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栎类幼苗的实生更新存在瓶颈,使得种群更新主要靠萌生苗完成。幼苗更新受到多种环境因素干扰,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生态学者的研究成果,综述了动物茎内剪切和竞争等主要生态因子在栎类幼苗更新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实生苗更新对于保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保育和恢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中国沙棘克隆种群高度结构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黄土高原中国沙棘种群演替规律,以人工林为材料、以高度替代年龄为手段,采用"空间差异代替时间变化法"和"样地编年序列法"对种群结构类型及其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群高度结构可划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种群结构动态遵循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恢复型、增长型的顺序变化过程。上述结果与种群年龄结构动态分析一致,两者都揭示了中国沙棘通过林窗更新恢复种群结构稳定性这一特殊而重要的事实。其中,克隆种群结构由增长型经过稳定型发展到衰退型,这一过程符合阳性树种的普遍演替规律。而在衰退型种群中,中国沙棘通过克隆繁殖调节恢复增长型种群结构则体现了克隆植物的特殊性。同时,克隆种群稳定性恢复的实现与克隆植物独有的"生理整合"及"觅养行为"等优越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沙棘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多种用途以及较强的克隆繁殖能力,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进一步认识沙棘属植物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本文以近期研究成果为依据,论述了沙棘克隆生长及其在改善种群适应能力、维持群落稳定性以及提高防护效能等方面的生态学意义,同时总结归纳了沙棘产品开发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  相似文献   

4.
中国沙棘的性状变异与演化趋势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中国沙棘天然分布区的主轴线上,自西南向东北,选择5个有代表性的地段,用样地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沙棘主要性状变异及性状间的组配情况;比较了不同地段的异同;统计了各主要经济性状的变异参数;探索了几个主要性状的演化趋势。认为中国沙棘乃是多态型的种群系统,即存在很大幅度的随机变异,也存在着地理种群间的差异。种群变异的主要特征是各主要性状出现频率随生态——地理条件而递变,但群内变异幅度小,而群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5.
中国沙棘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近20年来,中国的沙棘育种,以“多目标育种、多层次选择、选引育并进、有性与无性繁殖兼用”和“多生态区布点、多单位协作”的理念作指导,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通过对种群的系统调查和种源试验,查明了中国沙棘的种群构成与变异规律;在中国沙棘基础上,通过多层次选择,选育出“红霞”、“无刺雄”等5个沙棘良种;在引进种质基础上,通过多种类型的实生选种,选育出“棕丘”、“无刺丰”等15个无性系品种;经多种组合的杂交试验,确知“蒙古沙棘×中国沙棘”的F1代,有显著的杂种优势,并筛选出理想的亲本组合,应用于杂交种子园的营建;在以不同亲本所作的杂交子代群体中,选育出“华林1号”、“天水1号”等杂种无性系品种。到20世纪末,对所选育的各类沙棘良种和主要引进品种,分项进行了区域化试验,多数品种已批量的应用于生产。目前,中国的沙棘育种,正在前期选育无枝刺,大果粒、高产、适应性强的总体目标和育种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各类营养保健物质的高含量和高品质。研究手段也将向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沙棘虽然属于阳性树种,但它能够通过克隆生长调节恢复种群数量和结构,从而维持种群的稳定性和持久性.随着种群年龄的增大,种群结构表现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稳定型(或增长型)的动态过程,种群密度及萌蘖根的生物量投资比例表现为增长、下降和回升的动态过程.形成这一动态的原因,主要归结于克隆生长所赋予的生理整合与觅养行为等特殊性.  相似文献   

7.
沙棘干缩病拮抗真菌的筛选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沙棘树干真菌种群的筛选与培养,表明Trichoderma sp.与Penicillium sp.对沙棘干缩病的病原菌有明显的拮抗作用。研究Trichoderma sp.制剂的增效与稳定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其防效在70%以上,复发率为10%左右。  相似文献   

8.
几种沙棘果实与种子中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来自拉浩地区(半干旱地区)与斯皮特(干旱地区)的8年生沙棘种子与果肉粗提物中脂肪酸组成进行了研究。所选的中亚沙棘产自拉浩与斯皮特,同时研究的还有来自拉浩地区的柳叶沙棘与HI-1型沙棘(外来品种),该外来品种种植在喜马偕尔邦农业大学高山农业研究与推广中心。该研究中心位于拉浩-斯皮特地区的拉浩谷地的库坎姆西瑞(海拔2730m),处于印度温和干燥的喜马拉雅山地区。在所有种类的果肉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比例(52.8%~60.7%)高于饱和脂肪酸(10.6%~29.9%)。同样,除了柳叶沙棘以外,种子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51.7%~86.5%)要高于饱和脂肪酸含量(12.5%~27.2%)。在果肉油脂中,主要的饱和脂肪酸是棕榈油酸(37.1%~46.4%)、亚油酸(6.4%~15.0%)、油酸(4.0%~6.9%)和软脂酸(9.1%~28.1%)。柳叶沙棘果肉油脂中含有丰富的亚油酸(15.0%)和α-亚麻酸(1.3%)。棕榈油酸是最主要的不饱和脂肪酸(37.1%~46.4%),在拉浩种群中含量最高(46.4%)。软脂酸是主要的饱和脂肪酸,除了斯皮特种群(9.1%),其他类型中的含量基本相同(26.4%~28.1%)。在种子油脂中,斯皮特种群中含量最丰富的是亚油酸(39.8%)和α-亚麻酸(25.4%)。在柳叶沙棘种子中软脂酸是含量最高的脂肪酸(29.3%)。其他脂肪酸含量很低,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9.
芬兰土尔库大学生物和食物化学系Heikki Kallio、杨宝茹一行,于4月10~13日来中国与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商谈双方合作事宜。沙棘不仅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而且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特别是沙棘含有2 0 0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所以沙棘的药用研究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在2 0 0 3年9月在德国召开的国际沙棘研讨会上,中国(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和芬兰(土尔库大学)就沙棘药用研究达成合作意向,经双方反复的讨论,于2 0 0 4年4月13日签定了“中国——芬兰沙棘医药研究开发合作”备忘录,重点是沙棘叶黄酮的开发研究和临床应用。芬兰著名沙棘专家H…  相似文献   

10.
煤矿复垦区沙棘人工林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明煤矿复垦区沙棘人工林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促进人工林培育过程中的水分管理。【方法】以鄂尔多斯市煤矿复垦区沙棘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林龄的中国沙棘和大果沙棘人工林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①随着林龄的增加,中国沙棘和大果沙棘林地土壤水分呈"减小-增加-减小"趋势;不同林龄中国沙棘和大果沙棘林地土壤水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6 a林龄的中国沙棘林地土壤水分显著高于其他林龄林地土壤水分(P<0.05),3 a林龄的大果沙棘林地土壤水分显著高于其他林龄林地土壤水分(P<0.05)。②在0~100 cm土层中,6 a林龄的中国沙棘各土层之间土壤水分差异不显著,其余林龄中国沙棘和大果沙棘林地各土层之间土壤水分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③中国沙棘林地随着距树干距离的增加土壤水分呈增加趋势,大果沙棘林地随着距树干距离的增加土壤水分呈减小趋势。【结论】煤矿复垦区沙棘林地土壤水分差异较大,生产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林龄、树木品种和土壤空间差异,采取适宜的水分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沙棘是根源性根出条型克隆植物,它有克隆习性和克隆行为,它具有有性和无性2种繁殖方式。在田间沙棘林内,株间、片断、斑块间,存在着种群遗传上的多样性。沙棘侧根的特化结构组成了天然生物蓄水库,缓解了在干旱条件下对水分需求的矛盾。因此,作为一种双重生态型植物,解决了肥(N2)、水2个重要的生命及生态因子,是实现先锋植物功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Agricultural Systems》2005,84(1):99-118
Debates about land tenure throughout Africa, and in Malawi in particular, are central to development strategies. Marriage and inheritance patterns are important aspects of tenure that influence how individuals acquire land and trees thereon. Accordingly, such patterns may influence the manage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such as trees. Along these lines, policy makers in Malawi have been suggesting that uxorilocal marriage, where the man resides in the woman’s village upon marriage, discourages tree planting.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 how marriage and inheritance patterns affect tree-planting behavior by gender in two villages. Results show that tree planting by men may indeed be dissuaded by uxorilocal marriage patterns. Furthermore, tree planting by married women is not necessarily promoted under uxorilocal patterns. Rather, a high incidence of non-married women appears to b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tree planting by women.  相似文献   

13.
北京山区油松天然林的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北京市松山自然保护区设立面积为0.8 hm2的样地,对胸径大于5 cm以上的林木进行每木定位调查,利用角尺度、大小比数和混交度3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分析了油松天然林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①油松天然林物种多样性丰富,乔木层共出现17个种群,油松种群优势度明显,为该群落乔木层的优势种,也是建群种;②用林分平均混交度和混交度分布分析了树种空间配置情况,油松林主要以零度混交和弱度混交为主,林分混交程度较低;③林木大小比数分析表明,油松种群在空间结构单元中,林木大小比数的分布较均匀,伴生树种分化程度差异较大,核桃楸种群、辽东栎种群和大果榆种群的优势木、亚优势木较多;④用平均角尺度和角尺度分布分析了林木水平分布格局,表明该林分整体上的林木水平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14.
光照对日本栗树结实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分析树冠的日射量和雌花的受光量对日本栗树结实的影响,找出影响原因及所带来的后果,提出在实际生产中要重视整形修剪工作,应通过整形修剪保持合理的树冠间隔,并采用合理的树形和保留合理的结果母枝量,以改善日本栗树的采光,进而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在复杂自然环境下完成桑树枝干识别是实现桑叶采摘机智能化的关键部分,针对实际应用中光照条件变化多、桑叶遮挡和桑树分枝多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复杂自然环境下桑树枝干识别方法。首先,采用旋转、镜像翻转、色彩增强和同态滤波的图像处理方法扩展数据集,以提高模型的鲁棒性,通过Resnet50目标检测网络模型以及相机标定获得照片中所需的桑树枝干坐标,通过试验发现当学习率设置为0.001,迭代次数设置为600时模型的识别效果最优。该方法对于复杂自然环境中的不同光照条件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能够对存在多条分支以及被桑叶遮挡的桑树枝干进行识别并获取坐标信息,识别准确率达到87.42%,可以满足实际工作需求。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辽西地区大面积沙棘人工林的调查和定位观测,沙棘人工林具有良好的防护效能.据测定,沙棘枯枝落叶的持水率290%,树冠截雨率49%;沙棘的初渗速度比荒山提高42%,土壤水分提高12.9个百分点;4~7年生沙棘林年平均减少径流40388.9m3/km2,减少泥沙流失量1001.83t/km2;沙棘林地表层土壤容重比荒坡减少2.2%,土壤团粒提高4.72%,沙棘林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等含量明显高于荒坡对照区.同时,沙棘果实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已被广泛的开发利用,因此沙棘已被誉为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身的重要生态经济林树种.  相似文献   

17.
以舟山市嵊泗县的“再造绿岛”沿海防护林营建项目为对象,开展针对不同的林地类型所选择树种和配置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乡土树种在沿海防护林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常绿与落叶、多物种混交模式比单一纯林模式更有利于提高森林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