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栗雪片象是板栗的主要害虫,也是我县又一种重要的栗实象虫,除危害板栗外,还危害油栗、茅栗造成栗苞早期脱落率达20~48%,据笔者近几年调查,该虫的株害率达94%,苞受害率44.7%~52%,镇安仅此虫危害每年减产10多万kg,损失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2.
利用坚果、栗苞、叶片的18个质量性状,对90份板栗地方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250~1466,平均值为0888,总体上反映了板栗地方品种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但不同性状间差异较大;90份板栗品种被划分为3大类群,且3大类群的划分与坚果形状、坚果接线形状、球苞刺束长度等性状具有高度相关性,表明参试板栗品种的聚类完全依赖其质量性状的相似性或同质性,而不完全与其地理分布相关联。  相似文献   

3.
<正> 板栗剪枝象鼻虫又叫剪枝栗实象、剪枝象甲,是危害板栗最严重的害虫,在我国各主要板栗产区均有发生。板栗剪枝象鼻虫成虫蛟断果枝,造成大量栗苞脱落;幼虫在坚果内取食,严重影响板栗产量和质量。 (一)危害症状 板栗剪枝象鼻虫成虫在栗苞上产  相似文献   

4.
栗雪片象是板栗的主要害虫,除为害板栗外,还为害油栗、茅栗,造成栗苞早期脱落率达20%~48%,陕西柞水县受害较重。据我所近几年对产仔的调查,该虫的株害率达94%,苞受害率44.7%~52%,陕西省柞水县仅此虫危害每年减产20多万斤,损失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5.
“韶栗18”板栗生长发育特性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观察调查,明确了“韶栗18”板栗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并绘制出了技梢生长、总苞膨大曲线;明确了结果母枝的长度、粗度与结栗苞数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其r值分别为0.8459、0.8416;结果母枝的顶芽和次顶芽所抽生结果枝的结苞数是构成树体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栽培中的主要问题在于空苞率高,二、三次花不结实,出籽率低,落苞严重。进一步提高“韶栗18”产量构成指标,关键在于提高实苞率,每栗苞着栗粒数,其主要措施是配置适宜授粉品种和提高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6.
抗栗瘿蜂优良板栗品种的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于1987~1988年在诸暨市林木良种繁育站进行。随机选取标准树和标准枝,调查栗瘿蜂对芽的危害情况、虫瘿密度以及虫瘿生长进度,分析8个不同板栗品种对栗瘿蜂的抗性,并调查不同品种的产量。结果表明:长刺板红和长兴5号魁栗抗性中等,而且前者产量高,品质优良,值得推广。油板红、毛板红、短刺板红和二大夫是感虫品种,而上光则是高感的板栗品种。  相似文献   

7.
【目的】鉴定不同月季资源的灰霉病抗性,分析月季灰霉病抗性与表型性状的相关性,为评估月季资源对灰霉病的抗性及月季灰霉病抗性育种提供支持。【方法】以349个月季主栽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花瓣人工接种鉴定不同月季品种的灰霉病抗性,并结合2019和2020年连续2年的田间自然发病情况,对349个月季品种进行灰霉病抗性评价;结合349个月季品种花色、花径、茎皮刺量、花香和花瓣数5个表型性状,进行月季灰霉病抗性与表型性状的相关分析;选择抗病性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通过连续2年田间调查结合花瓣人工接种结果,发现不同月季资源的抗病性存在较大差异,供试材料中未发现对灰霉病完全免疫的材料,大部分材料为感病品种。人工接种的抗病性结果与田间调查结果存在差异,349个品种中有187个品种评价结果一致,占53.58%,其中爱、费加罗夫人和帕蒂坦8个品种的人工接种结果与田间调查结果均为高抗,其病斑平均面积为22.9 mm2,病情指数(DI)均在15.6以下。月季资源的灰霉病病情指数与花色、花径、花瓣数和花香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与茎皮刺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聚类分析将107个抗病品种分为4大类群,第Ⅰ和第Ⅱ类群具有抗病性和花大、瓣型丰满等特征,具有较高的利用潜力。【结论】月季灰霉病抗性与茎皮刺量呈负相关,大部分供试月季资源易感灰霉病。筛选出朱红女王、黑巴克、金色星光、桔魅(朱红女王)、费加罗夫人、帕蒂坦、爱和辉煌8个高抗品种,可作为抗病育种优异备选材料。  相似文献   

8.
概述舒城县板栗虫害发生主要种类、分布范围、危害程度;分析舒城县板栗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详述舒城县板栗剪枝象甲、栗瘿蜂、栗实象、栗绛蚧等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及危害症状;归纳舒城县板栗主要虫害综合防治措施;营林措施、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  相似文献   

9.
对栗瘿蜂在中国板栗和日本栗上的危害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栗瘿蜂在不同板栗品种之间危害率差异显著,其中枝条危害率最高的是河果1号(65%),中国板栗比日本栗受害严重,栗瘿蜂在树冠的南向、中下部以及内部危害严重。广东、湖北、贵州等板栗产区调查结果表明,在管理不善的果园,枝条危害率高达40%~80%。  相似文献   

10.
板栗空苞率较高一直是阻碍板栗生产的重要原因之一,板栗空苞即是栗总苞中没有栗子,也叫“哑栗”。空苞产生的原因与品种、阴雨天气及土壤缺硼有关。  相似文献   

11.
PYR1-LIKE (PYL)作为脱落酸受体,参与植物的多种逆境胁迫。从矮牵牛W115系(Petunia×hybrida‘Mitchell’)中克隆 PYL4的同源基因 PhPYL4。该基因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大小为645 bp,编码214个氨基酸。PhPYL4蛋白分子式为C_(1022)H_(1662)N_(306)O_(316)S_(10)。该蛋白含有一个保守的疏水性配体结合结构域,属于SRPBCC超家族成员。表达分析显示: PhPYL4基因在叶片中表达量最高,根中表达量最低;盐胁迫12 h时, PhPYL4的表达量上调至对照的6倍,24 h后表达量明显下降;体积分数10%PEG处理12 h时, PhPYL4的表达量上调至对照的13倍,24 h后表达量开始下降;ABA处理12 h时, PhPYL4的表达水平上调至对照的29倍,24 h后表达水平显著下降。研究结果揭示: PhPYL4在矮牵牛对盐、干旱及ABA等非生物胁迫的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可为进一步揭示 PhPYL4在矮牵牛抗逆中的调控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乙烯对禾谷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a)致病性的影响并评价转BtACO基因拟南芥对禾谷炭疽菌的抗性.通过施加不同浓度外源乙烯利,对禾谷炭疽菌生长状况进行比较,并对喷施不同浓度乙烯利处理的野生拟南芥接种禾谷炭疽菌,分析禾谷炭疽菌的致病性,最后对转BtACO基因拟南芥接菌后的抗病性进行...  相似文献   

13.
西藏3种沙棘属植物抗旱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干旱胁迫对西藏3种沙棘属植物光合荧光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为西藏干旱半干旱区造林树种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以2年生云南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 Yunnanensis)、江孜沙棘(H. gyantsensis)和肋果沙棘(H. neurocarpa)苗木为材料,采用盆栽法,设持续干旱0,10,20,30 d处理,测定其光合荧光指标和生理生化指标,并对其抗旱性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增加,3种沙棘属植物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电子传递速率、实际光化学效率、有效光化学效率、叶片相对含水量、叶水势和SPAD值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水分饱和亏缺、丙二醛、脯氨酸、过氧化物酶呈上升趋势;云南沙棘和肋果沙棘水分利用效率和羧化效率呈下降趋势,江孜沙棘水分利用效率和羧化效率分别呈倒“V”或“V”型变化;云南沙棘和肋果沙棘光化学猝灭系数呈下降趋势,江孜沙棘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云南沙棘和江孜沙棘还原性糖含量呈倒“V”型变化,肋果沙棘呈下降趋势。采用隶属函数和主成分分析对3种沙棘属植物18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现一致。【结论】西藏3种沙棘属植物的抗旱能力依次表现为江孜沙棘>肋果沙棘>云南沙棘,江孜沙棘是西藏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的首选树种。  相似文献   

14.
15.
为研究甘蓝枯萎病抗性基因FOC1的抗性功能,利用前期克隆的FOC1基因,以pBI121质粒为植物表达载体,采用同源重组法构建FOC1基因的过表达载体;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采用冻融法转入根癌农杆菌LBA4404菌株中,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甘蓝外植体转化法对感病甘蓝进行遗传转化,利用载体特异引物对获得的转基因植株进行PCR鉴定。结果表明,最终成功构建FOC1基因的过表达载体pBI121-35S-FOC1,并已成功整合到受体甘蓝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6.
2015—2017年新疆动物源鼠伤寒沙门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完善新疆动物源鼠伤寒沙门菌耐药的相关数据,为多重耐药病源菌的防控提供依据,本研究检测了2015—2017年新疆不同动物源鼠伤寒沙门菌的流行情况、耐药特性及耐药基因携带率。对经选择性培养基和特异性PCR鉴定的不同动物源鼠伤寒沙门菌,通过琼脂稀释法进行环丙沙星等12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测定,同时采用PCR方法测定耐药基因在鼠伤寒沙门菌中的携带情况。结果表明:从不同动物中共分离获得162株鼠伤寒沙门菌,分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宠物(犬和猫)、猪、羊、牛和鸡;药敏试验显示,不同动物源鼠伤寒沙门菌对环丙沙星、氨苄西林、四环素和氟苯尼考的耐药率80.0%,未检出对阿米卡星和磷霉素耐药的耐药菌株。从不同动物源分离的162株鼠伤寒沙门菌中有159株菌为多重耐药菌株,占98.1%;不同动物源鼠伤寒沙门菌多重耐药均以CIP-AMP-TET-FFC-SMZ 5耐谱型为主。经耐药基因分析,不同动物源鼠伤寒沙门菌耐药基因检出率为6.8%~97.4%,未检出blaSHV、qnrD、rmtB和mcr-1基因。综上,鼠伤寒沙门菌在新疆不同动物中流行率高,耐药现象严重,多重耐药菌株较多且耐药基因携带率高,部分不同动物源菌株间具有相同的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型。应加强畜牧业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制度,进而控制鼠伤寒沙门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菊科蒿属植物适应土壤干旱条件的抗氧化特性,为揭示生态恢复过程中植被演替的规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黄土高原演替初期阶段的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et Kit.)、茭蒿(Artemisiagiraldii Pamp.)、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 Web.ex Stechm.)3种优势种和1种常见种黄花蒿(Artemisia annuaLinn.)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利用称质量控水法,将土壤含水量分别控制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适宜水分对照)、55%(中度水分胁迫)和35%(重度水分胁迫),测定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4种菊科蒿属植物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抗坏血酸(Vc)、类胡萝卜素(Car)含量的变化,并采用隶属(反隶属)函数法对4种菊科蒿属植物的抗氧化特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在水分胁迫条件下,铁杆蒿具有相对最高的SOD活性和最低的POD活性;猪毛蒿的CAT、POD活性相对偏低,其余各项指标的活性和含量相对均衡,膜脂过氧化程度较低;茭蒿有相对最高的CAT活性、Vc含量、膜脂过氧化程度和最低的Car含量;黄花蒿有相对最高的POD活性、Car含量和相对最低的Vc含量、SOD活性、膜脂过氧化程度。4种蒿属植物铁杆蒿、猪毛蒿、茭蒿、黄花蒿在水分胁迫下的抗氧化特性隶属值分别为0.369,0.418,0.428,0.514。【结论】在水分胁迫条件下,4种菊科蒿属植物的抗氧化特性差异较大,综合评价认为,黄花蒿整体抗氧化能力最强,茭蒿、猪毛蒿次之,铁杆蒿最弱。  相似文献   

18.
NPR1是植物系统获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SAR)抗病反应中的关键基因,对植物的广谱抗性起重要调控作用。以玉米自交系"齐319"为材料,通过PCR方法克隆到一个玉米NPR1基因(命名为Zm NPR1)。序列分析结果显示Zm NPR1包含两个保守结构域POZ/BTB位点和Ankyrin repeat锚蛋白重复位点。蛋白质聚类分析表明Zm NPR1与水稻Os NPR2的同源性最高。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Zm NPR1定位于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核中。半定量PCR结果显示,Zm NPR1和玉米防卫基因PAL(编码苯丙氨酸解氨酶)响应水杨酸、玉米矮花叶病毒和玉米小斑病原菌的诱导并显著上调表达;而Zm NPR1和PAL的表达水平受到茉莉酸甲酯的明显抑制。这表明Zm NPR1在玉米中参与到水杨酸介导的抗病反应通路。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奥丽春细颈线虫(Nematodirus oiratianus)三期幼虫耐伊维菌素虫株外输泵P-gps基因表达水平,分别在低浓度(3.90μg/mL)和高浓度(19.98μg/mL)伊维菌素药物作用下,通过RT-qPCR方法检测药物作用0、3、6、12和24h后,外输泵P-gps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奥丽春细颈线虫三期幼虫在不同时间点分别作用于伊维菌素2种浓度,其P-gp-1基因均不表达;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P-gp-2、P-gp-3、P-gp-11基因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0.05),且均于12h时达峰值。在低浓度药物作用时,P-gp-9.1基因表达量在3h时显著增加了4.71倍(P0.05),P-gp-12基因表达量却一直很低;但在高浓度药物作用时,随时间的增加,P-gp-12表达量逐渐上调。综上,伊维菌素药物作用耐伊维菌素细颈线虫三期幼虫后,其P-gp-2、P-gp-3、P-gp-9.1、P-gp-11和P-gp-12基因在某些时间点出现基因过表达现象,为研究奥丽春细颈线虫耐药机理以及分子检测耐药性方法的建立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干酪乳杆菌对雏鸡十二指肠发育的组织学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干酪乳杆菌对雏鸡十二指肠黏膜组织结构和功能及发育的影响,采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450只1日龄SPF健康雏鸡为试验对象,随机分成6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雏鸡。结果表明:1)干酪乳杆菌预防组、治疗组及预防治疗组的肠绒毛高度分别比沙门氏菌攻毒组显著增高了19.04%、10.68%和12.21%;2)与鸡白痢沙门氏菌攻毒组相比,干酪乳杆菌预防组的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V/C)显著升高23.94%;3)干酪乳杆菌预防组、治疗组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含量显著高于沙门氏菌攻毒组;4)干酪乳杆菌预防组、治疗组、预防治疗组杯状细胞数量分别比沙门氏菌攻毒组显著升高72.26%、67.74%、65.32%。综上,饲喂干酪乳杆菌进行预防能够显著提高雏鸡十二指肠绒毛高度、V/C值、PCNA含量及杯状细胞数量,提示干酪乳杆菌能有效维护雏鸡肠道健康,减轻鸡白痢沙门氏菌对肠道黏膜组织结构的损害,促进肠道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