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番鸭呼肠孤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从番鸭肝“白点病”患鸭的肝脾匀浆中分离到7个病毒分离株。在电镜下观察到病毒粒子呈球形,无囊膜,有可见的双层衣壳结构,外壳直径75nm,内核直径50nm;病毒核酸型为RNA;不凝集鸡、鸭、兔、豚鼠红细胞,与禽呼肠孤病毒有一定的抗原相关性;对番鸭胚和鸡胚成纤维细胞可致感染细胞圆缩、融合,出现多核细胞和巨细胞,胞浆内有近核包涵体;试验感染1日龄敏感雏番鸭死亡率达100%,临床及病理变化与自然感染发病的番鸭基本一致,并可回收到该病毒。结果表明,目前国内流行的番鸭肝“白点病”病原为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番鸭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2.
从临床表现为肝脏不同程度点/斑块状出血和坏死为主要病变的病死雏番鸭、雏半番鸭和雏麻鸭肝脾组织中分离到8株病毒。分离毒能致死番鸭胚和鸡胚,胚体充出血、胚肝肿大出血坏死;人工感染1-2日龄雏番鸭、雏半番鸭均能复制出与临床自然发病鸭相同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并能回收到病毒;分离毒能在MDEF中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经电镜观察,病毒在细胞浆中增殖,呈大量散在、成堆和晶格状排列,病毒粒子呈球形、二十面体对称、无囊膜、双层衣壳、直径70nm左右;分离毒不能凝集鸡和鸽红细胞,对乙醚、氯仿、FUDR不敏感;病毒核酸为dsRNA,在SDS-PAGE中具有禽呼肠孤病毒10个RNA片段的特征(L1-3、M1-3 和 S1-4);应用MDRV特异性引物不能从分离毒中扩增出任何条带;鉴于分离毒的上述特性,暂将此分离毒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新型鸭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旨在对临床表现为肝、脾坏死的病死鸭进行鸭呼肠孤病毒(NDRV)分离与鉴定。[方法]通过接种10日龄鸭胚进行病毒的初步分离培养,结合PCR检测及σC基因序列分析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将NDRV分离毒株接种鸡肝癌细胞(LMH)、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和鸡胚肝细胞(CEL),经绒毛尿囊膜接种11日龄樱桃谷肉鸭胚,经腿部肌肉接种4日龄雏樱桃谷肉鸭进行生物学特性鉴定。通过测定NDRV分离毒株对氯仿和胰蛋白酶的敏感性进行理化特性鉴定。[结果]分离到5株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分别为RPVA1311、RPVA1312、RPVA1313、RPVA1314和RPVA1315。NDRV分离毒株σC基因序列与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4%~98%,与禽呼肠孤病毒(ARV)和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相似性较低,分别为38%~41%和40%~50%; NDRV分离毒株能在LMH、CEF和CEL中增殖并产生细胞融合,形成合胞体的细胞病变,2株番鸭源分离病毒的LMH细胞毒滴度(lg[TCID_(50)]:6.32、6.63)明显高于3株樱桃谷肉鸭源病毒的滴度(lg[TCID_(50)]:5.83、5.68、5.63); NDRV分离毒株能100%致死11日龄樱桃谷肉鸭胚,且2株番鸭源分离病毒的鸭胚组织毒滴度(lg[ELD_(50)]:5.50、5.63)稍高于3株樱桃谷肉鸭源病毒的滴度(lg[ELD_(50)]:5.32、5.17、5.00),主要病变表现为全身性出血; 4日龄雏樱桃谷肉鸭接种NDRV分离毒株后,出现与自然发病鸭相似的病症,发病率为100%,同时能从病死鸭的肝、脾中再次分离到原病毒;病死鸭主要病变为脾脏肿大、坏死,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脾脏淋巴细胞数量减少、组织细胞坏死,肝细胞变性、炎性细胞在汇管区周围浸润;理化性质测定结果显示,NDRV分离毒株对氯仿不敏感,对胰蛋白酶具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结论]分离的5株病毒是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的一种新型鸭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4.
鸭呼肠孤病毒人工感染SPF鸡胚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前人研究表明禽呼肠孤病毒可以经卵垂直传播, 禽呼肠孤病毒能引起雏禽的病毒性关节炎、呼吸道和肠道疾病、肝炎、心肌炎、免疫抑制等。以实验室分离的鸭呼肠孤病毒HP080421株为研究对象,该毒株引起病变主要以鸭软脚为主要临床特征,病鸭肝脏和脾脏表面有大量的白色坏死灶、肾脏肿大、出血为主要病变特点。研究了鸭呼肠孤病毒对鸡胚的致病性,通过雏鸡的病理变化特点,探讨所分离的HP080421鸭呼肠孤病毒株是否也可感染鸡群,旨在为鸡场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华中农业大学兽医病理学实验室分离鉴定的HP080421株鸭呼肠孤病毒通过尿囊腔接种SPF鸡胚,建立SPF鸡胚鸭呼肠孤病毒感染模型,培养鸡胚至雏鸡出壳,运用临床观察、病理剖检、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病理组织学检查方法,对鸭呼肠孤病毒感染SPF鸡胚进行病理学研究和致病性分析。【结果】研究发现病毒感染鸡胚孵化培养至22-23日龄均啄壳,但不能自主出壳,需人工剥壳。病理剖检可见雏鸡的肝脏、脾脏肿胀质脆,表面及实质分布有黄白色坏死灶;脑部组织肿胀,并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H.E染色的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接毒组雏鸡肝脏、脾脏的坏死灶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法氏囊的滤泡髓质部和胸腺的髓质部淋巴细胞减少、缺失;脑、肺脏、肾脏存在不同程度的淤血、出血和水肿;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病毒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肝脏、脾脏、肺脏和法氏囊等器官,并且位于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细胞质和胞核内。【结论】鸭呼肠孤病毒株HP080421 能够在SPF鸡胚中复制增殖,并使雏鸡主要器官发生明显的病理变化,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肝脏和淋巴器官,因此鸭呼肠孤病毒可通过垂直传播感染鸡群,还可导致雏鸡免疫抑制。本研究通过SPF鸡胚鸭呼肠孤病毒感染模型,阐述了鸭呼肠孤病毒感染鸡群的可能性,因此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养殖户要防止鸭呼肠孤病毒对鸡胚的污染,切断传播途径,以达到预防鸡群感染鸭呼肠孤病毒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的致病性。【方法】以NDRV分离株NP01、NP03、NPM为供试病毒,分析其对禽胚(番鸭胚、鸡胚)、部分禽类(雏番鸭、雏半番鸭、雏鸡、雏鹅)及细胞的致病性。【结果】NDRV分离株经尿囊腔接种能100%致死12日龄番鸭胚和9日龄鸡胚。2日龄雏番鸭、雏半番鸭经腿肌、口鼻、爪垫等途径人工感染NDRV分离株后,出现了与自然病例相同的病症,NDRV分离株对雏番鸭和雏半番鸭的致死率分别为20%~53%和13%~33%,同时能从病死鸭肝脾中回收到该病毒,耐过鸭大多成为僵鸭;15日龄雏鸡和2日龄雏鹅人工感染NDRV分离株后观察20 d,均未表现出NDRV致病的临床症状。NDRV分离株具有较广的细胞亲嗜性,能在MDEF、CEF、AD293、Marc145、Vero、ST、MDCK等细胞中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病变细胞呈现巨融合状;但NDRV分离株在PK细胞中盲传3代均未出现病变。【结论】NDRV在致病特性方面明显不同于禽呼肠孤病毒和番鸭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6.
采集疑似鸭瘟病毒自然感染的病死番鸭的肝脾等组织,应用番鸭胚成纤维细胞(MDEF)进行病毒分离,通过对分离毒的血凝特性(HA)测定、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荧光定量PCR、PCR产物测序和动物回归试验等初步鉴定。结果显示:通过MDEF从疑似病料中分离到4株病毒(DPVfj1、DPVfj2、DPVfj3、DPVfj4),均不能凝集鸽红细胞;IFA结果排除了分离毒为鹅细小病毒、番鸭细小病毒、鸭呼肠孤病毒、鸭副粘病毒和禽坦布苏病毒;鸭瘟病毒荧光PCR试剂盒检测分离毒核酸均为鸭瘟阳性;鸭瘟病毒(JQ673560)gJ蛋白基因序列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均为阳性,且PCR产物序列与鸭瘟病毒参考株gJ蛋白基因序列相似度均大于99%;动物回归试验显示,分离毒人工感染30日龄番鸭和同居感染5日龄雏番鸭均可复制出与自然感染一致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并能回收到病毒。上述结果表明4株分离毒均为鸭瘟病毒强毒株。  相似文献   

7.
<正>鸭"白点病"是由鸭疱疹病毒III型引起番鸭和半番鸭的一种病毒性禽类传染病,鸭子一般多在35日龄以内发病,发病率为30-90%,死亡率一般在65%-85%以上,因此又叫鸭新病。应激条件下、环境卫生差的场易发,且在应激和混合感染的情况下,其死亡率高可高达90%,是目前危害养鸭业的又一大敌。一、病原有关该病的病原还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番鸭"花肝病"病原是呼肠孤病毒科呼肠孤病毒属的一个新种。他们在番鸭胚成纤维细胞培养上接种病料后,在胞浆内看到大量球形、无囊  相似文献   

8.
通过电镜观察、血清交叉中和试验、病毒的细胞病变特征、病毒基因组特征及S3蛋白基因分析等方法,比较2株不同疾病型鸭源呼肠孤病毒的生物学及基因组特性差异.染毒细胞的超薄切片观察结果表明,2种病毒为球形,直径约70 nm,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在胞浆中呈晶格状分布,而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呈零星、散在分布;MDRV和NDRV之间的相关系数R值很小,抗原相关性较低;NDRV的细胞病变类型以巨融合为主,而MDRV则以细胞圆缩、坏死为主;经尿囊腔接种,NDRV能致死鸡胚,而MDRV不能致死鸡胚.MDRV及NDRV的S基因片段的迁移率明显不同;两者S3基因处在不同的进化分支.结果初步表明不同疾病型的水禽呼肠孤病毒MDRV和NDRV的生物学特性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应用半套式RT-PCR技术诊断番鸭呼肠孤病毒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参考GenBank中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MDRV)S1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3条引物C1、HP11和HP12,组成半套式RT-PCR,扩增片段为300 bp.应用该半套式RT-PCR对MDRV、禽呼肠孤病毒(ARV)、番鸭细小病毒(MPV)、鹅细小病毒(GPV)、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和番鸭胚成纤维细胞(MDEF)培养物进行扩增.结果仅能从MDRV中扩增出300 bp特异片段,而不能从ARV、MPV、GPV、CEF和MDEF细胞培养物中扩增出特异片段;该方法检测灵敏度为1 fg核酸,重复性好.对人工感染和临床疑似病例用病毒分离和半套式RT-PCR进行检测,2种方法符合率为100%.因此,该半套式RT-PCR可以用于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临床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0.
用禽(番鸭)呼肠孤病毒YB分离株,人工感染1日龄雏番鸭及鸭胚,扑杀典型症状的病雏鸭.采取病变的器官组织,进行透射电镜超微结构的观察和研究.结果显示:全身多种器官组织中的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都受到番鸭呼肠孤病毒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以脾脏细胞受破坏最为严重,这些细胞除了急性死亡以外,均可在病毒诱导下发生细胞凋亡,表现为:细胞皱缩→染色体浓缩、边聚、外排→形成凋亡小体、自噬小体→被周围吞噬细胞包裹、吞噬、消化降解→终末溶酶体形成.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胰腺型鸭1型甲肝病毒(DHAV-1)和经典型DHAV-1对不同品种雏鸭的致病性,以胰腺型DHAV-1和经典型DHAV-1分别感染7、14、21、28、35 d番鸭、半番鸭、樱桃谷鸭和麻鸭,结果表明番鸭对胰腺型DHAV-1最易感,半番鸭和樱桃谷鸭次之,麻鸭最不易感;而樱桃谷鸭对经典型DHAV-1最易感,番鸭次之;感染胰腺型DHAV-1的番鸭、半番鸭胰腺出血、明显发黄,肝脏未见出血。表明胰腺型鸭1型甲肝病毒、经典DHAV-1在易感宿主、组织嗜性和特征肉眼病变上均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11个鸭种(群)遗传变异的微卫星标记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9个微卫星标记对高邮鸭、金定鸭、荆江麻鸭、山麻鸭、白羽番鸭、黑羽番鸭(纯黑)、黑羽番鸭(白头)、苏牧麻鸭、苏牧白羽鸭、苏牧黑鸭及龙白鸭11个鸭种(群)的平均基因杂合度、平均多态信息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个鸭种(群)在9个微卫星座位上的基因频率存在一定差异.其平均基因杂合度为0.659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5966。其中.黑羽番鸭(白头)平均基因杂合度最高.为0.6948.遗传多样性最丰富;荆江麻鸭平均遗传杂合度最低,为0.5757。  相似文献   

13.
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并伴有啰音、肺部和支气管黄色干酪样栓塞为特征的病鸡肝脾肺混合匀浆中分离到1株病毒(YD株),该病毒能凝集鸡红细胞并能被AIVH9标准阳性血清抑制,对热不稳定且对热敏感;对鸡胚和番鸭胚的最小致死量分别为10^-7和10^-6,其MDT分别为78h和70h;鸡胚尿囊液毒的HA效价和EID50明显高于番鸭胚尿囊液毒;能扩增出大小约为1027bp的特异性目的片段。结果表明.该分离毒为H9亚型禽流感病毒。  相似文献   

14.
番鸭呼肠孤病毒 B3分离株可经滴鼻、饮水、肌肉和爪垫注射与同居感染 1日龄敏感番鸭 ,潜伏期 3- 11d,死亡率 10 0 % ;接种 1日龄番鸭、半番鸭和雏鸡爪垫可引起注射部位炎性反应 ,爪垫和肌肉注射 1日龄半番鸭和雏鸡不死亡 .病毒感染番鸭主要引起肝、脾、心肌、肾、腔上囊、腺胃、肠粘膜下层等组织局灶性坏死 ;肝、脑血管周围和肾间质、肺间质、心肌间有淋巴样细胞或 /和吞噬细胞聚集 ,法氏囊淋巴细胞变性和坏死 .电镜观察表明 ,感染胚肝细胞和脾淋巴细胞胞浆内有大量病毒样颗粒及近核包涵体 ,感染细胞多核化、空泡化及颗粒化 ;发现含有病毒样颗粒的凋亡细胞 ;吞噬细胞胞浆内有病毒样颗粒和含病毒样颗粒的凋亡小体 .此项研究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5.
鸭出血性卵巢炎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参照(GenBank上登录的黄病毒科黄病毒属Ns5基因片段序列设计引物,建立能检测引起鸭出血性卵巢炎病毒的RT-PCR方法.该办法能从鸭出血性卵巢炎病毒扩增出1条约470 bp的特异性片段,从H9亚型禽流感病毒、鸭呼肠孤病毒、鸭瘟病毒、鸭肝炎病毒、鸭源禽Ⅰ型副粘病毒均不能扩增出目的片段;敏感性试验显示建立的RT-PCR...  相似文献   

16.
对经过H5N1油苗免疫的50日龄番鸭,按HI抗体水平分组后,进行人工接种HPAIV,通过试验鸭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排毒情况综合判断HI抗体水平与保护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HI抗体水平在5.0log2以下时,番鸭群可感染HPAIV,出现临床症状,表现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并有排毒现象。抗体水平达到3.0log2~5.0log2的免疫番鸭群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可以延缓发病时间,降低发病程度。随抗体水平的升高,发病与排毒的程度有所下降。当抗体水平达6.0log2及以上时,番鸭对人工接种HPAIV具有完全抵抗能力,不排毒。因此,番鸭对H5N1亚型HPAIV具完全抵抗力的HI抗体水平的临界保护滴度为6.0log2。  相似文献   

17.
应用RT-PCR技术检测番鸭呼肠孤病毒在人工感染番鸭体内的动态分布和排毒规律.结果显示在感染后ld可在肝、脾脏、法氏囊、胸腺和盲肠扁桃体中检出病毒RNA,表明病毒首先入侵免疫器官;随后其他器官中逐渐检测到病毒.高峰期为攻毒后7~14 d,所有器官中均能检测到病毒,此时也是病毒感染发病最严重的时间.感染后14 d,在肺和...  相似文献   

18.
禽呼肠孤病毒血清学相关性及S3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血清学交叉中和试验方法,分析了4株禽呼肠孤病毒株CL(鸡源禽呼肠孤病毒)、YH和YB(鸭源禽呼肠孤病毒)及S1133(禽呼肠孤病毒标准株)之间抗原的相互关系;并对CL株的S3基因进行克隆测序,用DNAsis和Prosis等分析软件进行序列比较及推导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4株禽呼肠孤病毒株之间具有共同的群特异抗原,但不同病毒株间存在中和抗原位点的不对称性;血清学相关性与S3基因序列及其推导的σB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不一致,表明禽呼肠孤病毒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中和抗体的病毒蛋白不止σB蛋白一个,σB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与血清学相关性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