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锦  曹锦铎  王鹤林 《土壤》1986,18(1):8-14
中国1:100万土壤图是国家的基本图幅,其编制的目的在于反映全国和大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组合及其分布规律,并体现土壤的区域特征,全面展示我国土壤资源的概况,粗略地估计和评价我国土壤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2.
王鹤林  李锦  黄翠琴 《土壤》1991,23(3):158-160,164
《中国土壤图集》(简称图集)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土壤专题图集。图集总结了大约半个世纪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土壤学的研究成果,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我国土壤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土壤基本性质的地理特点,土壤分区和利用概貌,展示了我国土壤资源和土壤肥力概况[1]。它的编制标志着我国土壤制图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总结图集编制的经验,对于探索专题图集编制的理论方法和推动我国土壤制图的发展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监测并评价土壤和植被的碳汇,为实施水土保持项目碳汇动态监测和评价提供技术和方法,为水土保持项目参与碳排放权交易与研究制定相关规则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方法] 采用实地采样分析、激光雷达、遥感等相关参数,核算福建省长汀县罗地河小流域2001—2022年植被碳库和土壤碳库的储碳量,评价小流域水土保持各治理措施的碳汇能力。[结果] ①21 a综合治理后,罗地河小流域各种水土保持措施均有显著提升碳汇的作用和能力,小流域碳储量增加3.97×104 t,年均增长1.89×103 t/a。②碳库角度上看,2001—2022年土壤和植被的碳储量分别增加73.73%和346.41%。小流域碳汇量达到3.05×104 t,其中土壤碳汇1.66×104 t,植被碳汇1.39×104 t。③各种措施提升碳汇增量的能力存在差异,其中板栗和施肥马尾松林增汇最为明显,其次是针阔混交林、抚育管护马尾松林、水平阶整地马尾松林,最后是封禁治理及杨梅。[结论] 各种水土保持措施的保碳、固碳和增汇作用明显,而板栗和施肥马尾松林等实施整地、造林、配以施肥养育措施的林地碳汇能力增加更加显著,是提高保土持水效益,增加碳汇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全国土壤普查科研项目成果简介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席承藩  章士炎 《土壤学报》1994,31(3):330-335
1979年起,执行“六五”重点研项目全国土壤调查制图时,受到中央重视,国务院发专文要求开展全国土壤普查。该项目由基层(乡)做起,逐级汇总成县,地,省级土壤报告与图件。各省分别完成省土壤专著与系列分省图件,全国已汇总成:<<中国土壤与土壤资源>>专著与六本分大区《中国土种志》及1:100万全国土壤图与1:400万土壤系列图。并对全国土壤资源按质与量(面积数)分别论述其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查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对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顺坡迁移过程的影响,为该区土地资源利用及土壤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137Cs核素示踪技术,结合现场调查,研究藏东南地区梯田系列和复合坡耕地土壤侵蚀空间分布格局差异;采用相关分析,探明坡面土壤137Cs面积浓度与同样深度(30 cm) SOC、TN面积浓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①在整个梯田系列内,土壤137Cs面积浓度从坡顶到坡脚呈离散分布格局,上部梯田下坡部位土壤137Cs面积浓度明显高于紧邻的下部梯田上坡土壤,且上坡梯田表现为土壤侵蚀,而下坡和坡脚梯田则表现为土壤沉积;在单个梯田景观内,土壤侵蚀速率主要呈上部坡位高,下部坡位低的趋势; ②复合坡坡耕地土壤侵蚀速率表现为先波动减少,然后逐渐增加的趋势,即坡顶部位土壤侵蚀速率相对较高,顺坡向下逐渐变小,在坡中部和下部表现为沉积,在坡脚部位土壤侵蚀速率又逐渐增加; ③梯田系列和坡耕地土壤137Cs面积浓度与SOC,TN面积浓度之间均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结论] 在藏东南地区,梯田有效地改变了该区的土壤侵蚀空间分布格局,土壤137Cs示踪技术可以较好地示踪该区坡耕地土壤、SOC和TN顺坡迁移和空间再分布状况,防控耕作侵蚀的危害也应当得到与水蚀同样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油-稻轮作条件下土壤硫形态消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无机硫主要是水溶和吸附态SO42-,它能被作物直接吸收。有机硫是作物利用硫的主要来源,分为HI还原有机硫(硫酸酯)、碳键硫(C-S)和惰性硫。有机硫只有转化为SO42-后才能为作物吸收[1]。土壤硫形态转化规律室内培养和盆栽研究较多[1,2],田间试验研究较少,国外探讨了油菜一休闲制中土壤硫形态转化规律[3]。水一早轮作制是中国主要轮作制之一,该轮作制中土壤处于干一湿交替之中,土壤硫转化规律可能有其特异性。本研究选择油一稻轮作制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硫形态消长和分配规律。其结果将为评价土壤供硫能力和了解土壤硫肥力维持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蒯本信 《土壤》1991,23(3):140-142
1:25万宁夏土壤图为区域性的中比例尺的土壤资源专业图。它全面地展示了该区各个级别的土壤类型的分布、组合规律,及其区域特征。同时,它也是编制更小比例尺土壤图和其他土壤资源专业图件的基础。观就本图的编制设计有关问题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8.
不同熟化度红壤及红壤性水稻土的腐殖质组成及其特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林明海  赖庆旺 《土壤学报》1982,19(3):237-247
土壤腐殖质是评价红壤肥力的重要因素[2],根据前人研究[8,3,1]:一般土壤腐殖质的含量及组成受土壤地带性的影响。胡敏酸与富啡酸的比值自南向北逐渐递增,红壤胡敏酸与富啡酸的比值小于1。本文着重研究同一地区自然成土因素类同的情况下,红壤通过水旱耕作和培肥,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及特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无结构土壤透气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清硕 《土壤学报》1958,6(2):123-136
土壤的透气性是指土壤让空气穿透本身的能力。透气性是土壤很重要的物理性质,因为它不仅决定了土壤与大气间空气交换的速度[1],而且和土壤的持水性有关[2],测定土壤的透气性还可以了解土壤其他一系列的物理性质如排水的能力[3]、地表迳流的速度[2]、耐蚀性、空气容量[3]及其结构性的程度等等。土壤中微生物活动的方向与强度、种籽的发芽、根系的发育及其吸收能力、土壤中养分的状态[4]和影响农作物生活的其他重要土壤因素都有赖于土壤的透气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2水平灌水量(4541.0和2270.6 m3/hm2)×3水平氮肥追施量(747.4、373.9 kg/hm2和0),以番茄品种Skala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水、氮供应水平对日光温室越冬栽培番茄土壤中脲酶、蔗糖酶、磷酸酶等活性及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灌水(4541.0 m3/hm2)或高施氮量(747.4 kg/hm2)可显著降低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水、氮协调供应有利于土壤蔗糖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提高;通过多目标评价,在该试验条件下,当灌水量4541.0 m3/hm2、氮肥追施量373.9 kg/hm2可获得最优的土壤生物环境。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河套灌区灌排水离子组成及淋洗盐分用水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河套灌区“盐分去向”为研究背景, 通过调查灌区土壤及各级灌排渠系水阳离子含量变化及室内模拟灌溉水淋洗土柱试验, 分析灌溉水经过土壤到排水阳离子组成的变化规律, 探讨用Na+浓度评价淋盐排灌水量比的可行性。结果表明, 与灌溉水相比, 各级排水干渠排水所含盐分中Na+所占比例明显增加, 平均约为87%; Ca2+所占比例减少, 平均约为7%。排水的全盐浓度(EC)和Na+浓度有显著相关关系, 说明Na+浓度对排水的全盐浓度有显著影响。灌溉水的2/3 Ca2+以非水溶性钙盐积聚在土壤, 排出量较少, 但灌区全年的Na+收支基本平衡。淋盐排灌水量比评价分析结果表明, 用Na+浓度评价淋盐排灌水量比要优于用全盐浓度(EC); 要维持灌区Na+收支平衡, 排灌水量比应保持在0.12~0.15, 针对现有灌区年引水量50 亿t, 年排水量要达到6~7 亿t。  相似文献   

12.
对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北地区盐碱地野外土壤表层光谱反射率和土壤全盐及盐分进行定量分析,筛选出各土壤盐分指标的敏感波段,然后采用全回归和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各盐分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表层土壤高光谱反射率r,及其平滑去嗓处理后的值R,lg(R)与全盐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1/R,lg(1/R)与全盐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和〔lg(1/R)〕'在特定单波段处表现较佳;土壤表层光谱反射率与CO32-的相关性最强,其次是SO42-;土壤光谱反射率与Na+的相关性在各种变换方法下均较强,其次为Mg2+,与Ca2+的相关性最弱。基于R的逐步回归方程为全盐含量预测的最佳模型;基于土壤光谱反射率拟合土壤CO32-的准确度略高于对土壤HCO3-;敏感波段估测土壤SO42-含量的决定系数明显高于其他阴离子;采用〔lg(1/R)〕'逐步回归得到的方程拟合土壤Na+,K+和Mg2+含量相对于其他变换方式效果更理想。预测模型中对土壤全盐和Na+的模型精度较高,预测能力强;光谱对土壤SO42-和Mg2+的预测能力也较强;对土壤Cl-和Ca2+的预测稳定性、预测能力和精度都较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土壤磷素养分潜力概图》及其说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土壤磷素养分潜力概图》是以一千万分之一的《中国土壤图》为底图,收集国内有关单位的资料1-5)(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1978;熊毅等,1965)整理后编制而成。又缩影成一千八百万分之一。解放以来,我国土壤化学和农业化学工作者,在土壤磷素养分和磷肥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一定的资料,为编制本图奠定了基础。但由于资料的平衡性和系统性不够,所以编制过程中仍有不少困难,尤其是西部和西北部地区,收集的资料较少,有待进一步补充和修改。  相似文献   

14.
土壤湿度计,又名张力计[4]、负压计[1],是测量土壤吸(水)力的一种仪器。  相似文献   

1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对铜、镉离子的吸附解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一次平衡法对Cu2+、Cd2+在城市及城郊农田、林地、草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过程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Cu2+、Cd2+在3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中的吸附量均随平衡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Cu2+、Cd2+在农田土壤上的吸附量均高于林地和草地土壤。分别用Langmuir和Freunlich两种等温吸附方程对吸附过程进行拟合, 3种土壤对Cu2+的吸附过程运用Langmuir方程拟合效果好, 而对Cd2+的吸附过程运用Freunlich方程拟合效果更好。Cu2+在3种土壤的解吸量大小顺序为农田>林地>草地, Cd2+在3种土壤的解吸量大小顺序为农田>草地>林地。两种离子在3种土壤中的动态吸附是个快速反应的过程, 随时间延长, 吸附反应趋于平衡。运用双常数函数方程和Elovich方程能较好地拟合重金属在土壤上的吸附动力学过程。Cu2+、Cd2+的吸附与土壤黏粒含量、有机质含量、CEC和pH均有关。  相似文献   

16.
龚子同 《土壤》1991,23(3):115-116
大家知道,土壤制图是土壤科学的重要内容及组成部分,也是土壤地理学科的研究手段和表现研究成果的形式之一。由于土壤图具有各类土壤的空间分布、组合结构、发育阶段等规律性的表现,并且便于量算,所以,可作为土壤资源评价、估算、土壤利用和改良、以及自然区划、农业区划和国土整治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太行山前平原是河北省重要的夏玉米产区,对2005~2013年在河北省开展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3414”试验数据以及山区平原农田基础地力对玉米产量、基础地力贡献率和产量反应进行了分析,并利用边界线分析方法对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对基础产量的响应进行了评价,确定了太行山前平原农田土壤培肥目标。研究结果发现,太行山前平原夏玉米基础地力产量分布在3222~9672 kg/hm2之间,平均值为6210 kg/hm2,基础地力对玉米产量的贡献率分布范围在32.2%~99.7%之间,平均值为71.7%,在太行山前平原夏玉米基础地力产量范围内,基础地力产量与施肥产量和基础地力贡献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基础地力产量每增加1000 kg/hm2,配方施肥产量则增加585 kg/hm2,基础地力贡献率也提高6.5%。氮磷钾肥的施肥产量反应分别为1614、909和802 kg/hm2,边界线分析方法确定山区平原土壤培肥目标下限是土壤有机质14.3 g/kg,土壤全氮1.20 g/kg,有效磷20.2 mg/kg,速效钾121.9 mg/kg,提高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对缩减由土壤肥力差异引起的产量差最为明显,是河北省太行山前平原的重点培肥方向。  相似文献   

18.
谢广源 《土壤》1987,19(3):153-155
在土壤学的研究中pH是土壤中影响范围极为广泛的一个化学指标。它与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土壤中各种养分的有效性的关系很大,有助于预测土壤的化学性质和微生物学性质,是土壤常规分析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土壤pH的测定在电测法中一般有两种方法[1],即土壤pH的室内侧定和土城pH的野外测定。  相似文献   

19.
顾永明  汪寅虎 《土壤》1986,18(3):120-125
自从张守敬和Jeckson(1957年)提出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以来,国内外许多土壤农业化学家对土壤有效磷与各级无机磷之间的关系[1],作物吸磷状况与土壤无机磷组成的相关性[2],水稻生长期间土壤有效磷增加的机理[3],以及磷肥对土壤无机磷组成的影响和转化等方面作了广泛的研究[4]。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2000—2020年神府—东胜矿区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变化情况,探讨矿区生态系统功能现状和存在问题,总结半干旱地区生产建设项目集中区生态功能提升途径,为半干旱地区生产建设项目区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借鉴。[方法] 采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和风力侵蚀模型,基于栅格像元计算不同时期(2000,2010和2020年)神府—东胜矿区土壤保持量,评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植被覆盖度、不同矿井土壤保持量的时空变化。[结果] ①神府—东胜矿区潜在土壤侵蚀量为3.76×106 t/a,矿区生态系统土壤保持量由2000年的2.30×106 t增长到2010年的3.17×106 t,矿区生态系统减少风蚀量作用显著增加。②2000—2020年,矿区耕地、沙地和裸土地面积持续减少,园林草地面积持续增加。园林草地土壤保持量由1.18×106 t/a增加到2.78×106 t/a。③矿区植被由低覆盖度向中高覆盖度转变。2020年,中覆盖度和中高覆盖度林地土壤保持量占矿区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总量的67.12%。④治理程度不同的矿井土壤保持量均明显提高。[结论] 2000—2020年,神府—东胜矿区土壤保持功能显著提升。半干旱地区生产建设项目可以通过实施有效的生态措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探索生态经济实现路径,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改善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