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以江苏省65个县市为研究实证单元,基于区域城乡一体的思想构建乡村性指数,对县域尺度上江苏省乡村性进行定量评价,以ArcGis 9.3、GeoDa 095、SPSS 16等软件平台为支撑,采用Jenks最佳断点分类、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县域尺度江苏省乡村性的空间分异进行定量地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县域尺度江苏省乡村性差异性不显著,但乡村性较强区域所占比重略大;从苏南到苏北呈现乡村性梯度递增的空间分异特征;全局上呈乡村性集聚分布态势,局部上在江阴、昆山等7县市和苏北灌云、阜宁等7县形成县域尺度的乡村性“冷点区”与“热点区”.  相似文献   

2.
转型期长江三角洲乡村性测度及其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长江三角洲为研究区域,构建乡村性RI理论公式,测度2000-2012年县域单元的乡村性;通过Moran’s I、LISA集聚图及空间变差函数,对转型期长三角县域乡村性空间格局特征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县域乡村性非均衡性显著,乡村性较弱的县域所占比重略大,县域乡村性整体上呈现出弱的分布态势;县域乡村性全局表现出空间集聚的自相关性,HH集聚区集中在通泰扬和台州,L-L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苏锡常地区;县域乡村性空间格局的连续性和自组织性越来越强,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较显著,且空间分布表现出一定的各向异性,从东南—西北方向县域乡村性呈"塌陷型"的空间分布结构;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转型期长三角地区乡村发展重构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粮食生产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江苏省是我国主要的"粮仓"之一,其粮食生产对我国粮食安全乃至社会稳定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县域为研究单元,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结合的方法,揭示建国以来江苏省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分异特征.结果表明:江苏县市间粮食产量的差异呈拉大态势,粮食总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县域占多数,且呈集中趋势愈加明显;从区域尺度看,苏南地区在江苏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在不断下降,粮食生产重心由苏南逐步向苏北转移,尤其是里下河平原成为江苏粮食生产的集中地区.定量分析表明,粮食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等因素是影响江苏省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乡村性评价及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乡村性评价已有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比较法构建乡村性指数及乡村性评价模型。以浙江省69个县市为实证研究单元,借助ArcGIS和GeoDA软件,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县域尺度的浙江省乡村性空间格局演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乡村性在总体上呈现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且集聚态势不断增强。分地域来看,浙江西南部乡村性“热点区”不断增强,并向西演化;而浙江西北部地区乡村性“冷点区”则不断弱化。  相似文献   

5.
以江苏省65个县(市)人均GDP为经济指标,测算出1990-2011年的泰尔指数,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及其空间机理作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县域经济总体差异呈现扩大趋势,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区之间的差异以及苏北内部、苏南内部差异是江苏省县域经济总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县域经济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经济发展相似地区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格局,且集聚的程度不断增强;局部空间格局表现为以"苏州-无锡"为核心的圈层空间分布结构;县域经济发展的自组织性较强,空间格局演化中的随机成分较低,而由结构化分异引起的空间差异越来越显著;东北-西南方向县域经济差异较小,而东南-西北方向县域经济差异较大。从完善合作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人才引进制度等方面提出县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基于湖南省域、脱贫县、一般县3个范畴分析了2015—2020年湖南101个县市区农村居民收入的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以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研究发现,2015—2020年湖南县域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差距不断扩大,相对差距不断缩小,工资性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经营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的贡献也较大,脱贫县农村居民收入的年均同比实际增速高于湖南省域和一般县,转移净收入成为其农村居民收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农村居民收入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异格局,在县域尺度上为空间正相关关系,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HH集聚区主要分布在长株潭城市群及其周围县域,LL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湖南西部。湖南农村居民收入的空间分异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社会与政策投入是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把乡村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典型区乡村性评价及其时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三门峡市及其6个县域为研究单元,从乡村基础设施投入状况、农业生产水平、农业科技进步3个维度构建了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组合赋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计算了1999~2016年的乡村性指数RI,并据此划定了乡村性强弱程度。结果表明:(1)在时间序列上,1999~2016年,除义马市的乡村性指数呈现平稳下降的态势外,湖滨区、陕州区、渑池县、灵宝市和卢氏县的乡村性指数均呈现出先下降后又略微上升的趋势。(2)在空间上,三门峡市各县域的乡村性指数总体上呈现出从"东高西低"转变为"西高东低"的特点。(3)1999~2016年,三门峡各县域乡村性分异指数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表明区域发展状况变化显著,各县域之间的发展差异逐渐拉大,尤其是在2013年后各县域的乡村性分异指数增长明显,经济发展不平衡态势突出。  相似文献   

8.
以三门峡市及其6个县域为研究单元,从乡村基础设施投入状况、农业生产水平、农业科技进步3个维度构建了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组合赋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计算了1999~2016年的乡村性指数RI,并据此划定了乡村性强弱程度。结果表明:(1)在时间序列上,1999~2016年,除义马市的乡村性指数呈现平稳下降的态势外,湖滨区、陕州区、渑池县、灵宝市和卢氏县的乡村性指数均呈现出先下降后又略微上升的趋势。(2)在空间上,三门峡市各县域的乡村性指数总体上呈现出从"东高西低"转变为"西高东低"的特点。(3)1999~2016年,三门峡各县域乡村性分异指数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表明区域发展状况变化显著,各县域之间的发展差异逐渐拉大,尤其是在2013年后各县域的乡村性分异指数增长明显,经济发展不平衡态势突出。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县域农田经济密度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江苏省县域单元2001—201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2011年江苏省县域农田利用经济效益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地域差异,并利用泰尔指数和变异系数等区域差异统计方法分析10年间江苏省县域农田经济密度的动态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江苏省农田经济密度整体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截至2011年形成苏锡常高值连绵区和苏北个别县域高值区;(2)2001—2011年县域间农田经济密度动态差异呈现大幅度波动态势,但苏南、苏中、苏北3个区域间的区间差异始终处于波动性增大趋势,另外3个区域所辖县区的内部差异大小顺序为苏北苏中苏南;(3)2001—2011各县区农田经济密度相对发展速率变化幅度较大,整体顺序为苏南苏北苏中,10年间各县区发展速度是2011年现状形成的基础。研究县域农田经济密度空间演变及区域差异有利于苏南、苏中、苏北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恰当的农业发展策略,为协调区域农业发展、制定农业产业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杨伟  姜晓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1):196-200
以汾河流域各县域为研究单元,选取1994~2013年研究区人均GDP数据,以GIS空间分析方法为基础,分别从绝对差异、相对差异、空间分异特征等角度对其20年来的经济空间分异态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汾河流域县域经济发展两极分化态势明显;太原市作为区域核心,对周边县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渐减弱;流域中部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以孝义市为核心,依靠资源禀赋以及交通区位条件等,经济增速明显,成为新的高值聚集区;流域南部缺乏明显的中心城市,临汾市作为汾河流域南部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但其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对周边县域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作为局部核心城市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胡皓 《安徽农业科学》2013,(17):7716-7718
分别选取县域经济较为发达的江苏省徐州市下辖3县(市、区)以及较为落后的黑龙江省绥化市下辖的6县(市、区),研究了其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了2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主要是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招商引资和领导观念的差异。从而提出了借鉴江苏省经验来加快发展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的对策,一是发挥资源优势,走农业产业化道路;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壮大民营经济;三是扩大招商引资的规模和质量,挖掘人才潜力;四是解放思想,完善县域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2.
基于县域尺度对中国粮食主产区157个产粮大县(含县级市、市辖区、自治县、旗、自治旗)2000—2015年的耕地压力空间属性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实证研究,并运用GM(1,1)模型对其2016—2030年的耕地压力进行拟合、预测。结果显示,157个产粮大县的耕地负荷较重,但随着粮食单产水平的不断提升,157个产粮大县的总体耕地压力指数由2000年的0.88下降到了2015年的0.66。截至2015年,研究对象中共99个产粮大县处于安全压力区,20个产粮大县处于潜在压力区,31个产粮大县处于轻度压力区,而江苏省邳州市,四川省安岳县、简阳市、宣汉县、岳池县、南部县、资中县7个产粮大县处于中度压力区,存在潜在耕地压力风险。157个产粮大县的耕地压力空间分异显著,马太效应增强,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态势。研究期内,总体耕地压力承载系数持续减小,耕地压力敏感系数波动显著,呈“W”形波动态势。在不考虑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预测到2030年157个产粮大县的耕地压力将进一步缓解。建立耕地压力变动影响因素模型,实证分析了耕地质量、化肥投入、种植结构、城镇化水平、农民收入等因素对耕地压力变动的显著影响,认为改良种植结构、改善耕地质量、提高粮食单产仍是缓解耕地压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基于湖北省2009年县域经济发展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县域经济呈现"双核结构""、金字塔结构""、圈层结构"和"点-轴结构"空间特征,省内发达县域(第一、二圈层)位于"宜昌市和武汉市"两个内核周边,沿长江、沪蓉高速、京广、京九、焦枝铁路等轴线集中;第三圈层位于江汉平原核心和东部,第四圈层位于省际边缘区;从空间上看,湖北省县域经济形成小范围的"高-高"集聚,但不存在明显的"低-低"聚集,出现聚积发展型、极核发展、均衡发展、边缘发展四种类型。根据分析,本文提出建设武汉-荆州都市连绵区、打造宜昌市和襄樊市城市增长极点、强化"两轴四线"、加快鄂西县域综合开发等县域经济空间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4.
海南省农业生产效率的DEA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尧艳  蔡对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454-12455,12463
在总结国内一些运用DEA研究农业生产效率的文献的基础上,运用DEA模型对海南省18个县市2002、2005、2008年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海南省由于遭受罕见的旱灾和风灾,其各市县的农业生产的有效性值均相对较低;2002、2005和2008年农业生产均属于DEA有效的地区是琼海市、屯昌县、临高县、儋州市、琼中县和白沙县;2002年的海口市、五指山市、保亭县,2005年的陵水县和2008年的三亚市、东方市也属于DEA有效地区,表明这些地区在相应年份其投入产出处于最佳状态。最后对2008年海南省6个非DEA有效市县进行投影分析,据此指出了改善这些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2002年,在湖南长沙、宁乡、南县、澧县以及安徽铜陵、江苏扬州、山东临清等7个地点.对12个杂交亲本以及包括对照中29在内共37个抗虫杂交组合进行了纤维品质比较试验.对试验所得纤维品质数据,用Excel、DPS等专业统计软件对杂交亲本、杂交组合及生态点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2个亲本被分为3个类群,第一类包括5个亲本(A1、A6、A3、B7、B11),第二类包括5个亲本(A2、B8、A5、B9、B12),第三类包括2个亲本(A4和B10);37个杂交组合(品种)被分为4个类群:7个试验地点被分为2大区,即长江流域以南棉区和长江以北棉区,长江以北棉区麦克隆值、均匀指数、气纱品质性状明显优于长江以南棉区,而位于长江以南的各试验点在比强度、整齐度、短纤维指数等性状方面要整体优于长江以北棉区。  相似文献   

16.
李永宁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565-6567
人力资本竞争力是县域综合竞争力潜在的主要来源和关键因素,提升县域人力资本竞争力对于优化县域资源配置,增强县域综合竞争力,实现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全面、健康的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以江苏县域人力资本竞争力为视角,在建立县域人力资本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最新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省的52个县、县级市(不含市辖区)的人力资本竞争力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比较和评价,发现了一些共性的、根本性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董展展  黄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3,(12):5572-5575
选取了17项指标构建一个可以充分反映县域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分异指数评价法与GIS空间分析工具相结合,对浙江省县域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综合发展水平在数值上呈强者偏强,弱者偏弱,中低水平和低水平相对集中的"金字塔型"分布特征;空间分异较大,全局空间分异ID指数为0.223 4,空间分异特征表现为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域集中分布于环杭州湾地区,发展水平低的县域集中分布于浙西南地区。据此提出了平衡区域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了从根本上了解区域内部生态系统的网络运行效率和发展潜力的空间差异,采用EMA(能值分析)方法,以福建省县域单位农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反映农业生态经济系统4大层面的13项能值指标,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主要能值评价指标,结合G 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该省67个县(市)样本的农业各层面综合发展水平进行等级划分和空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沿海与内陆县(市)在农业发展各层面上都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沿海低地县(市)在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上和农民生活水平上有绝对优势,但这种优势可持续力很弱;山区贫困县(市)在农业自然环境条件与可持续发展性能上有明显的区域比较优势。分析结果为区域农业生态规划管理与决策提供客观的数据依据,对区域产业布局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