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为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新品种‘鸿油88’和‘秦油558’关键生物学指标的影响,以‘青杂5号’为对照,设置5个种植密度,分析其对生长发育、植物学性状和产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鸿油88’ 和‘秦油558’的成熟期提前,株高、单株角果数降低,而单位面积产量先增后降,‘鸿油88’在65万株·hm-2(D2)、90万株·hm-2(D3)、105万株·hm-2(D4)密度下,实收产量达3 333 kg·hm-2,比对照在相同密度约增产111~755 kg·hm-2;‘秦油558’在65万株·hm-2(D2)、90万株·hm-2(D3) 密度下,实收产量分别达3 222 kg·hm-2和3 211.11 kg·hm-2,比对照在相同密度约增产0~100 kg·hm-2,因此,认为‘鸿油88’的适宜种植密度为每公顷65万~105万株·hm-2,‘秦油558’ 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5万~90万株·hm-2。  相似文献   

2.
为制定巢湖流域厌氧-土壤净化床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生态补偿标准,通过额外成本、生态服务价值增量和环境成本测算方法,确定肥东县牌坊乡中心社区应用土壤净化床的生态补偿标准。结果表明,应用土壤净化床系统处理该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所需理论生态补偿量为123.24万元·hm-2·a-1,其中额外成本58.89万元·hm-2·a-1,生态服务价值增量68.11万元·hm-2·a-1,环境成本-3.76万元·hm-2·a-1。在土壤净化床运行过程中,农户可获得收益5.45万元·hm-2·a-1,无需得到额外补偿;水源涵养区政府自行承担额外成本投入的58.89万元·hm-2·a-1,下游地区政府需向水源涵养区政府补偿环境成本3.76万元·hm-2·a-1;土壤净化床工艺以47.78%额外成本补偿量在消纳废弃物上作出50.84%的补偿量贡献,同时对生态环境服务价值和环境改善作出贡献;根据生态补偿测算,尽管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投入的额外建设成本较高,但通过消纳废弃物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远远大于额外成本。在水源涵养区,特别是流域保护中,厌氧-土壤净化床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生态补偿标准能起到较好的生态示范作用,在水源涵养等生态敏感区需要地方政府给予相关政策支持,加强生态型农村污水处理系统的推广。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春玉米-冬油菜“一膜两用”高产栽培技术在渭北旱塬发展很快,经济效益显著。该模式较常规栽培增产玉米1 875 kg/hm2、油菜1 020 kg/hm2,节约地膜投入720元/hm2,增加经济收入8 833.5元/hm2。  相似文献   

4.
东北-黄淮海平原旱作农业区(旱作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估算旱作区主要作物秸秆养分和化肥替代潜力,可为该区域秸秆养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秸秆还田条件下化肥减施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15—2018年统计年鉴数据,对旱作区各市小麦、玉米和大豆3种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和利用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玉米和大豆累积播种面积占旱作区作物播种面积的81.49%;作物秸秆资源年均产量分别为9 432.24万t(小麦)、13 485.91万t(玉米)和732.94万t(大豆),占全国相应作物秸秆资源总量的70.96%、51.63%和42.34%。秸秆养分总量为678.60万t,包含167.75万t(N)、67.12万t(P2O5)和443.73万t(K2O),累计占该区域三大作物推荐施肥总量的53.75%。秸秆还田模式下,小麦、玉米和大豆秸秆当季替代化肥(N+P2O5+K2O)潜力分别为188.88、138.71和38.51 kg·hm-2。小麦主要种植区(黄淮海平原)小麦秸秆可实现N 16.15 ~ 30.11 kg·hm-2,P2O5 7.89 ~ 14.71 kg·hm-2,K2O 112.18 ~ 209.16 kg·hm-2的化肥替代;玉米主要种植区(东北平原)玉米秸秆可实现N 20.39 ~ 39.85 kg·hm-2,P2O5 10.39 ~ 20.31 kg·hm-2,K2O 66.60 ~ 130.18 kg·hm-2。可见旱作区秸秆还田替代化肥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5.
为改善广西省当地甘蔗种植中出现的过量施肥、氮磷钾配比不合理等问题,本文基于广西省蔗区土壤肥力状况,结合甘蔗养分需求规律,分别对广西省甘蔗中低产区和高产区的氮磷钾施肥量进行推荐,结果表明中低产区推荐氮素施用量200-220 kg/hm2,推荐磷肥施用量77-94 kg/hm2,推荐钾肥施用量249-281 kg/hm2,中微量元素肥推荐48-54 kg/hm2的CaO、36-40 kg/hm2的MgO、12-13 kg/hm2的B;高产区推荐氮素施用量220-260 kg/hm2,推荐磷肥施用量94-100 kg/hm2,推荐钾肥施用量281-314 kg/hm2,中微量元素肥推荐54-63 kg/hm2的CaO、40-47 kg/hm2的MgO、13-14 kg/hm2的B。按照甘蔗养分需-供匹配优化施肥方案,科学进行施肥管理,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肥料投入,减少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6.
2019-2021年连续3年在陕西省泾阳县试验示范基地选取不同类型夏玉米品种,研究了4种密度对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探索各品种在关中灌区最佳种植密度。结果表明:各品种同一年度间株高、穗位、倒伏率、倒折率和空秆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有增高趋势,穗行数、行粒数和穗粒数有降低趋势,在4.5万株/hm2和6.0万株/hm2密度条件下百粒重较大。关中灌区陕单650最佳种植密度为7.5~9.0万株/hm2,郑单958最佳种植密度为6.0~7.5万株/hm2,陕单609最佳种植密度为9.0万株/hm2,东单60最佳种植密度为6.0~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完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技术体系,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法,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施肥水平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6.75×104株·hm-2种植密度下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4.50×104株·hm-2密度处理。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玉米穗 行数和产量均以施纯氮180 kg·hm-2,施过磷酸钙144 kg·hm-2处理最高;玉米百粒重和 水分利用效率均以施纯氮210 kg·hm-2,施过磷酸钙168 kg·hm-2最高;6.75×104株·hm-2密度下施纯氮210 kg·hm-2,施过磷酸钙168 kg·hm-2处理互作效应显著,玉米百粒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其他处理。说明6.75×104株·hm-2密度下施纯氮210 kg·hm-2,施过磷酸钙168 kg·hm-2是当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生产中比较理想的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  相似文献   

8.
为从氮素平衡的角度研究河套灌区氮素潜在污染风险,本文以河套灌区主要种植作物玉米和向日葵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传统种植模式下玉米和向日葵收获期农田土壤无机氮残留现状,并从氮素平衡角度利用氮素盈余、氮素潜在损失对玉米和向日葵种植的环境污染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套灌区农田土壤残留无机氮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玉米田和向日葵田0~90 cm土壤无机氮(以N计)平均残留量分别为66.11 kg·hm-2和45.53 kg·hm-2。灌区中部的五原县玉米田土壤无机氮残留量最高,可达336.93 kg·hm-2,向日葵田以东部乌拉特前旗最高,残留量达273.66 kg·hm-2。玉米田和向日葵田平均氮素年输入总量分别为514.81 kg·hm-2和314.73 kg·hm-2,以化肥氮为主,占总氮素输入的85%以上。氮素输出主要是作物吸收带走,玉米和向日葵平均氮素年输出总量为362.10 kg·hm-2和209.65 kg·hm-2。过高的氮素输入导致玉米和向日葵年平均氮素盈余分别高达235.71 kg·hm-2和168.08 kg·hm-2,并伴随着每年169.60 kg·hm-2和122.55 kg·hm-2潜在损失的氮素。通过氮素平衡的综合分析得出,内蒙古河套灌区保持现有产量水平的玉米氮肥推荐用量约为280 kg·hm-2,向日葵为150 kg·hm-2,与目前河套灌区玉米和向日葵氮肥投入相比,分别节约198 kg·hm-2和128 kg·hm-2,同时该施用量也可以显著降低潜在损失的氮,降低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两种酸性滴灌配肥对无膜棉生长、生理功能及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F1配肥处理[“绿多利”牌酸性水溶配肥:尿素690kg/hm2、高磷肥(16-35-8+TE)510kg/hm2、高钾肥(8-20-25+TE)225kg/hm2]较F2配肥处理[“肥帝溉”牌酸性水溶配肥:尿素725.5kg/hm2,肥帝溉(10-38-10)382.5kg/hm2,农用硫酸钾(0-52-0)240kg/hm2]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方面有明显的提升,其中中19品种产量最高达到5 360.74kg/hm2,较F2配肥处理增产16.35%。F1处理平均产量5 063.42kg/hm2,较F2处理增加9.52%,增效3 250.43元/hm2。结论:F1配肥具有一定的增产增效作用,值得南疆无膜棉区推广施用。  相似文献   

10.
 旱地红壤在云南广泛分布,据云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统计,总面积为123.75万hm2,仅云南滇中-滇东高原面上面积就有37.31万hm2,是云南粮、烟、油的重点产区.  相似文献   

11.
紫色土夏玉米-冬小麦轮作农田的NO排放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紫色土养分循环长期定位研究平台,通过静态箱-气袋采气-化学发光氮氧化物分析仪观测了紫色土夏玉米-冬小麦轮作周期的NO周年排放特征。结果表明,施肥促发紫色土NO的峰值排放,玉米与小麦季的土壤NO排放峰值均出现在施肥后20 d内。常规夏玉米-冬小麦轮作条件下NO年累积排放通量为0.450 kg N·hm-2,其中玉米季的NO累积排放通量为0.200 kg N·hm-2,排放系数为0.13%,小麦季的NO累积排放通量为0.250 kg N·hm-2,排放系数为0.20%。玉米季的NO排放速率与土壤表层温度呈指数响应关系,小麦季与温度关系不明显。土壤湿度对于玉米季常规施肥条件下NO的排放有显著的响应关系。种植作物的土壤较裸地的NO排放通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2.
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防技术应用表明,遵义地区稻瘟病逐渐得到控制,叶瘟发生由1993年的7.36×104hm2,下降到1996年的3.51×104hm2,穗瘟发生也由当年的9.25×104hm2下降到1.31×104hm2,综防治理区稻谷平均667m2产量达577.82kg,比非综防区平均667m2增产81.1kg,共挽回因病虫危害造成的产量损失约7.64×107t,折款1069.8856万元,产出比1:3.5,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3.
安定区气候干旱,土壤肥力差,肥料利用率低。选择商品有机肥和腐熟农家肥与化学肥料配合施用,并对化学肥料减量施用。结果表明,在施用商品有机肥和腐熟农家肥时,如果化肥用量较常规用量减少25%,不会影响马铃薯的产量,施用商品有机肥量6000kg/km2+化肥减量25%处理的产量是42870 kg/hm2,较常规施化肥方式增产3960 kg/hm2,增产率10.18%;施用腐熟农家肥45000kg/km2+化肥减量25%处理的产量为41260 kg/hm2,较常规施化肥方式增产2350kg/hm2,增产率6.04%。如果化肥用量较常规用量减少35%,会影响马铃薯的产量,施用商品有机肥量6000kg km2+化肥减量35%处理的产量是39750 kg/hm2,较常规施化肥方式增产840kg/hm2,增产率2.16%;施用腐熟农家肥45000kg km2+化肥减量35%的产量为38120kg/hm2,较对照增产-790kg/hm2,增产率-2.03%。因此,在马铃薯的生产中,应注重对有机肥的施用,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4.
以安徽省休宁县2009年SPOT5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ArcGIS10.0为数据加工与分析平台,建立不同林地类型遥感影像解析标志,进行林地小班界矢量化数据采集,生成Shp.格式小班图形数据,与小班属性数据链接,形成休宁县林地小班图形与属性数据库,并对林地结构、林地保护等级、林地功能分区及林地保护利用方向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休宁县林地面积177028.44 hm2,其中,有林地154457.32 hm2,疏林地1062.07 hm2,灌木林地14116.48 hm2,未成林地5759.55 hm2,苗圃地33.39 hm2,无立木林地587.09 hm2,宜林地1012.23 hm2,其他林业辅助生产用地0.31 hm2,以有林地和灌木林地居多,共占林地面积的95.2%;林地保护等级共有4级,各等级林地面积由大到小依次是Ⅱ级>Ⅲ级>Ⅰ级>Ⅳ级;全县林地分为4个主体功能区,包括北部风景林与水源涵养林发展区,中部休闲风景林与经济林发展区,西南部商品林发展区和东南部商品林与公益林发展区。本研究为制定休宁县林地一张图、实现林地资源数字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谷子邯谷2号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邯谷2号为试材,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6个密度处理水平,分别为45万、60万、67.5万、75万、90万、105万株·hm-2,分析了邯谷2号的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结果表明,随着密度水平的增大,谷子的株高、生育期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茎粗、穗长、穗粗、植株干重、成穗率、单穗重、穗粒重、出谷率和千粒重均呈逐渐减小趋势,处理间差异显著。谷子产量随密度水平的增大呈先升高后降低,当密度为67.5万株·hm-2时,产量达最大值5 720.67 kg·hm-2。通过曲线估计得到的二次曲线方程y =-0.6915x+98.194x+2 194.014能够有效模拟邯谷2号的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当x=71,即谷子密度为71万株·hm-2时,邯谷2号可获得理论产量最大值为5 679.94 kg·hm-2,与实测适宜密度基本一致。因此,邯谷2号最佳种植密度范围为60万~9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6.
甘肃党参根腐病防治新技术栽培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9年,作者在研究了甘肃党参根腐病病原菌以及取得了良好防治效果的基础上,为了减少种植成本增加收入,进行了党参栽培密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对党参鲜单根重有着显著影响,鲜单根重随密度不断增加而减小,密度22.2万~55.6万株·hm-2之间差异不显著,且均与密度111.1万株·hm-2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密度对党参鲜产量有着显著影响,总体趋势为鲜产量随密度不断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密度 {55.6 }万株·hm-2鲜产量最高,鲜产量为8 944.55 kg·hm-2,且达极显著水平;不同密度之间党参根长、根粗、折干率差异不显著。甘肃党参根腐病防治新技术最佳栽培密度为55.6万 {株· }hm-2。  相似文献   

17.
以阜新地区为例,开展不同秸秆还田量对旱地土壤水肥和玉米生长与产量的影响研究。试验设计0 kg·hm-2,6 000 kg·hm-2,12 000 kg·hm-2,18 000 kg·hm-2、24 000 kg·hm-2共5个处理,3次重复,共15个小区,小区面积(4 m×15 m)为60 m2。研究结果表明,对照CK不施用秸秆处理,深耕加秸秆的方法,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除了对照之外,各个处理剂量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且呈先上升而后下降趋势。说明秸秆在土壤中始终处于水分的非饱和状态,并不是秸秆剂量越大越好。各个层次土壤容重与对照相比变化较明显,其中10~20 cm深处土壤容重变化最大,各个处理土壤容重表现出随秸秆还田量增加土壤容重降低值减少的趋势,下降幅度为12 000 kg·hm-2>6 000 kg·hm-2>18 000 kg·hm-2。秸秆还田处理,提高了植物的叶绿素含量,促进了植物的光合效率,以12 000 kg·h m-2处理较好。不同处理对玉米产量影响差异显著,达到了5%的显著水平,施入量在0~12 000 kg·hm-2之间,玉米产量呈上升趋势,超过18 000 kg·hm-2产量呈下降趋势,因此建议推广剂量为12 000 kg·hm-2。  相似文献   

18.
2016-2017年度华阴农场优质小麦品种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2017年度在陕西农垦集团华阴农场进行了五个优质小麦品种(郑麦366、新麦26、丰德存麦5号、隆平麦518、皖麦52)的生产示范对比试验。试验示范结果表明:丰德存麦5号的实收平均产量为8 421.78 kg·hm-2,按13%水分折后的平均产量为8 410.08 kg·hm-2,在参试的五个品种中,产量排名第一。该品种实打产量较当地农户种植该品种的平均产量(7 874.61 kg·hm-2)高出6.95%;同一年度,比当地种植小麦平均产量水平(7 274.64 kg·hm-2)增产15.77%;该品种分蘖力强、产量高、抗病性和抗倒伏性强,综合表现明显优于其它试验品种,值得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马铃薯淀粉加工汁水对土壤养分和苜蓿生长的影响,以紫花苜蓿为供试材料,设置5个灌溉处理,即CK:清水,T1:马铃薯淀粉加工汁水75 m3 · hm-2,T2:汁水150 m3 · hm-2,T3:汁水225 m3 · hm-2,T4:汁水300 m3 ·hm-2。结果表明:不同灌溉量的马铃薯淀粉加工汁水均对提高土壤养分和苜蓿生长有促进作用。与CK处理相比,汁水灌溉量为300m3 · hm-2时,提高土壤有机质22.25%、碱解氮46.90%、有效磷20.47%、速效钾10.01%,增加苜蓿鲜草产量160.29%、干草产量165.31%、叶绿素29.61%、粗蛋白6.97%;灌溉量为225 m3·hm-2时,苜蓿株高增长38.06%,相对饲喂价值增加36.54%;灌溉量为75m3·hm-2时,粗灰分降低3.25%,粗脂肪增加0.68%。利用主成分分析并综合土壤养分与植物性状发现,300 m3·hm-2为最优灌溉量。研究表明,马铃薯淀粉加工汁水能够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促进苜蓿生长,是一种可以有效利用的废弃物资源。  相似文献   

20.
通过华北小麦和玉米田已发表文献分析,明确不同施氮量、氮肥基追比及氮素调控措施对土壤N2O排放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氮水平下减少氮肥用量并调整基追比有助于减少土壤N2O排放;添加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对小麦和玉米产量的提高和土壤N2O的减排效果均较好。兼顾华北粮田N2O减排和作物产量,小麦季推荐合理施氮量167~174 kg·hm-2,基追比1∶1,添加DCD,土壤N2O总排放量为 0.31 kg·hm-2,籽粒产量6200 kg·hm-2以上;玉米季推荐合理施氮量177~181 kg·hm-2,基追比2∶3~1∶2,添加DCD,土壤N2O总排放量1.70 kg·hm-2,籽粒产量9000 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