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皮种质资源果实性状多样性分析及其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深入了解黄皮(Clausena lansium)种质资源果实性状的多样性,根据《黄皮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对农业部广州黄皮种质资源圃中保存的96份黄皮种质果实性状进行观测,并结合Q型聚类、R型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开展数量分类研究。结果表明,22个描述型性状,平均每个性状的变异类型达3.4个,其中种子形状的变异类型最为丰富,为6个。16个数量性状中,穗粒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58.78%;种子侧径的变异系数最小,为6.34%。Q型聚类分析将96份种质在欧氏距离19.84处分为4个类群,类群内的种质资源以果穗性状、果实大小和果实风味聚类;R型聚类分析将38个果实性状在相关系数1.45时分为4组,多数性状表现两两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1、第2主成分解释的总变异为28.16%,其分析结果与聚类分析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橄榄种质果实表型性状多样性,并根据其多样性进行数量分类。【方法】参考《果树种质资源描述符—记载项目及评价标准》和《橄榄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等标准进行观测和描述,应用Q型聚类、R型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结果】11个数量性状中,单果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42.00%,可食率的变异系数最小为3.44%。16个描述性状平均变异类型2.9个,果实形状的变异类型最为丰富,为5个。Q型聚类分析将60份种质资源在欧氏距离为27.81时分为3个组群,组群内的种质资源以果实的形状、大小和品质聚类;R型聚类分析将27个表型性状在相关系数2.27处聚为3组,多数性状表现两两相关或关系密切;主成分分析结果将27个表型性状简化为8个主成分,包含果实形状等16个表型性状。【结论】橄榄种质资源的果实表型性状存在丰富的多样性,果实形状等16个表型性状对数量分类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番茄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以32份番茄种质资源为试材,对其下胚轴颜色、株高、叶片类型、始花期、单花序花数、果形、成熟果色和裂果性等22项主要形态性状进行观测,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状在不同种质之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样性。其中,果形、茎叶茸毛、单花序花数、单花序果数和果实横切面形状的变异系数较高,均超过了40%,也有一些性状的变异系数较低,如花序类型、叶片类型和叶片形状等,下胚轴颜色无变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2份番茄种质分为6个类群,类群Ⅰ包括24份材料,其商品果为大果或中果;类群Ⅱ包括2份材料,其商品果为小果,成熟果色为橙黄;类群Ⅲ包括1份材料,其商品果为小果,果形为长梨形;类群Ⅳ包括3份材料,其花序为双歧花序,商品果为小果;类群Ⅴ包括1份材料,其商品果为大果,果形及果实横切面形状均为不规则形状;类群Ⅵ包括1份材料,其植株较高,叶片类型为普通叶型,叶片形状为羽状复叶,商品果为小果。由此可见,32份番茄种质资源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和丰富的多样性,为番茄新品种选育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4.
对世界山茶属(Camellia)植物品种注册中心2021年及以前已登录的滇山茶(C. reticulata)823个品种进行资源和形态特征分析,并对其中形态特征记载完整的213个品种进行性状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滇山茶品种资源丰富,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是主要来源地;其花色以红色系为主,其次是粉色,稀有复色和白色;花型主要为半重瓣型和重瓣型,少有单瓣型;叶形以椭圆形为主,其次为圆形、卵形、披针形;叶尖以渐尖为主,叶基以楔形为主。213个品种的表型多样性指数(H)为0.41~1.91,其中叶宽的H值最大(1.91);变异系数(CV)为15.16%~49.08%,叶长的CV最小(15.16%),花瓣数的CV最大(49.08%);通过主成分分析,推测叶片的性状对滇山茶品种分类有重要作用;以叶片大小、花瓣数等聚类,213个品种可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可作为单瓣型花良种选育的材料,第Ⅲ类群花瓣数和叶片较大,可作为重瓣型花良种选育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东北寒地96份李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存学  杨晓华  刘海荣 《园艺学报》2020,47(10):1917-1929
为了深入了解李(Prunus L.)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变异特点和多样性,按照《李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对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李资源圃内保存的96份寒地李种质资源20个描述型表型性状进行观测和描述,对16个数量型表型性状进行相关性、聚类、主成分等分析。结果表明,20个描述型性状,共观测到66个变异类型,其中叶片形状、果皮颜色、果核形状等变异范围较大。Shannon-Wiener信息指数(H)和Simpson遗传多样性指数(D)变化范围分别为0.3768 ~ 1.3993和0.2188 ~ 0.7196,其中果皮颜色(H:1.2093,D:0.6814)、叶片形状(H:1.1227,D:0.5484)等性状多样性指数较高。16个数量型性状中,单果质量变异系数最大,为61.32%;果形指数变异系数最小,为8.72%。聚类分析将96份寒地李种质资源在欧式距离22处将各种质资源分为3大类群,其中第Ⅰ类可用于选育离核、抗性强的品种;第Ⅱ类可用于选育抗性强、丰产品种;第Ⅲ类可用于选育果大、可食率高、离核品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78.191%,主要有果实纵径、果实横径、1年生枝粗等性状,主要反映了果实大小和枝条性状因子,果实性状对于东北寒地李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变异的贡献率最大,一年生枝条次之。结合相关性分析结果,16个数量型性状可简化为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叶片宽、果核横径、果形指数、叶片长、1年生枝粗7个主要指标,提高了寒地李种质资源评价和选育鉴定工作的效率。性  相似文献   

6.
河南垂丝海棠品种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对河南省垂丝海棠品种进行调查的基础上, 把数量分类学中的Q型聚类分析方法应用于经鉴定命名的花果性状齐全的28个品种的分类, 并对51个性状进行了R型聚类分析。Q型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 花瓣数和果实形状应作为垂丝海棠划分品种群的标准, 并由此将垂丝海棠分为3个品种群: 单瓣海棠品种群、圆果海棠品种群和梨果海棠品种群; 3个品种群的演化顺序为单瓣海棠品种群→圆果海棠品种群→梨果海棠品种群。此外, 聚类分析还表明花朵大小, 果实大小, 花梗和果梗是否下垂, 有无刺状枝,花序下嫩枝长, 开花时幼叶颜色和着毛状况, 花丝颜色等性状可以作为品种群下划分品种的标准。R型聚类分析的结果揭示了51个性状特征中, 幼叶长和幼叶叶柄长(r= 0.897) 、老叶长和老叶叶尖距(r =0.847) 、花冠直径和花瓣长(r=0.761) 、老叶长和老叶中宽(r= 0.721) 、果实纵横茎和果实形状(r=0.710) 、花瓣数和花药色( r = 01747) 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17, 相关性较强; 其它性状对进化均具有独立作用, 对以后进行苹果属观赏海棠分类性状的选择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收集自我国东北地区的24份软枣猕猴桃种质资源为试材,采用Q型聚类分析、R型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叶片特征、芽和枝条特征、花和果实特征等31个表型性状(其中二元质量性状1个,多元质量性状10个,数量性状20个)进行研究,深入探讨软枣猕猴桃资源亲缘关系与表型性状间关系,以期为软枣猕猴桃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20个数量性状中,单果质量变异系数最大为44.22%,花直径变异系数最小为7.38%。R型聚类将31个表型性状在平方欧式距离17.21处聚为4类,其中萼洼形状与其它性状距离较远;Q型聚类将24份软枣猕猴桃资源在平方欧式距离20.08处聚为4类,叶片长、叶片宽、叶片厚、叶柄长度等性状可作为区分软枣猕猴桃不同类别的重要指标;主成分分析对24份软枣猕猴桃资源分类结果与Q型聚类结果类似,将叶片长、果肉性状、叶片厚、节间长度等性状作为区分软枣猕猴桃不同类别的重要指标。综上,软枣猕猴桃的表型性状存在丰富的多样性,果实纵径等14个表型性状对分类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云南部分野生枇杷种质资源的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了145份云南野生、半野生枇杷种质资源的29个枝梢及叶片性状,采用数量分类学的方法对该群体进行研究。Q型聚类分析可以比较理想地将145份种质在L1=20.64水平上分为5个组,实验表明老叶叶背茸毛脱落与否、叶柄长度、叶脉对数和叶片长度在枇杷属植物分类中起着重要作用。R型聚类分析探讨了29个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多数性状具有相对独立性。主成分分析表明,29个性状可综合分为10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达71.8%,根据前10个主成分与性状间的相关性,选出了影响力比较大的17个性状,并分为3个分类等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仁用杏种质资源的起源和分类问题。【方法】通过调查22份仁用杏、6份山杏(Armeniaca sibirica Lam.)和5份普通杏(A.vulgaris Lam.)叶片和果实的38个形态指标,评价3种不同类型间杏种质资源的定性和定量性状差异,并对这些种质材料进行了基于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在定性分级性状上,仁用杏品种变异类型较多,且多介于山杏与普通杏中间。但是,大部分仁用杏的核尖性状等特征明显不同于其他类型。在数量性状上,仁用杏的果核体积明显大于鲜食普通杏和山杏。聚类分析表明,遗传距离在7.2时,可以将这些杏材料划分为6个类群,大部分仁用杏被聚在第II类群。当遗传距离在6.6和5.4时,他们又进一步划分成不同的组群。【结论】通过仁用杏的形态变异分析,认为仁用杏种质资源的变异类型丰富,且存在着3种不同类型的起源。按照它们的起源类型,可将仁用杏划归到普通杏、山杏或华仁杏(A.cathayana)等不同的分类群中。  相似文献   

10.
以66份猕猴桃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枝条、叶片和果实的19项表型性状进行观测和描述,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表型性状分布频率、变异系数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0个描述型性状平均变异类型为4.9个,最丰富为果形(9个);9个数量性状中果柄长度的变异系数最大,为41.04%,果实纵径的变异系数最小,为12.14%。Q型聚类分析将66份猕猴桃资源分成4个组群,组群内的种质资源以1年生枝颜色、单果质量和果形指数等聚类。  相似文献   

11.
以从国内外搜集的52份萝卜种质资源为试材,连续2年对19个表型性状进行了鉴定,采用相关系数、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研究了萝卜材料的遗传多样性,以期为有效利用萝卜种质资源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各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57~2.04,表明所选萝卜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类型;应用相关性分析发现,各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中达到极显著水平的有15对性状,表明大部分表型性状间具有内在联系;主成分分析表明,19个性状可以提取反映肉质根外观、产量构成和叶片表型的3类影响因子;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欧氏距离3.7时可将参试材料分为九大组群,各组群群体性状表现与萝卜传统分类相关但不严格对应,综合多个表型性状来判断萝卜资源差异的大小会更加科学可靠。  相似文献   

12.
枇杷种质资源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家果树种质福州枇杷圃的199份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l.]种质资源,应用数量分类学中的Q型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类,并对86个性状进行R型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Q型聚类分析将199份种质资源在L = 87.31水平分为栽培品种和野生资源两大类,在L = 34.92水平分为5个组群,组群内来源地相同的种质资源多聚为小组,显示出较近的亲缘关系;R型聚类分析结果将86个性状明显聚为3组,多数性状表现两两相关或关系密切;主成分分析表明,86个性状可简化为28个主因子,其累积贡献率达74.7%,根据28个因子载荷量,选出影响力比较大的性状58个。  相似文献   

13.
以收集的57份蝴蝶兰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对其23个生物学性状进行调查并分析,明确影响蝴蝶兰种质资源生物学性状综合评价的主要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与K-Means聚类分析方法相结合,建立蝴蝶兰种质资源生物学性状综合评价体系,以期能够较为全面的评价现有种质,对现有种质资源进行分级,为蝴蝶兰种质资源的利用、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推广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花部形态(C1)是蝴蝶兰综合性状评价的主要因子,花色所占比重最大,花梗形态(C2)次之,植株形态(C3)权重最低;综合评价得分最高的是‘光芒四射’(得分4.270 6);花部形态评价得分最高的是‘招财猫’和‘光芒四射’(得分2.501 0),植株形态得分最高的是‘龙树枫叶’(得分0.747 2),花梗形态得分最高的是‘1713’(得分1.155 4);根据评价得分将57份种质分为4个等级,其中优秀等级9个,占比15.79%;良好18个,占比31.58%;中等20个,占比35.09%;及格10个,占比17.54%。  相似文献   

14.
对保存在国家种质武汉水生蔬菜资源圃内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区的19份豆瓣菜种质资源的8个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分析,并利用SLAF-seq技术对豆瓣菜种质资源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研究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质量性状(叶色、茎色、顶端小叶形状)变异不明显;数量性状(顶端小叶长、顶端小叶宽、株高、茎粗、叶柄长)变异系数较低(7.69%~16.45%),说明数量性状的变异范围较窄,但仍存在具有优良性状的资源,如仰光-2豆瓣菜、大庙场野生豆瓣菜和玉龙雪山豆瓣菜,可用于品种选育。利用SLAF-seq测序技术进行测序,共获得49.21 Mb的读长数据,355?141个高质量的SLAF标签,33?386个多态性SLAF标签,从33?386个多态性SLAF标签上共开发获得102?704个高质量SNP标记。基于豆瓣菜资源8个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将19份豆瓣菜种质资源划分为2类,与基于SNP的聚类分析结果相类似,群体结构分析以及PCA分析均将19份资源全部分为一组,说明19份资源虽然表型上存在变异,但遗传基础狭窄,遗传多样性不高。地方品种和野生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指数π值分别为0.012?1和0.012?2,且地方品种和野生资源之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30?2,群体间遗传分化较小,表明豆瓣菜地方品种与野生资源属于同一组。结果说明在我国野外地区发现的大面积疑似野生豆瓣菜可能不是野生资源,而是由栽培品种逃逸形成,所有资源很可能来源于同一个栽培类型。  相似文献   

15.
以收集的58份烟台地方黄瓜资源为试材,进行植物学特征特性鉴定和聚类分析,并将烟台地方黄瓜种质资源进行分类,为利用其进行杂种优势的预测和亲本的选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叶长、单瓜重、瓜皮颜色等17个性状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多样性,其中瓜横径的变异系数最小为9.15,瓜刺颜色变异系数最大为77.22。采用离差平方和法进行聚类分析后,在阈值为4.67时,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瓜皮颜色为白色的华南型黄瓜,共16份种质资源;第二类是瓜皮颜色为黄绿色的华南型黄瓜,共18份种质资源;第三类为华北类型黄瓜,共24份种质资源。烟台地方黄瓜种质资源主要表现为华南型黄瓜和华北型黄瓜两大类群,与传统的根据地理分布相吻合,其表型性状的变异程度较高,说明烟台地方黄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16.
对收集保存的44份芥菜种质资源的主要表型性状进行了鉴定与聚类分析,聚类结果表明,种质间的距离系数分布在0~39.84,在距离系数5.1处分为10大类群,与传统分类相吻合,又充分体现了品种类型的特点,为芥菜杂交育种提供物质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云南枇杷野生种质资源叶片性状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47份云南枇杷野生资源叶片表型性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这一群体枇杷种质资源的叶姿、叶形、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形指数、叶背茸毛、叶面形态、叶片横切面形状、叶面光泽、叶片颜色等性状均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其中,叶背无茸毛的种质占77.62%,初步断定这个群体中的多数种质不是普通枇杷类型。  相似文献   

18.
西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瓜菜》2015,(6):5-9
对88份来源不同的西瓜种质资源,采用37个表型性状和22对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表型性状变异主要体现在果实形状、品质和叶片等性状上,第1、第2、第3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13.6%、11.8%和9.0%,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为34.4%,依据表型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15.0时,可将材料分成2类,在欧氏距离13.5时,可将材料分为3类;SSR分子标记共扩增出的55个多态性位点,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41,利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88份西瓜种质可以被分为4个组。第1、第2、第3主坐标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2.8%、10.8%和9.1%,前3个主坐标累计为42.7%。  相似文献   

19.
以98份野生软枣猕猴桃种质资源为试材,采用变异系数、多样性指数、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果实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探索了黑龙江省野生软枣猕猴桃种质资源果实表型性状的变异特点和多样性,以期为野生软枣猕猴桃优良种质筛选和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8个果实质量性状变异类型多,其中果实形状、果喙形状、果肉颜色、果心颜色和果心横切面形状等变异范围较大.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0.646~1.689,其中果实形状、果肉颜色、果喙形状的多样性指数较高.7个数量性状中,变异系数范围为13.82%~36.34%,以单果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果实横径和果实侧径的变异系数较小;H'指数为1.353~1.467.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果实数量性状间大多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以单果质量与果实三径相关系数较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2.322%,反映了果实大小及质量指标.结合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果实性状可作为野生选优的重要指标.聚类分析可将98份资源分为7类,第1、2类果实大小及质量均较大,可作为遗传改良的优良资源;第3类和第4类的果实综合性状表现中等,可作为野生驯化的资源;第5类果大,可用于培育大果品种;第6类果实长椭圆形,可用于培育长果品种;第7类果实具有红皮、红心特征,可作为特异资源用于新品种培育和杂交亲本.综上分析,黑龙江省野生猕猴桃果实表型性状变异类型丰富、变异幅度大且程度高,遗传多样性丰富,育种选择潜力大.  相似文献   

20.
大葱部分种质资源数量性状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葱(Allium fistulosun L.var.giganteum Makino)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并形成了众多的地方品种,但对大葱品种类型的划分,目前尚无统一的数量分类标准,仅凭经验依据假茎(葱白)形状和长短,将大葱品种分为鸡腿型、长葱白、短葱白三类。鸡腿型葱白基部明显膨大比较容易辨认,长葱白与短葱白是依据葱白长短划分的,而葱白长短是连续性变化的数量性状,很难准确进行类型划分。在大葱研究和生产中,对大葱品种进行类型划分是非常必要的。本试验在大葱品种收集、种植和性状调查的基础上,依据性状和数值分类对大葱品种类型的划分进行了研究,并对大葱部分种质资源数量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