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9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疆两种蓝刺头植物的核型差异.[方法]应用改进的染色体制片方法研究新疆两种蓝刺头植物的核型.[结果]天山蓝刺头的细胞染色体数为2n=30,其中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为16对,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为14对,在第5,6对染色体长臂上带有随体,核型为2A型,核型公式为2n=2x=30=16m+14sm(4SAT).硬叶蓝刺头的细胞染色体数为2n=28,其中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为22对,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为6对,在第2对染色体长臂上带有随体,核型为2A型,核型公式为2n=2x=28=22m(2SAT)+6sm.[结论]两种蓝刺头染色体数目不同,随体存在与否及数目亦不相同.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血橙和枳壳为材料,研究了柑桔的染色体组型及 Giomsa 带型。Ⅰ:染色体组型:根据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将血橙和枳壳的染色体分为大型(相对长度大于10)和小型(相对长度小于10)两种类型。前者包括1、2、3、4、5、6六对染色体,后者包括第7、8、9三对染色体。根据着丝点指数,血橙和枳壳的染色体可分为具中部着丝点(50.00~37.51)和具亚中部着丝点(37.50~25.00)两种类型,血橙的第7、9对染色体和枳壳的第49两对染色体具亚中部着丝点,其余均具中部着丝点。Ⅱ:Giemsa 带型:除枳壳的第5、7两对染色体的短臂之外,血橙和枳壳的染色体着丝点两边均显 Giemsa 带。端带多位于短臂上。血橙和枳壳的第1、2、3、4、6、9六对染色体的带型相同,而第5、7、8三对染色体的带型有差别。  相似文献   

3.
玉米及其近缘种大刍草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玉蜀黍属现今分类的所有大刍草种和玉米进行染色体核型比较研究,为揭示其进化趋势与种间亲缘关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根尖压片法确定玉米和大刍草的染色体数目,并对其核型进行分析.[结果]玉蜀黍属内各个种及亚种染色体数目除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种为 2n=4x=40 外,其余种 (亚种) 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x=20.玉蜀黍属内亚属问以及亚属内物种问染色体核型结构差异较小,各个种及亚种染色体均由中部着丝点和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随体全部位于短臂上;除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种具2对随体外,其余种(亚种)均具 1 对随体,其中,玉米的随体位于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上,大刍草的随体均位于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上.核型分类上,繁茂亚属的4个种均为2A型,玉蜀黍亚属主要属于2B型.[结论]细胞学证据表明,玉蜀黍属除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种染色体数目为2n=40,其余种(亚种)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0,玉米和大刍草作为同属的物种,染色体核型结构差异较小;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种不是由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种加倍演化而来,它们是2个独立的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血橙和枳壳为材料,研究了柑桔的染色体组型及Giomsa带型。Ⅰ:染色体组型:根据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将血橙和枳壳的染色体分为大型(相对长度大于10)和小型(相对长度小于10)两种类型。前者包括1、2、3、4、5、6六对染色体,后者包括第7、8、9三对染色体。根据着丝点指数,血橙和枳壳的染色体可分为具中部符丝点(50.00~37.51)和具亚中部着丝点(37.50~25.00)两种类型,血橙的第7、9对染色体和枳壳的第49两对染色体具亚中部着丝点,其余均具中部着丝点。Ⅱ:Giemsa带型:除枳壳的第5、7两对染色体的短臂之外,血橙和枳壳的染色体着丝点两边均显Giemsa带。端带多位于短臂上。血橙和枳壳的第1、2、3、4、6、9六对染色体的带型相同,而第5、7、8三对染色体的带型有差别。  相似文献   

5.
应用血液白细胞培养法对滩羊的核型进行研究,结果证实滩羊染色体数2n=54,其中有26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xx/xy型)。26对常染色体中有3对为最大的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和23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x为最大的端部着丝点染色体,y为最小的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我们初步认为湖羊、滩羊和蒙古羊的起源相同。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脾脏细胞空气干燥法制片,Giemsa染色,对两种生活于近海沿岸的(鱼叚)虎鱼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纹缟(鱼叚)虎鱼(Tridentiger trigonoce phalus)2n=44,NF=76,有10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6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和6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竿(鱼叚)虎鱼(Luciogobius guttatusGill)2n=44,NF=72,有7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7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和8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未发现有异形染色体。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华山松(Pinus armamdii Franch)的核型。华山松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24,其中11对(No·1~11)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另一对(No·12)为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3对染色体长臂上具次缢痕,且染色体均显示带纹结构。  相似文献   

8.
甘蔗染色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观察的4个甘蔗栽培种染色体数目分别为 F 134 2n=114、闽选703 2n=113、C0419 2n=112和闽糖70/611 2n=106。闽选703(X=57)的组型分析结果,甘蔗中期染色体的绝对长度为1.5~5.5μ。有47对染色体具中部着丝点,5对具亚中部着丝点,两对染色体具随体,3对染色体没有染色单体结构的分化。经低温预处理,以 Giemsa 染色的 Co419染色体能显示差异染色,其染色区域所占的比例较大,示明 Co419(杂交种)含量高的异染色质可能与杂种优势性状有关。进一步的探讨可为甘蔗杂交育种选择亲本提供细胞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用常规压片法对云南省境内的12个泸定百合(Lilium sargentiae Wilson)野生居群进行了核型分析研究,以便为这些野生居群的进化、遗传变异和育种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2个泸定百合野生居群全部为二倍体,染色体基数为12,共有24条染色体,无B染色体,核型类型均为3A。第1、2对染色体均为具中部(m)或具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型染色体,且第1对染色体上均具有随体。各个居群的染色体组成、随体数、随体位置、臂比、染色体长度比及核型不对称系数均有差异。从核型公式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2对具有中部(m)或具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型染色体以及10对具近端部(st)和端部(t)着丝点染色体组成,包括石坎居群、双河居群、石林居群、马关居群、龙陵居群和泸西居群等6个居群;另一类是由2对具有中部(m)或具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型染色体、1对具近中部(sm)着丝点染色体和9对具近端部(st)和端部(t)着丝点染色体组成,包括大关居群、旧城居群、扎西居群、文山居群、西畴居群和师宗居群。各居群的随体数为3~6个,主要分部在第1、2、6、8对染色体的短臂上。各居群的染色体长1.64~1.92,臂比6.41~8.24,核型不对称系数较高,在78.66%~82.05%之间,从高到低可以将12个居群排列为:马关居群石坎居群龙陵居群旧城居群石林居群=泸西居群双河居群西畴居群=师宗居群大关居群文山居群扎西居群,都属于不对称性较强的类型。聚类结果表明,当阈值取1.04时,可以将12个居群分为3类:第Ⅰ类包括大关居群、扎西居群和文山居群,它们的核型不对称系数和臂比值相对最低,且它们均是由2对具有中部(m)或具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型染色体、1对具近中部(sm)着丝点染色体和9对具近端部(st)和端部(t)着丝点染色体所组成;第Ⅱ类包括旧城居群、石坎居群、龙陵居群、双河居群、西畴居群和师宗居群;第Ⅲ类包括石林居群、马关居群和泸西居群,它们的染色体长度比值相对最高,核型公式均由2对具有中部(m)或具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型染色体以及10对具近端部(st)和端部(t)着丝点染色体所组成。研究表明,泸定百合染色体数相对稳定,染色体变异主要表现在结构变异;各个居群的染色体组成、随体数、随体位置、臂比、染色体长度比及核型不对称系数均有差异;泸定百合各居群间存在明显的核型变化。  相似文献   

10.
珍稀植物蒙古莸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压片法,首次研究了蒙古莸(Caryopteris mongolica Bunge)根尖染色体的数目、核型.结果表明:蒙古莸染色体为二倍体,数目2n=26,基数x=13;相对长度组成I.R.L.= 6L+6M2+8M1+6S,即具3对长染色体,3对中长染色体,4对中短染色体和3对短染色体;臂比值变化范围是1.02~2.18,核型公式为2n=2x=26=22m+4sm,中期染色体具11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和2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属于"2B"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8.48%,未观察到次缢痕和随体.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产于浙江和安徽的三种百合科(Liliaceae)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2n=20(2X)=8m 12sm;萱草Hemerocallis fulva,2n=33(3x)=21m 6sm 3st十3t和多叶韭Allium plurifoliatum,2n=32(4X)=24 m 8 sm。并讨论了它们的核型特点及与近缘种的关系,其中天门冬和多叶韭的核型为节一次报道。  相似文献   

12.
利用根尖压片法对白首乌染色体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表明,白首乌的染色体数目为2n=44,其中10对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9对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3对染色体为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核型公式为K(2n)=44=20m+18sm+6st;染色体平均长度为1.73μm,为小型染色体;该染色体组内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比值为1.86,臂比大于2∶1的染色体占总染色体数目的45%,核型属于2A基本对称类型。  相似文献   

13.
两个中国水仙品种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供试的玉玲珑和金盏银台两个品种的体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n=3x=30,是三倍体,其染色体核型形式相同,为2n=3x=24m+6sm,属基本对称式,它们的染色体相对长度及臂比总值变动不大。  相似文献   

14.
对四川产的4种贝母进行了核型研究,米贝母FritillariadavidiiFranch,核型公式为2n=2x=24=2m+2sm+10st+10t,染色体相对长度系数I.R.L=2L十2M2十7M1+2s核型为2B型,瓦布贝母FritillariawabuensisS.Y.TangetS.C.Yueh,核型公式为2n=2x=24=2m+2sm(SAT)+20t,染色体相对长度系数I.R.L=4L+6M2+12M1+2S,核型为2B型;浓度贝母FritillariamelleaS.Y.TangetS.C.Yueh,核型公式为2n=2x=24=2m+2sm+20t,染色体相对长度系数I·R·L=4L+8M2+10M1+2S,核型为3A型;槽鳞贝母FritillariaunibracteataHsiaoetK.Csiavar.sulcisquamosa(S.Y.TangetS.C.Yueh)HsiaoetS.C.Yu,核型公式为2n=2X=24=2X(SAT)+2sm+10t,染色体相对长度系数I.R.L=4L+4M2+14M1+2S,核型为3B型。该4种贝母核型较一致,但各种之间在次缢痕、随体、B染色体的数目?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通过对向日葵品种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得出2n=34=24m+6Sm(4SAT)+4St(4SAT)的结果。同已报道的某些向日葵品种染色体核型相比,最显著的差异表现在随体染色体数目上,本试验首次发现向日葵有4对染色体带有随体。  相似文献   

16.
采用PHA和秋水仙素体内注射制备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的染色体。结果表明,青海湖裸鲤染色体由92条染色体组成,按着丝粒位置可分为四组,m组有16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组有11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t组有12对染色体,t组有11对染色体,每个染色体均有相应的同源染色体。青海湖裸鲤的2n=92,NF=146,其核型公式为:2n=32m+22sm+24st+14t。结果表明,青海湖裸鲤的核型与其他裸鲤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芹品种铁杆芹花蕾为材料,选取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终变期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将其与根尖染色体核型进行比较研究,并探讨了获得终变期分裂相的最佳制片方法。结果表明:二者核型公式均为K(2n)=2x=22=6m+2sm+8st+6t,其中第5、7、9对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6对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2、3、8、11对为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第1、4、10对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其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2S+2M1+6M2+1L,染色体核型为3B型。  相似文献   

18.
西洋参根尖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进行了西洋参根尖染色体的计数,并对其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其染色体数目为48条。按Leven等的分类原则,其核型为2n=2x=20m+2bsm+2st,属于Stabbin核型的“2B”型。  相似文献   

19.
沅水五强溪水库斑点叉尾鮰的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沅水五强溪水库引进外来物种斑点叉尾鮰的体细胞染色体组型。[方法]采用植物血球凝集素和秋水仙素胸腔注射,取活体肾细胞低渗、固定、火焰干燥法制作染色体标本,对沅水五强溪水库引进外来物种斑点叉尾鮰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斑点叉尾鮰中期染色体二倍体数为2N=58,染色体配成29对,其中中部着丝点染色体4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5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13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7对。核型公式为2N=8M+10SM+26ST+14T,染色体臂数(NF)=76。[结论]该研究可为洞庭湖区斑点叉尾鮰的种质资源保护、遗传育种改良提供参考依据,也为进一步探讨引进外来种对本地相近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影响提供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20.
李玲  赵恩峰  曾幼玲 《新疆农业科学》2012,49(12):2276-2279
[目的]分析新疆荒漠十字花科植物粗果庭芥(Alyssum dasycarpum Steph.ex Willd.)的核型特征.[方法]以粗果庭芥根尖细胞为实验材料,采用常规压片法对细胞染色体数目、大小核型及倍性进行分析.[结果]该物种的染色体数目为2n=16,基数=8,二倍体;全部为中着丝粒染色体(m),染色体长度比为2.283,臂比>2的染色体比为0,核型公式为2n=2x=16 =16 m,染色体组型属Stebbins核型分类中的“1B”类型,不对称系数为57.07;,低于60;,对称性高;核型分析过程中,未观察到随体存在.[结论]推测粗果庭芥在系统演化上可能属于较原始的种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