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塔里木河叶尔羌高原鳅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塔里木河叶尔羌高原鳅种群数量变动及资源评估.[方法]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在塔里木河干流阿拉尔段,采集叶尔羌高原鳅940尾,运用资源评估方式,研究叶尔羌高原鳅种群生态学.[结果]塔里木河阿拉尔段叶尔羌高原鳅种群总死亡系数(Z),雌性为0.298/年,雄性为0.400/年;种群自然死亡系数(M),雌雄分别为0.257/年和0.286/年;捕捞死亡系数(F),雌雄分别为0.041/年和0.114/年.叶尔羌高原鳅的开发率(E),雌雄分别为0.138/年和0.285/年,该种群目前开发不合理.叶尔羌高原鳅属于r-选择生活类型鱼类.在生态资源管理中,叶尔羌高原鳅最大持续渔获物MSY=0.000122,捕捞努力量FMSY=0.006 85.[结论l塔里木河阿拉尔段叶尔羌高原鳅未得到合理的开发,大个体鱼类数量锐减,繁殖潜力低,年龄结构不合理,小型化趋势明显,种群资源遭到破坏,亟待保护.  相似文献   

2.
旨在探讨人工养殖环境下叶尔羌高原鳅摄食量和主要消化酶的昼夜节律。在水温恒定(20±0.5)℃条件下,观察叶尔羌高原鳅在08:00、11:00、14:00、17:00、20:00、23:00、02:00和05:00时的摄食情况,并计算其摄食量;测定昼夜演替下叶尔羌高原鳅消化器官和消化道中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结果表明,叶尔羌高原鳅在20:00至次日02:00区间内摄食较多,其中摄食峰值出现在23:00;昼夜变化对叶尔羌高原鳅消化器官和消化道中消化酶活性均有影响,胃蛋白酶活性的最高值出现在23:00,脂肪酶、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的最高值出现在02:00;4种消化酶活性最低值均为14:00。叶尔羌高原鳅摄食属于日伏夜食型,夜间设置定时投喂,可促进叶尔羌高原鳅快速生长。  相似文献   

3.
利用生态学方法,研究盐度、碱度和体质量对叶尔羌高原鳅(Triplophysa yarkandensis)的呼吸和排泄等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度和体质量对叶尔羌高原鳅耗氧率和排氮率有显著影响(P0.05)。叶尔羌高原鳅耗氧率随盐度增加先升后降,盐度5g·L~(-1)有峰值;叶尔羌高原鳅排氮率则与之相反,盐度20 g·L~(-1)时排氮率0.084 mg·(g·h)~(-1)。叶尔羌高原鳅耗氧率随碱度先升后降,当碱度1.922 mmol·L~(-1)到达峰值;叶尔羌高原鳅排氮率则与耗氧率变化趋势相似。叶尔羌高原鳅的耗氧率和排氮率随体质量的增大在不同盐、碱度下不同。叶尔羌高原鳅耗氧率/排氮率随盐、碱度的增大而降低,分别在盐度5 g·L~(-1)和碱度11.922mmol·L~(-1)时该鱼耗氧率/排氮率随体质量增大。研究显示,盐、碱度和体质量对渗透调节起到重要作用,使得呼吸和排泄表现明显不同,当水体盐度5 g·L~(-1)和碱度11.922 mmol·L~(-1)时叶尔羌高原鳅呼吸和排泄表现正常,可能与Na+/K+-ATP活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河叶尔羌高原鳅摄食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叶尔羌高原鳅在高盐碱水域环境的摄食和生长,本研究通过鱼类生物学和渔业资源调查等研究方法,对2012-2013年在塔里木河干流阿拉尔段、阿拉尔周边排碱渠和台南河等3个不同水域的叶尔羌高原鳅样本237尾、水生生物和水质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塔里木河叶尔羌高原鳅口裂较大,下口位,有高原鳅属鱼类类似的摄食器官和肠道,体肠比约为1,杂食性偏肉型;3个不同水域水质和水生生物差异较大,叶尔羌高原鳅适口饵料缺乏,摄食强度明显降低,抢食现象严重,残食现象明显,成活率差,生长性状不稳定。研究表明:塔里木河叶尔羌高原鳅应对不同水域,摄食形态未发生改变,但其食物组成有所变化,长期的适应中摄食行为可能会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塔里木河叶尔羌高原鳅盐碱胁迫下机体耐受和行为变化。【方法】以塔里木河叶尔羌高原鳅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生态急性毒理学试验方法,限定低温环境(13±0.5)℃,测定不同盐、碱浓度下高原鳅属鱼类耐受和喜好程度,分析低温环境中盐、碱胁迫对塔里木河水系特有叶尔羌高原鳅毒性影响。【结果】p H 6.5~7.5、温度(13±0.5)℃下,叶尔羌高原鳅12、24、48、72、96 h时盐度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0.0870‰、15.2560‰、14.1960‰、13.2990‰、12.9180‰,安全值为4.1676‰;叶尔羌高原鳅12、24、48、72、96 h时碱度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2.1590、9.9776、9.5076、8.6485、4.5220 g·L~(-1),安全值为2.7179 g·L~(-1)。对于盐碱胁迫下,叶尔羌高原鳅行为喜好程度则表现出4‰为主要盐度喜好停留区,而3~4 g·L~(-1)则为碱度喜好的范围值,行为特点相类似。研究表明,叶尔羌高原鳅在低温下盐碱毒性耐受有所减缓,行为喜好表现有所不同,塔里木河水的盐碱化严重抑制叶尔羌高原鳅的生长发育,造成其资源锐减。【结论】本研究旨在为叶尔羌高原鳅增殖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在不同温度、盐度、溶氧量条件下孵化叶尔羌高原鳅受精卵,初步探讨叶尔羌高原鳅人工繁殖的孵化条件。本实验每组只设置一个变化因子,其余因子参照其他鱼类资料和前期所做的预实验结果相互结合设置参考值。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变化对比中,在18~20℃叶尔羌高原鳅卵的孵化率较高,18℃孵化率最高;盐度变化条件下,盐度为3‰~4‰时,叶尔羌高原鳅卵的孵化率较高,盐度4‰孵化率最高;在溶氧设置变化时,溶氧偏高的条件下叶尔羌高原鳅卵的孵化率较高,溶氧12mg/L孵化率最高。初步探究叶尔羌高原鳅在进行人工繁殖时,孵化水体温度为18℃、盐度为3‰~4‰,溶氧为7~12 mg/L,在该条件下,该鱼的孵化率较高。同时为保护和开发养殖叶尔羌高原鳅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叶尔羌高原鳅是重要的冷水性小型经济鱼类,具有很高的食用与商业价值,了解并掌握叶尔羌高原鳅的生态特性资源分布等,将对开展其大规模人工养殖和资源保护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旨在探讨饥饿对叶尔羌高原鳅消化道指数和主要消化酶的影响规律。在(20±0.5)℃水温下,将叶尔羌高原鳅饥饿30d,并测定饥饿第0、1、3、5、10、15、20和30天时其胃、前肠、中肠、后肠、肝脏和幽门的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并计算消化道指数。结果表明:叶尔羌高原鳅在饥饿状态下消化道组织有所萎缩,肝指数、肠指数、胃指数和幽门指数均极显著下降(P0.01),其中肝指数下降幅度最大;饥饿对叶尔羌高原鳅消化器官和消化道中消化酶活性均有影响,蛋白酶和脂肪酶活力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淀粉酶活力前期变化不明显,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消化酶均呈下降趋势,在饥饿的第15~第20天下降幅度最大,此后饥饿虽继续加深,但活性下降不明显。说明,饥饿可显著叶尔羌高原鳅消化道指数和消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于2019—2020年对塔里木河上游5个干流的叶尔羌高原鳅群体进行生物学研究,发现体长(L)、体重(W)相关关系为W=0.072 6 L2.16,野外群体体长、体重分布范围分别为31.00~188.00 mm、0.42~163.30 g,塔里木河叶尔羌高原鳅相对繁殖力为1 600~2 717粒·g-1,卵径在0.54~0.59 mm,性成熟系数为0.11%。在5个干流中,田河上游和叶尔羌河上游是叶尔羌高原鳅主要分布区域,喀什噶尔河和阿克苏河次之。叶尔羌高原鳅的食物有黄?、石蚕、虾、麦穗鱼、鳅、摇蚊幼虫、襀翅目、昆虫、植物种子,属于杂食性鱼类,偏肉食。2019年度流域内充赛度为0,占比达到50%,说明塔里木河流域野生环境下叶尔羌高原鳅食物来源处于匮乏状态,生活环境较为恶劣。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饥饿胁迫对叶尔羌高原鳅[Triplophysa(Hedinichthys)yarkandensis(Day)]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在适宜条件下将试验叶尔羌高原鳅饥饿30 d,分别测定饥饿第0、1、3、5、10、15、20和30天其血清、肝胰脏和肌肉的总抗氧化酶能力(TAOC)、丙二醛(MDA)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叶尔羌高原鳅血清、肝胰脏和肌肉中MDA含量和T-AOC水平均为先降低后升高,饥饿第30天时均显著高于第0天(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饥饿初期无明显变化,试验第10天时各抗氧化酶活性逐渐升高,第20天时均显著高于第0天对照(P﹤0.05)。饥饿可显著影响叶尔羌高原鳅总抗氧化能力、抗氧化酶活性和自由基含量,并导致叶尔羌高原鳅肝胰脏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开展塔里木河沙雅段叶尔羌高原鳅形态生物学研究.[方法]2008 ~2010年通过对塔里木河沙雅段叶尔羌高原鳅采样观察,进行有关生物学的测定分析.[结果]发现沙雅段叶尔羌高原鳅形态特征有所不同,群体特征也体现出不同点;尤其是体长和体重,在同一时间段不同河段所表现的关系不一样;沙雅段:体长和体重为Y=0.062 8X2.327 2,R2=0.7564;体长和空壳重的关系式为:y=0.047 3 X24039,R2=0.814 5,其中n=151;体长和体高线性相关:Y=0.117 7 X+0.713 6,R2=0.228 6;体长和头长的关系式为:Y=0.270 6 X-0.2462,R2=0.692 6;体长和尾柄长关系为:Y=0.202 1 X-0.352 8,R2=0.382 7;体长和吻长的关系:Y=0.106X-0.054 8,R2=0.44;体长与口裂长宽的关系为:Y长=0.087 3 X-0.035 5,R2=0.382 5、Y宽 =0.091 4X +0.016 4,R2=0.4325;体长与胸、腹、臀长关系为:Y胸 =0.18 X-0.178 7,R2=0.252 9、Y腹=-0.04X+2.247 7,R2=0.0049、Y臂 =0.072 4 X+0.546 4,R2=0.042 6;体长与内外须及颌须的关系式为:Y内=0.058 2X+0.2,R2=0.097 3、Y外 =0.056 9 X+0.218 6,R2 =0.215 7、Y颌须=0.036 1 X+0.542 1,R2=0.029;丰满度系数为K=(W/L3)×100,K=1.400 61.[结论]塔里木河沙雅段叶尔羌高原鳅异速生长不明显,生长较为稳定,小型化严重,捕捞强度过大,资源破坏严重.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叶尔羌高原鳅人工饲养的成活率,对其年龄、摄食、繁殖习性、适应温度和窒息点及应激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叶尔羌高原鳅喜栖黑暗,适夜间活动觅食;生长缓慢;生存的最低临界温度为5℃,最高临界温度为33℃,适宜水温在20±1℃;易受惊吓,宜养于无外界干扰流动的水体中,有弱趋光性;溶氧低于2 mg.L-1时活动不正常,当水体温度在20℃时,叶尔羌高原鳅的窒息点为1.18 mg.L-1;在一年中不同的时间,性比有所不同,属分批产卵型,成熟个体大小在不同的环境中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不同温度对叶尔羌高原鳅热耐受性特征的影响,在水温分别为10、20、30℃的条件下,对叶尔羌高原鳅进行2~4周的驯化,以1℃/h的变温速率连续观测试验鱼的耐受温度.结果表明:各驯化温度下的最高临界温度(CTmax)、最高致死温度(LTmax)分别为35.0、36.0、36.5℃和37.4、38.0、38.5℃,最低临界温度(CTmin)和最低致死温度(LTmin)分别为;6.7、7.0,7.5℃和0.3、0.5、1.0℃.随着驯化温度的提高,致死温度的上限和下限也提高,即耐高温的能力增强,耐低温的能力减弱.经计算,叶尔羌高原鳅在各驯化温度下的温度耐受幅分别为28.3、29.0、29.0℃;在10℃~20℃的驯化温度范围内高、低温驯化反应率分别为0.10和0.05,而在20℃~30℃驯化温度范围内高、低温驯化反应率分别为0.03和0.05;热耐受区域面积为576.5℃;表明叶尔羌高原鳅的热耐受性明显有赖于驯化温度.  相似文献   

14.
鸡毒霉形体感染的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多聚酶链反应检测了鸡毒霉形体种内菌株的特异性DNA片段,并用该法对人工感染鸡及野外野群进行了MG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通过基因扩增及电泳,仅MG出现特生扩增条带,最低能检出18pgMGDNA,说明该方法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人工感染60只鸡,3d后即可用PCR查出MG阳性,6d后100%为阳性,对照鸡全部为阴性。与分离培养的结果完全一致。PCR对野外鸡群的MG检出率为10.5-3  相似文献   

15.
为建立CpTI基因定性PCR检测方法,通过数据库查询和测序获得CpTI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定性PCR引物,对引物、PCR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进行优化,并对检测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等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CpTI基因特异性定性PCR检测方法选择退火温度为58℃,引物浓度为0.4μmol/L较好,该方法能够特异性检测样品中CpTI基因,检测灵敏度达0.05%(质量比)。该方法符合农业转基因生物产品成分检测标准对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的要求,可为抗虫转CpTI基因植物生物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凤仙花坏死斑病毒的RT-PCR和巢式PCR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凤仙花坏死斑病毒(Impatiens necrotic spot tospovirus,INSV)S RNA上的核衣壳蛋白(N)基因序列(登录号为AB109100)保守区设计了3对特异性引物.应用常规RT-PCR和巢式PCR方法从表现同心圆症状的文心兰植株上检测得到了预期DNA片段,且巢式PCR检测灵敏度比常规PCR高.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病毒的N基因序列和已经发表的凤仙花坏死斑病毒(登录号为AB109100、AB207803、DQ425096)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确定表现同心圆症状的文心兰上携带了凤仙花坏死斑病毒.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优化荧光定量PCR技术体系并在草莓研究中应用.[方法]以二倍体草莓(Fragaria vesca‘Ruegen’)为试材,草莓当中两个β-肌动蛋白基因家族成员Actin1和Actin2为内参基因,对比分析10 μL和20 μL反应体系条件下荧光定量PCR扩增反应.[结果]内参基因引物组合Actin1的扩增效率等指标优于Actin2;10μL反应体系中的扩增效率等指标优于20 μL反应体系;内参基因Actin1在10 μL反应体系下是草莓最优的荧光定量PCR技术体系.[结论]优化了草莓荧光定量PCR体系并应用该技术体系检测了草莓CrRLK1Ls家族成员的时空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18.
以大白猪背最长肌、脾脏、耳组织为材料,用碱裂解法和酚-氯仿法分别提取猪基因组DNA,用紫外分光光度计、琼脂糖凝胶电泳、PCR扩增检测DNA的产量和质量,结果发现2种方法提取的DNA产量没有明显差异。通过猪MC4R、TEF-1基因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均能得到目的条带。碱裂解法提取的DNA原液稀释5倍、10倍后作为模板均获得了较为稳定的扩增产物。该结果表明,简单、快速、无毒的碱裂解法适用于动物定性PCR检测时DNA的提取。  相似文献   

19.
4种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检测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建立一种利用多重PCR技术检测和鉴定沙门氏菌(Salmonellla spp)、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的方法,根据沙门氏菌侵袭力蛋白A基因(invA gene)、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蛋白转录调控基因(prfA gene)、金黄色葡萄球菌自溶素基因(alt gene)、蜡样芽孢杆菌的促旋酶B亚单位基因(gyrB gene)设计引物,进行多重PCR扩增,并对多重PCR反应体系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4种致病菌的多重PCR检测体系,同时以国标法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利用已报道的李属S-RNase基因特异PCR的2对引物,分别对中国樱桃的5个品种进行了S-RNase基因的PCR扩增。用2对引物先优化PCR体系,然后比较扩增效果。结果表明:2对引物对中国樱桃品种的扩增效果不同。其中,引物EM-PC2consFD+EM-PC3consRD扩增效果最好;其次为PaConsⅠ-F+PaConsⅡ-R引物。因此,EM-PC2consFD+EM-PC3consRD及相应的PCR体系适于中国樱桃S-RNase基因的PCR扩增。本结果建立了中国樱桃S-RNase基因扩增的技术体系,为探讨中国樱桃自交亲和分子基础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