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49 a奇台县气温变化及其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61-2009年新疆奇台县气象站逐日气温资料和该县春小麦产量资料,在对近49a年平均气温、春小麦生长季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30℃时间等温度条件变化趋势和变化特征研究基础上,使用积分回归和相关分析,分析春小麦不同生长发育时段温度条件对产量形成的满足程度,探讨近49a气温变化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1961-2009年奇台县年平均气温呈显著的升高趋势,但春小麦生长季内不同时段的温度变化及其对春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差异较大,前期(4月上旬-5月中旬)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对小麦产量不利影响有所增大,中、后期(5月下旬-7月下旬)平均气温呈现不同程度下降趋势,最高气温≥30℃时间也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对小麦生产较有利。  相似文献   

2.
利用戈达德太空研究所建立的全球网格逐月气温距平数据以及新疆地区国家基准地面气象逐月气温距平资料,通过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小波变换等方法,对中亚地区1961—2010年气温变化与中国气温变化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亚地区在近50年中年平均气温在波动中呈递增趋势,年平均气温每10年气温增加0.277℃,这一增温幅度要高于全国年平均气温增温幅度;从1987年开始,中亚地区年平均气温开始呈逐渐增温趋势。我国年平均气温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呈递增趋势,这一结论与中亚地区相一致;中亚地区年平均气温在随时间变化过程中存在着16~30年大尺度、6~12年中尺度和3年小尺度的3类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其中3年小尺度变化具有全域性。我国气温普遍存在3~4年的全域性周期变化规律,这一变化规律与中亚地区年平均气温存在3年小尺度全域性相一致;根据EOF分解得出,中亚地区年平均气温空间分布类型主要为东南—西北型、东—西型、南—北型。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贵德地区梨树花期前各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利用1961—2019年青海省贵德县气象局观测的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至梨树开花前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梨树开花前的气温、积温、降水、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变化趋势及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德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至梨树开花前期间的平均气温呈显著升温趋势,平均最低气温、≥0℃的积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均呈极显著增多趋势。突变分析表明,降水量、≥0℃积温、日照时数、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分别在1979、2004、2006、2008和2011年发生了增多突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1961 ~2004年南京市夏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方法]利用高淳站、江宁站、江浦站、溧水站、六合站、南京站6个气象站点1961 ~2004年的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南京夏季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35℃高温日数和热积温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1961 ~2004年南京夏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呈现增温趋势,热积温数值虽有明显上升,但高温天数并没有显著增长;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夏季高温期,而70、80年代夏季气温有所下降,80年代是夏季气温最低的时期,90年代和2000~2004年的平均值普遍提高,90年代以后是一个夏季变热的时期.[结论]酷暑主要分布在60年代,凉夏主要分布在70、80年代.  相似文献   

5.
1961—2010年海原县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利用海原县气象局1961—2010年逐月气温资料对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海原县年平均气温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1961—1986年为相对偏冷期,1986—2010年为相对偏暖期,极大值为8.9℃,极小值为5.7℃,两者相差3.2℃;海原县平均气温年代际变化呈增加趋势,2001—2010年年平均气温最大,1961—1970年平均气温最小;近50年来海原县四季气温均呈逐年增加趋势,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平均气温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24、0.261、0.352、0.406℃/10年,冬季增温幅度较显著,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夏季最小。  相似文献   

6.
商丘地区近47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根据商丘市所辖8个代表站1961~2007年47年的逐月地面月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滑动平均、累积距平等方法对气温变化趋势进行诊断分析,用滑动t-检验法、Yamamoto法、Mann-Kendall法等统计方法,对平均气温时间序列可能的突变点分别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近47年商丘年平均气温变化率为0.078℃/10年;其间经历了20世纪60~70年代的增暖期,80年代的气温变冷期,90年代中后期又进入了一个较强的增暖期;春、秋、冬3个季节的平均气温整体上都呈上升趋势,冬季上升幅度较大,气温变化率为0.382℃/10年,明显高于春、秋两季的0.084、0.049℃/10年;而夏季的平均温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气温变化率为-0.169℃/10年。3种方法检测结果综合来看,四季突变时间不同,1993年是年平均气温由冷转为增暖的突变点,可信度达99%。  相似文献   

7.
该文采用中国气象数据网提供的数据资料,对同心县1955—2015年间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进行了年变化和月变化的分析。结果显示:同心县近60年来平均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增幅为2~3℃,1987年前后为气温升高的转折点;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的月变化趋势均呈单峰型,7月份升到最高值,1月份降至最低;近60年气温的极端值分别出现在2000年7月和2008年1月,极端最高气温为39.0℃,极端最低气温为-28.3℃。  相似文献   

8.
根据寿光市1961~2010年的气温资料,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功率普分析、M-K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寿光市近50年来气温变化趋势、变化周期、突变和异常年份。结果表明,近50年来寿光市年、季、月平均气温呈明显的增温趋势,年平均气温增温率为0.41℃/10a,增温主要表现于冬季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升高;寿光市年平均气温存在2~3和5~7年的显著变化周期,1994年为寿光市年平均气温增暖的突变起始年;寿光市平均气温以异常偏高年份居多,主要出现在21世纪。  相似文献   

9.
苑跃  赵晓莉  刘庆  王凌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591-1593
利用宜宾站及其周围5个气象站1961~2009年的逐年气温观测资料,研究了城市热岛效应对宜宾站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宜宾城市热岛效应一直呈增强趋势;热岛效应对最低气温的影响较大,对最高气温的影响较小,且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热岛增温夜间比白天明显,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增温趋势最大、春季次之、冬季最弱;与20世纪60年代比较,在其后的近40年间,气温各要素02:00、08:00、14:00、20:00气温、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分别平均增温0.483 2、0.168 0、0.001 4、0.209 8、0.215 4、-0.013 4、0.333 2℃;不同区域背景对城市气候有一定影响,在城市化进程的不同阶段,各气象站受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10.
利用四川稻区1961-2013年110个站点水稻生育期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积温资料,对水稻生育期热量条件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期热量条件整体上呈上升趋势,气温趋势变化以平均最高气温的平均升幅、呈升温趋势站点数的比例最高,平均最低气温次之,平均气温相较最低;在年代际变化方面,1980n与1970n的热量条件要素相比,均表现出以气温升高、积温增加为主,1970n与1960n的热量条件要素相比,除平均最低气温表现为升降温面积幅度大致相当,其余以气温下降、积温减少为主;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方法建立稻区热量条件代表性序列,并分析其整体周期变化特征,其中生育期平均气温与平均最高气温存在以2~3年、14年及24年为主的周期变化,平均最低气温与积温主要存在2~3年、6~7年、14年和24年的周期振荡模态.  相似文献   

11.
安庆市气温变化若干特征及城市热岛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安庆市气温变化的若干特征及城市热岛效应进行分析。[方法]利用安庆市以及周边气象台站和城郊区域自动站的气温资料,统计分析安庆站气温年变化特征以及区域一致性,使用Mann-Kendall检验方法对安庆站年平均气温进行突变检验,分析热岛效应对安庆站气温的影响。[结果]受站址迁移及城市建设影响,自1977年至2009年,安庆站年平均气温显著升高,1990年中期以后,上升更为显著;Mann-Kendall检验表明,安庆站气温在1993年前后存在明显突变,受城市化影响,安庆站平均气温较郊区高0.8℃,最低气温增温更为显著;城市热岛效应春季最强,夏秋季次之,冬季最弱。[结论]了解了城市化发展对安庆市气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刘立群  朱月霞  顾卫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821-18823
[目的]对安庆市气温变化的若干特征及城市热岛效应进行分析。[方法]利用安庆市以及周边气象台站和城郊区域自动站的气温资料,统计分析安庆站气温年变化特征以及区域一致性,使用Mann-Kendall检验方法对安庆站年平均气温进行突变检验,分析热岛效应对安庆站气温的影响。[结果]受站址迁移及城市建设影响,自1977年至2009年,安庆站年平均气温显著升高,1990年中期以后,上升更为显著;Mann-Kendall检验表明,安庆站气温在1993年前后存在明显突变,受城市化影响,安庆站平均气温较郊区高0.8℃,最低气温增温更为显著;城市热岛效应春季最强,夏秋季次之,冬季最弱。[结论]了解了城市化发展对安庆市气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湖南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与热岛效应和纬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湖南省89个地面气象观测站43年(1962~2004年)的冬季平均气温记录,研究了湖南省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与城市热岛效应和纬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湖南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是对全球增暖的响应,1984年是显著的增暖跃变点,跃变后(暖期)比跃变前(冷期)冬季气温增加了0.68℃;暖期升温幅度与城市热岛效应、纬度关系密切,城市热岛效应和纬度的增加使冬季变暖加剧;中等城市、次小城市、次小城市郊区、乡村、次大城市郊区等各类站的城市热岛效应对暖期增温贡献率分别为18%、14%、7%、0、-9%;纬度每增加1°,暖期增温0.027℃。  相似文献   

14.
岳江  杨爱琴  郝智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3,(31):12395-12399
利用大同市气象站近49年和阳高县气象站近38年逐月气温、风速风向、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降水量等气象资料,结合大同市1990—2009年城镇人口数和建城区面积的数据资料,对大同市城市化因子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同市降水量呈缓慢减少趋势;1972—2000年间,汛期降水量以准3年周期为主,同时存在7年的周期;2000年以后以准7年的周期为主,3年的高频周期基本消失;大同市年平均气温、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均呈上升趋势;平均气温略接近热岛状况,20世纪90年代热岛中心强度达到极值;年平均风速、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通过计算贡献率可知,城市化因子对气候改变的贡献率相对较大,占影响当地气候变化的37.99%,温度、降水量等气候要素因子占29.73%,其他因子占0.29%~9.26%不等。各气象要素存在明显的Hurst现象,基本保持当前的趋势,但趋势显著性不一。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农业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了北京市山区和平原两大农业种植生态区的9个代表气象观测站,基于1961~2008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逐年山区和平原的≥0℃活动积温、≥10℃活动积温、≥10℃有效积温、稳定通过0、5、10、15和20℃的初、终日期及持续日数、年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季节日较差平均值和年较差、初、终霜日期、无霜期日数和冬季负积温等热量资源指标的历史变化趋势特征,同时以突变理论中的Mann-Kendall方法检测分析热量资源指标的突变特征。结果表明,山区和平原区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在1961~2008年呈上升趋势,平原上升趋势比山区明显,平原在1996年存在突变点;山区和平原区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5、10℃的初日突变后比突变前提前了4~10d,终日山区和平原没有突变点,但也分别推迟了0~3d和1~10d,初终日持续日数也呈增加趋势,但平原多于山区,高温区域低于低温区域;年极端最低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平原比山区增温速度快;年极端最高气温呈现不明显的上升趋势;除山区的夏季和秋季外,年较差和季平均气温日较差都呈现减小的趋势;初霜日期推迟,终霜日期提前,无霜期日数增加,山区比平原表现更为显著;平原区和山区冬季负积温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平原高于山区。  相似文献   

16.
基于浙江省20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分析了浙江省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气候变暖背景下,浙江省气温显著升高,≥10℃积温增加,气温稳定≥20℃终日延迟,作物气候生长期增长。热量资源要素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纬向分布特征。1961-2010年浙江省日照时数年际间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中以金衢盆地与台州玉环地区减少最为明显;年均降水量增加,降水天数减少,雨日平均降水强度年际间呈明显上升趋势,以舟山及嘉兴-宁波-台州沿海增速最大。沿海岛屿及金衢地区的参考作物蒸散量较高,丽水地区最少。1961-2010年全省平均湿润指数为164,整体上表现出增加趋势。本研究结果可为浙江省农业种植区划、生产布局调整及制定气候变化对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12—2014年济南市64个区域自动气象站的逐日逐时平均气温、逐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济南市城市热岛强度的日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济南市城市热岛强度日变化表现为白天弱、夜间强的特点。不同季节济南市城市热岛中心空间分布上差别不大,主要是位于泉城广场等中心城区。  相似文献   

18.
近47年环青海湖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永晴  李凤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902-9904
[目的]研究近47年环青海湖地区气候变化特征。[方法]利用1961~2007年环湖地区5个气象观测站的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候要素资料,分析各气象要素的年、季、年代变化。[结果]近47年来,环湖地区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其中年平均气温以≥0.30℃/10 a的倾向率上升,年平均最低气温比年平均最高气温上升显著;年平均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3.67 mm/10 a,春、秋季降水量的减少趋势明显,而夏、冬季呈增加趋势,但不明显;年日照时数也呈减少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1.79 h/10 a,夏季日照时数的减少趋势最明显,冬季次之,春、秋季节增加不明显。[结论]该研究为环湖地区气象灾害的有效防御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利用喀什市气象代表站点1951 ~2012年平均气温、年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等数据资料,分析近62年以来喀什市的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进入21世纪以后该地域气温明显提升,平均气温趋向上升;年平均气温升高率为0.279℃/10a.相比20世纪,近10年的气温变动提升了1.3℃;降水量变动趋势总体上不明显,线性变动倾向率为1.237 mm/10a;62年以来喀什市最高气温上升率与西北地区最高气温上升率保持一致,平均极端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同样是趋向升高.近10年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与过去相比,分别上升0.6和1.2℃,对年平均气温的升高贡献最大的是最低气温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