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MODIS NDVI的京津风沙源工程治理区荒漠化动态监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MODIS植被指数产品为数据源,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进行京津风沙源工程治理区荒漠化程度划分,得出2000年、2004年、2008年荒漠化等级分布图,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不同等级荒漠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京津风沙源工程治理区荒漠化程度总体上呈现减少趋势;荒漠化转移方向主要为严重荒漠化→重度荒漠化→中度荒漠化→轻度荒漠化→非荒漠化。  相似文献   

2.
克拉玛依市土地荒漠化评价及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  苏香玲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3):235-237
应用RS与GIS技术,利用2004年和2009年TM遥感数据,对克拉玛依市境内的荒漠化土地现状与动态变化进行监测研究,并对其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克拉玛依市荒漠化土地面积2009年为727472.85hm2,占总面积的94.73%。其中,风蚀荒漠化面积431803.62hm2,占监测区总面积的56.23%。2004年荒漠化总面积为732893.96hm2。近5a来,克拉玛依市荒漠化土地面积总体呈略微减少趋势,但荒漠化程度明显变轻,主要表现为极重度风蚀荒漠化和盐渍化荒漠化分别减少了21.96%和7.44%。  相似文献   

3.
基于沙地植被指数的荒漠化评价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混合像元是影响基于遥感技术的荒漠化评价精度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通过光谱混合分析技术进行了亚像元尺度上荒漠化信息提取,并在深入研究荒漠化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利用所提取的农田信息与沙生植被信息构建了用于荒漠化评价的沙地植被指数,并与常用植被归一化指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沙地植被指数对荒漠化地区植被探测能力明显优于植被归一化指数,更适合于区分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土地。对毛乌素沙地评价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荒漠化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荒漠化土地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晖  罗旭鹏 《北京农业》2016,(4):153-155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基于此,利用青海省第四次荒漠化土地监测资料对全省荒漠化土地现状的分析,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就荒漠化土地的治理提出对策与建议,旨在了解和掌握青海省荒漠化土地的现状,为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荒漠化土地防治政策,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利用山东省第三次荒漠化调查监测数据和聊城市1961~2005年的气候资料,对气温、降水、蒸发以及大风等气候因子的变化特征及其对荒漠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气候因子是聊城市荒漠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荒漠化过程与气温和大风密切相关,与降水和蒸发的关系较为复杂;(3)春季气温的快速回升、降水显著偏少、大风以及蒸发量急剧上升造成的气候干燥对荒漠化的影响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以TM影像为数据基础,以大庆、安达等8个县为例进行对比,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分析黑龙江省西部地区草场荒漠化在1996~2007年间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1996~2007年间,黑龙江省西部草场荒漠化面积有所增加,荒漠化程度日趋严重。研究表明:以卫星影像为基础使用遥感技术对荒漠化程度进行研究的方法,相比传统方法更加迅速、直观,对指定区域进行动态监测,优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7.
草原荒漠化成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资源利用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草原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破坏,其中,草原荒漠化就是过度放牧、过度开采、过度砍伐所导致的,使草原生态平衡被破坏,进而制约草原发展和畜牧业的进程。草原荒漠化的防治逐渐受到人们重视,保护水资源和加强植被保护是防治草原荒漠化的根本措施,此外,还需要充分利用草原的自我恢复能力。本文对草原荒漠化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草原荒漠化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2000—2015年中国土地荒漠化连续遥感监测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植被覆盖度作为荒漠化评价的指标,利用2000—2015年序列影像计算的年均植被覆盖度和气温、降水等数据,分析不同地区荒漠多年间荒漠化动态的变化过程、自然因素对土地荒漠化动态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土地荒漠化的贡献。结果表明:我国土地荒漠化呈整体得到初步遏制,荒漠化土地持续减少,但局部地区呈扩大的趋势;全国大部分地区气象因子未发生显著变化,西藏东部和云南山区气温上升和降水下降对土地荒漠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国家的政策和人工造林、退耕还林和保护天然林等重大工程对遏制我国土地荒漠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荒漠化土地现状和空间分布特征.【方法】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保护区内荒漠化类型、程度、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1)保护区荒漠化土地表现为风蚀荒漠化和盐渍荒漠化两种类型,以风蚀荒漠化为主,面积为383 692.68 hm~2,占保护区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30%.2)保护区荒漠化程度较重,以极重度荒漠化和重度荒漠化为主,占保护区荒漠化土地面积的65.20%;两种荒漠化类型发生的荒漠化程度不同,风蚀荒漠化发生程度较重,以极重度和重度荒漠化为主,占风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5.59%,而盐渍化荒漠化发生的程度相对较轻,以中度荒漠化为主,占盐渍化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3.31%.3)保护区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占有的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占保护区荒漠化土地面积的89.56%,且以风蚀荒漠化为主,面积达343 558.65 hm~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发生荒漠化的程度不同,林地和耕地荒漠化程度以中度为主,分别占林地和耕地荒漠化面积的43.01%和87.42%,草地以重度为主,占草地荒漠化面积的63.20%,未利用地以极重度为主,占未利用地荒漠化面积的89.28%.【结论】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荒漠化类型单一以风蚀为主,荒漠化发生程度较重,以极重度和重度为主,且主要存在未利用地中,开展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封育保护减少人为破坏是遏制保护区荒漠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任又成  吕梦卿  张志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4,(29):10279-10280,10334
对青海高原的荒漠化现状作了详细研究和分析,介绍了青海地区的气候特点,分析了荒漠化成因,并对荒漠化问题的主要改善措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宁夏盐池县水资源利用现状、2004—2019年水资源动态变化趋势分析,结合2004年、2009年、2014年和2019年4次荒漠化监测成果,探索盐池县土地荒漠化变化和水资源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由于盐池县年均降水量及黄河水灌溉量的增加,土地荒漠化趋势得到遏制,面积持续减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2.
河西走廊荒漠化面积2.36×105Km2,占甘肃省荒漠化面积的86%。为了有效地利用荒漠化区域的土地资源、光能资源,拓宽作物栽培领域,提高国土资源利用率和光能资源利用率,笔者于1995~2001年,对荒漠化区域温室蔬菜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现将适应于河西走廊荒漠化区域  相似文献   

13.
科尔沁地区荒漠化状况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遥感技术为手段,以NOAA-AVHRR为数据源,提取荒漠化信息植被指数(NDVI),利用植被指数(NDVI)与植被盖度有较高的相关性。以植被指教为土地荒漠化评价的定量依据,对科尔沁地区荒漠化程度进行了划分,探讨了科尔沁地区近十年来的荒漠化状况,得出科尔沁地区荒漠化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其中中度和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呈减少趋势,严重、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利用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1989—2007年的遥感数据,采用ENVI4.5遥感影像处理系统对研究区3个时期的数据进行处理,同时使用ARCGIS统计分析和计算,最终得到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规律,并建立数据模型,探讨其荒漠化响应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人类有意识的干扰下,进行科学的生态环境建设,将有利于合理的土地利用格局的形成和对土地荒漠化的遏制。  相似文献   

15.
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述评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根据国内外有关荒漠化方面的研究成果 ,详细分析了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未来研究趋势 .以联合国荒漠化定义为背景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通过对荒漠化基本内涵的分析 ,系统地提出了构建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方法 ,并对荒漠化评价中关于植被的作用问题、“基准”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基于NDVI-Albedo特征空间的陕西省干旱与荒漠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情与荒漠化遥感监测有助于了解时空分布特征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2000-2016年MODIS NDVI和地表反照度(Albedo)数据为基础,构建NDVI-Albedo特征空间,计算荒漠化差值指数(DDI)和植被条件反照度干旱指数(VCADI),利用气象站点实测10cm土壤湿度数据进行相关性验证,并利用DDI和VCADI分别分析17a间陕西省荒漠化和旱情的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其次,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和变异系数法分析陕西省荒漠化和旱情的变化趋势和稳定性;最后从降雨量、温度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2个方面分析了陕西省荒漠化和旱情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DDI与土壤湿度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9~0.58,且通过了95%显著性检验;VCADI与土壤湿度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6~-0.48,且通过了90%显著性检验,DDI和VCADI分别可作为土地荒漠化和旱情监测指标;陕西省旱情及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关中东北部、西安市周边以及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呈现为自南向北逐渐加重的趋势;17a间陕西省旱情及荒漠化均呈逐渐减轻和减弱的趋势,旱情及荒漠化减轻和减弱的比例分别为67.94%、81.93%,主要分布在陕北黄土高原地区;DDI和VCADI变异系数<0.4所占比例分别为98.31%和84.05%,旱情及荒漠化呈较稳定状态,受干扰强度较小;DDI、VCADI分别与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之间呈显著相关性的地区占陕西省面积比例均<20%,表明降水量、平均气温不是影响旱情与荒漠化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首先对生态环境建设内涵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其次分析了综合治理、植被建设、荒漠化防治以及水土保持等和水资源保护、利用的相关性,并估算生态环境用水量需求。  相似文献   

18.
利用MODIS卫星遥感影像,进行草场植被专题信息提取,结合地面实际调查数据,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草地植被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结合当地卫星资料和气象水文等数据,对草场荒漠化的监测方法进行探索。实验采用了多因子指标分级数量化法,对各影响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评价结果由综合评价指数体现。结果证明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遥感技术进行分类评估草场荒漠化的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相似文献   

19.
围栏、草原荒漠化与放牧制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围栏措施和制度因素对草原的沙化作用进行分析,认为围封不利用的草地并未达到顶极群落,反而使草地植物结构趋向单一,生物多样性水平降低,生态系统呈现退化现象.围封不利用的草地,往往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最终还会导致生物产量的下降.从放牧制度来看,由于游牧变为定居、不合理的围栏、不合理的引种(改良)导致荒漠化以及开垦草原加速了草原荒漠化.  相似文献   

20.
西藏自治区的腹心地带的西藏“一汪两河”中部流域地区面临着严重的沙质荒漠化威胁,“燃料、饲料、肥料”三料匮乏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的主导性人为因素.本文就三料问题与荒漠化的关系及各自解决途径进行了初步分析,总结了解决燃料问题须依靠太阳能、沼气、建设薪炭林等措施;肥料问题的解决主要依靠秸秆还田、有机肥积造与使用、保护性耕作等;重点对饲料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农区种草、牧区销售、牧区繁育的模式,农区利用冬闲夏末和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饲料作物生产.从导致荒漠化的源头入手遏制荒漠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