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提高南瓜籽油的出油率和出油品质,采用水酶法建立一种南瓜籽油提取新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条件,并对南瓜籽油的理化性质和主要营养组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酶法提取南瓜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复合酶配比1:6:6(蛋白酶:纤维素酶:果胶酶)、复合加酶量1.2%、酶解pH为4.0、酶解温度48℃、酶解时间3h,南瓜籽出油率为38.34%。对比超临界CO2提取法出油率32.90%和超声波溶剂法出油率44.60%,使用水酶法出油率较高,所提取的南瓜籽油色泽明亮,澄清透明,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植物甾醇和维生素E等营养成分,其理化性质优于其他两种方法提取的油脂,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国家食用油标准,是具有特殊功能的营养保健油源。  相似文献   

2.
为优化水酶法提取山核桃油脂工艺,以山核桃为原料,采用水酶法提取油脂,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研究木瓜蛋白酶用量、酶解时间、pH值、酶解温度和料液比对山核桃油提取率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提取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并对比了压榨法、溶剂法和水酶法3种方式对油脂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酶法提取山核桃油脂工艺的最佳条件为:木瓜蛋白酶量0.17%,酶解时间150 min,pH值6.34,酶解温度54.43℃、料液比1∶5,在此条件下山核桃中油脂提取率为81.32%。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提取油脂的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共测出12种脂肪酸,棕榈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是4种主要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占7.61%,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占69.10%,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占23.29%。对比3种提油方式发现,水酶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油脂提取方法。本研究结果为水酶法提取山核桃油脂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低温萃取法提取杏仁油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杏仁是油脂和蛋白质含量均高的原料,该研究旨在采用低温法萃取杏仁油,达到既萃取油又减少蛋白质变性程度的目的。首先经过一系列水酶法萃取试验后发现,不同萃取条件对于出油率的影响很大,从中筛选出水酶法萃取的最佳条件为:选取进口(日本Yakult公司)纤维素酶与木瓜蛋白酶的复合酶(1∶1),加酶量3%,作用时间3 h,料液比1∶2,反应温度40℃。初步油质检验表明, 水酶法比浸出法制得的毛油更清亮,酸价略低,磷脂少,油质稳定。然后进行CO2为溶媒的超临界流体萃取试验,通过7因素2水平正交试验并对其结果进行单指标直观分析发现:浸泡时间短的仁用杏出油率较高;粒度越小,出油率越高;以1∶1搀和二氧化硅粉与仁用杏的出油率较1.5∶1的为高;20 MPa压力的出油率较8 MPa的略高等,在此基础上筛选出了最适工艺路线。对上述结果进行了6因素无交互作用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仅有浸泡时间对出油率的影响是显著的,浸泡的时间越短出油率越高,其余条件对出油率的影响并不显著,按其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粒度、二氧化硅与杏仁比例、压力、杏仁种类、流速,这与直观分析极差所示结果一致。最后液相色谱法测定显示萃取出的仁用杏油中90%以上的脂肪酸为不饱和脂肪酸。  相似文献   

4.
超声波辅助提取文冠果籽油的工艺条件优化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以文冠果籽为原料,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文冠果籽油。通过单因素试验及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试验研究了超声波频率、料液比、提取温度及提取时间等因素对出油率的影响,确定了超声波辅助提取文冠果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建立了提取回归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各影响因素对文冠果出油率作用的大小依次为:超声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温度〉超声波频率,以沸程60~90℃的石油醚为溶剂提取文冠果籽油的最优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10(g/mL),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35 min,超声波频率60 kHz,在该工艺条件下浸提三次总出油率60.18%,提取率达92.47%;所建立的数学回归模型能够较准确预测文冠果油的出油率。  相似文献   

5.
花生植株白藜芦醇提取工艺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提高花生的综合利用价值,开发天然白藜芦醇新原料,对花生中的白藜芦醇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花生叶、茎、根和壳中白藜芦醇含量的比较,选出含量最高的花生根为提取原料,并从5种提取方法中选出纤维素酶法作为花生根白藜芦醇的提取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酶法提取花生根白藜芦醇酶解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佳的酶解条件为酶用量为1.6mg/g,酶解温度为45℃,酶解pH值为4.5,反应时间为60min,底物浓度为15%,在此条件下白藜芦醇的提取率是传统提取工艺的2倍。  相似文献   

6.
苹果籽油超声波辅助浸提及产品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19  
本文以秦冠苹果籽为原料,利用超声波技术辅助提取苹果籽油,研究了苹果籽的粒度、超声波频率、料液比以及提取时间等因素对出油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破碎粒度60目,料液比1∶6(w/v),超声波频率32 kHz,提取时间45 min,出油率达20.94%。气相色谱测定表明,苹果籽油中含有五种脂肪酸,其中89%以上为不饱和脂肪酸。超声波辅助制油与常规法相比,具有油品质量好,提取时间短,温度低等优点,有着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南瓜籽多糖热水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开发利用南瓜籽中多糖资源,基于前期水提醇沉制得南瓜籽多糖的研究基础上,该文进一步探讨了热水浸提法提取南瓜籽多糖工艺参数并对其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南瓜籽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2.5 h、液料比40:1 m L/g,此条件下多糖得率的预测值为2.25%,实际验证值为2.18%。初步分析南瓜籽多糖由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6种单糖组成,摩尔比为0.52∶0.88∶0.73∶0.14∶1.00∶1.12,不含糖醛酸,为中性杂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试验表明,南瓜籽多糖对DPPH·、·OH和O2-·3种自由基均具有一定的清除效果,多糖质量浓度为1.0 mg/m L时,清除率分别达到21.3%±0.14%、57.14%±0.28%和40.50%±0.64%。研究结果为后续南瓜籽多糖纯品制备、结构表征提供了基础,为提高南瓜籽相关保健品附加值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水酶法提取大豆油脂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提高水酶法油脂提取率,该文进行水酶法提取大豆油脂的中试和循环酶解试验,验证小试和扩大试验的酶解和破乳参数对中试油脂提取率的影响,并研究循环酶解过程中循环次数及酶添加量对油脂提取率影响和中试工艺中大豆油脂的品质。以大豆为原料,由水酶法提取大豆油的中试得出:脱皮大豆比未脱皮大豆有助于提高油脂提取率和破乳率(P0.05,油脂提取率:脱皮61.85%,未脱皮56.91%;破乳率:脱皮92.01%,未脱皮90.42%)。通过主成分分析可知:大豆油脂的质量分数、离心后游离油和乳状液的质量分数、蛋白质的质量分数和乳状液中水分都是影响油脂提取率的关键因素。采用中试工艺1(1次提取,2次离心,1次破乳)进行循环酶解,随着循环试验次数增加,油脂提取率逐渐增大,在第4次时达到最大值66.46%±0.28%。通过检测大豆油脂的特征值可知:水酶法提取的大豆油脂的酸值、过氧化值、磷含量显著低于溶剂浸提法(P0.05),说明水酶法提取的大豆油品质高于溶剂浸提法,并且除水分和挥发物质量分数外,其他指标均符合国家三级大豆油标准。研究结果为产业化推广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粗酶水解全脂豆粉提取油脂和蛋白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水酶法提取大豆油和蛋白是一项可替代溶剂浸提制油工艺的绿色环保技术,但是商品酶的价格较高且酶活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使水酶法制油技术的应用受到限制。该试验在优化过的培养基中接种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培养42 h,所得发酵液经测定含有碱性和中性两种蛋白酶,所得粗酶经透析浓缩后,在碱性蛋白酶活为(2?000±200) U/mL,中性蛋白酶活为(1?500±200) U/mL时,在酶液中接入挤压膨化豆粉水解。通过对酶解条件的优化,试验证实在温度55℃,料液比1∶8 g/mL,起始pH值为10的条件下水解6 h,总油提取率有最大值,达到了94.2%,总蛋白提取率为90.1%,跟商品Alcalase碱性蛋白酶提取相比,总油提取率增加了1.9%,总蛋白提取率降低了2%。通过对粗酶和商品Alcalase酶水解豆粉过程产生的乳状液破乳后油的品质分析,发现二者所得油的性能指标没有明显区别,品质均优于浸提法制油,粗酶提取的水解蛋白比用Alcalase碱性蛋白酶水解的分子量更小,范围分布更广。  相似文献   

10.
酶解法提取黑木耳中胶原蛋白的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提取黑木耳中胶原蛋白得率,研究黑木耳中胶原蛋白提取工艺路线优化酶法提取的最适条件,采用单因素试验与多元线性回归试验设计相结合的试验方法,经过数据计算统计分析,由回归方程可知,在一定范围内得率与pH值呈正相关,与液料比呈正相关,与酶添加量呈负相关,与酶解时间呈负相关,得出优化工艺参数为:采用胰蛋白酶,酶解pH值为8.0,液料比为52.5:1mL/g,酶添加量为8%,酶解时间为2h,其中在此条件下从黑木耳中提取胶原蛋白得率达到1.091%。研究结果为植物性胶原蛋白制备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薰衣草精油改善壳聚糖基食品包装膜的应用品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改善现有壳聚糖基食品包装膜的机械性能和防水性能,该文使用浇铸-蒸发-碱浸法制备了添加薰衣草精油的壳聚糖基复合膜。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对膜进行了表征,并分析了薰衣草精油添加量对膜的厚度、机械性质、可挥发物质量分数、接触角、水溶性、溶胀性等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薰衣草精油成分占据了壳聚糖骨架中的部分官能团的位置,降低了壳聚糖分子中共价键的振动强度,同时膜中可以与水形成亲水键的自由H基团减少,膜的含水量降低。薰衣草精油的添加,增大了膜中壳聚糖乙酸盐的含量。膜的厚度和薰衣草精油添加量并不成线性关系,所得膜的厚度范围为(20.60±0.34)~(23.35±0.65)μm。随着薰衣草精油添加量的增加,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当薰衣草精油添加量为8%时,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都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23.44±0.33)MPa和3.74%±0.02%。与壳聚糖膜相比,薰衣草精油/壳聚糖复合膜的的可挥发物质量分数较低,薰衣草精油添加量为2%时,可挥发物质量分数最低,为8.98%±0.05%。薰衣草精油的添加,增大了膜的溶解性,但膜在水中的溶解度均不大于(1.21±0.04)mg/100 g,属于难溶物质范畴。膜的接触角和溶胀指数都随薰衣草精油添加量的增加而减小,即当薰衣草精油添加量为10%时,膜的接触角和溶胀指数都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0.73°±0.32°和0.62±0.01。薰衣草精油的加入改善了由浇铸-蒸发-碱浸法制备的CS基复合膜的机械性质和物理性质。研究结果为薰衣草精油/壳聚糖复合膜的生产和应用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引进外源氮素使生物质在富氮条件下热解,可以获得高值化的含氮产品—焦炭和油。基于生物质富氮热解联产高值含氮产品这一目标,该文以木屑为原料,对不同温度和不同质量分数尿素溶液浸渍下热解制得的生物油进行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同时对热解产生的生物油和热解焦炭进行了元素分析,使用漫反射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富氮条件下制得的热解焦炭进行了表面表征。研究发现,经过尿素溶液浸渍过后的生物质,热解油中含有大量的含氮化学品,可以被用来提炼加工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随着温度的升高,热解油中的含氮物质减少、浸渍质量分数越大油中的含氮物质越多。热解焦炭表面含有大量的芳香化结构和含氮官能团,漫反射红外分析结果显示低温下焦炭表面含有丰富的化学结构,随着温度的升高各种官能团逐渐分解,750、850℃时表面只剩下羟基、羰基等官能团;尿素溶液质量分数对热解后焦炭的表面官能团种类没有显著的影响,只有强弱的区别。XPS分析尿素浸渍生物质热解焦炭表面主要是一些C=N、C-N以及N-COO官能团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850℃时焦炭表面只有吡啶型N和吡咯型N存在。550℃下热解焦炭中的碳主要是无定形碳,随着温的升高焦炭中的一些脂肪链C-H键,羰基和一些低聚C-C键基本消失,850℃下的碳则主要表现为石墨形碳。  相似文献   

13.
大豆油体乳液稳定性和流变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大豆油体乳液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将为其工业应用提供参考。以水为介质提取大豆油体,方法无毒,利于食用。对其在不同pH值(pH值2~8)、NaCl浓度(0~250?mmol/L)和加热处理(30~90℃,30?min)条件下的Zeta电位、平均粒径和乳析稳定性进行测定,并对其流变性进行考察。大豆油体乳液的Zeta电位为+20?mV~-40?mV(pH值2~8),等电点约为4.5。在pH值≤3和pH值≥6条件下,平均粒径均为0.4?μm左右;而在3<pH<6时,产生了乳析现象。在较高NaCl浓度下(>25?mmol/L),粒径较大和发生了乳析现象。大豆油体乳液在30~90℃加热处理时较稳定。大豆油体乳液呈现出弱凝胶的性质,其黏度随着油质量分数的降低而降低。研究表明,大豆油体乳液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14.
作为燃油的小桐子油的物化性质及黏温特性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小桐子油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尤其是黏度)是制约其作为柴油机燃料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小桐子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黏温特性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小桐子油的实际应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分析了小桐子油的物理化学性质,并利用旋转黏度计测量了不同试剂在各种温度下的黏度,以研究小桐子油的黏温特性。结果表明:小桐子油的物理化学性质虽然与普通柴油有一些差距,但作为柴油机燃料使用是可行的。而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小桐子油的黏度逐渐减小,并在温度为150℃时,达到柴油在常温(20℃)下的水平,可以直接作为柴油机的燃料。特别地,以质量分数为20%小桐子油和80%柴油掺混而成的混合试剂的黏度更加适合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5.
肉桂油/海藻酸钠薄膜物理特性和抗菌性能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为了研究开发新型可降解抗菌包装材料,该文以添加不同体积肉桂油到海藻酸钠膜液中制成的肉桂油/海藻酸钠抗菌薄膜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肉桂油添加量对肉桂油/海藻酸钠薄膜厚度、透光率、色泽和水蒸气透过率等物理特性的影响,同时,考察其对薄膜的抗菌性能的影响。膜液中肉桂油体积分数在0~1.0%时,薄膜厚度无明显变化,体积分数为1.2%时,薄膜厚度显著增加。随着肉桂油体积分数的增加,薄膜的透光率显著降低,薄膜水蒸气透过系数增大。肉桂油对薄膜色泽影响显著,随着肉桂油添加量的增加,薄膜色泽值a和b呈显著增加趋势。膜液中肉桂油体积分数为0.8%时,薄膜抗菌能力显著增强。研究结果表明,当膜液中肉桂油体积分数为0.8%时,薄膜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和物理性能。该研究可为肉桂油/海藻酸钠可降解抗菌薄膜生产工艺参数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A survey was conducted for assessment of soil fertility status, leaf nutrient concentration and finding yield-limiting nutrients of oil palm (Elaeis guineensis Jacq.) plantations in Mizoram state situated in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India. Soil pH,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C), organic carbon (OC), available potassium (K), available phosphorus (P) (Bray's-P), exchangeable calcium (Ca) (Exch. Ca) and magnesium (Mg) (Exch. Mg), available sulfur (S) (CaCl2-S), and hot-water-soluble boron (B) (HWB) content in surface (0–20 cm depth) and subsurface (20–40 cm depth) soil layers varied widely. Diagnosis and Recommendation Integrated System (DRIS) norms were established for different nutrient expressions, and DRIS indices were computed. As per DRIS indices, the order of requirement of nutrients was found to be B > K > Mg > P > nitrogen (N). Optimum leaf nutrient ranges as per DRIS norms varied from 1.91% to 2.95%, 0.46% to 0.65%, 0.63% to 1.00%, 0.48% to 0.88%, and 9.41 to 31.0 mg kg?1 for N, P, K, Mg, and B, respectively. On the basis of DRIS-derived optimum ranges, 32%, 9%, 27%, 12%, and 12% leaf samples had less than optimum concentration of N, P, K, Mg, and B, respectively. The optimum ranges developed could be used as a guide for routine diagnostic and advisory purpose for efficient fertilizer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17.
微藻油脂制备生物基多元醇理化性能分析与结构表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实现有效高值利用非食用、不占耕地的绿色可再生油脂资源,该研究以微藻油脂为原料,采用环氧化-开环法和氢甲酰化-加氢还原法制备了2种生物基多元醇,通过主要理化指标碘值、酸值、环氧基含量、羟值的测定,重要理论理化指标理论双键含量、理论环氧基含量、理论羟值、转化率和选择性的计算,结合气质联用、凝胶渗透色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仪器分析手段,对原料和产物的理化性能和结构进行分析与表征。结果表明,微藻油脂的主要脂肪酸是油酸,质量分数为91.10%,碘值为88.46 g/100 g,理论双键含量0.34 mol/100 g,环氧-开环法得到的多元醇碘值降至0.62 g/100 g,羟值为150.35 mg/g,原料转化率和目标产物选择性分别为99.30%和86.74%,结构中引入仲羟基,通过及时除去环氧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水、开环反应选择适宜的醇用量可提升产品质量。氢甲酰化-加氢还原法得到的多元醇碘值降至2.12 g/100 g,羟值为166.29 mg/g,原料转化率和目标产物选择性分别为97.60%和95.83%,结构中引入伯羟基,该法为非均相反应,催化剂过滤可除,副反应少,溶剂廉价可回收,产品易分离且质量容易控制。2种方法的原料利用率都很高,目标产物选择性好,产品性能可通过简单易行的理化指标测定和理论计算方法进行有效评价,并可利用仪器分析手段快速监测反应进程、保证产品质量、查找质量问题、拓宽应用范围,具有很好的经济性和工业应用前景,研究结果为油脂为原料的生物基多元醇深入研究和工业应用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数据基础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田间定位方法连续4年研究钾肥、有机肥对产量和土壤耕层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夏玉米—冬小麦—夏玉米轮作连续4年施钾仍有显著的增产作用,玉米平均增产447kg/hm2,油菜240kg/hm2。有机肥对3种作物有显著增产作用,玉米平均增产538kg/hm2,油菜286kg/hm2,小麦353kg/hm2。夏玉米施有机肥比油菜、小麦增产显著,土娄土施有机肥土壤钾素收支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19.
植物精油海藻酸钠复合膜对双孢蘑菇的抑菌保鲜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研究植物精油对双孢蘑菇贮藏期主要腐败菌的抑制效果,该文以新鲜双孢蘑菇为试验材料,分离、纯化并鉴定引起双孢蘑菇贮藏期腐败的主要病原菌;通过体外抑菌活性试验,筛选出抑菌效果较好的植物精油,并将此精油应用于复合膜的保鲜试验中,验证其抑菌保鲜效果。通过对双孢蘑菇主要致腐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9株单菌落,经致病性试验得到主要病原真菌为3号菌,对该病原菌18S rDNA序列进行进化树分析,确定其为丰孢木霉菌(Trichoderma sp.)。选用姜黄、连翘、桉叶、当归4种精油对3号菌菌株进行抑菌活性试验,筛选出较优精油种类及浓度。结果表明,桉叶油对丰孢木霉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其次是连翘油,姜黄油和当归油无明显抑制作用。桉叶油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为0.312 5μL/mL,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为0.625μL/mL;连翘油MIC为0.625μL/mL,MBC为1.25μL/mL。通过对海藻酸钠/桉叶油复合膜和海藻酸钠单一膜的性能指标进行测定和对比发现,桉叶油的添加可显著提高膜的气体阻隔性能和机械性能。分别用海藻酸钠/桉叶油复合膜、海藻酸钠单一膜和普通PE膜对双孢蘑菇进行保鲜试验,结果表明,添加桉叶油的复合膜可有效降低双孢蘑菇子实体的衰老和致病腐烂,具有显著的抑菌保鲜效果。该研究结果可为双孢蘑菇贮藏期防腐和天然杀菌保鲜剂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