983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提高农民素质,促使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等方面提出了很多积极的对策。但对于农村劳动力市场体系、服务体系、保障体系和就业制度建设方面的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知识结构状况、职业培训状况、生存权利、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状况等方面,以便有针对性地建设农村劳动力市场,并按照兼顾城乡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原则作出就业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0.
为了让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够顺利地进城就业,从2004年开始,福建省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重点联系制度,目前已确定了永泰、南靖、仙游、上杭、周宁等30个重点联系县。各重点联系县将加大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建设力度,努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法律咨询、办理社会保险、开展调查摸底、建档立卡等系列服务,政府对接受培训的农民给予一定的补贴和资助。福建省自2000年在清流等25个县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试点以来,全省25个试点县共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140个,3年来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50万人次,培训后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