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湖地区主要类型土壤的硝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素有"渔米之乡"美称的太湖地区,目前普遍存在着氮肥用量偏高,氮素损失较多的问题,并有氮污染潜在危害的可能性[1,2]。土壤中的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是造成氮素损失或环境氮素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3]。因此,研究该地区土壤的硝化过程对减少氮肥损失、防止氮素对环境的污染、保护农产品质量等对策性研究,都有其实际意义。为此,本文研究了太湖地区主要类型土壤的硝化作用及其有关因素。  相似文献   

2.
石灰性土壤上氮肥施用方法对春小麦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仲林  李阿荣  曹志洪 《土壤》1984,16(4):134-137
近来,国内外应用15N标记肥料研究氮肥利用率和氮素去向的报告很多[1-4]。迄今,国内有关石灰性旱地土壤上应用15N的研究尚不多见。  相似文献   

3.
西吡对抑制硝化过程和其它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对氮肥的利用率很低[3,4],水稻对氮肥的利用率又低于旱作.稻田中氮素平衡的资料指出,水稻对氮肥的利用率在20-60%之间,平均35%,土壤中残留3-21%,平均12%,损失31-61%,平均50%.  相似文献   

4.
在田间条件下,定量检测施用化学氮肥后土壤的氨气损失,往往需要很多设备,试验周期也较长[3-6]。我们在研究碳酸氢铵、氨水在土壤中的扩散损失时,采用了J.H.Baker研究液氨的方法[2]。  相似文献   

5.
尹端龄  饶德安 《土壤》1991,23(5):269-270
目前,我国稻田多施用碳酸氢铵和尿素,但碳铵的氮素利用率不足30%,尿素的利用率虽略高,也仪为30-40%。而施入稻田中的氮肥残留于田面水中的损失量却十分可观。为了减少氮肥在稻田中的损失量,朱兆良等在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内推行了经改进的稻田氮肥施用技术[1],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测定稻田土壤氮素矿化过程的淹水密闭培养法的条件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贵信  张绍林  朱兆良 《土壤》1979,11(6):234-240
关于土壤氮素矿化过程的测定目前有两种方法,即Stanford[7]等的好气培养-间歇淋洗方法和淹水密闭培养法[4-6]。  相似文献   

7.
碳铵粒肥深施是提高氮素回收率,增加水稻等多种作物产量的合理施肥方法之一[1-4,11].国际稻田肥力和肥料评价纲(INSFFER)在南亚、东南亚等十余个稻产国家的试验表明尿素粒肥深施是增产增收的经济施肥法[12].  相似文献   

8.
松嫩平原盐渍土主要类型、性质及其形成过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昌华  何万云 《土壤学报》1963,11(2):196-209
松嫩平原是我国内陆盐清土主要分布地区之一.这里的盐清土从很早以前就已开始受到注意.川岛[17]池田[16],[18]宋达泉[6.10]、陈恩凤[1-3]熊毅[4]、B.A.柯夫达[7,9]И.П.格拉西莫夫和焉溶之[5]、程伯容[8]等的研究对这个地区盐清土的剖面性态、理化性质、发生分类和地理分布砚律方面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孙秀廷 《土壤》1987,19(4):177-182
尿素是一种优质合成氮肥,有效成分高,长期施用也不会对土壤产生破坏作用,因此深受种植者的欢迎。但如果施用方法不当,往往会引起氨挥发、反硝化和淋失,导致了氮素的严重损失,因而氮肥利用率很少超过40%[1-4],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0.
γ-666在含水率低的旱地土壤中持留期可长达3—11年之久,并可引起水质、土壤和植物的污染[1]。从6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对渍水土壤中微生物对γ-666的降解作用已作了大量研究[1-7]。确定渍水土壤中γ-666的降解比旱地土壤容易得多[1-3],并先后分离到了二株嫌气性降解菌[2,4,7]。  相似文献   

11.
太湖地区水稻追肥的氨挥发损失和氮素平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密闭室通气法和15N 微区试验, 对太湖地区水稻不同生育期追施氮肥的氨挥发损失、水稻对氮肥的吸收利用和土壤氮素残留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氨挥发损失主要发生在施肥后1 周内, 峰值出现在施肥后1~2 d, 氨挥发速率变化与田面水NH4+-N 浓度变化规律一致, 分蘖肥和穗肥氨挥发损失率分别为16.7%和6.3%; 水稻分蘖肥的作物氮素利用率低于穗肥, 分别为36.7%和49.6%, 主要原因是穗肥的氨挥发损失较少,并且更易于向籽粒转移; 2 次追施氮肥的表观损失率分别为52.8%和40.7%; 在土壤中残留肥料氮为10.6%, 大都集中在0~20 cm 土壤中, 耕层以下较少。本结果表明, 在水稻孕穗时期施氮肥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减少氮肥损失, 主要体现在穗肥拥有较低的氨挥发损失率和较高的籽粒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
胡荣梅  陈定一 《土壤学报》1961,9(Z2):129-132
土壤吸收性能的研究,自上世纪Way,Bemmelen 以来,吸引过很多土壤化学家的注意,诸如К.К.Гедройц[1],А.Н.Соколовский[9].Н/П/Ремезов[8],Н.И.Горбунов[3]等。  相似文献   

13.
华北平原广泛分布着一种具有灰白色紧实结壳的土壤,群众称为瓦碱(或岗瓦碱)。这种土壤在冀[1]、鲁[2]、豫[3]、苏[4,5]、皖[6,7,8]五省都有分布,一般认为这是一种碱化土壤,但其性质及形成过程还不够清楚。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资料,碱化土壤多分布于栗钙土、黑土及棕色荒漠草原土带,至于褐土带地区浅色草甸土发生碱化过程,在土壤学研究中还是一个新问题。因此,我们曾对山东、河南某些瓦碱进行了一些工作,今将初步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4.
顾永明  汪寅虎 《土壤》1986,18(3):120-125
自从张守敬和Jeckson(1957年)提出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以来,国内外许多土壤农业化学家对土壤有效磷与各级无机磷之间的关系[1],作物吸磷状况与土壤无机磷组成的相关性[2],水稻生长期间土壤有效磷增加的机理[3],以及磷肥对土壤无机磷组成的影响和转化等方面作了广泛的研究[4]。  相似文献   

15.
无结构土壤透气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清硕 《土壤学报》1958,6(2):123-136
土壤的透气性是指土壤让空气穿透本身的能力。透气性是土壤很重要的物理性质,因为它不仅决定了土壤与大气间空气交换的速度[1],而且和土壤的持水性有关[2],测定土壤的透气性还可以了解土壤其他一系列的物理性质如排水的能力[3]、地表迳流的速度[2]、耐蚀性、空气容量[3]及其结构性的程度等等。土壤中微生物活动的方向与强度、种籽的发芽、根系的发育及其吸收能力、土壤中养分的状态[4]和影响农作物生活的其他重要土壤因素都有赖于土壤的透气性。  相似文献   

16.
自1972年美国发射资源卫星以后,国内外土壤学界纷纷用卫片来作为土壤调查的工具[1-3,6]。在水土流失调查制图中也是如此[9,11]。然而,由于卫星胶片信息损失达20%以上[7]、目视判读的主观性和难于定量化,故即使用1/25万-1/20万的合成片调查判读,也只能达到1/50万-1/100万的调查制图精度。随着计算机图象处理技术和设备的发展,用卫星磁带图象进行分类制图的应用试验,日益增多,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5,10],甚至有的达到应用的程度1)。这与卫星磁带图象的信息很少损失有关;同时也因这种技术具有比目视判读更客观、更定量的突出优点。因此,这种遥感技术有可能达到1八。万-1/20万的调查制图精度。  相似文献   

17.
程桂荪 《土壤》1986,18(3):132-136
豆科作物接种根瘤菌,通过固定大气氮素供给作物氮素营养,增加产量,这一事实已得到公认。现在,泡囊丛枝内生菌根(VAM)增加作物产量的研究也已引起广泛的兴趣[1,2]。  相似文献   

18.
土壤速效氮的测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鸣铮  于文涛  方樟法 《土壤》1976,8(Z1):316-323
土壤速效氮测定的实验室方法可分为培养法与提取法两大类。培养法或称为矿化率法,早在四十年代已有研究[1]。至五十年代,有很多人对好气培养法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2,3,4,5]。  相似文献   

19.
俞仁培 《土壤学报》1964,12(2):172-182
国内有关苏打盐土的研究资料较少,1937年熊毅[1]曾研究五原县苏打盐土的性质,并根据De'Sigmond的分类原则,定名为盐碱土。解放后,对东北草原地带松辽平原地区的苏打盐土有被多的研究[2-5]并在吉林省郭前旗灌区系統研究种稻改良苏打盐土的问题[6]。  相似文献   

20.
干旱和半干润地区测定有机物分解速率的尼龙袋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林心雄  吴顺龄  车玉萍 《土壤》1992,24(6):315-318
在田间条件下常用砂滤管法研究植物残体的分解速率[1],该法也被用来研究有机物料中含氮物质的转化以及新形成腐殖物质性质[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