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1 毫秒
1.
《吉林蔬菜》2010,(6):19-19
<正>紫苏为唇形科植物,具有散寒解表,理气宽胸、润肺、下气、消痰等功能。苏叶和苏梗药效可同全苏。紫苏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富含低糖、  相似文献   

2.
以鲜食紫苏为试材,采用常温、2、4℃和6℃贮藏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对贮藏期间品质指标的影响,并结合动力学模型和Arrhenius方程来构建基于特征指标的货架期预测模型,对所构建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以期为鲜食紫苏的采后贮运和货架期的调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鲜食紫苏在不同贮藏温度条件下,其采后品质会产生显著差异(P<0.05),低温条件下贮藏,可显著延缓鲜食紫苏采后品质的劣变(P<0.05),以品质指标的优劣来考量,鲜食紫苏以2℃下贮藏较为理想。基于失重率和可溶性糖为特征指标构建的鲜食紫苏货架期预测模型,经验证分析,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均小于5%,模型拟合准确性较高,可用于鲜食紫苏在2~25℃范围内贮藏时货架期的预测。  相似文献   

3.
以紫苏与紫苏的变种鸡冠紫苏为试材,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其生长规律、可食鲜叶重量、种子千粒重、生态适应性等进行观察与研究,为大面积推广品质好、产量高、适应性强的紫苏品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紫苏具有丰产、优质、商品性好等特点,而鸡冠紫苏产量及生物学特性都较紫苏差,综合分析紫苏更具有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紫苏又名赤苏、红紫苏,唇形科。紫苏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嫩叶和嫩枝可食,具特异香味。近2年,我地部分农户采用大棚种植紫苏,每棚(150m2)收入在2000元左右。现将紫苏大棚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1整地施肥紫苏喜温、耐湿、耐涝,抗性较强;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在疏松、肥沃的土壤中生长旺盛。一般每棚基肥施用量为:枯饼40kg、过磷酸钙15kg、土杂肥500kg。实践证明,肥料施入多,紫苏耐旱、抗寒能力增强,产量高。施肥后,将厢面整成宽1.2m,厢沟宽0.5m。2播种移栽紫苏可直播也可育苗移栽。大棚紫苏在10月中…  相似文献   

5.
包春艳 《现代园艺》2011,(13):43-44
紫苏系一年生草本中药植物,种子称苏子,茎秆称苏梗,苏子、苏叶、苏梗均可入药。鲜紫苏全草可蒸馏紫苏油,是医药工业的原料。种子含油率达34%~45%,可食用或药用,长期食用苏子油对治疗冠心病及高血脂有明显的疗效。紫苏具有很高的经济和使用价值,所以,紫苏的栽培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紫苏     
赵庚义  车力华 《蔬菜》1994,(3):30-30
紫苏赵庚义,车力华(抚顺市农业特产学校)紫苏又名荏、赤苏、红苏、白苏、鸡冠紫苏、香苏。为唇形科紫苏属一年生草本。原产我国,目前我国各地及印度、缅甸、日本、朝鲜等国均有栽培。紫苏叶及嫩枝均可作菜,地上部分均可入药,苏子可榨油、做肥料。一、营养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紫苏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苏是唇形科紫苏属中以嫩叶为食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赤苏、回回苏、白苏、香苏等。茎叶中有挥发油,内含紫苏醛、紫苏醇、薄荷酮、薄荷醇、丁香油酚及白苏烯酮等,具特异芳香,有防腐作用。嫩叶生食或作汤,植株可腌渍。根、茎、花萼及果实均可  相似文献   

8.
以晒干紫苏为试材,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研究了盐沉淀法提取紫苏蛋白质的最佳提取工艺,同时确定了紫苏蛋白质的等电点.结果表明:在料液比为1:15,温度为60℃,pH为10,加盐量为0.3%,浸提时间为120 min时紫苏蛋白的得率最高,为23.55%;紫苏蛋白质的等电点为3.4.  相似文献   

9.
紫苏又名赤苏、红紫苏、白苏。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现主要分布在印度、缅甸、中国、日本、朝鲜、韩国等国家。紫苏主要用于药用、油用、香料、食用等方面,其叶、梗、果均可入药,嫩叶可生食、做汤,腌渍。紫苏因其特有的活性物质和营养成分,备受人们关注。紫苏含有挥发油,具有特意香味,并有防腐作用。每100克鲜嫩紫苏茎叶,含蛋白质3.9克,脂肪1.3克,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蔬菜对亚硝胺的阻断效果,在模拟胃液环境下结合液质联用,研究紫苏提取液对内源性亚硝胺的阻断作用。结果表明,在模拟胃液环境下加入紫苏液与亚硝酸钠,亚硝酸钠清除率可达10.4%。加入紫苏液、亚硝酸钠和二乙胺进行液相色谱质谱检测,空白样品和添加紫苏的样品中二乙基亚硝胺生成量分别为0.2、0.1 ng/mL,抑制率达到50%。添加紫苏的膳食中N-亚硝基二甲基(NDMA)、N-亚硝基二乙基(NDEA)、N-亚硝基二丁基(NDBA)、N-亚硝基吡咯烷(NPYR)含量显著降低。NDMA、NDEA在空白膳食中含量均为0.2 ng/g,紫苏试验组均未检出。NDBA空白对照为0.4 ng/g,紫苏试验组为0.2 ng/g,抑制率为50%;NPYR空白对照为8.6 ng/g,紫苏试验组为4.9 ng/g,抑制率为43%。因此,紫苏对内源性亚硝胺有明显的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11.
紫苏及其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苏又名香苏、桂荏、白苏等,其学名为Perillafrutescens L.,为唇形科紫苏属中以嫩叶供食的栽培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我国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及台湾省有野生或栽培,日本、南韩栽培也较为普遍。其茎叶有特殊的香味,是重要的香辛类蔬菜,用途广泛。由种子生产的芽菜可作为佐料;成株的叶片可腌渍食用及调料用。  相似文献   

12.
紫苏又名赤苏、香苏、黑苏、皱叶苏等,是唇形科紫苏属下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特异的芳香,原产中国,现主产于东南亚、台湾、浙江等地。主要用于药用、油用、香料、食用等方面,其叶(苏叶)、梗(苏梗)、果(苏子)均可入药,嫩叶可生食、作汤,茎叶可淹渍。近些年来,紫苏因其特有的活性物质及营养成分,成为一种倍受世界关注的多用途植物,经济价值很高。1栽培方式及栽培季节  相似文献   

13.
紫苏属一年生药用植物,根茎叶和种子均可入药,有散寒理气、平喘解毒、止咳化痰等功能。也可采摘嫩叶生食、作汤或腌渍。在日本,紫苏叶是招待宾客的佳肴,消费量很大。近年来,日本国内供不应求,大批进口紫苏叶。我镇于1989年从日本引种食叶紫苏,现已出口创汇,经济效益可观。现将紫苏的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紫苏是一种特种蔬菜,随着新兴保健食品的开发和人们食物结构的改变,紫苏的经济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20世纪80年代开始已在各地栽培,是国家卫生部首批颁发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六十种中药之一。紫苏具有解表散寒、解热止血、益气和胃、解鱼蟹毒等功能,主治风寒表症、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15.
以120℃压榨紫苏饼粕蛋白粉为试材,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了影响紫苏饼粕蛋白粉感官评分的重要因素;利用最陡爬坡试验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对紫苏饼粕蛋白粉复合纤维法脱臭工艺进行优化,通过统计分析,得到最优条件。结果表明:紫苏饼粕蛋白粉最优工艺参数茶叶渣添加量、羊毛条添加量、木棉纤维添加量、玉米纤维添加量4种纤维用量分别为1.0%、0.5%、0.3%、1.0%。  相似文献   

16.
电照补光在叶用紫苏日光温室栽培生产中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法,对电照补光抑制紫苏花芽分化的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从育苗阶段开始连续补充光照可以有效抑制紫苏开花,紫苏鲜叶产量和品质显著提高,紫苏鲜叶产量增加33.6%。该技术适宜在日光温室叶用紫苏栽培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行业资讯     
《长江蔬菜》2012,(17):58
正资讯市场观察日本研究人员发现:青紫苏有助于防衰老日本京都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在试验中发现,日本料理中一种常用辅料青紫苏含有抑制活性氧预防衰老的有效成分。紫苏属于唇形科紫苏属,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亚洲分布广泛。在日本,叶片两面均为绿色的青紫苏常出现在日  相似文献   

18.
<正>食叶紫苏为唇形科紫苏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嫩枝嫩叶有特异芳香,可作调味佐料和蔬菜食用,作为特种蔬菜栽培近年来有快速发展之势,也是优良的出口创汇蔬菜。现将其棚室反季节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栽培前准备1)选用适宜棚室。棚室栽培食叶紫苏,产品要求鲜嫩,在蔬菜淡季上市。因此,越冬栽培选用高效节能日光温室,早春栽培选用塑料大棚为宜。2)施足有机底肥。食叶紫苏反季节栽培应选用疏松肥沃、含腐殖质高的微酸性壤土,基肥  相似文献   

19.
刘国信 《蔬菜》2004,(9):36-36
紫苏,又名山苏、香苏,属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其植株高0.3~1m,茎呈四棱形,紫色或紫绿色,全株芳香四溢;其叶对生,有长柄,叶边缘有小锯齿,称为“苏叶”;夏秋开淡紫色的唇形小花,结小坚果,成熟后的果实名叫“苏子”。野生紫苏多生长于田间、地头、路旁等,现在全国各地人工栽培面积在不断扩大。紫苏属药食兼用植物,有很好的食用价值与药疗功效,自古以来就广受我国人民喜爱。紫苏入馔,一般以嫩叶凉拌或作羹、汤,或挂糊炸食。西汉枚乘在其名赋《七发》中即有“鲤鱼片缀紫苏”这道佳肴。李时珍曰:“紫苏嫩时有叶,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菹食甚香,…  相似文献   

20.
紫苏种子发芽检验标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启高 《长江蔬菜》2010,(10):24-26
研究了温度、光照及发芽床等因素对紫苏种子萌发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紫苏种子发芽最适温度为恒温20℃,发芽床可选择纸上或砂上;紫苏种子萌发对光照不敏感,在光照或黑暗条件下均可发芽,发芽时初次计数时间为发芽后第3天,末次计数时间为发芽后第8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