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旱地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土壤无机磷分级以及相关研究提供依据,用张守敬和Jackson提出的无机磷分级方法(1)与顾益初和蒋柏潘新改进的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Ⅱ),对湖南省主要旱地土壤无机磷分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方法1只适用于酸性旱地土壤,方法Ⅱ则不仅适用于酸性旱地土壤,而且也适用于中性,石灰性旱地土壤。  相似文献   

2.
膨润土对山西省石灰性土壤无机磷有效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就山西省石灰性土壤无机磷的形态,加入外源磷后无机磷形态的转化及膨润土对提高无机磷有效性几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其结果表明:山西省石灰性土壤无机磷以Ca10-P为主;加入外源磷后,大部分都转化成Ca2-P:膨润土对加入外源磷后的土壤无机磷有效性有所提高,以第一有效性磷源Ca2-P和第二有效性磷源Ca8~P、A1-P、Fe—P的增加为主,占到总增加量的60%~75%,作为第三有效性的磷源即潜在磷源Ca10-P和O—P的增加占25%~40%。  相似文献   

3.
棕壤有机无机磷分级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磷素形态分级方法可用于估算土壤有效磷数量、不同土壤磷组分库数量及其对土壤有效磷的补充能力.以沈阳农业大学棕壤长期定位试验土壤为供试材料,运用蒋柏藩-顾益初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测定方法、Bowman-Cole土壤有机磷分级测定方法及Hedley土壤无机有机磷联合测定修正法,进行土壤磷分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蒋柏藩法是较适合于棕壤的无机磷分级体系,Hedley修正体系较Bowman -Cole法更适用于棕壤有机磷分级,能较好的反映有机磷在土壤中存在的实际数量和质量.31P核磁共振法测定的4种磷化合物除正磷酸双酯外,均与常规分级方法有较好的相关性;无机正磷酸盐及正磷酸单酯与有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是土壤有效磷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4.
笔者探索了石灰性土壤中Ca—P的分级测定方法,使Ca—P总量提取率高于张守敬法的41.3%、苏联的53.5%。相关分析证明,其有效性亦以笔者的方法(r=0.680)为优,从而使该法成为判断石灰性土壤储磷能力的可靠手段,也为土壤肥力的研究和土壤基层分类提出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用蒋柏藩等(1990)新提出的石灰性土壤无机磷的分级方法,对甘肃省主要农业土壤的无机磷形态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4种土壤的无机磷均以Ca-P为主,平均占全磷的56.2%,其中又以Ca_(10)-P为最高,平均占全磷的45.6%。褐土与灌漠土、黄绵土和黑垆土三类土壤相比,Fe-P增高,而Ca-P相应降低。故灌漠土、黄绵土和黑垆土的各级无机磷含量分布顺序为:Ca_(10)-P>Ca_8-P>O-P>Al-P>Fe-P>Ca_2-P;而褐土的分布顺序则为:Ca_(10)-P>0-P>Fe-P>Ca_8-P>Al-P>Ca_2-P。  相似文献   

6.
灌漠土磷素形态及其有效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蒋柏藩等(1990)最近提出的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测定方法和张守敬等(1957)的方法研究了灌漠土磷素形态及其与磷肥生物效应和有效磷测定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按蒋的分级体系,灌漠土有机磷含量平均占全磷的19.8%,无机磷占80.2%。就各种形态的无机磷而言,磷灰石型(Ca#-(10)-P)最高,平均占无机磷总量的57.8%,磷酸八钙型(Ca#-(8)-P)次之,占21.4%,磷酸二钙型(Ca#-(2)-P)最低,占1.6%,闭蓄态磷(O-P)居第三,占12.1%。Al-P、Fe-P二者基本接近,分别占3.7%和3.3%。其总的顺序排列为:Ca#-(10)-P>Ca#-(8)-P>O-P>Al-P>Fe-P>Ca#-(2)-P。经相关分析,Ca#-(2)-P、A1-P和Ca#-(8)-P与生物试验的四种参比标准项间,以及与三种有效磷测定方法间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这表明,Olsen法、Mehlich-Ⅲ法和NH#-(4)HCO#-(3)-DTPA法能按比例提取灌漠土中的Ca#-(2)-P、Al-P和Ca#-(8)-P。而这三种形态的磷也正是供试作物的主要磷源。按张的分级体系各种无机磷含量的顺序是:Ca-P>O-P>A1-P>NH#-(4)Cl-P>Fe-P。相关分析的结果,只有NH#-(4)Cl-P和A1-P与生物试验的参比标准项间和三种有效磷测定方法间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而主要形态的Ca-P由于未进一步区分,它在磷素营养上的作用及有效性未能显示出来。这表明蒋的分级体系较之张的体系更能反映石灰土壤的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7.
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40,自引:3,他引:140  
本文提出了一个适用于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的新体系。它的特点是将石灰性土壤中的磷酸钙盐分成三种类型:⑴磷酸二钙型;⑵磷酸八钙型;⑶磷灰石型。并用混合浸提剂浸提磷酸铁盐。磷酸铝盐和闭蓄态磷酸盐的浸提方法与张守敬的土壤磷的分级体系同。新体系的三级磷酸钙盐之和相当于张的分级体系的NH#-4Cl和H#-2SO#-4溶性磷,非闭蓄态磷酸铁盐与闭蓄态磷酸盐之和,在这两个体系中也基本相当。但在张的体系中,磷酸钙盐绝大部分都进入H#-2SO#-4浸提液一级,而非闭蓄态的磷酸铁盐大多被混入闭蓄态磷酸盐之中。  相似文献   

8.
定位施磷对土壤无机磷形态土层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 6 年田间定位试验,采用顾益初、蒋柏藩提出的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研究测定无机磷形态在 0~20cm(表层)和 20~40 cm(下层)土层的分布。结果表明不论是否施肥,6 年试验后无机磷形态分布特点为 Ca2-P,O-P(闭蓄态磷)含量表层高于 20~40 cm 土层;F3-P 相反,是下层高于表层。长期施磷表层和 20~40 cm 土层各形态无机磷以及土壤全磷均有增加,Ca2-P,Ca8-P,Al-P,O-P,Ca10-P 和土壤全磷均是表层增加明显,对 20~40 cm 土层影响小的特点;Fe-P 相反,是 20~40 cm 土层增加较 0~20 cm 显著,表明长期水旱轮作下,磷向下层移动。  相似文献   

9.
石灰性土壤不同形态无机磷对作物磷营养的贡献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应用蒋-顾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法、以原子反应堆和放射化学标记合成的Ca#-2- #+(32)P、Ca#-8-#+(32)P、Al-#+(32)P、Fe-#+(32)P盐直接标记石灰性旱地灰潮土壤中相应的磷酸盐的方法,评价了石灰性土壤中不同形态无机磷的有效性及对植物磷素营养的贡献。特别是对在石灰性土壤上,以往被人们忽视的Fe-P盐的有效性及贡献有了新的认识。研究表明,非晶质Fe-P盐的有效性与Al-P盐基本相当;不同形态无机磷酸盐有效性顺序为Fe-P≈Al-P>Ca#-2-P>Ca#-8-P;对植物磷营养的贡献大小顺序则为Al-P>Ca#-8-P>Ca#-2-P。二钙型磷酸盐有效性虽高于八钙型磷酸盐,但由于其含量少,对植物磷营养总的贡献却低于八钙型磷酸盐。至于石灰性旱地土壤中Fe-P盐对植物磷营养的贡献,非晶质Fe-P的有效性高,其贡献较大,而晶质磷酸铁盐的有效性及对植物磷营养的贡献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长期棉麦轮作下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形态转化及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84年和1993年对棉花-大麦轮作下的土壤进行无机磷分级测定以及土壤磷减少量与作物产量,吸磷量的通径分析,研究了施用磷肥,有机肥等对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形态转化及其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肥磷肥大大提高了土壤中Ca2-P,Ca8-P,Al-P和Fp-P含量,有机肥与磷肥配合施用有利于土壤无机磷的积累,对增加O-P也有一定作用,在土壤无机磷长期处于耗竭状态下,其各组分对作物总产量,总吸磷量的直接  相似文献   

11.
<正> 中国北方石灰性土壤地区,土壤磷普遍缺乏已成为作物增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上壤磷研究将围绕如何提高磷肥利用率的中心问题,深入开展土壤无机磷形念、转化及其有效利用等方面地研究。这些研究将使磷肥的施用趋向经济合埋。1 研究历史概况本世纪初土壤磷研究简单,一般将土壤中的磷分为全磷、有效磷和有机磷等,对这几类磷的认识肤浅。土壤磷分级研究是1935年 Fisher、1937年 Dean 两人较早提出,他们将土壤磷分为三级:酸碱溶性无机磷、难溶  相似文献   

12.
木质素对土壤磷素形态转化及对磷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利用木质素改性磷肥对石灰性土壤和红壤进行培养实验,通过有效磷及无机磷分级测定,研究了木质素对土壤有效磷及磷素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质素能提高土壤有效磷的含量,并能促进无机磷向有效磷源形态转化,对提高磷肥的利用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皖北设施农业区主要土壤类型--潮土和砂姜黑土为例,对比研究两种土壤中磷素的转化,并分析了施肥浓度对各无机磷形态转化的影响.采用增施外源磷肥的盆栽预实验,然后经由蒋柏藩、顾益初提出的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测定各自无机磷的转化情况,最后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设施土壤会因起始土壤的不同,其各形态无机磷转化是迥异的;本文还采用指数曲线较好地反映了砂姜黑土和潮土中各形态无机磷转化与施入磷浓度的关系;还进一步分析了两种土壤中无机磷转化的分配规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室温培养-盆栽试验研究了施用海藻提取物对石灰性土壤无机磷组分和有效磷的影响,有效磷和无机磷分级测定结果表明,两种海藻提取物能够提高土壤中有效态Ca2-P和A l-P含量和有效磷含量,对Fe-P有降低趋势,对O-P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试验结果表明,碳酸盐褐土有效磷含量很低,仅占土壤全磷量的1.0~1.6%;土壤磷素组成以无机磷为主,Ca—P是无机磷主要成分。其次为O—P(闭蓄态磷)、A1—P、Fe—P、NH_4Cl—P,Or.—p(有机磷)占土壤全磷量的10.0~17.9%;磷肥施用只能在短期内对土壤各形态磷的水平分布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山东主要土壤无机磷的转化和有效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山东主要土壤无机磷的转化和有效性于淑芳,张漱茗,刘光栋,张玉兰(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济南250100)山东省有三分之二的土壤属于石灰性土壤。过去由于分析方法的限制,对土壤有效磷的研究仅限于土壤速效磷(Olsen—P),磷肥试验也停留在当季肥...  相似文献   

17.
石灰性土壤吸磷差异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等温吸附法研究了24个农田石灰性土壤和4个石灰性生土的磷吸附能力及其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关系,进而采用通径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确定了影响供试石灰性土壤吸附固磷能力的主要土壤性质。研究结果表明:28个供试石灰性土壤的磷等温吸附曲线都很好地拟合了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最大吸磷量(Xm)以4个石灰性生土最大;其次为7个大田褐土性土,9个大田石灰性褐土;8个蔬菜大棚石灰性褐土最小。土壤pH值、CaCO3、活性钙、活性镁、活性铝和小于0.002 mm的土粒均与最大吸磷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和0.2~2.0 mm的土粒均与最大吸磷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经通径分析和反向逐步回归分析可知,影响供试石灰性土壤吸附固磷能力的主要因素为有机质,其次为速效磷和活性钙,土壤有机质、速效磷、活性钙和小于0.002 mm土粒共同决定了供试石灰性土壤95%的最大吸磷量。供试土壤中,8个蔬菜大棚石灰性褐土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相对较高,而吸附固磷能力相对较弱。连年大量有机和无机肥料的投入不仅导致磷在土壤中大量积累,而且由于土壤肥力的逐步提高,其吸附固磷能力下降,土壤中累积的磷素迁移性增强,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8.
麦稻轮作高条件下无机磷的形态转化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新的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研究了冀南麦稻轮作高产区土壤无机磷的形态,水溶性磷肥施干稻季和施于麦季土壤中的转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麦稻轮作土壤中无机磷以Ca-P为主,Ca-P占无机磷总量的66.9%,Ca10-P占Ca-P的57.6%,Cag-P、Ca2-P分别占37.2%和5.2%;AI-P、Fe-P和0-P占无机磷总量的11.4%、11.2%和10.5%。在麦稻轮作中,水溶性磷肥短期内只转  相似文献   

19.
为精准测定各形态磷含量,分析各形态磷对有效磷的贡献率,进而评价土壤的供磷能力,以贵州省晴隆县喀斯特地区草地、林地、耕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蒋柏藩-顾益初无机磷分级方法、Bowman-Cole有机磷分级方法和Tiessen-Moir有机无机磷结合分级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各方法测定的土壤有机无机磷含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差异明显。综合各样地分析发现,采用蒋柏藩-顾益初法和Tiessen-Moir法测定的土壤无机磷形态含量相差不大,无机磷总量占全磷比例分别为20.13%和22.38%。采用Bowman-Cole法和Tiessen-Moir法测定的土壤有机磷含量占全磷比例相差较大,二者相差4.99个百分点,Bowman-Cole法测定土壤有机磷总量高于Tiessen-Moir法。各方法测定土壤有机无机磷形态含量与有效磷含量相关性分析表明,研究区采用蒋柏藩-顾益初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与Bowman-Cole有机磷分级方法更具代表性。综合考虑土壤有机无机磷的实际含量、各形态磷的化学性质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区采用蒋柏藩-顾益初提出的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比较适合,Bowman-Cole提出的土壤有机磷分级方法较Tiessen-Moir法更适合于研究区土壤有机磷的分级。  相似文献   

20.
利用盆栽试验,在不同肥力的石灰性潮土上种植小麦,设施磷与不施磷处理,采用Olsen法测定土壤中速效磷含量,探讨不同处理间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磷肥不能使有效磷本来就高的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继续提高,却可以明显提高中低肥力土壤中速效磷含量;测定施用磷肥和不施磷肥处理小麦苗期土壤分级变化情况(蒋柏藩、顾益初提出的"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表明,在石灰性潮土上,Ca-P含量很高,Ca_2-P为小麦吸收磷素的有效来源,Ca_8-P、Fe-P、Al-P为缓效磷源,短时期内Ca_(10)-P变化不大。研究还表明,在低肥力条件下,施入磷肥可以提高小麦的鲜质量,在高肥力下,施入磷肥之后小麦鲜质量也有所提升,但是变化量不如低肥力条件下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