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正奶牛乳房炎是由多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一种局部炎症,多年来给奶牛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病分临床型和隐性两种,前者发病程度严重,但发病率低,而隐性虽不表现临床症状,且乳汁外观上无变化,但用SMT可检测到阳性,细菌分离可查到病原菌,发生率高,对奶牛生产影响很大。近年来,我们采用自拟银归汤内服、外敷配合针灸、TDP照射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12  相似文献   

2.
乳房炎为奶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对奶牛场危害最大的疾病.对60头泌乳奶牛乳房炎的发病情况和发病原因做了调查,临床型乳房炎牛16头占泌乳牛26.7%,亚临床型(隐性、乳房炎牛35头,占总泌乳牛58.3%.经内服盐酸左旋咪唑进行隐性乳房炎的防治实验,结果阳性率下降了72.2%.临床型乳房炎配合抗菌素等方法治疗,阳性率下降66.7%.  相似文献   

3.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3大疾病”之一,因该病而淘汰的奶牛占淘汰奶牛相当大的比例。依据临床表现不同分为临床型和隐性乳房炎,2者在治疗上没有区别。通常情况下隐性乳房炎发病率是临床型乳房炎的15~40倍。由于乳房炎病原总类繁多,病因复杂,治疗最好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单一的抗菌治疗往往效果不理想。多年来笔者采用综合防治措施,效果较好,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奶牛隐性乳房炎一直是危害奶牛养殖业发展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威胁着人类健康。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早期诊断是预防和治疗该病的关键。为此,文章系统地综述了奶牛隐性乳房炎诊断技术的研究现状,旨在为深入研究奶牛隐性乳房炎诊断方法提供方向,也为诊断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三大疾病"之一,因该病而淘汰的奶牛占淘汰奶牛相当大的比例。依据临床表现不同分为临床型和隐性乳房炎,二者在治疗上没有区别。通常情况下隐性乳房炎发病率是临床型乳房炎的15~40倍。由于乳房炎病原总类繁多,病因复杂,治疗最好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单一的抗菌治疗往往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6.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对奶牛业危害极大。特别是隐性乳房炎.乳汁在外观上无变化.但很容易转变为临床型乳房炎。多年来。防治奶牛乳房炎主要是应用抗生素.但由于存在药物残留将逐渐被限用或禁用。而中药是天然物质.具有很好的抗菌、消炎作用.且有不易产生耐药性、低毒、无残留或低残留等特点。再配合TDP穴位照射.刺激经络疏通气血.加快或促进乳房血液和淋巴液循环,加速病理代谢产物的吸收和排出。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药配合TDP照射的方法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12例.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乳房炎是危害奶牛最主要的疾病之一。该病发病率高,但由于症状轻微,常被人们所忽视。患隐性乳房炎的奶牛,产奶量下降,奶的品质发生改变,严重时可造成泌乳机能完全丧失而被淘汰,并可转成临床型,隐性乳房炎的病原菌有些还可传染给人。另外,应用抗生素治疗隐性乳房炎后,如用药不当,还会造成药物在  相似文献   

8.
奶牛隐性乳房炎调查及治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房炎是奶牛最常见和多发性疾病,依据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临床型和隐性乳房炎.隐性乳房炎无明显临床症状,不易引起养殖户的注意,但发病率高,这就给奶牛养殖业带来危害.因此,研究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规律,定期进行检测并及时治疗,从而缩短发病奶牛的感染时间,降低经济损失[1].本试验对隐性乳房炎进行调查分析,并应用疗程较短、方便、快捷的中药外用新制剂乳肿消膏对隐性乳房炎患牛进行了治疗,为中药在防治隐性乳房炎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奶牛奶牛乳房炎是奶牛的常见疾病之一,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奶牛乳房炎造成的损失约70%是由隐性乳房炎引起的。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及学者,针对奶牛乳房炎的发病规律、临床特点和生理、病理组织学的一些变化特点,采用了不少具体防治措施。隐性乳房炎奶牛的乳房和乳汁均没有肉眼可见的变化,却是奶牛乳房炎中发生最多、造成损失最严重的类型,给奶牛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长期以来,国内外主要应用抗生素和抗菌药物进行治疗,虽然具有较好效果,但造成抗生  相似文献   

10.
奶牛隐性乳房炎疗效对比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中药复方、单味蒲公英、硫酸庆大霉素合盐酸普鲁卡因,后海穴注射及盐酸左旋咪唑配合鱼腥草注射液肌肉注射四种方法,对42头奶牛的隐性乳房炎进行了对比治疗试验,结果表明,左旋咪唑配合鱼腥草注射液肌肉注射及中药复方是治疗该病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1.
乳房炎是奶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型乳房炎造成的损失显而易见,而隐性乳房炎潜在性的经济损失难以估计。因而,研究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治疗与发生规律非常必要。笔者试验研究了隐性乳房炎的发生规律及中药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奶牛隐性乳房炎又称亚临床型乳房炎或非临床型乳房炎(subclinical mastitis),是奶牛养殖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1],该病发病率高、隐蔽性强,给养殖业带来严重威胁。有报道称,该病国内的随机抽样阳性率为20%~40%,每年造成约1.35亿元的经济损失[2]。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特点是无明显临床症状,乳汁  相似文献   

13.
刘宏义 《兽医导刊》2020,(4):193-193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产后常见疾病,其症状表现为乳房实质、间质的炎症,诸如病原体感染、乳腺感染、机械性刺激等均有可能成为发病诱因,对于奶牛产奶量与养殖效益具有重要影响。选取乳酸链球菌素用于奶牛乳房炎的临床治疗,对于临床型乳房炎与隐性乳房炎均可收获较好的治疗效果,恢复奶牛泌乳性能。  相似文献   

14.
隐性乳房炎的检验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乳房炎是奶牛常见的疾病之一,普遍存在于牛群中,北京、上海、广州、哈尔滨等地的调查结果表明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为10%~40%。奶牛隐性乳房炎由于其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除产奶量逐渐减少外,没有表现任何异常征兆,常常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如果能及早发现及早采取预防治疗措施,控制病情发展,将损失减少到最低,则是奶牛场管理的目标。本文目的就是介绍隐性乳房炎的检测与防治,减少该病的发生,改善奶牛健康状况,将损失减少到最少,提高奶牛场的经济效益。1隐性乳房炎的检验检验隐性乳房炎的方法很多,下面主要介绍上海乳…  相似文献   

15.
中草药注射剂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房炎是影响乳业生产最为严重、花费代价最为高昂的奶牛疾病之一,按临床特点可分为临床型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在大多数国家,隐性乳房炎较临床型乳房炎更为流行.据报道,在乳房炎所致的经济损失中约有70%由隐性乳房炎所造成.因此,隐性乳房炎对乳业生产的影响较临床型乳房炎严重.试验采用自制中草药注射剂治疗隐性乳房炎获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中药制剂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应用传统方法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经验的基础上,经改变给药途径和制剂,利用制剂直接注入乳池、乳房涂擦结合生理盐水冲洗乳池、肌肉注射等3种方法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取得了较理想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奶牛隐性乳房炎是由病原微生物等引起的一种炎症性疾病,严重制约着奶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一度成为奶牛养殖业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奶牛乳房炎会导致奶牛产奶量下降、生产性能降低,并且在治疗过程中会产生高额医药费,还会带来食品安全隐患。为了科学、有效地防控奶牛隐性乳房炎,早期快速诊断该病意义重大。文章采用文献综述法,全面、系统地搜集了近年来奶牛隐性乳房炎诊断的先进方法,拟从病原检测法、乳汁检测法、微量元素检测法、酶学检测法、蛋白检测法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法等方法展开论述,以期为早期诊断奶牛隐性乳房炎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奶牛乳房炎研究现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回顾了近几年来有关奶牛乳房炎的研究情况 ,综述了乳房炎对奶牛饲养业的危害和造成的损失 ,发病奶牛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及乳汁性质的变化 ,以及诊断奶牛隐性乳房炎常用的方法。阐述了该病发病的原因和发病规律。该病的发生在不同年龄的奶牛差异显著 ,同一奶牛的不同乳区也有一定差异 ;该病常见病原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等 ;季节、气温等因素对该病的发生有显著的影响 ;微量元素的缺乏可以使易感奶牛发病。另外 ,乳房炎的发生还与管理因素有一定关系。文章还总结了针对该病的部分治疗措施 ,表明环丙沙星、转移因子以及中药如丹参等在对该病的治疗效果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9.
隐性乳房炎是危害奶牛最主要的疾病之一.该病发病率很高,但由于症状轻微,常为人们忽视,带来的危害更为严重.患隐性乳房炎的奶牛,产奶量下降,奶的品质发生改变,严重时可造成泌乳机能完全丧失而被淘汰,并可转成临床型;隐性乳房炎的病原菌有些还可传染给人;另外,应用抗生素治疗隐性乳房炎后,如用药不当,还会造成药物在乳汁中残留,引起食用者的过敏反应.因此,在实践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奶牛隐性乳房炎在临床上不表现明显特征,但其发病率高且易被养殖场(户)忽视,造成奶牛产奶量和牛乳品质下降,给养殖场(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是阻碍我国奶牛养殖业发展的主要疾病之一。为了提高奶牛养殖场(户)对隐性乳房炎的警惕性与认识程度,对近期接诊典型奶牛隐性乳房炎引起产奶量下降的案例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过程进行简要阐述,并提出对该病防治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