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桉树植物杀灭钉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桉树植物杀灭钉螺的效果.方法对桉树属中的异心叶桉和赤桉树叶的水提剂、乙醇提取物和桉油等提取物,采用室内浸杀法,观察其在恒温(25±1℃)下的杀螺效果及对钉螺卵毒性作用.结果:异心叶桉和赤桉树叶的水提剂浸泡钉螺72h后的LC50为分别为0.24%和0.18%;乙醇提取物浸泡钉螺72h后的LC50分别为12.1mg/l和16.5mg/l;两种桉油浸泡钉螺72h后的LC50分别为42.0mg/l和9.7mg/l.异心叶桉乙醇提取物在50.0mg/l时浸泡钉螺卵5d以上、25.0mg/l浸泡钉螺卵7d以上,可完全抑制钉螺卵的孵出.结论异心叶桉和赤桉两种桉树叶的水提剂、乙醇提取物和桉油对钉螺都具有较强的杀螺作用.提示这两种桉树可能是研究植物杀螺剂较有价值的候选植物.  相似文献   

2.
采用浸虫法测试了多杀霉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苏云金芽孢杆菌3种生物杀虫剂对油茶考氏白盾蚧Pseudaulacaspis cockerelli的室内毒力,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种生物农药48 h的致死中浓度(LC_(50))分别为2.40,4.60,31.18 mg/L;多杀霉素的田间药效最高,1 500倍液10 d的防效达94.38%,其次为甲维盐79.67%和苏云金芽孢杆菌64.83%。相比于化学杀虫剂,多杀霉素与毒死蜱的防效相当,故可作为有效防治油茶考氏白盾蚧的药剂。  相似文献   

3.
血水草血根碱杀螺效果及对钉螺头足部MDA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血水草血根碱(Sanguinarine,SAN)的杀螺作用和作用机理,采用室内浸杀法,将一定量的SAN配成不同质量浓度的溶液,在25℃恒温条件下,浸泡钉螺24、48、72和96 h,观察钉螺死亡情况;采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测定钉螺头足部丙二醛(MDA)含量,检测血根碱药物对钉螺头足部丙二醛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质量浓度25 mg/L、浸泡48 h,6.25 mg/L、授泡72 h,0.781 25 mg/L、浸泡96 h,钉螺死亡率均达90%以上;在质量浓度25 mg/L、浸泡72 h,12.5 mg/L、浸泡96 h,钉螺死亡率均达100%.SAN处理48 h后的钉螺头足部的MDA含量与去氯水对照组比较均呈显著性下降,其中12.50 mg/L组MDA含量比对照组下降了14.19%,6.25 mg/L组则下降了36.06%,表明低质量浓度的SAN对钉螺具有明显的杀灭效果,对钉螺头足部MDA的活性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福建林业科技》2015,(4):18-22
利用2个对油茶象(Curculio chinensis Chevrolat)幼虫具有高致病力的金龟子绿僵菌FJMa201101和FJMa201205菌株培养的菌剂,采用林间地表喷菌的方式(引入试虫后第5天喷菌、喷菌后当天引入试虫、喷菌后第5天引入试虫、喷菌后第15天引入试虫4个处理方式)对其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喷菌后油茶象幼虫校正死亡率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升高;施菌后30 d油茶象幼虫校正死亡率为34%~56%,喷菌后引入试虫的防治效果好于引入试虫后再喷菌的处理,FJMa201101菌株处理的油茶象幼虫死亡率比FJMa201205略高;喷菌后180 d,油茶象幼虫校正死亡率均超过70%,不同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喷菌后300 d,油茶象幼虫校正死亡率均超过了80%,但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且2个菌株处理的幼虫校正死亡率也没有显著差异。说明绿僵菌对油茶象幼虫具有持续控制的效能。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解析山丘区钉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浅丘区的抑螺林分类及体系布局。结果表明:(1)该流域钉螺平均密度为4.05只·0.11m^-1,活螺框出现率为34.00%;(2)钉螺密度和活螺出现率均以林地最低,旱地其次,而水田、河滩、荒坡和沟渠较高;(3)不同环境类型活螺出现率依次为:洲滩〉湖滩〉沟〉河〉林地〉塘。该区域的抑螺防病林可分为河渠抑螺林、坡地抑螺林、农田抑螺林和多功能抑螺林四种类型、各种林分类型在树种选择、组成、功能上各有不同,但抑螺林的布局必须以降低钉螺密度、减少人畜感染机率为主要目标,同时兼顾经济及生态方面的效益。  相似文献   

6.
从钉螺体内分离到2株有较高灭螺作用的真菌菌株D1和D2,室内浸泡杀螺,24 h钉螺死亡率均为60%以上,48 h后钉螺死亡率均为100%。2株菌株经形态学观察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测定,初步确定为木霉属真菌和毛霉属真菌。  相似文献   

7.
虫线清乳油防治桉树枝瘿姬小蜂试验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用16%虫线清乳油2 g/L液和1 g/L液分别喷杀桉树苗上的枝瘿姬小蜂,20 d后桉树枝瘿姬小蜂的幼虫死亡率分别为40.8%和33.0%,成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7.2%和88.7%。对枝条和叶片上虫瘿内的幼虫死亡率检查结果表明,叶片上幼虫死亡率略高于枝条上幼虫死亡率,但两者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几种药剂对银杏大蚕蛾的毒力测定和防效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德军 《中国森林病虫》2013,32(1):38-40,33
对几种药剂防治银杏大蚕蛾Dictyoploca japonica Butler 2龄幼虫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林间小区防治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1.2%烟碱·苦参碱乳油对银杏大蚕蛾2龄幼虫毒力最强,其次为1.8%阿维菌素乳油,最弱的为4.5%高效氯氰菊酯.林间小区防效试验的3种药剂对银杏大蚕蛾2龄幼虫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1.2%烟碱·苦参碱112.5 g/hm2,20%杀铃脲56 g/hm2,25%灭幼脲150 g/hm2为最佳剂量,防效为90.7% ~92.1%.1.2%烟碱·苦参碱乳油杀虫速率高峰期在第1天;2种仿生物制剂击倒速率较慢,高峰期出现在第10天.1.2%烟碱·苦参碱防治费用最低.  相似文献   

9.
贵州西部高海拔地区是多个油茶物种的分布中心,为发展其油茶产业,对其特色油茶物种怒江山茶和西南红山茶的经济性状及其茶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怒江山茶果型和种粒较小,平均果重5.0 g,籽千粒重640.9 g,籽含油率32.3%,冠幅产果量和产油量分别为455.8 g/m2和62.0 g/m2,综合经济性状良好;西南红山茶平均果重10.87 g,籽千粒重899.7 g,籽含油率27.7%,冠幅产果量和产油量为406.7 g/m2和37.3 g/m2,具有较好的经济性状。2种油茶的种仁含油率和不饱和酸分别为,怒江山茶54.0%和87.32%,西南红山茶49.3%和87.29%。本研究表明两种油茶物种可作为贵州西部高海拔地区发展油茶产业的首选树种,并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综合利用油萘饼粕,分析了油茶饼粕的基本组成,采用苯酚为液化剂,硫酸为催化剂,对油茶饼粕进行了液化实验.结果显示油茶饼粕中糖类、粗纤维和粗蛋白质的总质量分数约为75%,能够有效进行液化.研究了反应温度、苯酚与油茶饼粕的质量比(液比)、催化剂的用量度液化时间对液化反应的影响,实验得出较佳的液化工艺条件为:硫酸用量4%,液化时间1.5h,液化温度140℃,液比值4,此时液化残渣率16.25%.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了油茶饼粕及其液化残渣和产物的结构特征,结果显示苯酚与油茶饼粕组分发生了明显酚化反应和醚化反应,形成了更多的活性官能团.油茶饼粕中蛋白质结构遭到破坏,蛋白质也发生了液化反应.  相似文献   

11.
长期贮藏对茶油酸值和过氧化值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长期贮藏在室温、避光条件下的茶油进行酸值和过氧化值测定.结果表明,茶油经过长期贮藏后,其酸值和过氧化值均有所增加,贮藏时间越长,增长速度越快,品质越容易劣变;在相同贮藏条件下,对于浸出成品茶油来说,精炼程度越高,越容易氧化酸败;对于不同工艺的茶油来说,浸出成品茶油比压榨成品茶油更容易氧化酸败.贮藏时间对不同质量等级茶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明不同油茶物种及品种果实中甘油三酯的组成。[方法]采用HPLC-MS、主成分分析方法对6个不同油茶物种和9个不同普通油茶品种果实中甘油三酯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出24种甘油三酯,主要为OOO(三油酸甘油三酯)、OOL(1,2-二油酸-3-亚油酸甘油三酯)、OOP(1,2-二油酸-3-棕榈酸甘油三酯)等不饱和甘油三酯,其中,不同油茶物种果实OOO、OOL含量较高的均为浙江红花油茶(21.18%、17.70%),OOP含量较高的为普通油茶(14.62%);不同普通油茶品种果实OOO含量较高的为长林166号(45.83%),OOL含量较高的为长林18号(21.05%),OOP含量较高的为长林53号(16.90%),含量均超过10.00%。不同油茶物种和品种果实甘油三酯的综合排名与其含油率排名均存在差异。[结论]结合含油率与甘油三酯主成分分析结果得出,不同油茶物种果实中,浙江红花油茶表现较优,不同普通油茶品种果实中,长林21号表现较优。研究结果为油茶籽油指纹图谱构建、品质鉴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油茶低产林改造工程的技术策略与实施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4.
油茶良种枝梢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无性系、杂交组合、半同胞3种不同类型的油茶良种枝梢生长特性,结果表明:油茶叶片分为1年生和2年生,前者占55%,后者占45%,且3种不同类型良种的叶片构成比例基本一致;1年生枝条长度比2年生枝条少2 cm;1年生枝条分枝角度约42°,2年生枝条分枝角度45°.油茶叶片数、枝条长度、分枝角度的变化规律3个类型的良种基本保持一致.平均每枝挂果数,无性系最多,杂交组合次之,半同胞最少.结果还发现油茶枝梢生长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同时对冠幅、单株产果量、鲜果含油率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湖南油茶林不同经营措施对生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湖南省桃源县理公镇泥头山60年生油茶林内,按不同经营措施,采用三阶抽样法,测定标准株的枝、干、叶、果的鲜重,并进行回归计算,研究在不同经营措施油茶林中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地上部分各器官的生长关系及垂直结构,结果为“三保”地油茶林果实生产率最高。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湖南省油茶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为油茶产业实现集约化、科学化和标准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抑螺防病林生态系统抑螺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抑螺防病林生态系统能改善钉螺孳生环境、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的流行与传播。文中在对血吸虫病防治方法与途径进行比较评价的基础上, 全面系统地对抑螺防病林思想的形成、抑螺防病林生态系统对环境因子、生物多样性和钉螺理化性质的影响等抑螺机理及其在抑螺防病林生态系统构建材料与优化模式的选择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评述, 并在此基础上, 对抑螺防病林生态系统的抑螺机理研究进行了展望, 以期为今后我国生态血防研究和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国油茶苗圃炭疽病原菌种类,揭示油茶苗圃炭疽病菌抗药性,为其防治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分离油茶苗圃炭疽病菌,并对分离菌株的ApMat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通过对序列系统发育分析鉴定炭疽病原菌种类;采用区分剂量法测定所有菌株对杀菌剂多菌灵、乙霉威、戊唑醇和咪鲜胺的抗药性。【结果】湖南、江西、海南和广东4个省份分离的95株的油茶苗圃炭疽病病原菌主要是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暹罗炭疽菌(C.siamense)、山茶炭疽菌(C.camelliae)和胶胞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4个种,其中炭疽病菌分布范围最广、分离数量最多(83株,占总分离菌株的87.4%)。抗药性测定结果表明,对多菌灵产生抗性的菌株有31个,占总分离菌株的32.6%;对戊唑醇产生了抗性的菌株有31株,占总分离菌株的32.6%。其中对多菌灵和戊唑醇这2种杀菌剂均具有抗性的菌株有6株,占总分离菌株的6.3%;对多菌灵、乙霉威和戊唑醇3种杀菌剂均有抗性的菌株有2株,占所有分离菌株的2.1%。但所有95个菌株对咪鲜胺敏感,说明目前苗圃油茶炭疽病菌尚未对咪鲜胺产生抗药性。29个高抗多菌灵而对乙霉威敏感菌株第198位氨基酸由谷氨酸(Glu)突变为丙氨酸(Ala),2株对多菌灵和乙霉威具有双重抗药性的菌株第200位氨基酸由苯丙氨酸(Phe)突变为酪氨酸(Tyr)。【结论】我国油茶苗圃炭疽病菌已对多菌灵/乙霉威和戊唑醇产生严重的抗药性,但对咪鲜胺尚未检测到抗药性。  相似文献   

19.
腾冲红花油茶产业发展问题与措施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黄佳聪 《林业调查规划》2011,36(1):90-92,98
腾冲红花油茶是油茶主要栽培物种之一,加快其产业发展对实现国家食用油发展战略具有重要作用.分析了腾冲红花油茶的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的有利因素,提出了科学、细致规划,发掘优良种质资源,总结、引进和组装配套丰产栽培技术,加强龙头企业建设等产业发展的具体策略与措施.  相似文献   

20.
7种杀虫剂对黄野螟的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浸渍法在室内测定了7种不同化学药剂毒杀黄野螟高龄幼虫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处理后24h,森得保原药、25%灭幼脲3号增效粉剂30倍滑石粉粉剂、绿僵菌400倍溶液、白僵菌300倍溶液对高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均达100%,3%苯氧威2000倍溶液、1.2%烟碱·苦参碱100倍溶液和240g/l甲氧虫酰肼2000倍溶液对高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6.6%、72.7%和29.6%。处理后48h,森得保10倍滑石粉粉剂、25%灭幼脲3号增效粉剂50倍滑石粉粉剂、绿僵菌500倍溶液、白僵菌500倍溶液、3%苯氧威4000倍溶液对高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均达100%,1.2%烟碱·苦参碱100倍水溶液和240g/l甲氧虫酰肼2000倍水溶液对高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4.2%和8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