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54年底,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柯夫达教授受苏联科学院主席团之讬,转交给中国科学院一幅新的世界土壤图,这幅新的世界土壤图是苏联道库恰耶夫土壤研究所编绘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教授会因这一份微薄的礼物向我——这幅图的编者致  相似文献   

2.
李锦  曹锦铎 《土壤》1983,15(6):226-232
1980年在广东省博罗县我们利用航判制图的方法编制了全县1/10万土壤图(制图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并以该图作基础,结合调查分析的资料,编制了土壤综合肥力图、土壤资源图、土壤区划图等图件,为  相似文献   

3.
陈鸿昭  龚子同 《土壤》1991,23(3):152-154
土壤地球化学图是一种专题地图。它是将土壤元素成分及其相互关系按照类型或等级划分,选择有代表性的元素或一定数量的元素为标志,制作成反映有关地区土壤元素含量、空间分布、组合和相互联系等信息的地图。  相似文献   

4.
基于土壤-环境关系的更新传统土壤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土壤图是流域管理、生态水文模型所需土壤空间分布信息的主要数据源。然而,受传统制图技术和基础数据质量所限,传统土壤图的空间详细度和属性精确度并不高。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何利用可获取的高质量空间数据和现代空间分析技术来更新传统土壤图显得十分必要。基于传统土壤图中的土壤多边形与通过模糊聚类所得环境因子组合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这一假设,本文提出了一种从传统土壤图中提取土壤-环境关系知识并利用该知识更新传统土壤图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四个步骤:对环境数据进行模糊c均值聚类获取环境因子组合;利用传统土壤图建立环境因子组合与土壤类型间的对应关系;提取土壤-环境关系知识;进行土壤推理制图。将该方法应用于加拿大New B runsw ick省的W akefield研究区,以更新该区现有的1∶20 000的传统土壤图。应用结果表明:更新后的数字土壤图显示了更详细的空间分布信息;经野外独立验证点验证,所得土壤图(制图单元为土壤组合-排水等级)精度高出原土壤图约20%。因此,该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更新传统土壤图的方法,可增加土壤图的空间详细度、提高土壤图的属性精确度。  相似文献   

5.
李锁宝  鲁如坤  蒋柏藩 《土壤》1982,14(5):177-181
太湖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部,西起莫干山、茅山,南临钱塘江,北至长江,东达东海。包括江、浙、沪太湖周围的三十一个县。面积约三万多平方公里,其中低山丘陵、水面各占20%,平原圩田约占60%。  相似文献   

6.
简要介绍了使用桌面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制作土壤养分图的技术过程,包括野外样品采集、室内分析、建立土壤采样点图层及地块边界图层,使用Arcview空间分析拓展模块中Kriging插值法进行养分插值,从而制作养分等值线图。该方法同样可用于土壤其他属性的空间变异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关于县级土壤养分图的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国华 《土壤》1983,15(4):140-143
土壤养分图是以土壤图为基础的一类派生图幅,通过不同几何形状的图斑来反映规定深度的土体内各种土壤养分含量级别及其分布状况,为制定各项农业管理措施服务,是指导科学种田的一种重要图幅。  相似文献   

8.
自动土壤图基于知识的分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ZHOU Bin  WANG Ren-Chao 《土壤圈》2003,13(3):209-218
A machine-learning approach was developed for automated building of knowledge bases for soil resources mapping by using a classification tree to generate knowledge from training data. With this method, building a knowledge base for automated soil mapping was easier than using the conventional knowledge acquisition approach. The knowledge base built by classification tree was used by the knowledge classifier to perform the soil type classification of Longyou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using Landsat TM bi-temporal images and GIS data.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resultant knowledge bases, the classification results were compared to existing soil map based on a field survey. The accuracy assessment mad maalysis of the resultant soil maps suggested that the knowledge bases built by the machine-learning method was of good quality for mapping distribution model of soll classes over the study area.  相似文献   

9.
利用景观指数定量化评估历史土壤图制图精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判断历史土壤类型图件的制图精度,是正确利用这些珍贵数据资料的前提条件。利用收集整理的、标记为福建省1∶25万土壤图的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分析了土类、亚类、土属不同土壤分类层次在栅格数据下15个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以粒度30m×30m对应的景观指数为基准数据,不同粒度对应的景观指数与基准数据比较,设定相对变异百分数|VIV|1%时所对应的最大粒度为土壤矢量图栅格化的最佳表征粒度,并以此推断土壤类型图的比例尺,定量化评估其制图精度。结果表明,景观指数具有明显的粒度效应,土类、亚类、土属水平的最佳表征粒度分别为4.00 km×4.00 km、3.45 km×3.45 km和1.90 km×1.90 km,对应实际土壤图的比例尺分别为1∶180万、1∶160万、1∶85万。为判断历史土壤类型图的制图精度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对于珍贵历史数据资料的正确判断和利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基于传统土壤图的土壤—环境关系获取及推理制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数字土壤制图研究中,从历史资料中提取准确的、详细的土壤—环境关系对于土壤图的更新和修正十分重要。从传统土壤图中提取土壤类型并从地形数据中提取环境参数,采用空间数据挖掘方法建立土壤—环境关系,并进行推理制图和精度验证。以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华家河镇滠水河流域为例,首先选取成土母质和基于地形数据提取的高程、坡度、坡向等7个环境因子;然后利用频率分布原理得到包含土壤类型与环境因子信息的典型样本数据1 410个;采用See5.0决策树方法进行空间数据挖掘,建立土壤—环境关系;将其导入So LIM中进行推理制图;最后利用270个实地采样点验证所得土壤图的精度。土壤图的精度提高了约11%,证明了本研究方法对土壤类型和空间分布推理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土壤侵蚀危险性评价研究中,必须首先对土壤的有效厚度进行分析。本文结合陕南秦巴山地土壤厚度图的编制工作,探讨了用趋势面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数学模型编制土壤厚度图的方法和步骤。从编图效果看,数学方法逻辑性强,图斑准确率高,图件能够较好地反映土壤厚度的实际分布和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2.
现代土壤地理方面的知识水平进一步扩大了我们对土壤地带性的认识。证明在纬度自然带内(极地寒温带,亚寒温带,亚热带,热带和赤道带),不仅是在生物气候地带范围内可以观察到土壤被复自北向南的演变,而且在地带和带的西段、中段和东段内也可以观察到这种演变。  相似文献   

13.
杨云 《土壤》1979,11(5):180-184
研究大、中、小比例尺土壤图编制方法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编制出各种比例尺的精确的土壤图,为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的不同要求服务。  相似文献   

14.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要求完善耕地分等调查评价基础数据,满足该要求的技术关键在于校核农用地分等因素准确性。本文在明确农用地分等因素内涵及归纳数据来源的基础上,以温县为例,在县域尺度上探讨分等因素选择的合理性,解译各土种质地和剖面构型指标值,参照农用地分等数据库实地布设55个采样点对分等因素开展校核,结果表明:质地解译校核结果不一致的样点有9个,剖面构型解译校核结果中褐土化淤土、褐土化两合土、小两合土构型存在差异;分等数据库中黏土区域及黄庄镇、武德镇、北冷乡接壤处砂土区域表层土壤质地与调查结果不符。因此,建议在合理选择农用地分等因素的前提下校正农用地分等数据库并细化质地与构型的分等标准;建议进行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为耕地分等调查评价工作提供更准确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16.
为了对国际分幅1:100万全国土壤图的制图原则、内容和方法进行探讨,以便取得经验,1984年,我们选择了1:100万乌鲁木齐幅土壤图作为试点图幅。该幅地处北纬40°-44°,东经84°-90°(图1)。天山横贯东西,位于该幅北部。  相似文献   

17.
蒯本信 《土壤》1991,23(3):140-142
1:25万宁夏土壤图为区域性的中比例尺的土壤资源专业图。它全面地展示了该区各个级别的土壤类型的分布、组合规律,及其区域特征。同时,它也是编制更小比例尺土壤图和其他土壤资源专业图件的基础。观就本图的编制设计有关问题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8.
基于数据挖掘模型的土壤图更新是一项重要的研究。数据挖掘模型构建中训练样点的质量不仅决定其对研究区土壤-环境关系表达的充分程度,而且会对推理制图的结果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土壤类型面积分级的典型训练样点选择方法,即依据土壤面积对土壤类型分级,并按照等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基于典型点选择训练样点。将方法应用于更新美国威斯康星州Raffelson流域的传统土壤图,并与另外两种训练样点选择方法对比,以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500次重复实验中,本研究方法与另外两种训练样点选择方法相比,能够更新传统土壤图的比例分别为79.5%、71.8%和63.6%,而且其推理制图结果更符合研究区土壤分布的特征。本研究所提方法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样点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
采样点图在直观展示已采集样点分布同时,也为确定补充采样点的位置提供了参考。制图时,通常以采样点编码在地图图面标识各个采样点,但由于受空间地理位置影响,采样点标识常呈无序排列,当地图中采样点密度及地图幅面较大时,读图时难以查找目标采样点。为实现制图后的采样点标识呈有序排列,构建了"土壤专题图中采样点位标识模型(Soil Sampling Point Labeling Model for Thematic Soil Maps:SAMPLA)",该模型主要有读图视区划分模型;土壤采样点位归属读图视区判定模型;土壤采样点顺序标识模型等3个子模型组成。基于Arc GIS 10.0,采用C#语言进行计算机编程,实现了SAMPLA。用1∶50 000国家标准分幅和县级地图的土壤采样点对模型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可适用于不同类型分幅地图、不同比例尺,有助于实现规范化、批量化制图,提高了读图效率;但是读图视区划分方案对标识结果有一定影响;其他行业专业领域,如环境科学、水科学、地质科学等在制作类似于土壤采样点的点位图层时也可采用此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