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试验设置全素(control)、缺氮(-N)、缺磷(-P)、缺钾(-K)、缺钙(-Ca)、缺镁(-Mg)、缺硫(-S)7个处理,对高州油茶幼苗进行缺素施肥试验,通过测定苗高、地径、叶面积、叶片周长、叶片长宽比等指标,探究不同缺素处理对高州油茶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除缺Mg处理各项指标与对照相当外,各缺素处理下高州油茶幼苗的地径和苗高均低于对照,缺素抑制了高州油茶幼苗径高的生长,其中主要影响元素为N、K、Ca。(2)对高州油茶幼苗叶片生长影响较大的元素为Ca和K,但各项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缺N、缺P、缺Mg、缺S处理下的高州油茶幼苗各项指标与对照无明显差异。缺素对高州油茶幼苗叶面积、叶片周长、叶片长宽比和叶片干重的影响不显著,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氮素营养对广宁红花油茶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索不同N素供应水平对广宁红花油茶苗期生长以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设置每株0、1000、2000、3000、4000、5000 mg 6个施肥量处理(编号为Ⅰ~Ⅵ),对广宁红花油茶幼苗进行N素指数施肥试验。每次施肥后都对油茶幼苗进行苗高、地径、生物量以及光合特性的测定,处理分析数据,来探究不同N素供应水平对其苗期生长、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素指数施肥对植物的生长及光和特性有显著影响:(1)经指数施肥处理(Ⅱ~Ⅴ)的广宁红花油茶苗高均显著大于对照处理Ⅰ。其中,处理Ⅴ的苗高和地径最大,处理Ⅱ的生物量最大。从各处理间广宁红花油茶苗期生长表现的变化情况分析,各生长指标受N素影响的大小顺序:苗高>生物量>地径。(2)广宁红花油茶各施肥处理间光合生理特性指标有显著差异。净光合速率基本上都呈现出2次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随着N素施用量的增加,气孔导度2次呈现出先增加后逐渐减小的趋势,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由于受到气孔导度的影响,表现出与气孔导度相似的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3.
N、P、K、Ca缺素培养对辣木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究营养元素N、P、K、Ca缺素培养时,辣木幼苗表现出的营养缺乏症状和对生长的影响,为辣木的营养诊断和优质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砂培盆栽法,设置全素(CK)、缺氮(-N)、缺磷(-P)、缺钾(-K)和缺钙(-Ca)5个处理,对不同缺素处理的幼苗症状进行观察,测定其苗高净生长量、茎粗和叶数。结果表明,辣木幼苗缺氮时症状出现最早,表现最为明显,主要为叶片小、全株淡黄色、植株矮小、长势较弱,缺磷、缺钾幼苗则无明显症状。在缺氮、缺磷、缺钾、缺钙处理下,辣木幼苗的苗高净生长量、茎粗均低于全素,其中缺氮对苗高净生长量和茎粗影响最大,N离子是限制辣木伸长和茎粗增长的主要影响因子。缺素对辣木幼苗叶数影响不明显。说明氮、磷、钾、钙缺乏对辣木幼苗生长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同,缺氮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明不同油茶物种在热带气候区的适应性,在泰国清迈省开展引种种植试验并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越南油茶和高州油茶在泰国清迈的适应性最好,不同地点引种的平均保存率分别达92.5%和92.7%,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前景;茶梨、宛田红花油茶、普通油茶的适应性居中,平均保存率分别为40.0%、66.7%和46.6%;广宁红花油茶、毛蕊红山茶、浙江红花油茶的适应性最差,不适于在热带地区种植。此外,在热带季风气候区,海拔高度是影响引种油茶树体生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海拔高度引种的油茶成活率、株高、地径以及冠幅、分枝情况差异明显,引种海拔越高,普通油茶、广宁红花油茶、毛蕊红山茶和茶梨的成活率也升高,低海拔地区引种的普通油茶、宛田红花油茶、毛蕊红山茶和茶梨冠幅则相对较小。本研究结果为热带地区油茶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适合嫁接杜鹃红山茶的优良油茶砧木及最佳砧穗组合,同时研究各指标与嫁接亲和力的关系,以广西栽培面积广泛的普通油茶、高州油茶、广宁红花油茶、‘岑软2号’和‘岑软3号’5种油茶为砧木,以杜鹃红山茶为接穗开展芽苗砧嫁接试验。结果显示,嫁接成活率由高到低排序为高州油茶(83.33%)>‘岑软3号’(79.44%)>‘岑软2号’(70.00%)>普通油茶(63.33%)>广宁红花油茶(50.00%);各组合间穗砧直径比接近于1,同步生长性较好。对各指标综合进行隶属函数分析,嫁接苗生长指标由高到低排序为高州油茶>广宁红花油茶>‘岑软3号’>普通油茶>‘岑软2号’。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砧木嫁接苗成活率与新梢生长量、根系生长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综上,5种供试油茶与杜鹃红山茶均具有一定的亲和性,其中高州油茶与杜鹃红山茶砧穗亲和性最佳。  相似文献   

6.
采用掖单2号玉米良种,于春季在温室中溶液培养。试验为四个处理,即-N、-P、-K、和全素(ck)。在叶片出现典型缺素症状时观测。结果表明:玉米缺乏N、P、K,植株矮小,干重降低;叶肉细胞小,叶绿体超微结构发育不良,形态异常;叶绿素含量少,光合强度降低,氨基酸合成受到影响。其中尤以缺N者影响最严重。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不同氮素供应水平对美丽异木棉等4个树种的苗期生长以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采用指数施肥法对4个树种幼苗进行施肥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氮素处理间幼苗生长差异显著,各生长指标受氮素影响较大的是生物量和苗高,地径的变化幅度最小;(2)不同氮素处理间幼苗光合生理指标有显著差异,随着氮素施用量的增加,美丽异木棉的净光合速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呈现出“减小-增加-减小”的趋势,蒸腾速率呈现2次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杜鹃红山茶、红花荷和火焰木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呈现出2次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不同种源红花木莲实生苗年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不同种源红花木莲1年生苗的生长规律,以自然分布区内3个种源(大方县、雷山县、榕江县)的实生苗为试验材料,采用Logistic方程对不同种源红花木莲的苗高和地径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3个种源的红花木莲苗高和地径生长均符合“S”型生长曲线,年生长可划分为出苗期、生长初期、生长盛期、生长后期4个生长阶段。3个种源的苗高和地径生长规律相似,大方种源的苗高生长盛期开始时间早于其他2个种源,结束时间却晚于其他2个种源1~2个月;地径生长盛期起始时间或早或迟于其他2个种源,而结束时间却晚于其他2个种源5~7天;大方种源苗高、地径生长的生长盛期长而生长速度慢,雷山和榕江种源生长盛期短而生长速度快。大方、雷山、榕江3个种源红花木莲苗高年生长量分别为16.12 cm、16.75 cm、16.42 cm;地径年生长量分别为5.52 mm、6.27 mm、6.05 mm。种源间苗高无显著差异,而地径间大方种源和雷山种源有显著差异,其他均无显著差异,种源间与种源内均存在较大的变异,雷山种源和榕江种源苗高、地径生长量均高于大方种源。  相似文献   

9.
采用U12*(1210)均匀试验设计对滇青冈种子进行微波辐射与外源激素GA3、IBA和IAA浸种的试验,了解不同因素的水平组合及其水平对滇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oides)种子发芽与幼苗地径和苗高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辐射和外源激素的不同水平组合显著或极显著地影响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P发芽率=0.042<0.05、P地径=0.030<0.05和P苗高=8.41 E-05<0.01),其平均发芽率、地径和苗高分别为39.67%~62.67%、1.95~2.16 mm和11.84~15.85 cm.因素的水平间仅IAA的4个水平在90%的置信度条件下对苗高呈显著的差异影响(pD=0.054<0.1);IAA是影响滇青冈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关键因子;10 s的微波辐射、0.04 g/L的IAA和高浓度(≥1.0 g/L)的GA3有利于滇青冈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10.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本材料 ,研究了 19年的连续施用有机肥、有机肥无机肥长期配施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1.有机无机肥料配施能加速水稻分蘖 ,促进水稻生长。早稻缺磷处理最明显 ,长势最差。表现在分蘖慢生长慢 ,叶片窄且直立 ,叶色深绿 ,根系发育不良。其长势大致为 :NPKM >-K >NPK >-N >M >-P ;晚稻缺氮处理最明显 (而缺磷处理不明显 ) ,长势最差。表现在叶色淡黄 ,分蘖慢 ,生长差。其长势大致为 :NPKM >-K >-P >NPK >M >-N ;2 .连续施用有机肥能促使水稻提早成熟。生育期较NPM( K)处理缩短 3~ 4d。 3.连续施用有机肥能增加水稻干物重。水稻总干物重NPKM为 2 6 5 0 .0kg/hm2 ,较NPK处理增加 175 .0kg/hm2 。 4 .施用有机肥能降低水稻空壳率 ,增加千粒重。M处理比NPK处理空壳率降低 5 .2 % ,千粒重增加3.5g。有机无机肥料配施能增加水稻有效穗。NPKM处理比NPK处理增加 19.5kg/hm2 。 5 .有机无机肥连续配施 ,能持续高产稳产。稻谷总产 (19年早、晚稻平均 ) ,以NPKM为最高(5 5 5 6 .8kg/hm2 ) ,比单施化肥NPK增产 70 4 .3kg/hm2 ,增产14 .5 %。有机无机肥配施优于化肥配施及趋势排序为 :NPKM >-K >-P >M >-N >NPK  相似文献   

11.
低NPK胁迫对巴西橡胶树实生苗部分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对3个品种巴西橡胶树实生苗进行低NPK胁迫处理并对其农艺性状作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低N胁迫可显著或极显著阻碍株高、茎粗、叶蓬距、叶面积的增长;低P胁迫可显著或极显著影响株高和茎粗的增大,会极显著影响PR107叶面积扩大;低K胁迫对RRIM600实生苗株高生长、对GT1和RRIM600实生苗茎粗的增大、对PR107叶面积扩大也会产生显著或极显著影响。(2)RRIM600对低NPK胁迫较为敏感,胁迫后第一蓬叶的茎粗和叶面积就表现出极显著差异,PR107次之,GT1较不敏感,胁迫处理后第二或第三蓬叶才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3)橡胶树实生苗农艺性状指标中,对低NPK胁迫响应最快的是茎粗和叶面积,在胁迫处理后新生第1蓬叶就表现出显著差异,其次是株高,最慢的是叶蓬距。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施肥处理对毛白杨人工林生长及营养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寻求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人工林施肥的最佳效果,本文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配比施肥和不同时期施肥对毛白杨人工林生长及营养状况的影响,通过测量分析其生长指标(胸径、树高、冠幅和一级分枝数)和叶片中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氮肥是影响毛白杨人工林生长的主要肥料,其次是钾肥、磷肥,而最佳施肥配比是纯N 240g/株、P2O5 120g/株、K2O 80g/株,之比约为3:1.5:1;胸径、树高和冠幅生长主要集中在6月份占整个生长季的34.23%、31.74%和36.39%,而施肥处理加快胸径、树高、冠幅生长主要集中在7月份,分别比对照增加147.06%、23.26%、45.71%,施肥时期应选速生前期施肥即6月份之前,再次追肥时间应选择7月份期间;施肥影响叶片中氮、磷、钾含量的变化,其中,氮含量变化比磷、钾要明显,促进氮、磷、钾吸收最好的处理分别是处理7(N 240g/株、P2O5 0g/株、K2O 80g/株)、处理6(N 120g/株、P2O5 120g/株、K2O 0g/株)和处理5(N 120g/株、P2O5 60g/株、K2O 80g/株)。因此,选择合理的施肥配比和施肥时间能显著提高毛白杨人工林生长。  相似文献   

13.
油茶苗木质量分级标准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提高油茶出圃苗木质量,规范苗木市场,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油茶苗木质量分级标准,在湖南、江西、广西等油茶主产区,选取1年生嫁接苗、1年生实生苗、2年生嫁接苗的苗圃9个,采用小样方随机抽样和主成分分析法,调查研究了油茶苗木的苗高(H)、地径(D)、侧根长(L)、叶片数,筛选出苗木质量分级指标。结果表明:苗高、地径和侧根长可作为苗木分级质量指标。苗木质量分级标准为:1年生嫁接苗:I级苗H≥15 cm,D≥0.25 cm;II级苗H≥10 cm,D≥0.20 cm;1年生实生苗:I级苗H≥25 m,D≥0.30 cm,L≥10 cm;II级苗H≥15 cm,D≥0.25 cm,L≥7 cm;2年生嫁接苗:I级苗H≥40 cm,D≥0.40 cm,L≥15 cm;II级苗H≥25 cm,D≥0.30 cm,L≥10 cm。  相似文献   

14.
叶面积是树冠结构研究的重要内容,影响着林分的生长,对农田防护林防护效能起着现实意义。研究了豫东平原9年生‘中林46杨’农田防护林带单木树冠内叶面积的变化及各级枝叶面积间的变化,建立了预测林带单木叶面积的异速生长模型,并用来测算林带的叶面积。结果表明,冠层位置对叶面积有显著影响。在垂直尺度,叶面积表现为中层显著高于上层和下层;在水平尺度,由内层到外层,显著增加。不同分枝级别枝条的叶面积差异显著,表现为2级枝最高,5级枝最低。树高、胸径、冠长单个因子及其复合因子都能可靠地预测林带单木叶面积。相比而言,选择胸径因子来预测单木叶面积在应用上更为简便。  相似文献   

15.
海马齿对氮、磷吸收利用速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海马齿对N、P营养元素的利用效率,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海马齿对不同浓度N、P及其不同形态N的吸收速率。结果表明:(1)在适宜范围内,海马齿对氮、磷的吸收速率随介质中氮、磷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差异显著(P<0.05)。在氮浓度为100 μmol/L时,氮吸收速率最大,为11.11 μmol/g?d;在磷浓度为10 μmol/L时,磷吸收速率最大,为0.74 μmol/g?d。(2)不同氮磷比及氮浓度下,海马齿对氮的平均吸收量仅在氮磷比1:1和5:1组差异显著(P<0.05),其余组差异不显著;不同氮磷比及氮浓度下,海马齿对磷的平均吸收量差异显著(P<0.05)。氮最大吸收速率发生在氮浓度为50 μmol/L、氮磷比为50:1时,而磷的最大吸收速率发生在氮浓度为50 μmol/L、氮磷比为10:1时。(3)海马齿对NH4+-N的吸收速率随着NH4+-N和NO3--N比的降低而加快,对NO3--N的吸收速率随着NH4+-N和NO3--N比的降低而减慢,差异显著。海马齿对TIN、PO43--P吸收速率呈折线变化趋势,TIN的吸收速率在NH4+-N/ NO3--N为1:2处存在最大值,PO43--P的吸收速率在NH4+-N/NO3--N为1:10处存在最大值。  相似文献   

16.
莴笋是中国南北地区广泛栽培和食用的叶类蔬菜之一, 其对氮、磷、钾三要素的吸收量中以钾最大,氮次之,磷最小。钾素作为作为“品质元素”,对莴笋品质形成至关重要。为寻求大田条件下合适的钾肥用量,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钾肥施用量(K1、K2、K3、K4)对莴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间莴笋产量有显著差异。不同施肥处理提高莴笋产量2.0%~18.5%,增产幅度以K2>K1>K3>K4,增施钾肥处理的增产效率则以K1>K2>K3>K4。与CK1相比,不同施肥处理提高莴笋茎和叶片硝酸盐含量12.9%~140%;增施钾肥降低莴笋茎和叶片硝酸盐含量12.2%~43.8%和20.6%~35.0%,且茎、叶片硝酸盐含量与钾肥用量呈显著的二次回归关系。与CK1处理相比,不同施肥处理对莴笋Vc和可溶性糖含量茎中以负效应为主,叶片中以正效应为主;低K 处理(K1和K2处理)对Vc和可溶性糖含量正效应较大。不同施肥处理对莴笋茎和叶片氨基酸含量的效应以降低作用为主。综合莴笋产量和品质来看,以K2处理(即K2O 150kg/km2)为莴笋高产优质的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粉煤灰醋糟基质中的养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对植物出苗期、幼苗期的N、P、K需求量进行研究,进而为基质配置中的养分调节提供理论依据,以三色堇为试材,在粉煤灰醋糟基质中配施以不同比例的N、P、K营养液,以德国泥炭、普通土壤为对照,综合分析植株的成活率、叶面积、茎粗、株高、鲜重、干物重、壮苗指数、水分散失状况等各项指标。结果表明,对三色堇生长影响最大的养分为P,尤其表现在幼苗期;不同养分配比之间具有明显差异,其中,N、P配比对三色堇的幼苗的壮苗指数影响较大,而N、K配比对植物生长无显著影响,以低N、高P、配合适宜的K含量为粉煤灰醋糟基质中三色堇生长的最佳养分配比;同时,基质的养分供应依赖于水分供应,调节基质的水分散失曲线是养分供应的基础。因此,在粉煤灰醋糟基质配置中,应首先针对不同的修复植物添加相应的养分;其次,通过调节基质配比来改善其水分供应状况,才能使植物修复粉煤灰污染的过程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