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以鄯善绿洲为研究区,探讨乡村绿色廊道景观格局与生态功能.利用ERDAS 9.1软件处理影像数据,进行绿色廊道信息分类提取,区划矢量,建立拓扑关系,得出研究区廊道分布现状图;利用ArcGIS 9.2软件对景观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4种类型廊道中,绿色农田防护廊道的长度和密度均最大,长度占到了绿色廊道总长度的49.63%,其次为灰色道路廊道和绿色道路廊道,分别占到26.46%和23.90%,蓝色;渠系廊道只占到了0.01%,绿带几乎不存在.研究区内各种廊道,从连通度、线点率到环通度,都处于较低的阶段,致使绿色廊道的作用发挥不到最佳,因而需要在此基础上扩大绿色廊道宽度,增加其连通度,建立相对完善的绿色廊道网络体系,为当地能流、物流以及交通的流畅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
将GIS应用于沈阳市生态廊道景观格局研究.首先根据沈阳市廊道特点,将廊道划分为:道路廊道、河流廊道和生态廊道;然后利用GIS技术处理基础资料,获取沈阳市各类型廊道现状图;在此基础上,从廊道的一般特征和网络结构特征两方面对沈阳市的生态廊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态廊道中道路型生态廊道的长度为163.36km、面积为12.49km2,河流型生态廊道比较缺乏,其长度是32.91km,仅为其他类型生态廊道总长的20%,其密度仅为生态廊道总密度的16.95%.沈阳市生态廊道已初步建立了生态廊道景观网络骨架,但是建设率较低,在各廊道类型中生态廊道所占比例较小,网络线点率、环通度及连通度均不高,不利于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相似文献   

3.
应用ArcGIS判读2007年遥感影像,勾绘上海浦东新区(原)道路、水系及植被廊道,分别名为灰色、蓝色及绿色廊道。同时依据绿色廊道的属性,划分为道路绿色廊道、河流绿色廊道及环城绿带,分析各类绿色廊道的结构及网路特点,研究区面积533 km2。结果表明,研究区灰色、蓝色及绿色廊道的面积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7.37%、3.86%和15.07%;绿色网络面积101.15 km2,约占研究区面积的19%,其中绿色廊道面积80.27 km2,附着节点面积20.88 km2;绿色廊道密度为1.99 km.km-2,其中,绿色道路廊道长685.39 km,密度1.29 km.km-2,又以主干道绿色廊道的比重大;环城绿带长为绿色廊道总长的8%,但面积占绿色廊道总面积的40.4%,绿色河流廊道面积最小,约为14.91%。另外,绿色廊道的网络线点率、环通度及连通度分别为1.301、0.196和0.478,说明网络结构较为简单;相比较绿色道路廊道网络结构比其它类型复杂,还为研究区绿色廊道建设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西安汉长安城遗址作为实证研究地区,利用2018年和2020年的Landsat TM影像数据为数据源,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及遥感影像(Remote Sensing,RS)技术进行景观格局分析,以期为大遗址区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数据。将遗址区内现有土地使用状况归纳成六大类,利用景观指数分析方法,对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区内的景观格局进行规划和研究。从规划实践的角度配合因子分析选择指数,筛选出11个景观指数进行实证研究与方案评估,研究结果显示,该区道路与水体嵌块体的形状最复杂;草地嵌块体的分布最离散,并与其他类型嵌块体的相接程度最高;道路与林地嵌块体的连接度高,具有作为生态廊道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多元目标导向下的成都中心城区绿地生态网络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和景观连通性指数,以成都市三环内区域为研究对象,筛选研究区内维持景观连通性最重要的核心斑块作为绿地网络的生态源地;耦合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最小成本路径方法和重力模型,提取研究区内重要生态廊道,利用中介中心度识别踏脚石斑块,构建研究区优化的绿地生态网络。结果表明:利用MSPA方法可识别研究区内景观结构的核心区及连接桥区;利用景观连通性指数可筛选出具有重要连通性的12个核心绿地斑块作为生态源地。基于MCR模型与最小路径方法识别出的潜在绿地生态网络表明研究区南部、北部以及西南部存在生态廊道,但密集程度较小,东、西部区域生态廊道较少,生态网络结构完善度较差。利用绿地斑块的中介作用选取包括沙河公园在内的13个踏脚石斑块可构建出较为合理的研究区绿地生态网络。相比于其他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构建技术,该方法更科学,对城市绿地生态网络优化也更具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扬州瘦西湖新区湿地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扬州瘦西湖新区数字线划图作为基本信息源.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支持下,建立湿地空间数据库。选取斑块大小、斑块形状指数、分维数、景观多样性和优势度等指标,对湿地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湿地斑块共计780个,而斑块形状指数PSI≤1.50的斑块数目为464个,湿地斑块形状受人为干扰程度较大。湿地景观类型也较多,但多样性指数不高,显示出较高程度的破碎化。据此,对研究区的湿地资源利用与开发提出了建立绿色河流廊道系统、保护湿地景观的多样性和特殊性等湿地景观生态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东山岛绿色空间景观格局进行分析,为东山岛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方法]通过ArcGIS 10.5、ENVI 5.3、IBM SPSS Statistics和Fragstats 4.3等软件,提取景观格局核心指数,根据相关性指数筛选后,从斑块类型水平、景观水平2个层次分析了研究区7年内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结果]岛内整体景观格局2011-2017年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耕地、草地这两类绿色空间用地,四类评价指标(面积、密度、形状、聚散性)变化明显.岛内城镇建设扩张速度大于绿色空间的增长速度,斑块形状水平和破碎度均呈上涨趋势;岛内城镇建设以中心城区往耕地周边扩张,建设用地的聚集程度在不断增加.岛内景观多样性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绿色空间斑块的连通度降低,生态阻力加大,给保护生态系统安全带来困难.[结论]东山岛在后期的国土空间规划中需注意对耕地和草地进行保护性开发,切实加强对绿色空间优质廊道的保护和修复,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上找到可靠平衡点.  相似文献   

8.
马海英  郭丽红  马燕飞  谢远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865-6866,7040
基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以青海湖北岸为研究区域,对2006年的landsat-5TM遥感影像图进行了解译,得到青海湖流域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图;同时将研究区景观划分为13种类型。选取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空间构型指数、景观缀块特征指数等7项景观生态指标,应用FRAGSTATS软件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的优势景观类型为高山草甸,占总面积的30.91%,其次为干旱草原和湖泊,3种景观类型的面积占总面积的77.48%;研究区湖泊具有最小的景观形状指数(LSI为2.65),说明其形状较其他景观类型规则;研究区的景观特征是以高寒草甸、湖泊和干旱草原为景观基地,河流为廊道的景观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9.
根据南昌市廊道特点,将廊道划分为:灰色廊道、绿色廊道和蓝色廊道,利用GIS和CAD的图形分析和处理功能,获取了南昌市各类廊道现状图,并绘制出相应拓扑图。对南昌市绿色廊道景观构成和网络结构进行分析评价,指出南昌市绿色廊道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李静羽 《吉林农业》2011,(2):132-133
河流廊道作为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支撑体系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河流两岸的绿色植被带成为河流廊道研究中值得探讨的重要内容。文章借助3S技术,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探讨城市绿色河流廊道景观格局定量研究的方法,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基于2008年TM数据,构建网络连接度评价体系和景观类型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结论为:(1)研究区主干绿色河流廊道的网络结构简单、缺乏回路、节点孤立化,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2)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中绿地占相对优势,但分布零散、杂乱,禾形成良好的生境带;(3)总的来说,研究区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稳定性不佳。  相似文献   

11.
杜松翠  魏开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550-15553
借助昆明市1∶20 000卫星影像图以及10 m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图像,以五华区绿化主管部门统计的绿化数据和实地调查收集的数据为基础。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选取城市绿地斑块平均面积、景观破碎度、景观连接度3个能够反映景观空间特征的指标参数,对昆明市五华区主城区城市绿地景观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3个指标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五华区主城区城市绿地景观空间特征存在城市绿地以小型斑块为主,斑块平均面积较小;城市绿地斑块小而碎,绿地景观破碎度较大;绿地斑块间景观连接度较弱,生态廊道宽度较窄,不能充分发挥景观廊道的生态效益等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优化的意见和建议,为优化和创造五华区优良的城市绿地景观空间特征及构建生态安全的景观生态格局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以长河镇航空影像为基础,结合Arcgis、Fragstats 等相关软件,对长河镇绿地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定性评价绿地斑块组成及破碎化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长河镇4个生态绿地网络预案。通过分析不同网络预案廊道数量、长度和密度指标,以及网络结构α指数、β指数和γ指数,确定适合长河镇生态绿地网络构建最优预案。结果表明,长河镇生态绿地斑块数量为6 329块,总面积1 517.24 hm2,各类绿地类型斑块数量及面积差异较大,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通过比较研究,确定预案四具有较高的廊道连通性、网络闭合度和连接度,以及较低网络结构成本比等,优化了生态绿地网络绿地建设,有利于促进长河镇生态绿地连通性,增强生态绿地系统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乡村景观建设的现状及需求,结合景观生态学最优景观格局(即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模式)理论,在尊重乡村原始景观格局,保留大型斑块及原始廊道系统的基础上,主张增加绿色廊道以及小型自然斑块,促进斑块边缘物质交流,构建适合乡村地区、符合生态性要求及可永续性发展的乡村公园,以期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丰富景观生态多样性,增加乡土景观元素的参与性,减少建设过程中对乡村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设计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MSPA与最小路径方法的袁州区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快速城市化使生态斑块破碎化加剧,生态网络的构建能改善生态斑块间景观连通性,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为例,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MSPA)方法和景观连通性评价识别生态源地,并利用最小路径方法和GIS,考虑地形、景观类型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影响模拟生态廊道,然后利用重力模型判断生态廊道的重要性,最后运用水文分析,结合生态廊道交汇点确定生态节点,从而构建研究区生态网络,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生态网络优化建议。结果表明:袁州区生态源地集中分布在南北区域,中部地区综合阻力高、景观连通性低;研究区生态廊道45条,其中重要廊道15条,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重要廊道1-2与4-5应优先进行保护;林地与耕地是生态廊道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结果能为袁州区在未来用地空间上协调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对其他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网络构建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厦门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景观结构与异质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厦门城区绿地生态系统景观结构和异质性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厦门城区绿地生态系统中,单位绿地斑块最多,占城区绿地系统总斑块数的32%,而居住区所占面积较少,但斑块数却占总斑块数的28%。风景林地的斑块数最小,仅为1.3%,但其面积却在城区绿地系统中占的比例最大,达32.2%。公共绿地景观斑块不多,只占12%,而绿地面积较大,占总面积的24.6%。厦门本岛城市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为1.243,绿地整体的多样性指数较低;景观优势度为0.914,均匀度为0.642,整体绿地景观格局分布不均匀,存在看少数绿地景观控制着整个绿地格局;绿地廊道密度为0.549,分布密度较低,不能很好地发挥生态防护功能。同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石河子市作为典型干旱区绿洲城市,深居中国内陆,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城市生态系统脆弱。利用遥感影像提取景观斑块,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石河子市绿地景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各类型绿地面积中以单位附属绿地面积最大,道路绿地次之;公共绿地中以面积>10 000 m2的大型斑块为主,居住区绿地中各级斑块数量相当,但仍是大型斑块所占面积最大;市区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为1.37(最大景观多样性指数为1.79),破碎化指数为22.87个·km-2,绿地廊道密度指数较高,为2.21 km·km-2。表明石河子城市绿地景观建设状况良好,但仍应加强居住区绿地景观建设,进一步完善道路绿地建设,提高绿地系统的连通性,提高绿地景观多样性,并注重使用乡土植物。  相似文献   

17.
王磊  周晓芳  张俊艳  成克武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936-9938,9941
研究城市绿色廊道植物群落的结构、功能及其优化,对城市绿色廊道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该研究实地调查了保定市绿色廊道170个路段(绿带或河流)共260个植物群落,共记录人工种植植物86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为1.00∶0.68∶0.47;分属44科68属;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比例约为2∶1;乔木单层结构的群落占有优势地位,占全部群落的44.61%;绿带廊道植被覆盖率最高,绿色道路廊道植被覆盖率最低。建议在今后的绿色廊道的建设中,适量增加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种类并大幅提高乔灌草结构群落的比例。  相似文献   

18.
以福建东山岛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景观连通指数提取连通性较好的生态源地斑块,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识别重要生态源地斑块,定量筛选廊道,构建了由19个生态源地和171条生态廊道组成的“源—廊—点”互通的海岛景观生态网络。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网络面积共11 852.298 hm2,其中生态源地占52.76%,生态廊道占47.23%,生态踏脚石占0.01%。生态源地以林地、淡水水域为主;生态源地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差异显著,总体上南高北低;生态廊道分布东南密、西北疏;生态源地与建设用地无明显冲突,廊道与建设用地冲突由南向北递减,二级廊道与建设用地冲突更加剧烈。研究结果可为东山岛生态网络构建和优化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