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新烟碱类杀虫剂种子包衣防治麦蚜的可行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评价不同新烟碱类杀虫剂处理种子防治小麦蚜虫的应用潜力,采用种子包衣法分别在室内及田间比较了吡虫啉、噻虫嗪、啶虫脒、烯啶虫胺、噻虫啉防治小麦蚜虫的效果及安全性,并测定了吡虫啉和噻虫嗪的持效、对天敌和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在小麦籽粒中的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在2.4、3.6和4.8 g/kg种子剂量下,啶虫脒明显降低小麦出苗率,而其它药剂均无显著影响;至抽穗前烯啶虫胺、啶虫脒和噻虫啉对麦蚜的防效低,吡虫啉和噻虫嗪则均有较高防效,在58.17%以上,而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防效下降,为33.57%~60.46%。吡虫啉和噻虫嗪对叶部麦蚜防效均相应高于穗部。与喷雾处理相比,吡虫啉、噻虫嗪各剂量种子包衣对瓢虫和蚜茧蜂等天敌昆虫影响小,在3.6、4.8 g/kg种子剂量下,小麦千粒重和产量无显著差异,且在小麦籽粒中的残留量低。表明吡虫啉和噻虫嗪种子包衣防治麦蚜的应用潜力大。  相似文献   

2.
不同杀虫剂对黄曲条跳甲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多种杀虫剂对黄曲条跳甲的防治效果,通过浸叶法测定乙基多杀菌素、噻虫嗪、高效氯氰菊酯等14种杀虫剂对黄曲条跳甲的室内毒力,并选室内毒力较高的杀虫剂开展田间试验以验证其防效。结果表明,供试14种杀虫剂中,以乙基多杀菌素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毒力最高,LC_(50)(致死中浓度)为31.97 mg/L;啶虫脒(LC_(50)=70.27 mg/L)、甲维盐(LC_(50)=96.41 mg/L)、噻虫嗪(LC_(50)=138.13 mg/L)、高效氯氰菊酯(LC_(50)=142.64 mg/L)也具有较高毒力;吡虫啉(LC_(50)=249.97 mg/L)、噻虫胺(LC_(50)=272.99 mg/L)毒力一般;其他药剂毒力较低(LC_(50)350 mg/L),杀虫单对黄曲条跳甲则基本无效(LC_(50)2 000 mg/L)。田间试验表明,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4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和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对白萝卜田黄曲条跳甲防效较好,药后第7天防效大于80%。综合分析室内毒力和田间药效,乙基多杀菌素、啶虫脒、噻虫嗪等药剂可作为田间防治黄曲条跳甲的候选药剂。  相似文献   

3.
选用8种杀虫剂对遵义杜英日本龟蜡蚧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分别于若虫孵化盛期和末期喷施40%啶虫·毒死蜱乳油1 600倍液、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 500倍液、1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 250倍液,第2次施药后10d防治效果分别为98.62%、97.59%和90.64%,显著高于其他处理。40%矿物油·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2 500倍液、24%螺虫乙酯悬浮剂1 500倍液防效次之,均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喷雾法测定了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嗪、吡虫啉对荔枝椿象若虫的室内防治药效。结果表明,噻虫嗪和吡虫啉对荔枝椿象若虫均有较高的防效,且噻虫嗪比吡虫啉的防效显著。使用30%噻虫嗪悬浮剂1 000倍液、2 000倍液,12 h荔枝椿象若虫的死亡率达100%。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的1 000倍液、2 000倍液、3 000倍液,12 h荔枝椿象若虫的校正死亡率在28.3%~37%之间,24 h的校正死亡率在50%~61.7%之间,48h的校正死亡率在54.5%~89.1%。  相似文献   

5.
为有效防治为害紫花苜蓿的牛角花齿蓟马,采用浸叶法和常规喷雾法以5种杀虫剂对牛角花齿蓟马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调查。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吡虫啉对牛角花齿蓟马的活性最高,LC_(50)为0.01 mg/L,其次是啶虫脒和乙基多杀菌素,LC_(50)均为0.03 mg/L。田间药效调查结果表明,在推荐剂量下,5种杀虫剂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7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处理防效显著高于其他药剂,药后14 d防效分别为97.9%和96.0%。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出高效安全的韭蛆防治药剂,室内采用胃毒触杀联合毒力法比较了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噻虫胺、呋虫胺、烯啶虫胺、噻虫啉与毒死蜱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等6种对照药剂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毒力,同时用人工土壤法测定了13种药剂对蚯蚓的急性毒性,并通过盆栽试验验证了其对韭蛆和蚯蚓的选择毒力。结果表明,吡虫啉、噻虫胺、呋虫胺、噻虫啉、噻虫嗪对韭菜迟眼蕈蚊4龄幼虫的毒力明显高于6种对照药剂,对虫酰肼的相对毒力倍数分别为101.6、55.0、32.9、27.2、13.6;13种供试药剂中,除吡虫啉、啶虫脒、噻虫胺、呋虫胺对蚯蚓中等毒性外,其余均为低毒;盆栽试验中,吡虫啉、噻虫嗪、毒死蜱、噻唑膦、高效氯氟氰菊酯的防虫效果和保苗效果均分别高于其它药剂,但其中只有噻虫嗪对蚯蚓没有明显致死作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甘草胭脂蚧[ Prophyrophora sophrae (Arch.)]不同发育阶段分别采取药剂施撒法、灌根法以及旋耕机旋耕土壤破坏卵囊越冬等措施分期进行防治.甘草胭脂蚧珠体田间防效结果表明,以25%噻虫嗪WG 83.3 mg/L浓度下防效最高,为73.66%;其次为浓度500 mg/L的40%毒死蜱EC和浓度为62.5 mg/L的25%噻虫嗪WG,每株灌根800mL的防效分别为69.86%和65.75%,对甘草胭脂蚧珠体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甘草胭脂蚧成虫田间药效结果表明,以40%辛硫磷EC和40%毒死蜱EC防效较高,药后21 d,其防效分别为67.37%和64.53%,辛硫磷GR和毒死蜱GR相对较低.4月中旬和5月中旬分别调查发现,旋耕土壤处理区甘草胭脂蚧若虫(3.1头/株)和甘草胭脂蚧珠体(1.9头/株)显著少于对照区甘草胭脂蚧若虫(5.9头/株)和甘草胭脂蚧珠体(6.1头/株).可见,旋耕土壤对甘草胭脂蚧有一定的防效.  相似文献   

8.
鉴于园林植物种植区域的特殊性,针对贵州省贵阳市园林绿化中发生严重的红龟蜡蚧,进行了无公害防治药剂筛选试验.选用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阿维菌素乳油、40%啶虫脒·毒死蜱乳油、50%吡虫啉·杀虫单水分散粒剂4种渗透性和内吸性强的无公害杀虫剂进行室内防治红龟蜡蚧雌成虫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4种药剂防治效果均高于50%...  相似文献   

9.
6种农药对瓜蚜的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防治西瓜瓜蚜的有效药剂,用6种药剂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8%阿维菌素EC对瓜蚜的毒力最高,60g/L乙基多杀菌素SC毒力最低,48hLC50分别为0.38mg/L和2 225.63mg/L。6种药剂毒力大小依次为阿维菌素溴氰虫酰胺氟啶虫胺腈啶虫脒吡虫啉乙基多杀菌素。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8%阿维菌素EC 3 000倍、10%溴氰虫酰胺OD 2 000倍、22%氟啶虫胺腈SC 4 000倍对瓜蚜速效性及持效性均较好,3~14d防效均达到90%以上,防效差异不显著;20%啶虫脒WP 3 000倍和10%吡虫啉WP 3 000倍速效性及持效性均较差,1d防效分别为31.31%和6.66%,14d防效分别为57.39%和47.80%;60g/L乙基多杀菌素SC 1 000倍防效最差,药后14d的最高防效仅为34.70%。推荐田间轮换使用阿维菌素、溴氰虫酰胺、氟啶虫胺腈防治瓜蚜。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对二斑叶螨防治具有增效作用的药剂组合,采用玻片浸渍法测定了依维菌素与氟啶虫酰胺、噻虫嗪分别混配后对二斑叶螨雌成螨的毒力变化,并进行药剂混用防治田间二斑叶螨试验。结果表明,室内处理24h后,依维菌素与氟啶虫酰胺以有效成分1∶19、2∶18、3∶17混配的共毒系数为162.47~311.63,依维菌素与噻虫嗪以有效成分1∶19、3∶17、4∶16、5∶15混配的共毒系数为136.04~173.91,增效作用明显。基于上述组合开展田间药剂桶混防螨试验,0.5%依维菌素乳油与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分别混用,药后3 d防效均在85%以上,药后7~10 d防效均在90%以上;药剂组合的速效性优于0.5%依维菌素乳油,持效性优于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高效、低毒的杀虫剂,测定1.5%除虫菊素、0.3%印楝素、4%阿维·啶虫脒、2.5%高效氯氟氰菊酯和70%吡虫啉5种杀虫剂对苜蓿种子田主要害虫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和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效,并分析这5种药剂对主要传粉昆虫数量及多样性指数的影响。结果显示,0.3%印楝素对牛角花齿蓟马和豌豆蚜的毒力相对较高,LC50分别为1.093 mg/L和2.864 mg/L。70%吡虫啉以及4%阿维·啶虫脒对牛角花齿蓟马和豌豆蚜均有较高的防效,最高防效均达到85.00%以上,但这2种药剂对传粉昆虫威胁较大,而0.3%印楝素则对传粉昆虫威胁较小。推荐花期苜蓿种子田使用0.3%印楝素1 000倍稀释液防控害虫,而非开花期可交替使用70%吡虫啉1 000倍稀释液和4%阿维·啶虫脒1 000倍稀释液防控害虫。  相似文献   

12.
5种杀虫剂灌根施药对黄瓜烟粉虱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盆栽黄瓜为供试植物,利用灌根法,研究了5种杀虫剂对黄瓜烟粉虱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对黄瓜烟粉虱最高防效不足30%,吡虫啉、噻虫嗪、啶虫脒和烯啶虫胺灌根施药后7d,防效均在60%以上,10d防效达最高,其中吡虫啉130mg/L处理防效最高为94.3%,持效期长达20d。本研究为黄瓜烟粉虱防治药剂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四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蜜蜂的急性毒性及初级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饲喂管法和点滴法,分别测定了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啶虫脒4种原药及其制剂对意大利蜜蜂成年工蜂的急性毒性,并采用危害商值(HQ)法进行了初级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饲喂管法测得97.3%吡虫啉原药、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96%噻虫嗪原药、30%噻虫嗪悬浮剂、97%噻虫胺原药、5%噻虫胺可湿性粉剂、96%啶虫脒原药及4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的经口毒性48 hLD50值分别为有效成分8.04×10-3、9.46×10-3、7.04×10-3、4.64×10-3、11.8×10-3、5.25×10-3、5.22和6.31μg/蜂;点滴法测得各药剂的接触毒性48 h-LD50值分别为有效成分2.46×10-2、1.33×10-2、3.63×10-2、9.27×10-3、1.52×10-2、2.21×10-2、5.82和5.07μg/蜂。按《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的毒性等级划分标准,啶虫脒原药及其可溶性粉剂对蜜蜂的急性毒性均为中等毒,其他6种药剂对蜜蜂的急性毒性均为高毒;根据危害商值(HQ),啶虫脒对蜜蜂为低风险,吡虫啉、噻虫嗪和噻虫胺对蜜蜂均存在高风险。  相似文献   

14.
采用叶片夹毒法、微量点滴法和玻片浸渍法等方法测定了1.6%瑞香狼毒素水乳剂对菜青虫、小菜蛾、豌豆蚜和截形叶螨的杀虫效果。结果表明:处理24h后,在触杀活性试验中,1.6%瑞香狼毒素水乳剂对试虫的毒力大小为菜青虫小菜蛾豌豆蚜截形叶螨;在内吸活性试验中,1.6%瑞香狼毒素水乳剂对截形叶螨和豌豆蚜的LC50分别为149.22mg/L和101.76mg/L,均小于触杀作用下的219.10mg/L和165.25mg/L,表明1.6%瑞香狼毒素水乳剂对豌豆蚜和截形叶螨内吸毒性明显优于触杀作用;在胃毒活性试验中,1.6%瑞香狼毒素水乳剂对菜青虫和小菜蛾的LC50分别为342.82mg/L和407.34mg/L,而触杀作用下的LC50为58.61mg/L和75.30mg/L,表明该药剂对菜青虫和小菜蛾有较强的触杀作用和一定的胃毒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防治莲藕莲缢管蚜的理想药剂,比较研究了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的杀虫活性、田间防效、作物安全性和残留。结果表明,啶虫脒对莲缢管蚜3日龄蚜虫的LC50为0.09mg/L,毒力显著高于吡虫啉和吡蚜酮(LC50值分别为0.26mg/L和1.0mg/L)。湖南、湖北、浙江、福建和山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啶虫脒和吡蚜酮在15g/hm2以上有效使用剂量时,药后7d对莲藕莲缢管蚜的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啶虫脒乳油、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在稀释250倍及以下剂量时拌种或茎叶喷雾对莲藕植株生长均无药害。残留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在莲叶上的半衰期为2.5~5.9d;啶虫脒在莲叶上的半衰期为7.4~9.5d;吡蚜酮在莲叶上的半衰期为0.8~1.3d。吡虫啉、啶虫脒和吡蚜酮防治莲藕莲缢管蚜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16.
周超  张勇  马冲  吴翠霞  张田田  宋敏 《植物保护》2021,47(3):271-275
为评价4种杀虫剂在玉米田防治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禾蓟马Frankliniella tenuicornis和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的应用前景,采用浸苗法测定了其对3种害虫的毒力,并通过种子处理筛选对3种害虫田间防效较高的药剂。结果表明,噻虫嗪、呋虫胺和吡虫啉对灰飞虱、禾蓟马和玉米蚜具有较高毒力,LC50分别为0.14~1.10、4.24~31.01 mg/L和0.80~7.49 mg/L,氟啶虫酰胺的毒力最低,对3种害虫的LC50分别为84. 55、222.72 mg/L和44.81 mg/L。采用种子处理的方式施药后,各药剂处理组玉米出苗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安全性较高;播种后30 d,20%氟啶虫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对灰飞虱、禾蓟马的防效均在75%以上,播种后40 d,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对灰飞虱防效最高,其次为20%氟啶虫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8%呋虫胺悬浮种衣剂和600 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播种后50 d(玉米抽雄期)调查,20%氟啶虫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对玉米蚜防治效果可达92.1%,表现出较高的防治效果,噻虫嗪、呋虫胺、吡虫啉防治效果略低,但均在70%以上,能有效防治玉米蚜的为害。综上,氟啶虫酰胺、噻虫嗪、呋虫胺和吡虫啉均适合用于防治玉米田灰飞虱、禾蓟马和玉米蚜3种害虫。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不同药剂对黑尾叶蝉的防治效果,2013年进行了田间药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烯啶·噻嗪酮70%可溶性粒剂、呋虫胺25%可湿性粉剂、烯啶虫胺60%可湿性粉剂、噻虫嗪25%可溶性粒剂和吡虫啉25%可湿性粉剂等药剂对黑尾叶蝉均具有理想的防治效果,可作为稻田不同时期黑尾叶蝉的防治药剂。其中烯啶·噻嗪酮70%可溶性粒剂对黑尾叶蝉成虫和若虫均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可迅速有效地控制田间虫量,药后1~10d的防效为68.53%~100%。  相似文献   

18.
吡虫啉等杀虫剂对温室白粉虱及其两种天敌的选择毒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浸渍法测定了吡虫啉、啶虫脒和噻嗪酮对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及其两种天敌中华草蛉Chrysoperla sinica和微小花蝽Orius minutus的毒力,比较了药剂在温室白粉虱和两种天敌间的选择毒力。结果表明,供试3种杀虫剂对温室白粉虱的3个虫态毒力都很高,LD50值为0.28~4.17 mg/L;噻嗪酮对两种天敌的毒力都很低。吡虫啉、啶虫脒和噻嗪酮对中华草蛉卵的LD50值分别为16.59、178.2和10 286 mg/L,对2 龄幼虫的LD50值分别为54.08、22.79和215.5 mg/L,对成虫的LD50值分别为20.06、26.05和1 836 mg/L;吡虫啉、啶虫脒和噻嗪酮对微小花蝽成虫的LD50值分别为62.14、8.92和170.9 mg/L。表明3种杀虫剂在温室白粉虱及其两种天敌之间存在显著的选择毒力,并以对噻嗪酮的选择性更高,该选择性在温室白粉虱综合防治中有重要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