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7 毫秒
1.
在实验室条件下,将不同比例的蚓粪施用于果园土和菜园土,研究蚓粪对玉米生长和土壤肥力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施用蚓粪能够显著增加玉米株高、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干质量、叶绿素SPAD值、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全氮和全钾含量;施入10%蚓粪时,2种土壤中的玉米株高均达到最高水平;果园土和菜园土中分别施入和蚓粪时玉米干物质质量最大施入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牛粪、蚓粪对关中塿土土壤肥力特性的影响,探索培肥塿土的有效方式。【方法】 在实验室条件下,将质量比例为 5%、10%、20% 和 25% 的牛粪、蚓粪施入塿土中,在室内物候箱内培养 60 d 后, 分别测定牛粪、蚓粪对塿土土壤肥力特性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相比,随着牛粪和蚓粪施用量的不断增加, 塿土中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和铵态氮含量均显著增加。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25% 牛粪有利于提高土 壤中有效磷、有机质、全氮和铵态氮含量,而 20% 蚓粪则有助于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铵态氮和有 效磷含量且处于各处理最高值。【结论】施入牛粪、蚓粪均能显著提升塿土的土壤肥力,尤其是 20% 蚓粪或 25% 牛粪。牛粪、蚓粪可作为高效的有机肥,应用于塿土培肥,对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加强农业 面源污染防治、改善生态环境及发展绿色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把灭菌蚯蚓粪和未灭菌蚯蚓粪施入水田作基肥,探究蚯蚓粪中微生物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把灭菌蚯蚓粪和未灭菌蚯蚓粪通过氮、磷含量换算替代30%化肥作为基肥,设置4个处理(灭菌蚯蚓粪30%替代化肥+70%化肥、未灭菌蚯蚓粪30%替代化肥+70%化肥、100%化肥、不施肥),分析灭菌蚯蚓粪替代30%化肥对水稻产量及根际、非根际土壤有机质、pH、有效磷、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影响。[结果]施用未灭菌蚯蚓粪替代30%化肥处理的水稻秸秆产量最大为(87.99±2.21) kg/hm2;施用蚯蚓粪替代部分化肥整体上可以改良酸性土壤的pH,施用化肥会加强酸性土壤的酸性,根际土的pH略低于非根际土;施用蚯蚓粪可以提高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其中根际土养分含量高于非根际土;蚯蚓粪+70%化肥增加有机质最多,根际土有机质含量比非根际土有机质含量多。[结论]施用蚯蚓粪替代30%可以提高水稻产量,提高根际土和非根际土的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改善土壤pH,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蚯蚓粪中的微生物对水稻生长和产量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玉米为试材,通过向土壤中添加不同比例蚓粪,探讨蚓粪添加对玉米茎基腐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蚓粪量的增加,玉米茎基腐病发病率逐渐减弱,当蚓粪用量大于30%时,发病率又逐渐加重。此外,施用蚓粪后,土壤中速效磷、有效磷、有机质、硝态氮含量有所提高,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为细菌>放线菌>真菌,施用蚓粪能抑制土壤真菌的繁殖,使放线菌与真菌比值增加,从而使微生物区系更合理,可预防或减轻土传病害的发生。放线菌可产生抗生素,对其他有害菌起到拮抗作用。本研究可为深入研究添加蚓粪可抑制玉米茎基腐病发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以玉米为试材,通过向土壤中添加不同比例的蚓粪,探讨蚓粪对玉米茎基腐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蚓粪量的增加,玉米茎基腐病发病率逐渐减弱,当蚓粪与土壤的体积比大于30%时,发病率逐渐加重。此外,施用蚓粪后,土壤中速效磷、有效磷、有机质、硝态氮含量有所提高,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细菌放线菌真菌,施用蚓粪能抑制土壤真菌的繁殖,使放线菌与真菌的比值增加,从而使微生物区系更合理,可预防或减轻土传病害的发生;放线菌可产生抗生素,对其他有害菌起到拮抗作用。本研究可为深入研究添加蚓粪抑制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不同比例蚓粪对旱地土壤微生物学特性以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试验室条件下,通过将不同比例的蚓粪(0、5%、10%和20%)施用于赤红壤旱地土壤,进行为期30d的玉米盆栽试验,研究蚓粪施用对各处理土壤的微生物学特征和酶活性的影响。蚓粪添加能够显著增加土壤溶解性碳、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提高土壤的微生物碳和氮的含量,同时降低微生物量碳氮比(P0.05)。5%的蚓粪处理显著促进了微生物呼吸速率和代谢熵,同时5%,10%和20%蚓粪处理均显著增加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脲酶、酸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P0.05)。随着土壤中蚓粪比例的增加,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显著增强(P0.05),其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脲酶、酸性和碱性磷酸酶分别与溶解性碳、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多元数据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与对照和5%的蚓粪处理相比,10%和20%蚓粪处理综合生物学特征差异显著(P0.05),但10%和20%蚓粪处理间差异不大(P0.05)。在实际农田管理中,蚓粪的施入量应控制在10%以内。将蚯蚓堆制技术引入禽畜粪便处理,生产无害、高品质的有机肥-蚓粪,其对可持续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生态循环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达到减肥及改善土壤性质的目的,选用环保型蚓粪有机肥进行研究.通过开展田间小区试验,设置8个处理,包括在2个减氮水平下(10%、15%),施用3种用量的蚓粪(3000、4500、6000 kg/hm2),在小麦季取样测定作物的性状及土壤理化性质,来探究在减氮条件下施用蚓粪对土壤性质及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对照相比,短期施用蚓粪对土壤的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及pH值的改善效果不大,但在减氮15%条件下施用蚓粪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且用量在4500 kg/hm2时,土壤的速效养分(碱解氮、速效磷钾)含量都处于较高水平,同时对土壤盐分积累的影响不大;施用蚓粪延长了小麦的光合作用,从而促进了地上部的生长;在减氮10%的条件下,施用蚓粪引起了小麦无效分蘖的增多导致后期有效穗数的降低,减氮量增大加上蚓粪中养分释放缓慢都引起了小麦产量的降低,而产量在减氮15%条件下蚓粪用量为4500 kg/hm2时降幅较小.综上,在减氮15%条件下施用4500 kg/hm2蚓粪,不仅对土壤的改良效果较好,还促进了小麦地上部的生长且对其产量影响不大,而蚓粪长期的改良效果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有待于今后大尺度系统地研究.  相似文献   

8.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施用量(0、30、60、90 g·kg~(-1))污泥蚓粪的沿海滩涂土壤对玉米生长及重金属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污泥蚓粪施用量的增加,玉米株高及生物量呈上升趋势;施用污泥蚓粪处理(30、60、90 g·kg~(-1))玉米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增加67.4%、68.5%、82.6%;施用污泥蚓粪处理显著增加滩涂土壤全量铜和锌;随污泥蚓粪用量的增加,酸溶态和可还原态等活性态镉、铜、铅、锌的比例均呈上升趋势,玉米植株各部位锌含量、茎叶部铜含量也呈上升趋势;施用污泥蚓粪对土壤及玉米植株各部位镉、铅含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新围垦滩涂土壤上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用量污泥蚓粪(0、25、50、125、250 t·hm~(-2))对新围垦滩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并以高粱为指示作物研究污泥蚓粪的培肥效果。结果表明:施用污泥蚓粪各处理(25、50、125、250 t·h m~(-2))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42.4%、43.3%、112.6%、317.6%,土壤EC分别比对照降低7.6%、25.9%、39.5%、47.6%。施用污泥蚓粪可改善滩涂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中大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并降低土壤容重。污泥蚓粪可提高滩涂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和速效磷含量;随污泥蚓粪用量的增加,高粱生物量、植株全氮、全磷含量显著增加。这一研究提示污泥蚓粪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滩涂土壤改良剂。  相似文献   

10.
不同种类蔬菜硝酸盐含量及其与土壤肥力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长沙市东湖村(菜园土壤母质为第四纪红土)和杉木村(菜园土壤母质为河流冲积物)两个露天蔬菜生产基地的6种86个春夏季蔬菜进行硝酸盐含量的测定并与对应的菜园土壤8个肥力指标间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菜园土上6种蔬菜硝酸盐的含量和其含量的变异系数均表现为叶菜类>瓜果茄豆类,且叶菜类蔬菜硝酸盐平均含量是瓜果茄豆类的3.3倍;6种蔬菜中,除苋菜外,其它如空心菜、青椒、红茄子等5种蔬菜硝酸盐含量是冲积菜园土>红菜园土.6种蔬菜中,其中叶菜类蔬菜硝酸盐达高度污染水平的平均占57%以上,达严重污染水平的占14%以上;其它类蔬菜硝酸盐达中度污染水平的平均低于50%.6种蔬菜硝酸盐含量与对应的土壤肥力指标之间均能够建立回归方程,其相关系数均达显著以上正相关.土壤硝态氮、速效磷和全钾含量是影响蔬菜硝酸盐含量的土壤肥力因素,其中土壤硝态氮含量又是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为改良滨海盐碱地土壤性状,保证作物良好生长发育,拟通过调控土壤的化学性状(添加腐植酸)、土壤的生物学性状(添加蚯蚓粪、蚯蚓蛋白菌肥)进行盐碱地的改良,采用盆栽试验方法,以玉米为试验材料,做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添加腐植酸、或蚯蚓粪、或菌肥3种物料相对于单施化学肥料都能不同程度地增加玉米幼苗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物量及对养分的吸收量,但降低了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添加腐植酸或蚯蚓粪2个处理的玉米地下部生物量都与单施化学肥料处理分别增加了24.2%和18.2%(P0.05);添加菌肥处理可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使碱化度和pH分别下降了9.5%和1.1%(P0.05);添加蚯蚓粪处理使土壤CEC含量增加了3.2%,且能降低土壤中全盐含量;添加腐植酸使有机质提高了4.3%,并降低pH(P0.05);添加菌肥或蚯蚓粪处理可显著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的含量(P0.05);添加腐植酸、或蚯蚓粪、或菌肥处理的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都低于单施化学肥料处理。因此,在滨海盐碱地上施用化学肥料添加腐植酸、或蚯蚓粪、或菌肥能够改善土壤的性状,促进作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玉米与龙葵间作模式对植物生长及Cd富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究最优的间作修复模式,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玉米和超富集植物龙葵为研究对象,设置单作玉米(CK1)、单作龙葵(CK2)、宽窄行玉米宽行间作单行龙葵(T1)、宽窄行玉米宽行间作双行交错龙葵(T2)、等行距单行玉米间作单行龙葵(T3)、等行距单行玉米间作双行交错龙葵(T4)、等4行距玉米间作等4行距龙葵(T5)7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模式下玉米和龙葵各器官生物量、土地当量比、Cd含量、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总Cd提取量、根际土壤pH和有效态Cd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5种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与CK1相比,T3间作模式玉米产量增加15.6%,T1、T4、T5间作模式玉米产量降幅小于10%,T2间作模式玉米产量减少16.8%;与CK2相比,5种间作模式龙葵单株总生物量没有显著变化。5种间作模式没有显著改变玉米和龙葵各部位的Cd含量,以及生物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但却显著提高了单位面积总Cd提取量,其中T4间作模式最高。除T5外,其他4种间作模式均显著降低了龙葵和玉米根际土壤pH,提高了龙葵根际土壤Cd有效态含量,却降低了玉米根际土壤Cd有效态含量。这表明玉米与龙葵表现为种间生长促进,T1、T3、T4、T5 4种间作模式不仅可以保障玉米稳产,而且能显著提高修复效率,实现边生产边修复的目的,其中T4间作模式最优。另外,沈阳地区龙葵种子在湖南表现出不适应性,建议选用当地龙葵进行间作修复。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油菜与鹰嘴豆、羽扇豆间作对土壤养分P、Fe、Zn的吸收利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通过盆栽试验,设置6个处理,包括对照(CK)、鹰嘴豆单作(CP)、羽扇豆单作(LU)、油菜单作(RA)、油菜与鹰嘴豆间作(RA/CP)、油菜与羽扇豆间作(RA/LU)。结果表明:油菜/鹰嘴豆间作的地上部生物量和P、Zn养分吸收总量均为最高,其生物量比油菜单作、鹰嘴豆单作均提高约74%,P吸收总量比油菜单作和鹰嘴豆单作显著提高76.5%和113.9%,地上部植株Fe、Zn吸收总量相比于单作最高提升比例分别达到270%和121%。油菜/鹰嘴豆、油菜/羽扇豆间作使油菜根际土有效P含量分别提升33.8%和50.4%,而对鹰嘴豆和羽扇豆的根际有效P提升强度并不明显。间作均不同程度促进两种作物根际土有机酸的含量,其中油菜/羽扇豆间作处理下的油菜作物根际土有机酸总量提升幅度最大,是单作作物的1.6倍。研究表明,油菜与鹰嘴豆、羽扇豆两种豆科作物间作均可以提高油菜植株生物量和植株对P、Fe、Zn养分的吸收,其中油菜与鹰嘴豆间作的养分吸收利用强度更佳。  相似文献   

14.
通过盆栽试验,模拟铅锌矿区镉铅污染的玉米秸秆还田,研究玉米秸秆的不同部分(根茬、茎秆、叶片和整株)还田对土壤速效养分、蚕豆生长、养分(N、P和K)、Cd含量、Pb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还田增加土壤的碱解N和速效K的含量,增幅分别为14%~58%和36%~134%,但对土壤速效P的含量影响不显著。玉米秸秆还田显著增加蚕豆地上部养分的含量,其中叶片还田使N、P和K含量分别增加28%、40%和102%,根茬还田使P含量增加42%,茎秆和整株还田使K含量增加61%和98%;但对蚕豆地下部养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仅叶片还田增加蚕豆地下部的P含量)。玉米秸秆还田导致蚕豆叶片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显著下降,对蚕豆株高和生物量的影响小,仅叶片还田增加蚕豆的株高、茎秆还田增加蚕豆地上部的生物量。污染玉米秸秆还田极显著增加蚕豆地上部的Cd和Pb、地下部的Cd含量,分别提高了56%~76%、50%~133%和204%~507%,叶片和整株还田的蚕豆地上部Pb和地下部Cd的含量增幅较大。综上可知,镉铅污染的玉米秸秆还田在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后茬作物矿质营养的同时,会增加后茬作物对Cd、Pb的吸收,降低叶片叶绿素含量,有一定的环境危害风险,且秸秆不同部位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以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套种草珊瑚杉木林和不套种草珊瑚杉木林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坡位套种与不套种草珊瑚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及草珊瑚生物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杉木林下套种草珊瑚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改良作用,套种草珊瑚后土壤含水率和土壤孔隙度分别提高了76.32%和62.41%,土壤密度降低了11.12%;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27.19%、14.78%、8.91%、23.11%、29.45%、11.33%,全钾质量分数降低了2.69%。2下坡位土壤含水率、密度和孔隙度分别比上坡位增加了17.41%、1.87%、4.29%;下坡位有机质、全磷、碱解氮和速效钾质量分数分别比上坡位增加了4.74%、4.43%、9.07%、6.80%,全氮、全钾和有效磷质量分数分别比上坡位降低了8.07%、0.17%、31.28%。3下坡位草珊瑚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大于上坡位,分别增加了27.48%、53.16%、35.39%。4土壤密度、碱解氮和速效钾质量分数与草珊瑚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全氮和有效磷质量分数与草珊瑚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6.
土壤水分动态对胡杨幼苗生长分配策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土壤水分对幼苗地上及地下部分生长及其分配策略是阐明自然生境中胡杨种子更新困难以及人工培育成活率低的重要途径。本文以2年生胡杨幼苗为研究材料,采用不同土壤水分处理试验,监测幼苗地上部分生长指标(地径、冠幅、株高、叶片数)以及地下部分生长指标(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单位平方米土壤总根长、总根体积),分析不同水分处理及水分梯度对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胡杨幼苗地上部分的生长,在连续给水处理时,25%含水量更有利于地上部分的生长;而断续给水处理时,最适土壤含水量为30%;胡杨幼苗地下部分生长在不同给水处理下存在显著差别,而25%的含水量要显著区别于其他水分梯度,更有利于根系的生长。一定程度的干旱胁迫后,断续给水比连续给水更有利于根系的生长,且水分梯度在20%~25%之间最有利于根系生物量的积累,地下生物量的积累大于地上生物量,这种地上与地下生长权衡作用有利于幼苗纵向生长的养分、水分获取。在根系构型方面,在土壤水分条件好的情况下则有利于幼苗根系的横向扩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肥料配比对甘薯产量的影响,为甘薯平衡施肥提供依据。[方法]以徐薯22为材料,以不施肥为对照,研究不同肥料配比对徐薯22地上部、地下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P、K是徐薯22增产的关键,NPK、PK和习惯施肥这3个有P、K搭配的处理徐薯22的鲜薯产量均出现一定幅度的增产,其中以PK处理徐薯22的鲜薯产量最高,增产16.03%;NPK处理徐薯22鲜薯产量增产次之,为7.04%;NP处理徐薯22的地上部出现旺长。[结论]在中等肥力土壤条件下,甘薯要高产,应注意磷钾肥的搭配,不施或少施氮肥。  相似文献   

18.
以高寒草甸藏嵩草沼泽草甸、小嵩草草甸和黑土滩裸地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全钾及速效钾质量分数,分析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养分变化规律,并与生物量进行相关性比较。结果表明,藏嵩草草甸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值最大,黑土滩值最小;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全磷相对稳定;地上、地下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土壤速效养分直接决定生物量的高低。  相似文献   

19.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潮土区甘薯碳氮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甘薯碳氮积累与分配是影响产量形成的关键因素。研究长期有机肥料添加条件下甘薯碳氮积累与分配的响应关系,为实现潮土区甘薯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40年潮土长期定位试验(徐州)为平台,选择不施肥(CK)、施氮磷钾肥(NPK)、施有机肥料(M)、有机肥料+氮磷钾肥处理(MNPK)处理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不同施肥措施下耕作层土壤性质、甘薯收获期的地上/地下部生物量以及各主要功能器官的碳氮含量,阐明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薯碳氮含量及其在各功能器官中的分配比例的影响,以及不同施肥措施下甘薯地上、地下部碳氮比(C/N)的变化,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解析甘薯碳氮分配与土壤性质的关系。【结果】长期有机肥配施氮磷钾化肥(MNPK),相较单施有机肥料(M)或化肥(NPK),甘薯块根生物量与干物质量显著提高(P<0.05)。同时土壤全氮、速效钾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通过对土壤性质与甘薯碳氮固持及碳氮比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甘薯各器官碳氮固持量与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而土壤有效磷(AP)含量并未与甘薯叶片碳氮含量表现出相关关系,但与块根氮固持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达0.839。甘薯叶片C/N与土壤E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叶柄与藤蔓C/N与土壤EC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甘薯地下块根C/N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通过对碳氮固持量在地上部、地下部的分配比例以及地上部、地下部的C/N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前两个轴共同解释了66.6%的变异,第一主成分轴贡献率为42.8%。CK与NPK处理在轴1上的排序较高,说明两者处理下土壤pH与EC值较高,且对于碳氮在甘薯地上部的分配以及地下部C/N的解释度较高。【结论】有机物料添加能够合理调配各器官C/N,提高碳氮在甘薯地下块根部分的分配比例,促进甘薯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高金权  张贞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222-15224,15230
[目的]探讨紫色土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程度.[方法]以果园、菜地和麦-玉-苕3种典型的种植模式为例,采取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了3种种植模式下土壤肥力的差异,并且进行土壤肥力评价.[结果]土壤有机质在同一种植方式上均表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的趋势,同一土层厚度上均表现出果园>麦-玉-苕>菜地的规律;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和氮、速效磷、有效钾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有效铜、锌、铁、锰含量均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以有效锌含量在不同种植模式之间变化幅度最大;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土壤肥力状况总体表现出果园>菜园>麦-玉-苕的规律.[结论]该研究可为培肥地力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