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近49年乌鲁木齐地区农业热量资源时空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新疆乌鲁木齐地区9个气象台站1961~2009年的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和Kriging空间插值技术,对近49年该地区年平均气温、最冷月和最热月平均气温、年极端最低和最高气温、无霜期、≥0℃、≥10℃持续日数和活动积温、冬季负积温以及作物主要生长期的夏半年(4~9月)气温日较差等农业气候热量条件的时空变化规律进...  相似文献   

2.
以新疆乌昌地区棉花主产区的玛纳斯、呼图壁县为例,利用1981-2009年两县的棉花产量数据和同期气温资料,在对近29年年平均气温、棉花生长季平均气温、≥10℃积温和无霜期等热量条件变化趋势和变化特征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就不同生长发育时段热量条件对棉花产量形成的满足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9年来大部分时段的温度变化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并无促进作用,从气候变暖对棉花产量形成机理方面,提出了趋利避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潜在蒸散和干燥度指数的河北省农业气候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Penman-Monteith模型的潜在蒸散和降水量之比计算得到的干燥度指数作为衡量区域干湿状况的重要指标,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气候指标之一.本文利用温度气候带和以干燥度指数划分的干湿气候区作为二级气候区划指标,开展区域尺度的河北省农业气候分区,将河北省农业气候区划分为暖温带半湿润区,冀北中山中温带半湿润偏旱区、太行山暖温带半湿润偏旱区和滨海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偏旱区,冀北高原中温带半干旱区、太行山北段中温带半干旱区和冀中、南平原暖温带半干旱区,中温带半干旱偏旱区.该分区为合理配置农业生产、改进耕作制度以及引入和推广新品种提供气候依据,同时也为相关部门采取应对措施减轻旱涝灾害及其不利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 由于全球气候条件的变化,关于植物种的起源地、驯化和染色体倍性的研究就变得更重要了。在改变的农业气候条件下原来适应于某种特定气候带的作物可能被其它作物取代。现在受水分限制的作物栽培区域可能扩大到半干旱甚至荒漠地区,在改变的条件下某些品种可能被其它品种代替。因此,鉴于适应的作物调整,为改变的农业气候条件开发合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准格尔旗1959-2001年逐日气候资料进行分析,得出在全球变暖的大气候背景下,该地区的农业气候因子(温度、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该地区90年代末的平均气温和生长季平均温度分别比60年代升高约1.4℃和0.9℃,降水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向,但年际间变幅减小,日照时数则明显减少,这些气候要素的变化影响到作物的成熟性和产量。本文对该地区的气候变异规律进行分析,为种植结构调整和新的农业生产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全国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候区划研究》系列成果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项目从多方面研究中国农业气候资源,试图探讨我国气候与农业的复杂关系。主要目的在于为农业规划提供参考。本研究以近三十年稠密气象站网的大量气候资料和农业研究为基础,由有关学科研究单位协作完成,成果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并对我国农业气候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概括。 本成果包含以下各部分: (1)全国农业气候资源和综合农业气候区划——在分析全国光、热、水分布状况和揭示灾害气候要素分布规律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三级区划系统(3个大区、15个带、55个区)。区划着重于农业发展和生态平衡,对各分区作了详细评述。该部分还对气候生产潜力作了探讨。 (2)中国农林作物气候区划——主要以有关作物生态特性和农业气候问题为依据,着重于关键的气候条件,研究了小麦、水稻、柑桔、橡胶等20种农林作物的各种适宜程度,分别作出了区划。 (3)中国牧区畜牧气候——探讨了牧草、家畜及其生存的有关气候问题。结合历史、社会和经济条件来考虑,首次作出了我国牧区牧业气候区划。 (4)中国种植制度气候区划——探讨了种植制度的气候问题。评述了近三十年来种植制度的变化。从水分和肥料来源的现实和高产、稳产出发,考虑充分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出了近期种植制度区划。 (5)农业气候相似研究——给出了国内二百多个地点与国外相对比的约四百个地点的每月气候要素“距离系数”的计算结果,还讨论了相似等级。 (6)全国农业气候资源资料集和农业气候图集——按农业气候分析的基础资料项目,分别整编出光、热量、水分资源资料集和农业气候图集。  相似文献   

7.
北方旱作农区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北方旱作农区317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和比较了1961—1990年(时段Ⅰ)和1991—2010年(时段Ⅱ)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区日照时数总体呈降低趋势,时段Ⅱ较时段Ⅰ平均减少了92.9 h;研究区域近50年年降水量变化呈现西部增加东部减少的特征;与时段Ⅰ相比,时段Ⅱ研究区域年均气温增加了0.9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10℃的持续日数普遍呈增加趋势,喜凉作物生长期内≥0℃积温和喜温作物生长期内≥10℃积温分别平均增加198.6℃·d和197.3℃·d;研究期间全区气候变化西部地区总体呈暖湿趋势,东部地区总体呈暖干趋势。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灌区棉花生长发育光热条件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阿拉尔市气象局(原阿拉尔气象站)1961~2003年的气象资料,采用求平均值和五日滑动平均气温来确定某界限温度的初、终日期及其持续期活动积温。结果表明:塔里木灌区多年平均总日照时数2 873.3 h、日照百分率65%、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关键期每天的日照时数平均都在9 h以上,日平均气温值在25~30℃期间天数的多年平均值52 d;日平均气温≥10℃的多年平均初、终日在4月1日和10月18日、持续天数201 d、活动积温(∑t≥10℃)的多年平均值4 112.3℃;日平均气温≥15℃的多年平均初、终日在4月24日和9月30日、持续天数160 d、活动积温(∑t≥15℃)的多年平均值3 566.5℃。结论:灌区光照时间长短合适,总量十分优越,棉花生长后期天气晴朗,棉桃容易裂铃,有利于生产出色泽洁白、高品质的棉纤维;棉花安全生育期时间较长,热量条件较好,但秋温降低过快,吐絮期热量条件稍显不足,应多种植早熟品种。  相似文献   

9.
若羌县近50a来气候变暖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若羌县气象站1958~2007年日平均气温实测资料,深入分析若羌县气候变暖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分析结果显示:(1)近50a来若羌县年均气温呈增加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0.204℃/10a,50a增温达1.02℃,年均气温波动基本与我国西北地区气温变化趋势一致。(2)年内气温的季节变化差异明显,各季节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冬夏两季对全年气温上升贡献较大。(3)近50a来≥0℃、≥10℃、≥20℃活动积温值增加,持续天数增多,而<0℃负积温绝对值明显减少。(4)近50a来若羌县气候显著变暖,热量资源增加,使喜温作物面积扩大,生长期延长,对越冬作物有利;同时病虫害越冬存活率上升,防止难度加大,气候变暖对若羌县农业影响是利弊并存。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北地区近43年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99,自引:15,他引:84  
选取西北地区171个地面测站1961~2003年历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0℃、≥10℃积温和<0℃负积温等指标,分析近43年气候变化特征.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0℃、≥10℃积温,1987~2003年比1961~1986年的平均值明显增高(多),尤以最低气温增幅最大,冬季升温幅度大于夏季,西北地区气候变暖主要来自于最低气温的贡献;<0℃负积温明显减少;降水量西部增多、东部减少,分界线与黄河走向基本一致.西北地区西部呈暖湿变化趋势,东部呈暖干变化趋势,喜温作物面积扩大,越冬作物种植区北界向北扩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三化螟发生期出现了主害代(三代)的发生期超常规拉长、峰次增多及发生期的阶段性模糊等新特点。分析原因,一是水稻栽培系统变迁,全程生育阶段模糊,使其种群发育不均衡性加大;二是杂交稻大面积推广和虫伤株率提高,降低了三化螟种群发育的整齐性;三是冬季气温对不同龄期越冬幼虫成活率的影响不同,影响到冬后各代的发生期和峰次。据此提出了测报方法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2.
寄主卵壳厚度对拟澳洲赤眼蜂寿命和产卵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敏玲 《昆虫天敌》1999,21(4):150-151
本文通过比较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confusum)在不同卵壳厚度的寄主卵一米蛾卵,小菜蛾卵和柞蚕卵上的产卵时间(完成一次产卵动作所需的时间,从开始穿刺到拔出产卵管止)寿命,产卵历期和产卵量,表明寄主卵壳厚度对它们有较大的影响。在卵壳较薄的米蛾卵,产卵时间为1分6秒,雌蜂平均寿命为12.55天,产卵有效历期为10.64天,产卵雌蜂的平均产卵量为146.64粒,在小菜蛾卵上雌蜂平均为  相似文献   

13.
品种抗病性持久度的估测(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品种的持久抗病性和抗病性的持久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持久抗病性指的是基因型,抗病性持久度是表现型。表现持久的,可能是但未必是持久抗病性;持久抗病性的表现也因环境条件和背景系统而异。初步研制成一个抗病性持久度估测模型DRES。模拟研究表明:背景系统、品种面积比例、流行速率和新小种初始频率对抗病性持久度影响很大,但是,在这些因素的种种组合下,抗病性持久度在不同品种之间的相对差异仍然基本不变。利用DRES可以由品种的小种抗性谱(以各小种寄生适合度fj示)推知其种种条件下的抗病性持久度表现。DRES可用于不同品种抗病性持久度的比较和其它研究。  相似文献   

14.
湿段天气在小麦赤霉病定量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本县小麦感病期内逐日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发现在该期内各日2:00、8:00、20:00的空气相对湿度达85%,14:00达82%,且在此湿度标准上持续30h以上,平均气温达12℃的湿段天气累计持续时间长,小麦赤霉病发生重。依据湿段天气段在小麦感病的穗期开展赤霉病的短期定量预测,10年次的回报病穗率误差为2个百分点左右,7年次的预报病穗率误差为0.29 ̄5.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5.
稻曲病菌的病原学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稻曲病菌产生的黄色和黑色厚垣孢子表面都有疣状突起,但黑色厚垣孢子的疣状突起明显。常规萌发试验,黄色厚垣孢子萌发,黑色不萌发。黄色厚垣孢子在4℃和25℃下贮存分别保持萌发能力1年和80d左右,萌发的最适pH值和最适温度分别为pH5~pH8和25℃~30℃。光照可诱导产生厚垣孢子。病菌在PD和PS培养液中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田间采集的稻曲病菌菌核在砂培条件下可以萌发并可产生成熟的子囊孢子。该菌可产生毒素,在一定的浓度下,对稻种萌发和胚芽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直纹稻苞虫虫源性质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有关文献均记载直纹稻苞虫以幼虫或卵、蛹在当地越冬.本研究通过两年对南阳市直纹稻苞虫初见雌成虫卵巢发育情况解剖分析和对当地发生情况系统调查表明本地每年始见雌成虫卵巢发育均在四级以上,且均已交配,末代幼虫在杂草上不能发育到蛹即死亡;越冬期多处调查未发现任何虫态;当地上、下两代幼虫发生数量悬殊;该虫成虫和稻纵卷时螟成虫有明显的同步发生现象.据此认为,河南南阳直纹稻苞虫每年初始虫源来自南方.  相似文献   

17.
《蒙古秘史》中的野生食用植物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经考证,在《蒙古秘史》中的植物古蒙古名称中,有山荆子、稠李、地榆、鹅绒委陵菜、葱、山韭、山丹和野韭等8种野生食用植物。植物区系及地理分布的研究表明,这些植物在十二世纪蒙古人所采集的地点,即现在的蒙古国肯特山脉地区仍有广泛分布。从民族植物学的研究看,它们在蒙古族民间被用于代粮、野菜、茶用、药用和调味品,比过去的利用有了很大的发展,已成为独特的植物利用文化。本文不仅对蒙古学研究能够提供可靠的依据,而且对寻找新的食用植物种类及其开发利用研究也提供了一些基本资料。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褐稻虱在7个水稻品种上的生存、发育、繁殖、性比、翅型分化和干物质积累等基础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与标准感虫品种 TN1相比,在 ASD7上一至四龄若虫生存率较低,但五龄若虫生存率、成虫干重和生殖力等无明显差异;在沪粳抗品种上的结果则完全相反,一至四龄若虫生存率较为相近,而五龄若虫生存率、成虫干重和生殖力等均较低。因此,ASD7和泸粳抗可能存在不同的抗褐稻虱机制。  相似文献   

19.
大豆灰斑病潜育期的预测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人工接种试验证明,在品种和小种组合一定时,大豆灰斑病的潜育期主要是由温度决定的,用有效积温可以预测潜育期的动态变化。本文供试3个品种的日显证率与有效积温的关系可以用Gompertz模型,并获得了3个品种的显症率预测式。  相似文献   

20.
番茄青枯病抑病土壤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表明,宜春市番茄青枯病抑病土壤(白泥土)作用的主导因素是该类土壤碳酸钙含量高和土壤pH值偏碱,同时,与该类土壤粘腻以及对番茄青枯病的田间蔓延的阻抑作用也有密切的关系,而与土壤中其他微生物无关。研究还表明,白泥土和碳酸钙能抑制番茄青枯病菌及诱导番茄抗青枯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