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大豆杂种后代的子粒性状遗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不同花色、粒形、粒重和脐色的48个品种配制成24个杂交组合,研究其后代子粒性状的遗传特征。结果表明,近圆形×椭圆形,其F_1代为椭圆形,粒形指数和百粒重略高于中亲值;双亲花色相同而脐色不同的组合,无色脐×褐脐(或无色脐),F_1代均为无色脐,无色脐为显性,褐脐为隐性,其F_2代无色脐和褐脐的分离比例为3:1;双亲花色不同而种脐均无色的组合,F_1代为无色脐或蓝脐,蓝脐主要是白花亲本携带R基因所致,其F_2代蓝脐与无色脐的分离比例为9:7。种皮光泽度不同的品种杂交,F_1代种皮光泽度介于双亲中间,无显隐性之分。  相似文献   

2.
张桂茹  杜维广 《大豆科学》1992,11(4):299-307
用表观收获指数和粒茎比不同的12个亲本配制11个组合,对其后代表观收获指数和粒茎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豆F_1代表观收获指数和粒茎比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其优势程度因组合而异。表观收获指数和粒茎比在F_2代均呈广泛分离,多数组合表现出超亲现象,其遗传属于数量性状遗传,无母体效应。F_2、F_3代,表观收获指数和粒茎比与中亲值相关显著。F_2代表观收获指数和粒茎比的广义遗传力分别平均为46.19%和37.47%。可将表观收获指数和粒茎比(?)入高产育种、高光效育种和株型育种的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3.
大豆不同叶形的品种间杂交后代叶形的遗传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应用叶形指数对5个长叶和圆叶品种杂交的F_1和F_2代的叶形表现的统计分析表明,F_1代叶形指数与长叶亲本比没有杂种优势,与圆叶亲本的杂种优势为119—133%,F_1代叶形指数与双亲中值呈显著的正相关(r=0.2913~*,与圆叶亲本的叶形指数差值最小,说明F_1代叶形接近双亲中值,而偏向圆叶亲本。并求得粒重与叶长的相关系数为-0.110,与叶宽为0.583~(**),与叶形指数为-0.440~(**)。叶面积为0.537~(**)。F_2代叶形的分离出现两个峰值,叶形指数分别为1.4—2.2和2.21—3.6,经卡方测验叶形指数1.4—2.2的分离株数对2.21—3.6为3:1的分离比率,在此范围内叶形的遗传属质量性状遗传。  相似文献   

4.
对甘蓝型油菜四种纯合芥酸基因型的双列杂交F_1、F_2和回交世代,按Hayman—Jinks方法进行了分析。t~2检验、b(Wr,Vr)回归分析及Wr—Vr的方差分析都表明,双列杂交F_1、F_2及回交世代的芥酸含量均不存在非等位基因互作,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加性效应占绝对优势,显性作用较小。F_1代和回交世代其显性效应达显著水平,F_2代不显著,显性度为0.05—0.11,显性方向为正。芥酸存在一定的母性影响,其中又以F_1代最为明显。芥酸的广义和狭义遗传力均高,除回交世代的狭义遗传力为96.8%外,其余均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5.
以1978年配制的17个杂交组合及其亲本为材料,研究了早期世代表现与后代选择效果的关系。对F_2、F_3及两代平均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小区产量、小区产量优势与高世代选择效果的关系选行了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除了F_3单株粒数及单株粒重外,F_2代全部性状及F_3代的其它性状与高世代选择效果均无显著相关。但分类分析表明:初世代中较劣的组合后代有80%表现不良。F_3代单株粒重较高的组合中有75%的组合后代表现优良。F_2代单株粒重及F_2、F_3代的单株荚数、粒数表现优良的组合中大约有一半的组合后代表现较优。而F_2、F_3代小区产量较高的组合中只有1/4左右的组合后代表现较优。初世代中等产量的组合有30—40%组合后代表现优良。上述结果表明,在早期世代淘汰劣势组合是为可靠的,而选择高产组合的可靠性较小。以不同性状选择的效果又是有差别的。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8个杂交组合F_1、F_2、F_3和B_1代的调查统计分析,研究大豆对灰斑病抗病性的遗传。结果表明:F_1代抗灰斑病为完全显性;F_2代抗病与感病按3:1比例分离;F_2代抗病单株后代(F_3代)即出现一定比例的抗病系。抗病性分离系与抗病系分离比例为2:1。F_1代以抗病亲本回交所产生的B_1代,均表现抗病;以感病亲本回交的B_1代,抗病与感病的分离比例为1:1。因此,大豆对灰斑病抗病性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简单遗传。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于田间以种植感病品种病粒为感染行,并以田间采集的菌孢子进行接种的方法,对1984年配制的4个杂交组合和1988年配制的4个杂交组合与5个回交组合的F_1、F_2、F_3和B_1代抗感病性进行研究。调查分析表明:大豆霜霉病是由单基因控制的简单遗传,F_1代抗病性为完全显性,F_2代抗病单株与感病单株按3:1分离F_3代出现抗病系和抗病分离系,两类系的比例为1:2。F_1代与感病亲本回交,回交一代抗病与感病单株分离比例为1:1。F_1代与抗病亲本回交,回交一代表现抗病。  相似文献   

8.
萜烯指数在茶品系间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了茶花精油中几种单萜烯醇及其比值(萜烯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花器的各单萜烯醇含量随茶树花期(11月上旬至12月上旬)而变化,但萜烯指数不受花期影响。同一无性品系不同成熟度全花的萜烯指数值有变化,但雄蕊形成至成热则一直保持恒定。成熟花不同花器部分的萜烯指数值不同,其中雄蕊群的测定值与全花一致。11个无性品系成熟花的萜烯指数值表现出明显的品系间差异。无性系间杂交 F_1代的萜烯指数,变幅范围出现在双亲值之间;正、反交 F_1代表现出不同的萜烯指数值。  相似文献   

9.
以1978年配制的17个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大豆F_1杂种表现与选择效果的关系。 F_1代绝对产量水平与后代选择效果无规律性变化。两亲生育期差异较小的高产组合,其F_1代优势不很高,绝大部份组合的产量优势都小于140%,其中多数为120%左右。两亲差异较大的优良组合,有向优势变大方向分布的趋势。F_1优势大于140%的组合基本上无优良组合,而小于100%的组合则绝大多数为劣组合。F_1营养体高优势及最低优势组合的后代绝大部份表现不良。两亲生育期差异较小的组合中,优良者一般有中等程度的营养体优势。叶面积优势变幅为115—130%,超过150%的不是好组合。时干重优势与选择效果的关系类似于叶面积。F_1叶质重优势特高或低下的组合,后代绝大多数表现不良,优良组合的叶质重优势为80—100%。籽粒产量优势与营养体优势指数之间有一个平衡关系,优势组合中两者比值为1.0,变幅为0.85—1.17,过大过小后代选择效果均不良。  相似文献   

10.
利用九个亲本六个组合的F_2分析了单株蛋白质产量的遗传表现,结果表明,大豆F_2代单株蛋白质产量分布呈正态,此性状由多基因控制,以加性效应为主。因组合不同,单株蛋白质产量的遗传力变化从42.1%到74.16%,遗传进度变化在2.08到3.85之间。F_2代群体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有大量的超亲现象,且以正向超亲为普遍,因此,在F_2代进行选择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亲本直接影响到F_2的遗传变异,双亲差异大或亲缘关系远的组合,F_2代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变异,单株籽粒产量与蛋白质产量有极显著的正相关,蛋白质产量与蛋白质含量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个核质互作型不育系和9个恢复系,配制了109个杂交组合。花后35 d收获种子,分别检测每个杂交组合F1及其亲本种子在不剥壳和剥壳情况下的休眠指数。采用5×5 NCⅡ遗传设计配制了25个组合,利用其种子的休眠指数分析了配合力。结果表明,在不剥壳情况下,F1种子的休眠指数与双亲种子的休眠指数以及中亲值呈极显著正相关。109个组合中,82个组合超过中亲值,43个组合超过高亲值,具有明显的中亲优势。去除稃壳的双亲及F1种子的休眠指数均大幅度下降,表明稃壳对种子休眠性具有重要作用,但剥壳后双亲种子和F1种子休眠性之间的关系,仍然存在与不剥壳时相似的趋势。稃壳对种子休眠性的影响主要取决于F1的基因型,而不受控于母体稃壳本身。不育系、恢复系休眠性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和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方差占总遗传方差的比例分别为59.2%、31.1%和9.7%,三者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基因的加性作用占主导地位。不育系Ⅱ112A 种子休眠性的一般配合力最高,D62A次之;恢复系以IR112一般配合力最高,2786次之。它们是选配强休眠杂交组合的优良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2.
XU Bao-qin      LU Zuo-mei 《水稻科学》2009,16(1):51-57
Dormancy indices of hulled and dehulled seeds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19 cytoplasmic male sterile (CMS) lines, 9 restorer lines and their 109 F1 hybrids of indica hybrid rice. The seeds of each F1 and the parents were harvested on 35 days after flowering. Combining ability was analyzed in 25 combinations made by 5 CMS lines and 5 restorer lines (North Carolina II mating design). The seed dormancy index of F1 was positively and highly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ose of their parents and mid-parent value. Out of the 109 combinations, 82 combinations showed mid-parent heterosis, and 43 heterobeltiosis. Seed dormancy indices of F1s and their parents declined dramatically in dehulled seeds compared with hulled seeds, indicating that the hull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seed dormancy. However, the trends were similar in hulled seeds and dehulled seeds in term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eed dormancy indicices in F1 and their parents. The influence of hull on seed dormancy mainly depended on F1 genotype, not on the hull from maternal parent. The variances of 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 (GCA) in female and male parents occupied 59.2% and 31.1% of total variance, respectively. The variance of specific combining ability (SCA) in combinations occupied 9.7% of total variance, indicating that gene additive effects were principal. Among the 5 CMS lines, II112A had the highest GCA effect for seed dormancy, followed by D62A. Among the 5 restorer lines, IR112 had the highest GCA effect for seed dormancy, followed by 2786. These lines are elite parental materials for breeding F1 hybrid rice with stronger seed dormancy.  相似文献   

13.
大豆单株粒重、单株荚数在F_2遗传变异较大,非加性效应特别明显,F_2平均值均显著低于F_1,F_2与F_3呈显著正相关。百粒重的遗传变异以加性效应为主,F_2与F_1、F_3及MP均呈正相关,均达到或接近显著水平。F_2狭义遗传力估值较大,可根据MP预测后代表现,早世代从严选择有效。  相似文献   

14.
粳稻粒形遗传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国内外8个不同粒形的粳稻品种及其56个正反交组合为材料,通过方差分析。杂种与父母本间相关分析和F2分离群体正态分布检验,结果表明,组合间粒厚差异不显著,而组合间粒长,粒宽,粒重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正反交间粒长差异显著,粒宽,粒厚,粒重差异不显著,说明粒长存在明显的细胞质效应,杂种谷粒长,宽,重与父,母本及中亲值呈正相关,而且与母本及父母本均值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表明杂种的粒形性状受母本的影响更大,F1粒形多为双亲之间,且F2呈连续的正态分布,表明粒形属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  相似文献   

15.
大豆蛋白质含量及产量的回交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两个杂交组合(组合Ⅰ:吉林28×吉林27;组合Ⅱ:吉林26×吉林20)的F1与其亲本分别回交,形成B1F1、B2F1世代,自交加代形成B1F2和B2F2及B1F3和B2F3世代,分析了高蛋白和高产亲本回文对后代蛋白质含量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回交后代BF1和BF2平均蛋白质含量及BF2变异幅度随回交亲本蛋白质含量的高低而变化。BF2蛋白质含量总变异幅度略小于F2,并随回交亲本蛋白质含量的高低,表现为偏态分布。与低蛋白高产亲本回交,BF2群体中低蛋白个体的比例增加,小于或等于低值亲本的比例两组合分别为9.2%和16.4%;相反,以高蛋白品种作回交亲本的BF2世代,高蛋白个体的比例提高,大于或等于高值亲本的比例,两组合分别达50.4%和36.4%。回交后代BF2、BF3平均产量与亲本产量水平方差分析结果呈现与蛋白质含量变化的相反趋势。  相似文献   

16.
油菜氮素吸收利用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通过测定4个甘蓝型油菜亲本及其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的氮素吸收总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等性状,研究氮素吸收利用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①氮素吸收总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两性状的杂种优势比较明显,均表现超高亲优势。②F1正反交T测验表明,氮素吸收总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可能存在细胞质遗传效应。③氮素吸收总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对籽粒产量的直接通经系数分别为0.8937和0.1864,氮素吸收总量对产量的直接影响力明显大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④籽粒产量、氮素吸收总量、经济系数、氮收获指数和角果数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均达到显著相关水平,可以作为油菜氮素利用效率的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17.
以晚熟龙眼‘立冬本’、‘苗翘’正反交的54个杂种后代单株为材料,研究了正反交杂种后代的单果重、果形指数、果肉厚度、核重、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果实经济性状的遗传倾向。结果表明:正反交杂种后代单果重有趋小的倾向,果肉厚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超亲的倾向,果核重、可食率呈趋中的倾向,果形指数变异小,趋于近圆形。流汁程度和果肉质地在后代中表现受母本的影响大。其它性状受‘立冬本’品种特性影响较大,倾向于果梗软韧、果实排列较紧密、皮青褐色、汁液多。正反交后代均存在超亲子代,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8.
大豆籽粒大小和粒形的驯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野生大豆到栽培大豆的驯化过程中,籽粒大小和形状发生了很大变化,探究这些性状的变化规律能加深对基因驯化机制的认识。以14个野生大豆、45个地方品种和30个育成品种为材料,进行上述性状的偏相关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栽培品种中百粒重和籽粒大小呈极显著相关,但野生大豆中百粒重和粒长不相关;野生大豆中长宽比是因子分析第1因子的重要成分,而栽培品种并非如此;百粒重与籽粒大小显著相关,与粒形性状不相关。此外,上述结果还通过溧水中子黄豆和南农493-1杂交组合构建的504个正反交F2∶3、F2∶4和F2∶5家系群体的偏相关分析和QTL定位结果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19.
对籼稻材料PT46(高脂肪酶活性)和WP20(低脂肪酶活性)及其F2群体进行了脂肪酶活性的定量测定和遗传分析。χ2测验结果表明,F2群体表现型分布符合1∶2∶1的孟德尔分离比,表明脂肪酶活性高低由1对单基因控制,低脂肪酶活性为隐性性状。结合SSR分子标记,以F2群体为定位群体,将脂肪酶活性基因定位在水稻第3染色体上,与SSR标记RM7和RM232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4.8 cM和4.1 cM,暂命名为la(lipase activity)。采用人工老化的方法,以种子发芽率和老化指数评价两亲本及其F2群体的耐储藏特性,结合所测定的脂肪酶活性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脂肪酶活性高的材料,发芽率降低迅速,老化指数增加很快,而脂肪酶活性较低的材料,老化指数变化相对较慢,即脂肪酶活性低的材料较耐储藏。经10、20 d人工加速老化处理后的种子老化指数与种胚脂肪酶活性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165**和0.4703**,表明老化指数与脂肪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