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浙双6号”又名“鉴6”,是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油菜育种组选育的双低优质油菜品种,我市2000年品试结果表明,“浙双6号”平均亩产为2012kg,比CK“汇油50”增产14.6kg,增幅7.82%;2003年品试结果表明,“浙双6号”平均亩产为194.5kg,比CK“中杂油1号”增产34kg,增幅21.18%;两年增产幅度均达显著水平。2004年在我市马桥街道先锋村连片示范种植8.34万m^2,平均亩产为160,10kg;2006年在我市硖石街道军民村连片示范种植589万m^2,平均亩产达171.92k,其中姚一峰农户种植面积767.05m^2,平均亩产达205.22kg。现将该品种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江苏省淮海农场坚持“念”好六篇“粮食经”,通过不懈努力建立起了既能保证粮食全面增产,又能保证其质量安全的双重机制。目前,全场8万亩耕地全部种植稻麦两季,粮食总产达8.32万吨。2009年,平均亩产达到1050公斤,实现了亩产吨粮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正>为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馆陶县从2010年就示范种植了花生-红薯间作套种模式,增产增收的效果显著,2016年示范面积达到了1 000亩,花生平均亩产达300 kg以上,红薯平均亩产达1 500 kg以上,亩纯收入达到了3 100元,实现了粮油双丰收。1种植模式花生播种5行(行距33 cm)为一幅,幅宽约165 cm,每幅花生间留70 cm起垄,垄中间种红薯1行。  相似文献   

4.
晋蓖麻2号是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培育的蓖麻杂交种。我市从1998年引进种植。平均亩产250~350公斤,在旱坡地种植平均亩产200~250公斤,在高水肥地种植最高亩产352公斤左右。平遥县沿村堡乡西大村邱太良1999年种植10亩,平均亩产326公斤;东良庄韩荣昌种3亩晋蓖麻2号与菜豆套种,平均亩收入达1200元;该村彭加伟种2.4亩,全部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平均亩产304.5公斤。  相似文献   

5.
“一膜两年用”关键技术及节本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膜两年用”第2年种植玉米时。玉米播种期0~60cm土壤含水量平均为18.38%,比早春顶凌全膜覆盖增加0.98~1.36个百分点,比播期半膜增加3.96-4.14%;水分生产效率提高24.17%,土壤温度较播期半膜覆盖提高2.37℃/d,玉米全生育期积温增加323.4℃,其表现程度与早春顶凌全膜覆盖基本一致。“一膜两年用”种植玉米、油葵增产效果低于早春顶凌全膜覆盖4.9%,但与播期半膜相比,玉米增产幅度达23.7%,油葵增产13.3%。由于“一膜两年用”减少了地膜和田间作业的投入,增收效果非常显著,种植玉米、油葵平均纯收益11057.2元/hm^2,比早春顶凌全膜覆盖增加1653.2元/hm^2,比播期半膜增加4107.1元/hm^2。“一膜两年用”既能减少水分的散失,使土壤含水量相对稳定,又提高了地温,改善了土壤环境,减少了废旧地膜的污染,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6.
为充分展示先进科技的示范效果,加快高产优质水稻品种及先进技术的推广,平塘县从2015年开始实施万亩水稻高产创建项目,取得一定成效:项目亩产较非项目区平均亩产559.8㎏亩增100.9㎏,共增收稻谷102.23万㎏,新增总产值325.03万元,总经济效益144.21万元。水稻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使示范区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今后水稻高产创建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7.
一、夏大豆栽培的意义 1.种植效益高龙口市“小麦—玉米”一年两季的种植方式,亩产一般分别为450千克和550千克,亩产值1500元左右。改小麦收后直播夏大豆,大豆亩产300千克,亩产值近1000元,比夏玉米提高209元,肥料等节省100余元,下茬小麦增产10%以上,增值100元,合计亩增收400元左右。种植增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8.
一次覆膜,第1年种植玉米,第2年种植胡麻,经试验结果,一膜两用胡麻种植较当年覆膜种植节支1620元/hm^2,增收1123元/hm^2,较露地种植节支1215元/hm^2,增收2727元/hm^2,节支增收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9.
胡麻"一膜两年用"免耕栽培技术就是在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收获后,不再揭膜、不耕翻土地,来年春季在原旧地膜上穴播胡麻的栽培技术,是一项集节本增效、集雨保墒、保护环境于一体的抗旱增产技术。经大面积示范种植,平均每667m^2产212.30kg,较露地胡麻增产29.60%;播种期0~30cm土层含水量较露地提高8.50个百分点,胡麻出苗率比露地栽培提高15.40个百分点,破解了甘肃中部旱作区多年来因春旱胡麻难以播种或播种后出苗不全、苗情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秋季全膜覆盖玉米种植亩产达462.3公斤/亩,亩纯收入1247.4元,较早春全膜覆盖种植、播期全膜覆盖种植、秋季半膜覆盖种植、顶凌半膜覆盖种植、播期半膜覆盖种植,分别增产35%、47%、19%、44%、87%;增收40.7%、55.7%、18.8%、46.6%、97.8%。  相似文献   

11.
双季花生连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内一年连续种植两季花生的栽培模式.红安县花生科研所于1993年试验成功,1995~1997年湖北省科委连续三年立项支持、由红安县花生科研所主持,进行大面积示范和推广,取得了圆满成功,累计推广3218亩,头季花生平均亩产321.5kg,二季花生平均亩产224.6kg,亩产值达1856.74元.该模式于1998年12月通过了湖北省科委组织的专家验收.近几年来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实践证明,双季花生连作栽培是一项高产高效的新的种植模式.填补了湖北省花生两季连作耕作制度的空白.双季花生连作栽培技术精炼,可操作性好,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现将双季花生连作栽培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一、效益情况庆安县庆安镇吉安村今年有8个农户采取毛葱套种大豆的方法,种植面积12亩,通过他们的精细管理,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12亩毛葱实际收获15000公斤,平均亩产达1250公斤;批发价每公斤1.10元,亩产值1375元;大豆平均亩产148公斤,每公斤价格2.20元,大豆亩产值325.60元。毛葱、大豆总产值1700.6元。扣除生产直接成本:毛葱亩播90公斤折合成本135元;大豆亩播4.5公斤折合成本18元;亩  相似文献   

13.
玉米、马铃薯是蕉城区种植面积较大的旱作。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耕作制度的创新,春玉米-秋马铃薯栽培模式取得较高经济效益,成为我区早作推广的主要模式。经示范片统计,春玉米亩产平均850公斤,亩产值750-800元;秋马铃薯亩产平均1340公斤,亩产值1100-1200元;两季产值计1850-2000元  相似文献   

14.
张海东 《福建农业》2009,(10):22-23
东山县2007年秋季引进韩国“瑞雪春”进行试验栽培,2008年春季再试种,经农业部门有关人员对该品种进行验收,平均亩产5000公斤左右。该品种表现株型适中、抗逆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商品性好,适合我县春秋两季种植。  相似文献   

15.
"白玉春"萝卜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在当湖镇邵家村试种"白玉春"萝卜,平均亩产2550kg,亩均净收入达2580元,2000年全镇共种植"白玉春"萝卜108.5亩,平均亩产3730kg,平均亩净收入1537.5元,远超种植油菜的效益.  相似文献   

16.
胡麻套种地膜辣椒是一项既能保证油料生产,又能增加经济收入的立体种植模式。平罗县头闸镇农民利用此项技术,亩产胡麻120.6k,产值422.1元,辣椒2000kg,产值1160元,二项共计1582.1元,与本地习惯种植的小麦套种玉米亩产值1019元相比,亩增产值563.1元,增55.3%,不失为一项增产增收的好技术,现将该项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在迷人的吼山自然风景区旁,有一位跨县经营的种植大户,名叫徐夏土。他勤于耕耘,又注重应用科技,去年早晚两季稻都获得了平均亩产400公斤以上的好收成,每亩承包田利润超过300元,一年获净利3.5万元,成为绍兴县种粮大户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18.
<正> 在以玉米为高秆粮食作物的立体栽培中,可通过适当调整玉米的株行距,变单季为双季,利用两季玉米的播期差和成熟差,在大行内套种两季蔬菜,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据十处一亩以上的大田示范,平均亩产粮(小麦、玉米)1161.10公斤,蔬菜6790公斤,亩产值2040元。其中最高地块每亩纯收入3000元以上,比常规种植平均亩增粮食191公斤,蔬菜0.5万公斤以上,亩增值近千元。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复种指数,促进农业高产、优质、高效,近几年我站在广平镇元沙建立“四季豆一水稻一豌豆”种植模式示范基地5000亩,四季豆平均亩产500公斤,水稻平均亩产520公斤,豌豆平均亩产550公斤,三熟亩产值2500元以上,同单季晚稻亩产值450元相比,亩可增加产值2000元,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主要栽培技术是: 一、田地选择  相似文献   

20.
大连地区无霜期较长,气候资源优势为马铃薯一年两季栽培提供了条件。由于马铃薯病毒感染退化严重,平均亩产在1300公斤左右,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大部分农民处于低效种植。为实现高产高效种植,我们研究创新出一整套脱毒马铃薯创新模式化栽培技术,实现了平均亩产3000公斤以上,高产地块6000公斤以上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