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安全剂AD-67保护玉米免受单嘧磺隆药害的作用及其机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生物测定法研究了安全剂AD-67对除草剂单嘧磺隆造成玉米伤害的保护作用,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单嘧磺隆在浓度0.025~0.050mg/kg时,对玉米的生长有较为强烈的抑制作用;当AD-67的浓度在0.5~10mg/kg时,能不同程度地缓解单嘧磺隆对玉米的药害。当单嘧磺隆毒土浓度为0.025mg/kg,使用1mg/kgAD-67浸种处理,玉米的主根长和株高分别是对照的107.3%和100.82%;AD-67浸种处理的玉米,幼苗中谷胱甘肽(GSH)含量和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活性分别是对照的109.76%和113.33%。  相似文献   

2.
安全剂R-28725保护玉米免受氯磺隆药害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测定法研究了安全剂R-28725保护玉米免受除草剂氯磺隆药害的作用.在氯磺隆毒土浓度为2 μg/kg时,使用5mg/kgR-28725浸种处理,玉米根部受到氯磺隆抑制的谷胱甘肽(GSH)含量由空白对照的57.3%恢复至83.4%;玉米叶片中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活性增加了17.2%;玉米根部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增加了191.8%;GST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Vmax增大102.5%,Km减小40.0%.结果显示:R-28725能够提高氯磺隆处理后玉米中GSH的含量,增加GST和ALS活性,增强了玉米根部GST酶对底物的亲和力,缓解氯磺隆对玉米产生的药害.  相似文献   

3.
降解菌2N3对被氯嘧磺隆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高效降解菌2N3(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sp.)对被氯嘧磺隆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当土壤中氯嘧磺隆的添加浓度为20 mg/kg,每 1克土壤中2N3的接菌量为1×106个菌体时,第30 d时土壤中氯嘧磺隆的降解率为84.6%,对照仅为13.4%;相同2N3接菌浓度下,当土壤中氯嘧磺隆浓度为100 mg/kg时,其降解率为31.1%。以小麦、玉米、黄瓜为供试作物,在土壤中施加 20 mg/kg的氯嘧磺隆, 当每 1克土壤中2N3的接菌量为1×106个 菌体时,小麦、玉米、黄瓜的出苗率分别为85%,82%和79%,且处理组株高高于对照,表明降解菌2N3具有明显减轻氯嘧磺隆药害的作用。研究表明,人工接种降解菌2N3可提高土壤中氯嘧磺隆的降解率,有效降低其在土壤中的残留。  相似文献   

4.
作保灵(TNA)对水稻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作保灵对水稻的保护作用及对氯嘧磺隆的解毒机理。当土壤中氯嘧磺隆残留量为10μg· kg-1时 ,水稻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并随着氯嘧磺隆残留量的增加,对水稻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作保灵 50 mg· kg-1浸种或 200mg· kg-1叶喷都能缓解氯嘧磺隆对水稻产生的药害。作保灵能明显提高水稻体内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性,增加谷胱甘肽(GSH)、多酚及脯氨酸含量,诱导氯嘧磺隆与谷胱甘肽、多酚进行轭合,从而对氯嘧磺隆进行解毒。  相似文献   

5.
安全剂R-28725保护玉米免受氯嘧磺隆药害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研究了安全剂R-28725对玉米的保护作用及对氯嘧磺隆的解毒机理。当氯嘧磺隆的使用量为5、10、15 g/hm2时,加入R-28725能够明显提高玉米株高、株鲜重和产量,直接增加玉米体内谷胱甘肽(GSH)含量,增加氯嘧磺隆与谷胱甘肽的轭合,从而达到解毒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天然芸苔素内酯减轻胺苯磺隆对水稻药害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土培法在室内测定了不同浓度胺苯磺隆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不同浓度天然芸苔素内酯对胺苯磺隆的解毒效应,以及不同浓度胺苯磺隆处理下天然芸苔素内酯浸种对水稻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天然芸苔素内酯浓度在0.01-0.05mg/L范围内时,可显著缓解1.0μg/kg的胺苯磺隆对水稻的药害,用0.02mg/L的天然芸苔素内酯种可不同程度地缓解0.1-20μg/kg的胺苯磺隆对水稻的药害。  相似文献   

7.
1,8-萘二甲酸酐对高浓度单嘧磺隆协迫下玉米的解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避免单嘧磺隆对后茬玉米的药害、评估单嘧磺隆原药中存在的主要杂质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利用室内毒力测定、温室栽培试验和生理生化试验,对单嘧磺隆对玉米的毒力及其高浓度协迫下1,8-萘二甲酸酐(NA)对玉米的解毒作用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单嘧磺隆对玉米掖单13和农大 3138的IC50值分别为6.42和84.38 μg/kg,对玉米生长有抑制作用;而原药中的主要杂质对玉米生长的抑制作用很小,其IC50值均大于619 μg/kg。单嘧磺隆对玉米离体乙酰乳酸合成酶(ALS)的I50值在15.15~66.73 nmol/L之间,高浓度单嘧磺隆对玉米活体ALS的活性也有抑制作用。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1 000 μg/mL 的NA对171.44 μg/kg单嘧磺隆协迫下的玉米掖单13和农大3138有解毒作用;游离辅氨酸含量和叶绿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NA对自身抗逆性较强的玉米品种农大3138的游离辅氨酸含量和叶绿素生物合成影响不显著,但能明显提高单嘧磺隆协迫下自身抗逆性较差的玉米品种掖单13的游离辅氨酸含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叶绿素的含量。因此,NA对单嘧磺隆协迫下玉米的解毒作用与NA提高了玉米的抗逆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采用土培法和田间小区试验法测定了芸苔素内酯(BR)对玉米的保护作用,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BR的浸种浓度在0.01~0.04mg·L-1范围内,能不同程度地缓解16.0μg·kg-1胺苯磺隆对玉米的药害,BR浓度为0.02mg·L-1时,解毒效果最好.用0.02mg·L-1的BR浸种,能不同程度地缓解2.0~32.0μg·kg-1的胺苯磺隆对玉米生长的抑制,但当胺苯磺隆浓度增加到64.0μg·kg-1时,BR浸种无解毒作用;按15g ai/hm2的剂量施用胺苯磺隆对玉米的减产率达11.8%,用BR 0.02、0.04 mg·L-1浸种处理则减产率分别为0.2%和0.1%;BR提高胺苯磺隆处理的玉米幼苗中ALS活性可能是其保护玉米免受胺苯磺隆伤害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糙米、稻壳和秸秆中氯吡嘧磺隆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和水提取,C 18吸附剂净化,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1~2mg/L范围内,氯吡嘧磺隆的质量浓度与对应的峰面积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9997。在0.01~0.5mg/kg添加水平下,氯吡嘧磺隆在糙米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5%~9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4%。在0.05~5mg/kg添加水平下,氯吡嘧磺隆在稻壳和秸秆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8%~8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5%。氯吡嘧磺隆在糙米中的定量限(LOQ)为0.01mg/kg,在稻壳和秸秆中的定量限(LOQ)为0.05mg/kg。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10.
安全剂R-28725保护玉米免受绿磺隆药害的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盆栽和田间小区模拟条件下,测定了安全剂R-28725对玉米的株高和株鲜重的影响,确定了玉米体内GSH及其支链氨基酸的变化。结果发现:当绿磺隆的使用量为2.5、5、10g/hm^2时,R-28725能够明显提高玉米株高、株鲜重,混喷的效果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在绿磺隆的使用量为5g/hm^2时,使用R-28725混喷处理,玉米的产量为对照的101.68%。R-28725能够直接提高玉米幼苗中体内谷胱甘肽(GSH)含量,在绿磺隆浓度为1μg/kg,使用R-28725浸种处理,玉米幼苗中体内GSH含量增加27.83%,说明R-28725能够诱导绿磺隆与谷胱甘肽的轭合,从而达到解毒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磷化氢对小麦中玉米象致死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Motschulsky)的卵、幼虫以及蛹在粮食籽粒内部生活与发育,粮粒结构会影响熏蒸气体的渗透以及对隐蔽虫态的杀虫效果,了解粮粒内卵、幼虫、蛹以及成虫对磷化氢耐受能力的差异,有助于科学有效杀虫。本文测定了3个玉米象品系对磷化氢的抗药性,及在100、200、300、400和500mL/m3的磷化氢浓度下玉米象成虫及其隐蔽虫态卵、幼虫和蛹在不同熏蒸时间的死亡率。主要结果为:3个品系的玉米象对磷化氢均未产生抗性。在各磷化氢浓度下,经6h熏蒸后100mL/m3浓度下成虫的死亡率近59%,而500mL/m3浓度下死亡率在91%以上;经12h熏蒸后各品系成虫的死亡率均达100%,而其卵、幼虫和蛹死亡率均小于100%;经24h熏蒸后,各品系的卵、幼虫和蛹死亡率达100%的磷化氢浓度需要在400mL/m3及以上;经36h熏蒸后,100mL/m3浓度可完全致死玉米象BJXNSz品系的卵、幼虫和蛹,但对另外两个品系的卵、幼虫和蛹的致死率小于100%;磷化氢熏蒸48h以上的各浓度均可完全致死受试害虫。结果表明,100mL/m3以上的磷化氢浓度均可在不同时间致死玉米象各虫态,但完全致死玉米象各虫态的时间在100mL/m3浓度下需要48h,在500mL/m3浓度下需要24h,浓度升高完全致死害虫的时间缩短。玉米象卵、幼虫和蛹对磷化氢耐受力相接近且远大于成虫。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土培法对本课题组所合成的化合物5-二氯乙酰基-6-甲基-9-氧杂-1,5-二氮杂二环[4.3.0]壬烷(YF-206)进行了室内活性测定实验。当化合物YF-206浓度为25mg/kg时,玉米各项生长指标恢复率达到最大,其株高、株鲜重的恢复率分别为:55.39%和55.86%;玉米幼苗根部GSH含量增幅达到50.59%,叶片中增幅为26.02%,玉米根部GST比活力为2.694 nmol/s/mg。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YF-206对玉米有较好的安全活性,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乙草胺对玉米的药害。  相似文献   

13.
单嘧磺隆在土壤中的残留分析和消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研究了新磺酰脲除草剂单嘧磺隆在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及其土壤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土壤经甲醇和稀氨水混合液提取 ,液液分配及 C18净化 ,浓缩后用带紫外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测定。单嘧磺隆的最低检出量为 4 ng,在土壤中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 .0 2 mg/ kg。本方法的添加回收率为 95.10 %~ 10 3.77% ,变异系数为 1.4 7%~ 11.80 % ,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运用上述方法 ,测定了单嘧磺隆在北京和山东土壤中的消解动态以及最终残留。结果表明 :单嘧磺隆在土壤中消解的速度较慢 ,在北京土壤中的半衰期为 9.2 4 d,山东土壤中的半衰期为 13.59d。按推荐剂量施药 ,小麦收获时 ,在北京和山东两地土壤中均未检出单嘧磺隆。  相似文献   

14.
安全剂R-28725保护玉米免受咪唑乙烟酸药害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研究了安全剂R-28725对玉米的保护作用及对咪唑乙烟酸的解毒机理。当咪唑乙烟酸的使用量为20、40、60 g/hm2时,R-28725能够明显提高玉米株高、株鲜重和产量,直接增加植株体内谷胱甘肽(GSH)活性,增加咪唑乙烟酸与谷胱甘肽的轭合,从而达到解毒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高粱Sorghum bicolor (L.) Moench籽粒及高梁植株中吡蚜酮残留的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HPLC-MS/MS) 检测方法。样品经0.1%甲酸-乙腈提取,通过乙二胺-N-丙基硅烷 (PSA) 和十八烷基键合硅胶 (C18) 分散萃取净化,采用电喷雾离子化正离子扫描 (ESI+) 和多反应监测模式 (MRM) 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01~0.2 mg/L范围内,吡蚜酮质量浓度与对应的峰面积间线性关系良好,R2 ≥ 0.9970。在0.002、0.02和0.2 mg/kg添加水平下,吡蚜酮在高粱和高粱植株中的日内平均回收率为71%~92%,日内相对标准偏差 (RSD)(n = 5) 为0.8%~5.6%;日间平均回收率为71%~96%,日间RSD(n = 15) 为1.2%~4.2%。吡蚜酮在高粱籽粒和高粱植株中的定量限 (LOQ) 均为0.002 mg/kg。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吡蚜酮在高粱植株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在内蒙古和黑龙江2个试验点的高粱植株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9.7 d和9.0 d。该方法可用于高粱中痕量吡蚜酮残留的检测。这些数据有助于高粱中吡蚜酮最大残留限量的制定,并指导吡蚜酮在高粱上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6.
土壤中烟嘧磺隆残留可对后茬作物产生不同程度药害。为解决玉米地烟嘧磺隆残留对后茬作物高粱药害问题,使用前期筛选出的烟嘧磺隆高效降解菌株绿木霉Trichoderma virens DT-4,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其降解率,利用室内盆栽生测结合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确定降解菌株对土壤中烟嘧磺隆降解效果,降低烟嘧磺隆残留对高粱的药害。结果显示,烟嘧磺隆残留浓度在0.0025~0.1 ug/mL范围内,标准曲线线性良好,符合农残分析要求;PDB液体培养基中烟嘧磺隆在DT-4降解菌处理100 h的降解率高达93.00%;菌株最佳降解条件为培养温度35 ℃、pH 5、最适接种量5%、烟嘧磺隆初始质量浓度200 mg/L。盆栽试验土壤中烟嘧磺隆残留浓度为0.075 mg/kg时,加入降解菌DT-4后能够明显缓解高粱的株高、根长、鲜重、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和净光合速率等生长发育指标,对高粱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田间小区试验中,不同剂型降解菌剂处理,高粱抽穗期效果最为显著,降解菌能够将低于60 g a.i./hm2烟嘧磺隆污染土壤的高粱修复至无明显药害水平,且降解菌剂应用效果为粉剂>菌液。本研究表明高效降解菌株绿木霉DT-4可有效缓解烟嘧磺隆残留对后茬作物高粱的毒害作用,为玉米高粱轮作体系下烟嘧磺隆残留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