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8年春,在新疆博湖从惊纹地老虎Agrotis exclamationis(Linné)(鳞翅目:夜蛾科)幼虫中发现一株病毒“Ae—02”,病毒颗粒体为卵形或卵圆形,大小为374~780×312~450nm,平均为578×412nm;病毒粒子杆状,两端钝圆,不弯曲或稍弯曲,大小为350~450×40~65nm,平均为395×50nm。该病毒对惊纹地老虎和黄地老虎A.segetum(Schiff.)幼虫致病力强。在日平均温度为24.2℃时,对1日龄惊纹地老虎幼虫感病19天后死亡率达96~100%;25天后10日龄幼虫死亡率达84~92%;对15日龄幼虫死亡率为73.96~80.96%。惊纹地老虎病毒“Ae—02”毒株,属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杆状病毒属Baculovirus,“B”亚组,定名为惊纹地老虎颗粒体病毒Agrotis excula-mationis granulosis virus,俗名鸣夜蛾颗粒体病毒,拉丁学名为Baculovirusexclamationis“B”,简称AeGV。  相似文献   

2.
新疆小麦线条花叶病毒(WSMV)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疆五家渠分离到一株病毒,鉴定为小麦线条花叶病毒WSMV,致死温度55~60℃,体外存活期3~7天,稀释限点500~1000倍。病毒颗粒长度700×18毫微米,在感病的小麦叶细胞质中观察到风轮状包含体。其病原由螨(Aceria tulipae)传播,人工接种可侵染大麦(Hordeum vulgare L.)小麦、(Triticum acestivum L.)、黑麦(Secale Cereale L.)、燕麦(Avenae sativa L.)、高粱(Sorghum valgare L.)、黍(Panicum miliaceum L.)、苋色藜(Chenopodium amaranitcolor Cost et Reyn)表现系统花叶病状,可通过介体感染玉米。
该病毒与玉米矮花叶病毒,大麦条纹花叶病毒,马铃薯Y病毒的血清反应为阴性。该病毒在我区的发生量约占小麦上总病毒数量的80%以上。  相似文献   

3.
正中文通用名称:稻纵卷叶螟颗粒体病毒英文通用名称: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ranulovirus,简称CnmeGV。物理性状:稻纵卷叶螟颗粒体病毒属微生物类杀虫剂。其颗粒体呈卵形或肾形,大小为长350~450nm,宽200~330nm。颗粒体病毒粒子杆状,微弯而两端钝圆,其大小为长280~  相似文献   

4.
PrGV“京农801株”,在24~26℃条件下,对4龄菜粉蝶幼虫的LC50为10~(3·57)颗粒体/毫升。颗粒体具整体抗原性,凝集反应出现肉眼可见的细小颗粒沉淀。试验表明:京农801株与毒力较低的分离株京农802株(LC50为10~(4·92)颗粒体/毫升)属同一血清型。血清型相同而毒力不同的现象颇似苏云金杆菌。PrGV与NPV间无交叉抗原性。颗粒体对高温有一定耐受力。  相似文献   

5.
菜粉蝶绒茧蜂生物学特性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菜粉蝶在山西省各地菜区普遍发生,为害严重。菜粉蝶绒茧蜂Apanteles glomeratus(L.)对其幼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作者等于1959~1981年先后在山西晋东南、雁北等五个地区的蔬菜产区作了调查,尤其是1977~1981年汾阳县和榆次市郭家堡大队采用广赤眼蜂Trichogramma evanescens Westwood和“7216”菌或蜂与颗粒体病毒协调  相似文献   

6.
豆野螟颗粒体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采用差异离心术、超薄切片与电镜术对豆野螟颗粒体病毒进行分离纯化、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研究。发现颗粒体多呈椭圆形,直径大小300~500nm×200~300nm;病毒粒子呈杆状,稍弯曲,大小200~300nm×40~50nm。该病毒侵染宿主脂肪体,表皮、中肠上皮、气管、马氏管等组织的细胞核,并观察到颗粒体病毒在细胞核中复制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丽绿刺蛾(Latoia lepida)是分布很广的杂食性害虫,为害油桐、糖槭、樟树、檫树、茶叶等,严重时吃光树叶。在常德一年发生二代,以蛹越冬。 1981年6月,在王家坪油桐树上,发现丽绿刺蛾幼虫自然感病死亡的虫尸,经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鉴定为颗粒体病毒所致。1981~1984年对该病毒进行了室内外感染试验和林间防治。 一,材料和方法: 丽绿刺蛾颗粒体病毒从罹病死虫体内分离获得。感染试验用初步提纯的颗粒体病毒。大  相似文献   

8.
从褐带长卷叶蛾(Homona coffearia Nietner)幼虫虫尸中分离到一种颗粒体病毒。其颗粒体为椭圆形或卵形,大小约156~194×250~325毫微米。颗粒体在0.01M Na_2CO_3+0.05M NaCl 溶液中,能游离释放出杆状病毒粒子。其大小约62.5×275毫微米。实验室和田间试验结果证明,该病毒对褐带长卷叶蛾有很高的致病力;但对拟小黄卷叶蛾、拟后黄卷叶蛾及家蚕均不致病。  相似文献   

9.
据报道,温度是影响小菜蛾颗粒体病毒(PlutellaxylostellaGranulosisVirus)稳定性的主要因素。PxGV在室温条件下可以较长时间保存,但在80℃高温条件下处理10分钟活性丧失较快[1]。日光辐射中的紫外线照射也是病毒失活的因素之一,在日光下4~60小时,小菜蛾颗粒体病毒致病力下降,如混以黑墨,防治效果有所提高[2]。土壤和叶片上的pH值对许多昆虫病毒活性具有一定的影响[3,4]。模拟紫外线和pH值对小菜蛾颗粒体病毒活性的影响,至今未有过报道。我们利用人工紫外线和不同pH值的溶液处理小菜蛾颗粒体病毒悬浮液,进一步以明确这两个因子对小菜蛾…  相似文献   

10.
 1981年夏,在京郊大面积受害的豇豆上分离到一株毒原一豇豆分离物。其症状是顶叶系统花叶,褐色坏死和畸形。生物学测定证明其寄主范围广泛,在所测试的6个科19种植物中,能侵染5个科的十余种植物。苋色藜、奎宁藜、千日红、曼陀罗、蚕豆、豇豆为其易感寄主。但不能侵染白菜、油菜、芜菁、黄瓜、菜豆、豌豆、普通烟和心叶烟等植物。该分离物虽在蚕豆上病状与蚕豆萎蔫病毒Stubbs典型株相似,但从其不侵染普通烟和心叶烟似乎又不完全相同。稀释限点:10-3~10-4;热灭活点50~55℃;体外保毒期(室温)4天以上。桃蚜或豆蚜传。提纯病毒颗粒呈直径25mm,六角形,其三种组分之沉降常数分别为50S (T),67S (M)和118S (B)。提纯的病毒制品其颗粒极易聚集特别是盐类存在时。电镜观察奎宁藜局部退绿斑的超薄切片发现为蚕豆萎蔫病毒所具有的特征性的横截面由7~9个病毒颗粒所组成的管状结晶物以及由非病毒颗粒所组成的大型晶体内含体。根据上述寄主范围、病状、病毒颗粒形态和组分以及内含体的特征,豇豆分离物是蚕豆萎蔫病毒,很可能是与已知的四种毒株不同的豇豆株。  相似文献   

11.
一株棉小造桥虫颗粒体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永升  裴美云 《昆虫天敌》1991,13(4):180-185
1988年夏末,在山西省太谷县棉田从棉小造桥虫Anomis flava幼虫体内发现一株病毒“An03”,病毒颗粒体为卵圆形,大小约为295~355×250~305nm,平均为325×277。5nm,病毒粒子杆状,两端钝圆不弯曲,大小约为200~250×185~195nm,平均为225×190nm。该病毒对棉小造桥虫幼虫致病力较强。温度为24~26℃,相对湿度为73~78%条件下,对三、六日龄幼虫感病4~5天死亡率分别达100%和98%。八、九日龄幼虫第8~9天死亡率为94%和88%。棉小造桥虫病毒“An-03”毒株,属杆状病毒科Baculoririolae,杆状病毒属Baculouirus“B”亚组,起名为棉小造桥虫颗粒体病毒Anomisflava granulosis virus,简称An-03Gv。田间病毒An-03Gv防治该虫效果为75~80%左右,高可达85%。兹将对该病毒的研究结果整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昆虫病毒与苏云金杆菌混用研究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昆虫病毒防治农林害虫是生物防治的一种重要手段,用于害虫生物防治的昆虫病毒主要是杆状病毒科的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质型多角体病毒(CPV)、颗粒体病毒(GV)和痘病毒科的昆虫痘病毒(EPV).  相似文献   

13.
茶蚕颗粒体病毒及其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从安徽舒城县晓天茶园的茶蚕罹病虫体中分离获得一种颗粒体病毒,经鉴定为茶蚕颗粒体病毒(AbGy),为我国首次发现。对茶蚕3龄幼虫的半致死浓度LC_(50)为1.23×10~7mg/ml,半数死亡时间LT_(50)为5.4~8天。经感染试验,以1龄幼虫最敏感,感病死亡率随病毒浓度增大而相应提高。在感染12种昆虫中,只感染茶蚕,对桑蚕及天敌昆虫安全无伤害作用。AbGV制剂经田间防治试验示范结果,防治适期以1~2龄为宜,每亩喷施AbGV有效剂量为100~200mg,防治效果可达75.5%~97.45%,若与微量化学农药混用则有明显增效作用,病毒后效作用长达2~3年,自然感病死亡率18.76%~55.94%,AbGV的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SSMV)和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分别感染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后所诱发的细胞质内含体和细胞嚣病变几乎完全相同。感病的叶肉细胞、表皮细胞和木质部薄壁细胞的细胞质中都可看到大量风轮体、柱状体、板状集结体和膜状体,其中以叶肉细胞中更为普遍。风轮体成群出现、同一组内风轮体常平行排列,而相邻群间常垂直排列。膜状体的内部常夹杂着许多小囊泡,其四周与内质网呈辐射状相连。在发病初期的心叶叶肉细胞质的液泡附近可看到颗粒状病毒束,而分散的病毒状颗粒则多见于发病中后期坏死的细胞中。感病细胞的叶绿体、线粒体、核、质膜及胞间联丝中均未见病毒状颗粒。感染病毒的细胞中,细胞质丰富、内质网膨大,核糖体增加、小囊泡大量出现,随着病害的加重,叶绿体、线粒体逐渐肿大,基粒缩小、膜破裂、类囊物流入细胞中。  相似文献   

15.
在较低温度下,茶蚕颗粒体病毒防治茶蚕的效果不甚理想。试验证明与低剂量杀虫双混用,能增强病毒侵染力。经较大面积示范,亩施颗粒体病毒100毫克加杀虫双10毫升,防效可达83.2~93.5%,显著高于单用。  相似文献   

16.
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SSMV)和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分别感染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后所诱发的细胞质内含体和细胞嚣病变几乎完全相同。感病的叶肉细胞、表皮细胞和木质部薄壁细胞的细胞质中都可看到大量风轮体、柱状体、板状集结体和膜状体,其中以叶肉细胞中更为普遍。风轮体成群出现、同一组内风轮体常平行排列,而相邻群间常垂直排列。膜状体的内部常夹杂着许多小囊泡,其四周与内质网呈辐射状相连。在发病初期的心叶叶肉细胞质的液泡附近可看到颗粒状病毒束,而分散的病毒状颗粒则多见于发病中后期坏死的细胞中。感病细胞的叶绿体、线粒体、核、质膜及胞间联丝中均未见病毒状颗粒。感染病毒的细胞中,细胞质丰富、内质网膨大,核糖体增加、小囊泡大量出现,随着病害的加重,叶绿体、线粒体逐渐肿大,基粒缩小、膜破裂、类囊物流入细胞中。  相似文献   

17.
室内试验,将菜粉蝶颗粒体病毒(2×10~(-3))和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2.52×10~6)两株病毒液,等量混合后浸菜叶,5次共喂养菜青虫3964头和银纹夜蛾幼虫1601头,其死亡率分别为96.2%和96.3%。经3年大田试用,结果基本一致。1990年在泰安市郊使用这两株病毒混合液喷洒甘蓝,混施区总虫口下降率91.5%,而单独使用区PrGV(3×10~(-3))、PaNPV(1.5×10~6)以及氧化乐果(1000倍液)的虫口下降率分别为65.1、37.9和73.1%。  相似文献   

18.
侵染花椰菜的芜菁花叶病毒及RT-PCR扩增外壳蛋白基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杭州市郊区及本校附近菜园地表现严重花叶症状的花椰菜上分离到一种线状病毒,接种6科31种鉴别寄主,能侵染5科22种植物。病组织超薄切片可见风轮状内含体和片层聚集状内含体。感病的芥菜叶片,用0.5mol/L磷酸钾缓冲液(pH7.5)匀浆后汁液加4% PEG-8000沉淀3h,5%~40%甘油梯度离心纯化病毒,可获得较高的产量。提纯的病毒均为一弯曲的线状颗粒,长度740nm左右。病毒提纯液于264nm处有一吸收峰,为典型的核蛋白紫外吸收。TuMV-H分离株抗血清包被的铜网能大量吸附病毒颗粒。用特异的PCR引物扩增其外壳蛋白基因,可得-0.9Kb的片段。  相似文献   

19.
北京引致大丽菊花叶症的三种病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丽菊(Dahlia pinnata Cav.)花叶病已成为花卉生产出口的严重障碍。作者于1986-1987年在表现花叶的北京大丽菊上分离到两种形态大小不同的病毒分离物,电镜检测到一直径较大的球形病毒,分别定为BDM-1、BDM-2和BDM-3。经寄主反应、体外抗性、粒体形态、血清学等鉴定,病毒分离物BDM-1是黄瓜花叶病毒CMV;BDM-2是烟草花叶病毒TMV;BDM-3是大丽菊花叶病毒DaMV。从寄主反应、粒体大小、衣壳蛋白氨基酸组份及沉降特性综合分析看,BDM-1可能是CMV的另一株系CMV-DP。  相似文献   

20.
莱粉蝶Pieris rapae(L.)易感莱粉蝶颗粒病毒Pieris rapae GV。试用该颗粒病毒防治并采用简易的防治指标结果表明,本法在甘蓝的综合防治中十分有效,可替换使用氯萄酯的防治方法,两者的鲜市标准无明显差异,都符合加工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