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连作与轮作大生各生育期土壤微生物生态分布和大豆孢囊线虫群体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上壤微生物总数或大豆根表微生物总数的动态变化,均以细菌数量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放线菌。真菌最少。根表微生物总数大于土壤微生物总数的几十倍到100多倍。大豆各生育期微生物总数以开花期为最多,其次是成熟期.再次是分枝期。根瘤密度和大豆孢囊密度以成熟期为最大,其次是开花期,分枝期最小。微生物总数和根瘤密度,轮作区高于连作区。孢囊密度则相反,连作区高于轮作区。值得注意的是,真菌数量动态变化与孢囊密度动态变化是一致的.其次序是分枝期<开花期<成熟期。这种吻合可能有着内在的联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玉米镰孢穗腐病发生条件及化学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人工接种筛选抗病品种资源,研究播期、种植密度对病害发生的影响,明确玉米镰孢菌穗腐病发生与品种资源、播期、种植密度的关系,分析棘孢木霉菌颗粒剂(TCF)和XDS种衣剂(40%毒死蜱乳油、20%辛硫磷和10%井岗霉素混剂)对玉米穗腐病的防效。结果表明,32个自交系中有6个抗病自交系,延迟播种玉米镰孢菌穗腐病发生严重,播种密度对病害发生程度无显著影响。人工接种条件下,TCF颗粒剂穴施、XDS种衣剂拌种2个处理表现为百粒重增加、秃尖长度降低,TCF颗粒剂穴施处理的防效最高,为48.69%。  相似文献   

3.
不同生育时期干旱对大豆主要生理参数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干旱对大豆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磷酸蔗糖合成酶和蔗糖合成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影响以及对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进行干旱处理均使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蔗糖合成酶活性和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降低,光合速率以分枝期到鼓粒期干旱处理降低幅度较大,硝酸还原酶活性以开花期干旱处理降低幅度最大,其次是分枝期和鼓粒期;蔗糖合成酶活性和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以开花期干旱处理降低幅度最大,其次是鼓粒期和分枝期;不同生育时期干旱处理均导致大豆产量构成因子和产量下降.每株荚数和每荚粒数以结荚期干旱处理降低幅度最大,其次是鼓粒期干旱处理、开花期干旱处理;百粒重以鼓粒期干旱处理降低幅度最大,其次是结荚期和开花期干旱处理.单株产量以结荚期干旱处理降低幅度最大,其次是鼓粒期、开花期干旱处理.开花期、结荚期和鼓粒期干旱对产量影响最大,在大豆生产中要特别注意这几个生育时期的水分管理.  相似文献   

4.
针对大豆生长期内土壤线虫的变化,利用自行研制的生防颗粒剂豆丰一号对大豆田土壤线虫的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5目14科的土壤线虫,其中植物寄生线虫是大豆根际土壤线虫的优势营养类群。与对照相比,生防颗粒剂处理在大豆的整个生育期抑制了土壤线虫总量和植物寄生线虫群体数量,但在大豆生育末期促进了食细茵线虫和杂食—捕食性营养类群的增加。应用多样性指数H’、成熟度指数MI、均匀度指数J’、丰富度指数SR、优势度指数l和植物寄生线虫成熟度指数PPI分析比较了处理区和对照区土壤线虫生物多样性变化规律,其中,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SR和成熟度指数MI较好的反映了生防颗粒剂的施用对大豆田土壤线虫生物多样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Snea253生物种衣剂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生防放线菌Snea253菌株发酵液为主,配合其它微生物菌株制备生物种衣剂对大豆种子进行包衣处理,于播种后30~35 d计数大豆根外胞囊数量、土壤中胞囊数量和根内线虫数量,研究了Snea253生物种衣剂对大豆胞囊线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生物种衣剂A(复配菌株Snea253+Sneb207+元素组合+助剂)在康平和大庆...  相似文献   

6.
木霉颗粒剂对大豆根腐病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室内木霉菌对大豆根腐病优势病原菌--尖孢廉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平板毒力(EC50)测定,在海伦市和哈尔滨市试验田采用随机区组法进行了木霉颗粒剂小同剂量对大豆根腐病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木霉菌株(Trichoderma sp.)对大豆根腐病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的EC50为100.3个孢子·mL-1.木霉颗粒剂22.5kg·hm-2的田间防效好于30.0 kg·hm-2和37.5 kg·hm-2,海伦试验田的防效为14.6%~27.6%,哈尔滨试验田的防效为23.2%~43%,在两地分别增产22.3%和6.0%.可以看出该木霉菌对Fusarium oxysporum具有很强的抑制能力,不同用量对火豆根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存在差异,并且在不同试验地点效果不同,木霉颗粒剂22.5 kg·hm-2处理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7.
不同施肥处理对大豆生育期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措施条件下,大豆在不同生育期中土壤细菌数量的动态变化与土壤微生物总数的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土壤细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决定土壤微生物总数的动态变化,各处理土壤中细菌总数由花期逐渐增加,结荚期达最大值,到成熟期明显下降.各个时期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与土壤细菌数量的变化趋势一致,有机 无机肥可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碳量.  相似文献   

8.
长期施肥对大豆地土壤蒸发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利用Micro-lysimeter法,研究了东北黑土区不同施肥管理对大豆地土壤蒸发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肥通过改变土壤的水分物理性质和作物叶面积指数,进而调控土壤蒸发,不同处理间土壤蒸发表现如下:无肥(F1)>单施化肥(F2)>化肥+有机肥(F3);大豆不同生育时期土壤蒸发强度表现为:开花期-结荚期>子叶期-开花期>出苗期-子叶期>鼓粒期-成熟期>结荚期-鼓粒期,同时土壤蒸发强度与土壤表层含水量间旱显著正相关;在不同施肥管理中化肥+有机肥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其次为单施化肥和无肥.因此,在东北黑土区可以通过施肥的方式渊控土壤蒸发,提高大气降水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木霉菌是土壤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微生物种群。为明确我国东北地区大豆田中木霉菌种群多样性及生防活性,2012~2014年在东北三省大豆产区采集土壤样品147份,采用稀释法和土壤颗粒平板法进行木霉菌的分离和培养,共获得木霉菌菌株237株。经系统鉴定发现包含木霉属真菌15个种,其中优势种哈茨木霉77株,分离频率为32.49%;深绿木霉49株,分离频率为20.68%。其中辽宁省和吉林省土样分离出木霉菌数量较多,黑龙江省的较少。橘绿木霉、螺旋木霉在辽宁省和黑龙江省均有发现,可育木霉、猬木霉、侧钩木霉、棘孢木霉和硬毛木霉只在辽宁省发现。在所分离的木霉菌株中有2株木霉菌株sneft-s57(1),sneft-l50(2)杀线虫活性最高,对禾谷镰刀菌、丝核菌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变化是引起大豆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本实验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复合生防菌群对大豆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区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复合生防菌群可以明显改变大豆根际微生物区系组成。在大豆不同时期,复合生防菌群处理的大豆根际细菌、真菌和放线在数量发生较大改变。在大豆真叶期和复叶期,复合生防菌群接种处理大豆根际细菌较对照增幅分别达到71.8%和114.3%,而根际真菌较对照减少12.9%和22.3%.。在大豆真叶期,复合生防菌群接种处理大豆根际放线菌数量较对照减少9.9%,而在复叶期,根际放线数量较对照增加27.4%。此外,研究结显示,施用复合生防菌可有效降低土传病原菌镰孢菌属(Fusarium)和丝核菌属(Rhizoctonia)的比例,并且提高根瘤菌(Rhizobium)、固氮菌(Azotobacter)、木霉属(Trichoderm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等有益菌的比例。总之,该复合生防菌群对改善连作土壤大豆根际微生物区系方面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大豆杂种后代的子粒性状遗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不同花色、粒形、粒重和脐色的48个品种配制成24个杂交组合,研究其后代子粒性状的遗传特征。结果表明,近圆形×椭圆形,其F_1代为椭圆形,粒形指数和百粒重略高于中亲值;双亲花色相同而脐色不同的组合,无色脐×褐脐(或无色脐),F_1代均为无色脐,无色脐为显性,褐脐为隐性,其F_2代无色脐和褐脐的分离比例为3:1;双亲花色不同而种脐均无色的组合,F_1代为无色脐或蓝脐,蓝脐主要是白花亲本携带R基因所致,其F_2代蓝脐与无色脐的分离比例为9:7。种皮光泽度不同的品种杂交,F_1代种皮光泽度介于双亲中间,无显隐性之分。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用TLC技术结合紫外吸收光谱分析以及其它化学定性方法,分析大豆因感染SMV产生物种粒斑驳的化学组成:有种粒斑驳的种皮和大豆健种皮含有花色素、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和它们的苷,也含有黄烷醇以及黄烷醇多聚物。种粒斑驳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在含量和组成上都可显著地区别于健株种皮,其积累与感染SMV相关。按种粒斑驳的颜色箱关的黄酮类化合物分类,斑驳可以分为有或无花色素苷两个类型。  相似文献   

13.
拮抗香蕉枯萎病镰刀菌木霉菌株的分离筛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香蕉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引起的,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木霉菌是重要的植物病害防治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木霉菌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能杀伤多种重要的植物病原菌且作用机制多种多样。笔者从广东湛江、海南儋州等地152份土样中分离出330株木霉,通过对峙法对木霉菌进行体外拮抗作用测定及评价,选出10株对尖孢镰刀菌有较好拮抗效果的木霉菌;并测定无菌土中木霉与病原菌的种群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木霉在土壤中对病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种生物刺激素对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生物刺激素(二苯基脲磺酸钙)对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用中华费氏根瘤菌或不同浓度的生物刺激素对汾豆78进行浸种,田间条件下播种后在大豆花期时采集大豆根际土壤,并通过对比改良SDS法、TSAI法、生工试剂盒法和Mobile试剂盒法,选取效果最佳的Mobile试剂盒法进行土壤细菌DNA提取,对目的片段16S V3区进行特异性扩增,扩增产物用于后续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5个试验组与CK组相比,试验组Shannon数值下降。处理S2、S3、S4和S5与CK相比,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相对含量增加;酸杆菌门和硬壁菌门相对含量减少。试验还发现在属的水平上,一些对大豆生长有益和促进固氮的功能菌种有增加趋势。生物刺激素使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下降;可以促进根瘤菌的生长,增加根际土壤微生物中根瘤菌的含量;同时生物刺激素还可以促进根际土壤微生物中功能菌属的数量,不仅促进大豆固氮,还促进大豆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5.
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孢囊线虫5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磊  戴瓯和 《大豆科学》1992,11(1):79-82
1986~1990年,在本所病圃中对黄淮地区907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了抗大豆孢囊线虫5号生理小种鉴定,筛选出9个抗病材料,其中7个黑种皮、2个黄种皮。“灰皮支黑豆”是一个抗1、3、4、5号多小种的抗源,“蒙8118”为黄种皮综合农艺性状好,是较理想的抗源。  相似文献   

16.
大豆种子寄藏真菌通过侵染大豆种子、叶、茎、豆荚和花,寄藏于大豆种子的种皮、胚和胚乳等组织中,直接影响种子萌发或降低幼苗活力,导致大豆品质下降、产量降低,严重影响大豆的生产。文章介绍了大豆寄藏真菌的种类,重要寄藏真菌拟茎点菌属(Phomopsis spp.)、尾孢属(Cercospora spp.)和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pp.)的研究现状,寄藏真菌的检测方法和防治技术,对于大豆病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豆群体断条状况与单株产量补偿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一个主茎型和一个分枝型的大豆,研究了大豆群体断条状况与产量补偿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断条长度的增加,断条行产量呈二次方程式下降,相邻全苗行产量呈二次方程式上升。分枝型大豆产量补偿能力大于主茎型大豆。主茎型大豆产量补偿主要靠增加主茎的有效节数、英数、粒数和粒重:分枝型大豆则主要靠增加分枝数,进面增加全株的英数、粒数和粒重。断条还使其四周大豆的百粒重降低。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大豆种子的包衣质量,促进包衣种子的发芽与苗期生长,实现苗齐苗壮,增加产量。以黑农48大豆种子为供试材料,对仿生包衣装置处理和现有包衣装置处理的大豆种子进行单因素田间试验,以未包衣大豆种子为对照组CK,仿生包衣装置处理的大豆种子为处理1,现有包衣装置处理的大豆种子为处理2,测定大豆种子发芽情况和苗期植株性状,比较2种包衣装置的包衣效果。结果表明:处理1和处理2的大豆种子发芽指标和苗期植株性状指标均高于对照组CK,处理1较处理2的发芽指数增长20.21%,根鲜重增长11.26%,主根长增长11.15%,且处理1和处理2的发芽指数、根鲜重、主根长差异显著。仿生装置处理较正常包衣处理种子生长状况更好的原因为仿生搅拌叶片更能减少搅拌叶片对大豆种子种皮和胚的损伤,增加大豆包衣的均匀性,进而提高了种子的包衣质量。通过田间试验验证了仿生包衣装置较现有包衣装置在包衣效果上的优越性,研究结果可为包衣设备改进优化提供数据支持和实用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