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宅基地置换中农民参与权的概念进行界定,阐述宅基地置换中农民参与权的法理基础和包含的内容.根据常熟市经济开发区的宅基地置换实践,参照宅基地置换中农民参与权定义总结农民参与权受限的具体表现.针对宅基地置换中农民参与面临的困境,提出保护农民宅基地置换参与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建设中进行撤村合并建设农村集中居住区,农民腾出原有的宅基地,在中心村集中居住,本质上是为了加强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缓解土地资源稀缺状况。但在建设农村集中居住地的过程中,土地各方面的问题始终是核心问题。该文从土地产权所属、土地规划、土地置换等方面来详细分析近年来各地进行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然后根据相关的理论实践来试图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心村建设是乡村重构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建设中心村,提高农村居民点人口集聚规模,完善基础设施和居民点的生活服务功能,是农村居民点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必然选择。本文旨在立足长治市中心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其存在问题,研究如何在发展模式、用地管理、完善制度等方面建设中心村。  相似文献   

4.
小城镇农民宅基地置换可行性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我国小城镇在推行农民宅基地置换的过程中缺乏简单易操作的、可量化的决策依据等问题,以大城市郊区小城镇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选取7类18项指标,运用专家咨询法将18个指标进行权重排序,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了小城镇农民宅基地置换可行性评价体系;以天津市东丽区华明镇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华明镇宅基地置换可行性评价属于等级Ⅴ,即描述为很适合进行宅基地置换。此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得到了华明镇的认可,证明所建立的小城镇农民宅基地置换可行性评价体系在推行农民宅基地置换决策中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宅基地置换”对农业与农民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宅基地置换"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宅基地置换"对农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影响因素,指出"宅基地置换"是城市化发展中的一个新举措,但并不是解决农村现代化问题的完美方案。  相似文献   

6.
朱烨辛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314-4315
作为中国农村重要发展战略的宅基地置换于2004年开始试点工程,在工程开展过程中,农民满意度是一个重点问题,而对于经济状况不同的农民是否需要进行差异补偿是满意度问题的焦点之一。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不同经济状况农民对置换补偿满意度是否有明显差异,为相关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该文利用在江浙沪地区苏州、湖州、上海未推行宅基地置换的地区的实地问卷调查所得的农户数据,通过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参与宅基地置换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对农民宅基地置换意愿有正向影响的因素,包括户主受教育程度和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即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主要来源于非农收入的家庭,越具有宅基地置换意愿;对农户宅基地置换意愿有负向影响的因素,包括宅基地利用状况、宅基地现有住房面积、城镇购房情况,即将宅基地出租等经营性用途、宅基地现有住房面积越大、拥有城镇住房的农户,越不具有宅基地置换意愿。  相似文献   

8.
佛山顺德在宅基地指标固化基础上,作为试点推行宅基地置换房政策。以顺德X村农民公寓为例,对宅基地置换房的运作模式、成功经验及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顺德X村宅基地置换试点采用"村委主导+市场化配置"的模式,具有节约成本、村民积极性高、权益分配合理等优势;宅基地置换过程中存有资金短缺风险、手续繁杂、专业要求高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从设立专项承诺基金维系资金链稳定、专业人才协助高效审批等方面提出宅基地置换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9.
对嘉兴市农村宅基地退出障碍因素进行专题调查,主要障碍因素有资金缺口大,中心村建设“调地难”,农民意见难统一,农民观念难转变,搬迁后再就业困难,搬迁后承包地处置难。提出对策建议:根据村庄类型确定搬迁安置方式;着力解决中心村建设中的土地产权问题;建立合理的经济机制,协调相关乡镇的工作积极性;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化的形式解决土地流转问题;促进拆迁农户的就业;合理解决拆迁农户的有关社会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基于农民视角的宅基地置换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央出台1.2亿hm2耕地红线的政策背景下,宅基地置换成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一种新形式.阐述了其置换城镇住宅的意义,分析了各阶段的置换障碍,选取广东中山市宅基地置换的两种模式进行比较,并据此提出了规范市郊宅基地置换,切实保护农民权益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上海市奉贤区四团镇农民宅基地置换案例的剖析,指出了安置方式单一、宅基地置换资金收支不平衡、置换后农民权益保障不足等问题,给出了探寻多元化安置方式、搭建资金平台、完善后续保障体系等有效的解决方法及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心村是基于经济、社会、人口等因素的发展要求,将几个村落合并在一起,重新建立的村落聚居区。中心村建设实际上是为农民在乡村创造一个适合居住和发展的环境,是解决“三农问题”和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载体。有关中心村建设的研究由来已久,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中心村建设政策在实施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也存在着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结合江苏省太仓市新型集中社区建设实践,依据宅基地置换的空间尺度、宅基地使用权分配方式等,将太仓市新型集中社区划分为3种类型,即宅基地选择权市场化类型、宅基地村内置换类型、宅基地跨村置换类型。在对3类社区类型特征进行解析的基础上,结合社区调研,从动力机制、土地运作方式、社区建设模式等方面详细探讨了基于宅基地置换的社区建设的实践逻辑,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法,回顾了国内外有关农村宅基地置换研究进展,找出我国目前研究的不足,探讨今后的研究方向。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有关宅基地置换的研究多集中在置换的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机理分析以及效益评价等方面,且针对于宅基地置换的机理分析部分,定性分析的研究已较为完善,定量方面的研究较为不足。为此,应加强农村宅基地置换机理的定量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完善宅基地置换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心村规划和建设既可以满足政府和农民的经济利益需求,优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促进人口集中、土地集中,又能兼顾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既能保护农民短期的资产利益,又能够维护其可持续生存。因此,在小城镇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提出与传统的安置区规划建设不同的中心村规划内涵,以便于更好地实施中心村建设。在基于上海市中心村规划建设的历史进程基础上,梳理法律法规体系,总结上海中心村规划体系特点,从村域规划和居住点规划两个方面构建中心村规划的编制体系,以驱动机制来说明中心村建设的动力和资金来源,以安置方式来说明中心村搬迁安置模式和农民利益的保障方法。结合上海区域特点,从规划引领、公共政策运用的视角来分析上海市已实施的中心村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的土地利用、产业结构、特色风貌等情况,最后综合衡量中心村规划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深入分析带来的社会问题,为未来上海和全国其他城市新一轮中心村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盐都县从1995年下半年开始筹划中心村建设,并着手试点,至目前已全面启动。1998年全县进入中心村的农户达1800户。1.中心村建设有利于改善民居,优化环境。中心村建设为部分富裕农民房屋的“升级换代”起了示范和带动作用。目前已进入中心村的近1800户,都...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1999,(10)
中心村建设不是一般意义的农村村居建设问题,而是在小康村建设取得进展、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的情况下,改变农房过于分散、土地过于零碎的格局,使村庄和人口适当集中、变革住房结构的战略措施。1.中心村建设的意义(1)中心村建设有利于改善民居,优化环境中心村建设为部分富裕农民房屋的“升级换代”起了示范和带动作用。目前已进入中心村的近1800户都是按别墅式样建设的。图纸是参照各地农村住宅,重新设计而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宅基地置换的动力机制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维度展开:首先是基于各相关经济主体作为理性经济人或出于自身职责而产生推动宅基地置换的动力;其次是从社会经济问题中剖析出与宅基地置换存在内在关联性的问题,如耕地保护、利益分配问题等,解决以上问题会对宅基地置换产生推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农村宅基地置换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推进农村建房集聚,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生活环境,建设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同时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集约用地的重要措施。平湖市按照全省“千村示范、村庄整治”工程建设要求,深入实施村庄整治建设,探索农村宅基地的有序置换,建成了一批农房集聚的示范新村。笔就平湖市农村村庄和宅基地现状,宅基地置换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及对策措施,进行了调查,引发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0.
马君兰 《农技服务》2014,31(7):206-206
农村宅基地管理因历史原因,农村居户分散,村与村、户与户之间情况纷繁芜杂,管理难度大、问题突出。解决对策是加大土地法律法规宣传;依据"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控制用地、集中建设"方针,编制村庄规划,加快农村中心村建设步伐;缩短村民建房勘察、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妥善处理宅基地矛盾问题;实行旧村改造和"空心村"、超占宅基地整治;加强土地管理工作,规范村民建房用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