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洪烈  沈国顺 《养猪》1996,(2):41-41
种公猪发生魏氏梭菌病的诊断侯洪烈,沈国顺,刘丽霞(辽宁省丹东市农业学校118003)(沈阳农业大学110161)魏氏梭菌又名产气荚膜杆菌,在自然界分布较广。该菌血清型较多,不同血清型的细菌可引起不同的动物发病。猪的魏氏梭菌病,最常发生的是由C型魏氏梭...  相似文献   

2.
魏氏梭菌又称产气荚膜杆菌,该菌血清型较多,最常发生的是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仔猪红痢。本所报道的是某猪场的后备种猪群发生的一种原因不明的猝死症。从病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看,本病与国内近年报道的A型魏氏梭菌相似,现将发病情况及诊断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魏氏梭菌病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虽然发病率低,但是死亡率高。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类革兰氏阳性杆菌,且可与巴氏杆菌和大肠杆菌等混合感染,使死亡率进一步提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春季等气候变化较大时该病的发病率较高,给畜牧生产造成极大损失。产气荚膜梭菌主要通过分泌外毒素、酶类对机体产生致病性。根据分泌的致死性毒素类型可将产气荚膜梭菌分为A、B、C、D、E 5种血清型,不同血清型的菌株可对机体产生不同的临床症状。笔者主要介绍了产气荚膜梭菌的血清型分型、危害及其防治措施,以期为魏氏梭菌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草食偶蹄动物魏氏梭菌病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国内野生和家养动物魏氏梭菌病发生的特点与规律,收集了近32 a间的文献资料,设立魏氏梭菌病发生的时间、区域、动物种类、细菌血清型等因素,统计分析流行病特征。结果:①魏氏梭菌病每隔4 a左右就会有高发病出现,各种血清型发病高峰的年际不一样,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高发病的年际、血清型有差别。②魏氏梭菌病在一年四季中均可发生,各季节的发生率不同,春季是高发季节,家养动物尤为明显,秋季野生动物的发病较为明显。4个季节中,D型菌引起的发病较多,在春季和夏季中D型菌发病尤为明显,在秋季中仅A型菌和D型菌有发病记录,冬季中都不突出。③魏氏梭菌病在1 a 12个月中均可发生,3、4月是高发病时期,6、11月的发病比率次之。3月西部区域发病较多,4月黄河与长江之间区域发病为多,6月长江以南区域发病高,11月则是黄河以北区域发病较多。野生动物发病多集中在6月和11月,家养动物4月发病较突出。2月C型菌引起的发病较明显,11月A型菌发生的比率明显高于其他血清型,D型菌则全年发生的较多。④黄河以北、黄河与长江之间、西部区域发病主要集中在春季,长江以南则主要在夏季发病。黄河以北区域D型菌最高,A型菌其次,C型菌最低。黄河与长江之间区域A型菌落高于D型菌,C型菌仍是最低。长江以南区域D型菌为主,A型菌其次,没有C型菌发病。西部区域则是D型菌明显高于A型菌和C型菌。结论:魏氏梭菌病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每间隔4 a左右会有高发病出现。不同区域,魏氏梭菌病发生的时间有差别。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发病的时间和致病血清型有区别。疫苗接种预防是有效的,综合措施是较好的预防措施。预防时慎用磺胺嘧啶和多黏菌素类抗生素。兽医诊断水平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5.
魏氏梭菌又称产气荚膜杆菌,该菌血清型较多,最常发生的是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仔猪红痢.本文所报道的是某猪场的后备种猪群发生的一种原因不明的猝死症.从病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看,本病与国内近年报道的A型魏氏梭菌相似,现将发病情况及诊断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兔魏氏梭菌病是由魏氏梭菌毒素引起的一种中毒性传染病。其特征为急剧性腹泻,排出腥臭带血呈胶冻样或黑褐色粪便,剖检变化以消化道病变为主。1病原体该病的病原体为魏氏梭菌,是产气荚膜杆菌,一般可分为a、b、c、d、e、f六型。兔魏氏梭菌病主要由a型魏氏梭菌引起,少数为e型魏氏梭菌引起。2流行特点各种年龄和品种的兔均可感染发病,以1~3月龄的幼兔发病最高,冬春季发病较多,本季节由于青绿饲料减少饲喂精饲料较  相似文献   

7.
1羊肠毒血症由魏氏梭菌不同血清型菌株感染羊只引起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一般经消化道感染,饲草、饮水污染,过食精料均可诱发本病。发病年龄不等,从几个月到1~6岁均可发生。在常发区,2岁以下的羊,尤其  相似文献   

8.
猪魏氏梭菌病是由魏氏梭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它可引发地方性流行,该病有发病急、病程短、无任何前期症状而突然死亡,病死率可达20%。70%等特点。2009年8月,某猪场1~3日龄哺乳仔猪陆续发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猪魏氏梭菌病。现将发病及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魏氏梭菌(CI.welchii)又称产气荚膜杆菌(CI.perfringens),可引起兔梭菌性下痢、羔羊痢疾、羊猝狙和羊肠毒血症、鹿肠毒血症等多种传染性疾病。通常此病原菌引发的疾病发病急,死亡快,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给畜牧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根据形成的毒素及对动物病原性的不同,魏氏梭菌分为A、B、C、D、E、F、六型。兔魏氏梭菌病是由A型魏氏梭菌及其毒素引起兔的一种以剧烈腹泻为特征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本病发病急、病程短,可通过消化道、皮肤和黏膜损伤等途径感染。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春、秋、冬三季多发。各年龄…  相似文献   

10.
正发病原因坏死性肠炎的致病菌是A型或C型魏氏梭菌,也叫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厌氧芽孢杆菌。繁殖过程中,A型魏氏梭菌可产生α毒素,C型魏氏梭菌可产生α、β毒素,这两种毒素可引起鸡肠粘膜坏死,是导致鸡坏死性肠炎的直  相似文献   

11.
兔魏氏梭菌病,又称兔魏氏梭菌性肠炎,是由A型魏氏梭菌所产外毒引起的肠毒血病引起家兔急性水泻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病兔致死率很高。现将一起肉兔发生兔魏氏梭菌性肠  相似文献   

12.
猪魏氏梭菌病主要由魏氏梭菌引起,各年龄阶段猪均可感染发病,并表现出不同症状,中大育肥猪感染发病时无先兆性症状,而且死亡率极高。滦南县某育肥猪养殖场于2017年8月发病,结合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以及实验室诊断结果,综合诊断为猪魏氏梭菌病,经过采取有效措施后,该场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恢复正常生产。  相似文献   

13.
《养猪》2019,(4)
<正>魏氏梭菌可感染多种动物,其中包括人类、猪、牛和羊等哺乳动物,是一种常见的可引起仔猪腹泻的肠道菌病原体。该病原体有5个血清型,分别为A、B、C、D和E血清型,其中引发严重临床症状和病死率的血清型主要是A和C型~([1])。猪群感染该病后可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不同生长阶段猪群感染该病所出现的临床症状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以仔猪发病最为明显,可出现血痢,且病猪在短时间内死亡,给  相似文献   

14.
猪魏氏梭菌病是由魏氏梭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它可引发地方性流行,该病有发病急、病程短、无任何前期症状而突然死亡,且死亡极高(达20%~70%)等特点。本病在秋末冬初,气候变化异常,阴雨潮湿的条件下流行且本病不分年龄均可发病。近年来,我州养猪生产正向集约化发展,规模养猪专业户和养猪场不断增加,每年都有大量动物因不同类型魏氏梭菌感染而死。  相似文献   

15.
一起猪魏氏梭菌病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猪魏氏梭菌病是由魏氏梭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它可引发地方性流行,该病有发病急、病程短、无任何前期症状而突然死亡,且死亡极高(达20%~70%)等特点。本病在秋末冬初,气候变化异常,阴雨潮湿的条件下流行且本病不分年龄均可发病。近年来,我州养猪生产正向集约化发展,规模养猪专业户和养猪场不断增加,每年都有大量动物因不同类型魏氏梭菌感染而死。  相似文献   

16.
<正>猪腹泻的原因很多,不同年龄、不同原因所引起的腹泻,其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也完全不同,必须引起养猪场(户)的注意。1仔猪红痢发病时间1~3日龄仔猪。发病原因仔猪红痢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通过病猪和带菌猪,经消化道感染。C型魏氏梭菌主  相似文献   

17.
獭兔魏氏梭菌病,又称兔魏氏梭菌性肠炎,是由A型魏氏菌所产外毒素引起的肠毒血症,引起兔急剧腹泻,排黑色水样或带血胶冻样粪便的一种传染病。发病兔病死率很高,给养兔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8.
羔羊痢疾主要是由魏氏梭菌引起的魏氏梭菌病,魏氏梭菌可感染多种动物,是一种导致犊牛肠毒血症、羔羊痢疾、仔猪坏死性肠炎以及兔肠炎等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的病原菌。在2000年6月,贵州省某县波尔种羊场羊羔暴发一种以拉稀拉血便、黑色尿和急性死亡为特征的传染病,共发病250余头,其中以7日龄以内的羔羊发病多,5d内死亡20余头,经临床观察、剖检病变和采集病料进行实验室病原分离鉴定,确诊为魏氏梭菌感染所致,采用药物治疗加预防注射,有效地控制了该病。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坏死性肠炎又称肠毒血症,是由魏氏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我县某养鸡户饲养三黄肉鸡3000只,30日龄,2005年4月6日突然发病,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经综合诊断为魏氏梭菌引起的坏死性肠炎。  相似文献   

20.
兔魏氏梭菌病又称魏氏梭菌性肠炎,是由A型魏氏梭菌引起的传染病. 兔球虫病是由艾美耳属的球虫寄生于兔的小肠或胆管上皮细胞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兔球虫病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兔均可感染,以1~3月龄的幼兔对球虫最易感,而成年兔发病轻微,是球虫病的重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