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福建省福州市的3个郊县(区)采集分离茄科作物青枯病菌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菌株17个。对其中具代表性的7株用剪叶法接种鉴别寄主的结果表明,来自番茄、茄子、生姜和辣椒的青枯雷尔氏菌均属于生理小种1。对17个菌株根据其对乳糖、麦芽糖、纤维二糖和甘露醇、山梨醇、卫茅醇的利用能力以及对硝酸盐还原作用的测定结果表明:5个菌株属于生化型I,占29.4%;分别有1个菌株属于生化型II、III和IV;另有9个菌株不完全符合Hayward(1964)和何礼远(1983)的5个生化型标准,其中2株菌株能利用3 种双糖和甘露醇及山梨醇而不能利用甜醇,暂定为生化型Ⅲ-1。在供试的12个番茄青枯雷尔氏菌株中,4个为生化型I,2个为生化型III-1,1个为生化型IV,其余5个不符合生化型标准;供试的1个生姜青枯雷尔氏菌株不符合生化型标准;供试的2个茄子青枯雷尔氏菌株分别属于生化型II和III;供试的2个辣椒青枯雷尔氏菌株中,1个为生化型I,1个不符合生化型标准。  相似文献   

2.
土壤放线菌K2的筛选、鉴定及其抑菌活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筛选具有抑制植物病原菌活性的放线菌是农用抗生素开发的基础。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出8株拮抗放线菌菌株,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获得一株对植物病原菌有较好抑菌作用的菌株K2,并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对其抑菌谱进行研究,以及进行菌种鉴定。生长速率法试验表明,放线菌菌株K2发酵液对10种供试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以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抑制效果最好,抑菌率可达57.38%。根据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基于16S rDNA序列比对,鉴定菌株K2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的一个菌株。放线菌K2的代谢产物具有较广的抑菌谱,对植物病原菌的防治有很大的研究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3.
为获得琯溪蜜柚黑斑病菌Phyllosticta citriasiana的拮抗微生物,从平和琯溪蜜柚园采集土样19份,经室内分离、纯化及筛选,获得了对琯溪蜜柚黑斑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18株细菌,其中拮抗作用最强的为菌株BC12,其对黑斑病菌的抑菌率为55.84%。对疮痂病菌Sphaceloma fawcetti、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eosporioides、黄斑病菌Mycosphaerella cirri这3种琯溪蜜柚果园常见的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表现出一定的抗菌活性。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的结果表明,BC12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对纤维素具有降解作用的产芽孢细菌,以牛粪为原料分离到217株降解细菌,采用刚果红平板法对其进行初筛,对其发酵液测定酶活进行复筛,其中XN-13有显著的降解活性,酶活力达1700 U/mL。对这株菌进行了菌体形态、菌落特征的观察及一系列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的序列测定,结合XN-13菌株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综合考察,初步判断XN-13为一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产纤维素酶芽孢杆菌的获得对菌剂的大工业生产及菌剂的商品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产芽孢纤维素降解细菌XN-13菌株筛选及酶活力测定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筛选对纤维素具有降解作用的产芽孢细菌,以牛粪为原料分离到217株降解细菌,采用刚果红平板法对其进行初筛,对其发酵液测定酶活进行复筛,其中XN-13具有显著的降解活性,酶活力达1700U/ml.对XN-13进行了菌体形态、菌落特征的观察及一系列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的序列测定,结合XN-13菌株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综合考察,初步判断XN-13为一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产纤维素酶芽孢杆菌的获得对菌剂的大工业生产及菌剂的商品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斑马鱼肠道细菌的分离与生理生化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模式生物斑马鱼肠道中分离纯化出4株革兰氏阳性菌,暂编号为ZF-1~4,并进行了菌体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分离菌ZF-1株为球菌、ZF-2~4株为杆菌、ZF-3株产芽孢;ZF-1和ZF-2株在普通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圆形、表面湿润、边缘整齐的小菌落,而ZF-3和ZF-4株形成表面干燥、皱褶、边缘不整齐的大菌落;4株菌株均属发酵型代谢、无动力,葡萄糖酸盐、枸橼酸盐、山梨醇、硫化氢、吲哚试验为阴性,β-半乳糖苷酶、苯丙氨酸脱氨酶、七叶苷水解试验为阳性;其中ZF-1株能利用葡萄糖产气、棉子糖、木糖,ZF-2、ZF-4菌株则不能;ZF-3株能发酵侧金盏花醇、不能还原硝酸盐和液化明胶,其它菌株则特性相反。以上结果为进一步鉴定斑马鱼肠道中细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了得到一株具有降解纤维素性能的产芽孢菌株,采用加热富集芽孢菌及刚果红脱色圈的初筛方法,从菜地土壤、动物粪便、青贮饲料等样品中分离筛选出41株能够降解纤维素的产芽孢细菌。对初筛菌株发酵培养,测定发酵液透明圈直径及纤维素酶活力,菌株T-7具有显著的降解能力,纤维素酶活力达1678.89U/mL。通过形态观察鉴定、生理生化实验和16Sr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种属鉴定,鉴定T-7菌株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研究了供试菌株T-7的降解工艺,获得了菌株发挥最大降解特性所需的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将菌株T-7以10亿活菌/1Kg的接种量接入玉米秸秆,并且添加辅助碳氮源2%蔗糖+2%尿素时,在发酵8天后对秸秆中纤维素的降解率达40.34%。研究结果为纤维素的生物降解发掘了新的菌种资源,并为秸秆的大规模降解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从豆制品生产副产物豆清发酵液中分离得到1株产细菌素球状菌,编号SQ-12-3。结合菌株生长特征、菌体形态及生理生化性质,初步将其鉴定为乳球菌属(Lactococcus sp.)。排除发酵液中可能存在的有机酸、过氧化氢及菌株菌体的干扰,并检测抑菌物质蛋白酶稳定性,可确定菌株SQ-12-3产细菌素抑菌。研究该菌株产细菌素动态,确定菌株最适生长温度在37℃,菌株在该温度下发酵18 h后菌液p H值低至4.11;当NaCl质量分数大于7%时,菌株生长受到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9.
用稀释分离法从健康辣椒植株的茎、叶、果肉中共分离得到植物内生菌88株,其中细菌有65株,真菌有21株,放线菌2株。用平板对峙法从中筛选出内生菌003和X两株对辣椒疫霉病菌、辣椒绿霉病菌、辣椒炭疽病菌3种病原菌具有明显拮抗作用的菌株,得出抑制率为34.80%~48.0%。根据菌株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对菌株003和菌株X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显示菌株003和菌株X都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相似文献   

10.
采用平板对峙法、平皿叶片法,从苹果树根际土壤样品中分离筛选得到7株苹果早期落叶病广谱拮抗菌株,其中菌株BS24对苹果早期落叶病主要病害斑点落叶病和褐斑病的病原菌拮抗效果最佳,抑菌带宽度分别为9.5 mm、9.2 mm。综合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试验表明菌株BS24无细胞培养滤液可显著抑制苹果早期落叶病主要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菌株抑菌谱较广,对苹果其他几种病害如灰斑病、圆斑病、轮斑病、腐烂病、轮纹病、炭疽病等的病原菌均有明显拮抗效果。菌株BS24具有良好的苹果早期落叶病生防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水稻条斑病菌种群的分离及其致病型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明安徽省水稻条斑病菌种群的致病类型及分布情况,采用平皿稀释法对采自安徽省不同地区的水稻条斑病叶进行了病原细菌分离,通过PCR专化性检测方法对细菌分离物进行分子鉴定,并利用IRBB5、IRBB14、IR24、IRBB4、IRBB21和‘金刚30’等6个水稻鉴别品种,对获得的水稻条斑病菌种群进行了致病型监测。结果表明,从安徽省11个不同县市的水稻条斑病样中共获得72株水稻条斑病菌,来源于不同地区的水稻条斑病菌种群存在明显毒力分化,强毒性菌株和弱毒性菌株并存,且多数菌株与水稻品种间表现为弱互作关系,部分菌株与寄主存在强互作模式。依据其毒力差异可将其划分为Ⅰ、Ⅱ、Ⅲ、Ⅳ、Ⅴ、Ⅵ等6个致病型。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安徽省水稻条斑病菌种群致病型分化明显,且水稻条斑病菌种群的毒力与地域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以英国华威大学收集的十字花科蔬菜黑腐病菌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ampestris)的6个生理小种菌株为材料,优化了该类菌种的AFLP分析体系包括DNA的提取、Mse I/EcoR I酶切时间、扩增反应体系的组成及染色方法等步骤,建立了一套适于该菌种的AFLP分析体系。该体系中各最优因素为:酶切体系为50 μL,模板DNA用量为600 ng,酶切体系中Mse I和EcoR I各加入5 U,酶切温度为37℃,反应时间为4~6 h;预扩增产物稀释10倍进行选择性扩增;检测方法为银染法,银染液中硝酸银含量为8 g/L且染色时间是15 min时效果最佳,该体系的建立为该类菌种的分子水平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章琦  苗东华 《作物学报》1986,12(4):241-248
有些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ae)的侵染表现出成株期抗性,其植株在苗期感病,随着植株成长由感病转为抗病。13个有成株抗性的品种中,有些能抗供试的4个菲律宾小种,而另一些只对1或2个小种有成株抗性。菌系与品种间互作较强,表明有些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成株抗性似乎属“小种专化”。抗性转变的情况多种多样,有些品种从苗期到孕穗期逐渐由感病转为抗病,另一些品种从感病转向抗病的界限非常明显。不同品种对同一菌系的转抗叶位不同,同一品种对不同菌株的转抗叶位也不一样。具有 Xa-6基因的品种的成株抗性仍表现稳定。高温对感病品种和成株抗性品种在转抗以前的感病阶段的病情发展有促进作用。具有 xa-5基因的 IR1545-339在高温下仍然有其鉴别抗性反应,对其有致病力的小种4的病情类似TNI。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四地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对链霉素的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2010年采集安徽省滁州、安庆、宣城和巢湖四个城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108株,以及2011年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168株,采用区分剂量法,测定其对链霉素的抗药性。能够在含10 μg/ml链霉素的 NA平板上生长,为抗药性菌株,不能生长的为敏感菌株。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安徽省四个城市的细菌性条斑病菌对链霉素还比较敏感,未发现抗药性菌株。对于该病菌对链霉素的抗药性仍需要连年进行。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福建省各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福建省各县(市、区)的经济实力进行评价,通过建立具有递阶层次结构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极差正规化综合评价方法、聚类分析法对福建省各县(市、区)的经济实力进行实证评价并分类。研究结果将福建省67个县(市、区)划分为经济发展实力雄厚、经济发展实力较强、经济发展实力较薄弱、经济发展实力薄弱四类地区,并为提升各类地区的经济发展实力分类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十字花科植物黑腐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athovar campestris,简称Xcc)hrpW基因的功能及Xcc的致病机理,实验以甘蓝型油菜为试验材料,以5~6d无菌苗的带柄子叶为外植体,建立了高效稳定的带柄子叶再生体系,同时探索了影响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甘蓝型油菜子叶柄的各种因素;并用农杆菌介导法将hrpW基因导入甘蓝型油菜中,经PCR检测法分析,证明hrpW基因已整合到油菜基因组中。hrpW基因编码HarpinXcc(十字花科植物黑腐病菌Harpin蛋白),该转基因植株的获得,为进一步研究十字花科植物黑腐病菌的致病机理提供了材料,也为选育高效抗病油菜种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生态环境承载力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海南省社会、经济、环境现状,构建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选取27个指标构建海南省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海南省18个市县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时空差异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省生态环境状况较好,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整体水平较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绝大部分市县的I级隶属度值不断增大,生态环境承载力整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从各市县的对比分析来看,海南省各市县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呈现东部-中西部-北部递减的态势。  相似文献   

18.
槟榔黄化病是世界各地槟榔生产上普遍发生的毁灭性病害。至今没有根治的有效方法,根本原因是其病原还没有明确鉴定。有报道表明槟榔黄化病的病原可能是植原体。本文利用巢式PCR方法,对海南3个市县采集的28个黄化病植株的不同器官进行了植原体检测,结果表明在2市县9个槟榔黄化病病株叶片中检测到了植原体,而在根和茎中没有发现植原体。同源性聚类发现其属于翠菊黄花组B亚组。  相似文献   

19.
为了阐明黑腐病对苗期花椰菜的根系形态和生理的影响,对建立花椰菜抗黑腐病根系育种新途径提供依据,利用黑腐病菌感染花椰菜抗病品种雪峰的叶片后,研究植株根系发生的一系列形态和生理变化。结果表明,接种7天后的植株根长、根干重、地上部干重、根系活力比接种后2天的显著增加。接种处理的植株根长、根干重和地上部干重明显比未接种对照(CK)低,但是接种幼苗的根系活力比未接种对照的根系活力高。接种3天后,接种处理的根系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一直显著高于未接种对照;接种后0~4天,接种处理的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低于未接种对照,但到接种后5~7天,接种处理的根系SOD活性又高于未接种对照;根系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脱落酸(ABA)含量在植株接种后都显著高于未接种对照。但是,黑腐病病原菌没有提高根系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上结果说明,黑腐病菌引起了花椰菜幼苗根部一系列形态变化,并通过诱导植株根系中防御酶活性和调控内源激素等抵御病原菌的进一步侵染。  相似文献   

20.
J.G. Manjaya  S.E. Pawar 《Euphytica》1999,106(3):205-208
Bacterial leaf pustule (BLP) caused by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glycines is an important disease of soybean. A new resistant source, P-4-2, showing an immune reaction in controlled conditions to BLP was crossed with the susceptible cultivar Monetta to study the inheritance of resistance. All F1 plants were susceptible. The F2 population segregated 15 susceptible: 1 resistant plants indicating the presence of duplicate recessive genes controlling resistance. This was further confirmed in the F3 generation. Two recessive genes conferring high levels of resistance in soybean to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glycines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 are being reported here for the first time.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