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农作物收获前黄曲霉毒素污染与控制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T)是曲霉属真菌产生的一大类生物毒素,是危及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主要物质之一。农产品收获前黄曲霉毒素污染是热带、亚热带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中在玉米、花生、棉籽、辣椒籽和一些木本坚果及其产品中尤为严重。国内外现有研究结果表明,多种因素可影响作物收获前黄曲霉毒素污染,其中干旱和高温的综合胁迫是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作物抗性对降低毒素污染具有重要作用。综合运用分子生物学及常规育种技术改良作物品种对黄曲霉菌侵染或产毒的抗性以及对其他病虫害及干旱的抗(耐)性,是解决黄曲霉毒素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作物生产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和合理的田间管理是作物收获前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有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黄曲霉毒素是部分黄曲霉菌所产生的代謝产物,具有較强毒性的物質。在天然被污染的食品中一般以黄曲霉毒素B_1最多,而其他如黄曲霉毒素B_2、G_1 G_2、只有一小部分,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检不出来。食品中以花生、玉米等最易污染黄曲霉毒素。为了食品卫生检验工作的需要,我们参考了有关資料,建立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_1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3.
黄曲霉毒素B_1是一种极毒且又是强致癌性的霉菌毒素,它严重地污染着花生,玉米等食品,这已为大家所熟知。但是,对那些被黄曲霉毒素B_1污染的粮食又如何处理,以便更好地利用呢?这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最近我们用已被黄曲霉毒素B_1污染的玉米,在实验室内按正常工序加工制成米凉粉。经分析测定表明,原来含250PPb黄曲霉毒素B_1的玉米,制成米凉粉后已检测不出黄曲霉毒素B_1。下面就把  相似文献   

4.
花生黄曲霉毒素国家标准与绿色贸易壁垒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花生黄曲霉毒素含量超标成为我国花生出口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2004年仅山东省输欧盟花生因超标被预警达43次。为有效规避这一绿色贸易壁垒,推动花生产业稳定健康发展,本文对我国花生黄曲霉毒素限量及检测标准现状进行综述。同时对国内和国外制定的花生及制品黄曲霉毒素最大限量值分别予以介绍。结合当前花生贸易需要,提出了加强花生黄曲霉标准制定及国际跟踪采标的建议,探讨了强化黄曲霉检测力度和研究能力的重要性,为提高中国花生及其制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花生黄曲霉防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贺立红  宾金华 《种子》2004,23(12):39-45
本文对产生黄曲霉毒素的真菌、产生黄曲霉毒素的真菌对花生的侵染机理以及对产生黄曲霉毒素真菌的防治进行了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襄阳花生茬土壤中黄曲霉菌进行初筛,并对筛选出的菌种进行特性分析和测序鉴定,最终确定为黄曲霉菌种,通过液体发酵培养,测定土壤中黄曲霉毒素(AFT)含量,同时筛选不产黄曲霉毒素的黄曲霉菌株,通过平板初筛到几株抑菌效果较好的黄曲霉菌株,将标准产毒菌株与非产毒菌株进行共生培养,测定AFT含量。结果显示,有4株非产毒黄曲霉共生菌株的黄曲霉素毒素含量较对照菌株降低80%以上,其中XZ38抑制产毒率达99.49%,说明非产毒黄曲霉菌株在抑制产毒黄曲霉生长、降低或消除AFT方面有很大作用,可作为田间生物防治黄曲霉污染的备选菌株。  相似文献   

7.
以大豆、小麦、麸皮等为原料,经过米曲霉等菌株发酵制成的调味品,酱油的整个生产过程都有污染黄曲霉毒素的可能。通过检测酱油生产过程中不同阶段半成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总量,针对黄曲霉毒素的检测结果,分析其污染的原因,并实施相应的措施,控制黄曲霉毒素的污染。  相似文献   

8.
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致癌物质,主要存在于霉变的花生、大米等食物及食用油制品中,分析测定食品中黄曲霉毒素对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市售花生油中所含的黄曲霉毒素通过离心可以沉淀60—65%,这部份黄曲霉毒素是以悬浮状态存在于花生油中。用膜过滤法、制备超速离心法和吸附剂法研究黄曲霉毒素状态的实验结果表明,剩余的40—35%毒素可能是以可溶性状态溶解在花生油中。在本实验的较早时期的报告中,曾报道过,榨油后黄曲霉毒素在花生不同组份中的分布,其结果表明10—15%的黄曲霉毒素与油一起分离出来,而其余部分则残留在花生饼中。黄曲霉毒素在油和花生饼中的不均匀分布可能是由于黄曲霉毒素,在油中的有限  相似文献   

10.
选用抗黄曲霉产毒的花生品种(系)和高产毒品种(系), 采用强产毒菌株AF2202人工接种水分吸涨的花生种子, 培养7 d后,测定接种和未接种的花生种子中白藜芦醇及黄曲霉毒素含量,探讨白藜芦醇与花生种子黄曲霉产毒抗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抗黄曲霉产毒花生品种(系)的白藜芦醇含量较高,平均为37.3 µg kg–1,高产毒品种含量相对较低,平均为13.3 µg kg–1,抗、感品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吸胀处理后抗产毒花生品种(系)白藜芦醇含量提高2.0倍,感病品种(系)仅提高1.6倍,对不同品种(系)处理后的种子二次接种,令黄曲霉毒素含量下降37.6%~75.8%,但吸胀处理后抗产毒品种(系)的黄曲霉毒素含量仍低于感病品种(系)。相关分析表明,花生白藜芦醇含量与黄曲霉毒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并且在离体培养基中添加浓度大于3.0 μg mL–1的白藜芦醇可导致黄曲霉菌产毒量大幅下降,说明白藜芦醇对黄曲霉产毒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由黄曲霉、寄生曲霉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在自然界中尤其是湿热地区分布广泛,污染范围广,具有强致癌和致突变性。目前,用于检测黄曲霉毒素含量的技术主要包括大型仪器分析技术和免疫分析技术。对当前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旨在为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花生及其制品中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黄曲霉毒素、氧化酸败、过敏反应等问题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我们过去的工作表明,玉米极易引起黄曲霉菌(A.flavus)污染而产生黄曲霉毒素(A.flatoxin)。黄曲霉毒素是一强烈的致癌物质。污染黄曲霉毒素的玉米能诱发实验动物的肝癌。人类肝癌的高发与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AFT,下同)污染有密切联系。因此,玉米的防霉是急待解决和值得研究的课题。我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条件极利于各种霉菌的生长和繁殖,玉米霉变的主要环节在于田间收获期和收获后的处理期以及储存保管期,为进一步探讨玉米霉变环节及其规律,为制定防霉措施提供依据。我们与天等县防疫站、县农业局配合,对玉米进行综合防霉试验,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应用统计过程控制(SPC)技术结合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对苦荞饭生产过程中黄曲霉毒素污染进行有效防控,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黄曲霉毒素B1含量。以贵州某食品有限公司苦荞生产车间为例,确定生产过程中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关键控制点为原料采收(CCP1)和加水造粒(CCP2),对这两个关键控制点进行SPC监控,通过控制图法分析确定影响质量波动的因素,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法和控制参数,从原料、设备、仓库、人员4个方面提出了黄曲霉毒素的控制方法,并对控制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SPC作为苦荞饭生产过程中黄曲霉毒素污染控制工具,原料采收阶段过程能力指数Cpk由0.28提升为1.62,加水造粒阶段过程能力指数Cpk由0.16提升为1.79,工序能力均提高到一级,不合格产品数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5.
在每份各为2公斤的花生和玉米中,接种可产生黄曲霉毒素的寄生曲霉(Aspergillu s Parasiticus NRRL 3145)孢子,在28—30℃的环境温度和100%的相对湿度条件下,储藏90天,检测黄曲霉毒素的产生情况。本文以实例探讨了利用α—氯乙基磷酸(2—chloroctllylphonic a cid)水溶液处理  相似文献   

16.
为去除霉菌的代谢产物——霉菌毒素其中包括黄曲霉毒素,同时避免污染的重新发生而发明了电脉冲方法。该方法可插入其它生产程序。一个系列生产装置每小时可处理300公斤物料。用此法处理后的饲料和粮食可保持在四周不见霉菌污染,而未经处理的则在两天之内就完全霉变。由此可见该方法既清除了黄曲霉毒素,也清除了其它霉菌和孢子。由脉冲法是利用一定频率的卸料过程而产生的电势能去剧烈破坏各种黄曲霉毒素,  相似文献   

17.
我们的实验证实用氨熏蒸含黄曲霉毒素B_1(AFTB_1)的稻谷可以有效地降解毒素,抑制和杀灭污染稻谷的霉菌。对未经熏蒸的稻谷表面及谷粒内部霉菌分析得知黄曲霉、烟曲霉、黑曲霉、白曲霉、土曲霉、构巢曲霉等为其优势污染菌。其中黄曲霉占被分离霉菌总数的40—70%。了解氨对霉菌纯培养物的作用及对黄曲霉产毒能力的影响,可以为氨熏蒸降解AFTB_1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故进行了此项试验。  相似文献   

18.
花生微生物区系及演替规律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花生是我国油脂加工工业和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花生油又是广大人民重要的食用油之一,同时花生也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物资。由于花生的经济价值较高,且能在瘠薄的土地上种植,所以成为平原沙土地和丘陵山地的主要经济作物。在这类地区,花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大大地提高,这对于逐步改变经济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加强同国际间的贸易往来,都具有一定的意义。随着产量,收购量的大幅度增长,仓储量和仓储时间也随之增加。花生比其它粮食更容易在田间、收获,加工及储藏的过程中遭受各种微生物的危害,使品质下降,发芽率降低。一些腐生真菌可以产生真菌毒素,特别是黄曲霉毒素 B_1是一种强致癌物质,严重危及人畜的健康。较大规模地开展全国粮油微生物区系及演替规律的调查研究,在建国以来还是首次。对花生的调查,目的在于了解我国不同地理条件下花生主产区的微生物区系分布、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情况和在常规储藏过程中微生物区系演替规律、为积累科学资料和寻找控制腐生真菌的生长繁殖,安全储藏粮食,油料的途径以及选育优良抗病的花生品种等方面的工作打下基础。本文是部分调查工作的切步总结。  相似文献   

19.
日本国立预防卫生研究所等单位做了一次进口花生的储藏试验,试验是从秋季到冬季(9月~2月),夏季到秋季(5月~11月)在营业仓库进行.试验所得结论的要点是:在黄曲霉毒素(AF)产生菌存在的状态下,当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在79%以下时,未发现黄曲霉毒素的产生、蓄积的现象,也未发现黄曲霉的繁殖.同时进行了  相似文献   

20.
黄曲霉毒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对人和动物会产生毒害,具有极强的致癌和致突变作用,一般在食品生产和农作物贮藏过程中比较常见。要想控制食品及农作物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就必须充分了解黄曲霉毒素的结构及其特性。以黄曲霉毒素的分子类型为出发点,分析比较了黄曲霉毒素的结构及其特性、危害和检测方法等,重点阐述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去除方法及其效果,概述黄曲霉毒素对人类生活和生命安全的影响,展望了黄曲霉毒素的检测研究与去除方法的创新,并提出了这一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