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荔枝蒂蛀虫对寄主植物提取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了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交配前后的雌雄虫对荔枝果肉、荔枝果皮的水蒸气提取物、荔枝嫩梢和龙眼嫩梢的正已烷提取物的触角电生理活性.结果表明,荔枝蒂蛀虫的触角电生理活性随提取物种类不同和该虫的交配前后的不同而差异显著,交配前的荔枝蒂蛀虫对各提取物的反应差异不显著,而交配后荔枝皮提取物对雌虫的活性最大;荔枝皮和嫩梢的提取物体积混合比不同,触角的电生理活性也不同,以荔枝皮和荔枝嫩梢的提取物按体积比4:2混合后活性最大;在不同时间段,触角电生理活性变化明显,在23时到凌晨1时之间呈现高峰期.  相似文献   

2.
荔枝蒂蛀虫羽化及交配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荔枝蒂蛀虫羽化规律及其交配行为。[方法]在室内观察荔枝蒂蛀虫的羽化规律、成虫交配行为。[结果]荔枝蒂蛀虫雌、雄茧蛹集中在进入暗期6h后的时间段内羽化,进入暗期2h为羽化高峰;荔枝蒂蛀虫茧蛹第6~9天为羽化高峰期,雌雄性比接近1:1。暗期8h后为荔枝蒂蛀虫的交配高峰期。荔枝蒂蛀虫雌蛾羽化当天不进行交配,2~8日龄雌蛾均可交配.2、3日龄雌蛾进入交配高峰期;1~15日龄雄蛾均可交配,2-5日龄雄蛾进入交配高峰期。[结论]该研究摸清了荔枝蒂蛀虫羽化规律及其交配行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对荔枝蛀蒂虫成虫有较好触杀作用的杀虫剂,为荔枝蛀蒂虫防治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2日龄荔枝蛀蒂虫成虫为对象,用13种杀虫剂以不同稀释倍数设37个处理,采用室内喷雾法进行不同处理对荔枝蛀蒂虫成虫触杀效果测定。【结果】60 g/L乙基多杀菌素SC 5000倍、5%多杀霉素SC 4000倍、480 g/L毒死蜱EC 4000倍、35%硫丹EC 4000倍、1.8%阿维菌素EC+480 g/L毒死蜱EC(1∶1)4000倍、10%联苯菊酯EC和20%甲氰菊酯EC 2000倍及4.5%高效氯氰菊酯EC 1000倍处理对荔枝蛀蒂虫成虫的24 h触杀死亡率均可达100.0%;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10%虫螨腈SC、20%氯虫苯甲酰胺SC和240 g/L氰氟虫腙SC等4种杀虫剂对荔枝蛀蒂虫成虫的防效则低于60.0%。【结论】60 g/L乙基多杀菌素SC、10%联苯菊酯EC、480 g/L毒死蜱EC及1.8%阿维菌素EC+480 g/L毒死蜱EC混配剂对荔枝蛀蒂虫成虫有较好的防效,可作为荔枝、龙眼产区防治荔枝蛀蒂虫成虫的首选药剂;10%联苯菊酯EC、20%甲氰菊酯EC和4.5%高效氯氰菊酯EC可作为备选药剂使用。  相似文献   

4.
香蕉果肉挥发物对桔小实蝇成虫的引诱作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利用Y-型嗅觉仪测试了桔小实蝇不同生理状态下(性成熟与性未成熟)两性成虫在不同时间内对不同剂量香蕉果肉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香蕉果肉挥发物对性成熟与性未成熟的两性成虫均能产生显著的引诱效果,并随着剂量的增加,引诱作用增强,当测试剂量超过0.10 g时香蕉果肉即能引起两性成虫的行为反应;同时,随着剂量的增加,成虫对香蕉果肉的反应时间缩短,当测试剂量为0.1 g时,性未成熟雌虫的反应在10 min时达到显著水平,而性成熟雌虫在30 min时达到显著水平;性未成熟雄虫的反应在5 min时达到显著水平,而性成熟在40 min时达到显著水平。当测试剂量为1 g以上时,不论性成熟与否,雌、雄虫的反应均在5 min内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
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切割潜蝇茧蜂的触角感器,并测定了触角对其寄主植物主要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EAG).结果表明:切割潜蝇茧蜂雌成虫触角有毛形感器、板状感器、腔锥形感器、蒲姆氏鬃等4种,雄虫除了有以上4种外,还有腔形感器;雄虫的腔锥形感器比雌虫多.切割潜蝇茧蜂交配前的雌雄虫对反-2-癸烯醛和香橙烯的EAG反应最强烈;交配后雌雄虫触角最高EAG反应值均由里那醇引发.雌虫的里那醇在交配前后差异显著,其余化合物差异不显著;雄虫的里那醇和α-法呢烯在交配前后差异显著,其余化合物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康敏  马艳粉  李正跃  余菊芬  肖春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14740-14742
[目的]探讨马铃薯薯块挥发物对马铃薯块茎蛾的引诱效果。[方法]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马铃薯块茎蛾成虫对自然贮存不同时间(0、15、30、45、60d)完整的和切开的马铃薯块茎挥发物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不论是新鲜的还是放置不同时间的完整马铃薯块茎释放出的气味对马铃薯块茎蛾雌、雄虫均无显著引诱效果。剖开的新鲜马铃薯块茎能显著引诱已交配雌蛾,但对处女雌蛾和雄蛾无显著引诱效果。室内自然放置15d以上的马铃薯块茎被切开后所产生的气味不能显著引诱雌、雄两性成虫。剖开的新鲜马铃薯块茎气味不能显著加强雌性信息素对雄虫的引诱效果。[结论]剖开的新鲜薯块挥发物对马铃薯块茎蛾雌虫有显著的产卵引诱效果。但对两性成虫的交配行为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应用逐日查蛹羽化进度法对荔枝蛀蒂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的发生期进行了预测预报,并分别评价了根据预测预报施药防治荔枝蛀蒂虫和非测报常规用药防治荔枝蛀蒂虫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根据预测预报,在荔枝蛀蒂虫成虫产卵高峰期施用浓度为6mL·L-1与3mL·L-1的0.3%印楝素乳油,可有效防治荔枝蛀蒂虫的为害,保果效果分别为95.75%和93.33%;喷施1.5mL·L-1与0.75mL·L-1的0.3%印楝素乳油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保果效果分别为87.88%和70.30%。在常规施药区中,施用20%氯虫苯甲酰胺0.5mL·L-1、10%高效氯氟氰菊酯1.0mL·L-1、0.3%印楝素1.0mL·L-1的保果效果分别为100%、91.69%和47.46%。可见,根据预测预报的结果,应用印楝防治荔枝蛀蒂虫效果远远高于无预测常规施用印楝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荔枝蛀蒂虫触角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荔枝蛀蒂虫雌雄虫触角上的显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荔枝蛀蒂虫雌虫和雄虫触角都分布有腔锥形感器、锥形感器和毛形感器3种感器,以毛形感器数量最多,雌雄虫触角感器在形状上没有明显差异。同时还描述了各种感器的形态特征和着生规律。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60)Co-γ200Gy辐照小菜蛾6日龄蛹,并通过蛹的羽化率及成虫的飞行能力、交配能力、生殖能力、寿命等一系列参数来验证遗传不育技术防治小菜蛾的可行性。【方法】用200Gy ~(60)Co-γ辐照50头小菜蛾6日龄蛹,然后将其与50头未辐照的对照组6日龄蛹置于温度(25±1)℃、相对湿度60%~70%、光照时间14~16h/d、光照强度1 000~4 000lx的条件下饲养,观察并记录蛹的羽化率、辐照雄虫的飞行能力、雄虫对雌虫性激素的感知能力、雄虫的交配能力及雌、雄成虫的寿命等参数。【结果】经200Gy ~(60)Co-γ辐照处理后,小菜蛾雄蛹的羽化率为60%,羽化后雄虫寿命为8.83d;雌蛹羽化率为52.67%,羽化后雌虫寿命为7.90d。与对照组相比,辐照雄虫的飞行能力、交配能力、对雌虫性信息素的感知能力均无显著差异。4个配对组合UM×UF、IM×UF、UM×IF、IM×IF(其中UF、UM和IF、IM分别表示未辐照和辐照处理的雌虫和雄虫)的当代成虫单雌产卵量分别为23.24,16.34,6.98,5.33粒,F_1代卵的孵化率分别为94.83%,75.93%,86.88%和64.15%,F1代化蛹率分别为82.52%,44.11%,21.83%和10.35%;与对照组相比,辐照组当代成虫和F1代单雌产卵量、F_1代卵的孵化率和F1、F_2代化蛹率均显著降低;辐照组F_1代雄虫与雌虫的性别比以组合IM×UF最大,且显著大于对照组。【结论】用最佳亚不育剂量200Gy ~(60)Co-γ辐照小菜蛾6日龄蛹,蛹的羽化率、羽化后成虫寿命及生殖力受辐照影响显著降低,辐照雄虫的飞行能力、交配能力及对雌虫性信息素的感知能力不受辐照影响,说明采用辐照不育技术防治小菜蛾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芒果挥发物对桔小实蝇成虫的引诱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Y型嗅觉仪测试了不同生理状态下(性成熟与性未成熟)桔小实蝇(Dacus dorsalis)两性成虫在不同时间内(5,10,15,20,30,40,50,60min)对不同剂量完整芒果(250g,500g,750g,1000g)、芒果果肉(0.01g,0.1g,1.0g,10g)挥发物的反应。结果显示,桔小实蝇两性成虫对完整芒果挥发物不产生反应。芒果果肉挥发物对桔小实蝇两性成虫均能产生显著的引诱效果。剂量反应结果表明,随着测试剂量的增加,芒果果肉挥发物对桔小实蝇成虫的引诱作用增强。时间反应结果显示,随着测试时间延长,实蝇成虫对芒果果肉挥发物的反应增强。从生理状态上看,性未成熟成虫比性成熟成虫对芒果果肉挥发物的反应更加敏感。从性别上看,雌虫比雄虫对芒果果肉挥发物的反应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11.
分析比较妃子笑荔枝果实不同组织挥发性物质各类及其含量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 谱-质谱联用(SPME/GC-MS)技术,对妃子笑荔枝果实不同组织(果皮、果肉、果核)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检 测。结果表明,妃子笑荔枝果实主要挥发性物质由烯类、醇类、醛类、酯类、酸类以及烷烃类化合物组成。在妃子笑荔 枝果皮、果肉和果皮中均含有苧烯、乙酸香茅酯、橙花醇、右旋大根香叶烯、琢-香柠檬烷、琢-姜黄烯、琢-姜烯和琢-金合 欢烯8 种化合物,但相对含量有差异。琢-姜烯在果皮中相对含量为20.22%,果肉5.31%,果核1.31%。  相似文献   

12.
用选择性嗅觉仪测定棉铃虫对植物气味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了一种选择性嗅觉仪 ,用这种嗅觉仪测定了棉铃虫成虫对萎蔫的枫杨叶、新鲜的棉花叶、棉花花蕾、玉米叶及玉米花丝气味的反应。结果表明 :萎蔫的枫杨叶的气味对棉铃虫处女雌蛾具有引诱作用 ,对雄蛾和已交配过的雌蛾无引诱作用 ;棉铃虫雌、雄蛾不受新鲜棉花气味的引诱 ;玉米叶的气味对棉铃虫成虫无引诱作用 ,但玉米花丝对棉铃虫处女雌蛾具有较强的引诱作用。讨论了生测方法在研究昆虫与植物气味关系中的作用以及萎蔫的枫杨叶气味引诱棉铃虫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无患子科植物荔枝和龙眼中白坚木皮醇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气-质联用(GCMS)和液-质联用(HPLC-ESI-MS)技术,在我国原产和主栽的无患子科(Sapindaceae)果树荔枝 Litchi chinensis 和龙眼 Dimocarpus longan中检测到丰富的白坚木皮醇,在‘黑叶’荔枝的叶片、树皮、果皮、果肉和种子中,其白坚木皮醇质量分数分别达到7.7、4.6、10.8、1.6和9.6 g·kg-1,‘储良’龙眼中其白坚木皮醇质量分数分别达到7.6、7.3、5.6、6.3和5.6 g·kg-1,同时比较了不同荔枝品种假种皮白坚木皮醇含量的差异,并探讨了利用荔枝和龙眼栽培和加工废弃物提取市场价值高的白坚木皮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丽草蛉对不同寄主植物和猎物的趋性行为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Y形嗅觉仪观测了丽草蛉对徂徕山常见寄主植物及寄主植物和蚜虫复合体的选择趋性行为。试验结果表明,赤松、板栗、麻栎、栾树和荆条在正常的生长状况下,不产生引诱丽草蛉的挥发性次生物质,而当赤松等这些寄主植物受到蚜虫危害后,释放出引诱丽草蛉虫的挥发性次生物质,丽草蛉对松树与松蚜、板栗与板栗大蚜、麻栎与栎大蚜、栾树和栾多态毛蚜和荆条与棉蚜混合体的选择率分别为50.0%、60.0%、58.3%、61.7%和68.3%。  相似文献   

15.
龙眼乳酸菌发酵工艺条件优化及其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龙眼乳酸菌发酵的优化工艺条件,明确乳酸菌发酵前后其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为龙眼功能性饮料的开发提供指导。【方法】采用梯度浓度驯化法将乳酸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1﹕1)依次接入到含60%、70%、80%、90%(质量分数)龙眼果浆和10%脱脂乳的混合物中进行驯化,分析驯化过程中龙眼果浆酸度和pH的变化;以总酸为指标,通过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优化乳酸菌发酵龙眼果浆的工艺条件,建立包括发酵时间、发酵温度、脱脂奶粉添加量和接种量的4因素回归模型;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分析龙眼果浆发酵前后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结果】(1)经过梯度浓度驯化后,得到了能在高浓度龙眼果浆中发酵的乳酸菌,经过12 h发酵,90%龙眼果浆的酸度由9.5 ºT升至104.4 ºT,pH由7.12降至4.44,其酸度显著高于60%和70%的龙眼果浆(P<0.05),而pH与60%、70%和80%龙眼果浆无显著差异(P>0.05)。(2)经回归模型并结合验证试验,确定乳酸菌发酵龙眼果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时间12 h、发酵温度45℃、脱脂奶粉添加量5%、接种量3%。在该条件下,龙眼果浆的酸度由发酵前的9.5 ºT升为105.1 ºT,与模型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1.2%,可用于实际生产中预测。(3)龙眼果浆经乳酸菌发酵后其挥发性风味物质发生了显著变化。共有53种挥发性物质被检测出,其中萜烯烃类15种、醇类6种、酯类18种、酮类7种、醛类3种、酸类2种以及其他类2种。与发酵前相比,龙眼果浆发酵后新产生了18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发酵后醇类、醛类、酯类、酮类和酸类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含量呈增加趋势,而萜烯烃类含量呈降低趋势。乳酸菌发酵龙眼果浆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为乙醇25.68 μg·g-1、4-(1-甲基乙基)-苯甲醇2.42 μg·g-1、乙醛1.95 μg·g-1、苯甲醛1.25 μg·g-1、乙酸乙酯2.19 μg·g-1、苯甲酸甲酯1.05 μg·g-1、水杨酸甲酯1.93 μg·g-1、3-羟基-2-丁酮1.085 μg·g-1、反式-罗勒烯97.81 μg·g-1、别罗勒烯1.923 μg·g-1、乙酸1.84 μg·g-1,其中苯甲醛和乙酸乙酯由发酵产生,乙醇、乙醛、别罗勒烯及乙酸经发酵后含量增加。【结论】乳酸菌发酵显著增加龙眼果浆的总酸及挥发性风味物质,通过优化控制发酵条件,可以开发风味独特的龙眼乳酸菌饮料新产品。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反季节四季蜜龙眼果实生长发育动态,为制定高产、优质四季蜜龙眼栽培管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跟踪测定反季节四季蜜龙眼发育期果实的纵径、大横径、小横径、单果重、果皮重、果肉重、种子重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指标,分别采用多项回归和求导方法建立四季蜜龙眼果实的生长发育数学模型和物质累积速度模型。【结果】反季节四季蜜龙眼果实生长发育需108 d,成熟阶段历时21 d。果径生长曲线前期上升较慢,中期上升较快;果肉重、果皮重、种子重和单果重在花后52 d开始快速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花后66~94 d快速增长,最高峰达25.1%。根据果实各指标数据建立的四季蜜龙眼果实生长发育数学模型,拟合出多项回归方程式,其中纵径、大横径、小横径、单果重及果肉重的拟合方程为二次方程,果皮重、种子重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拟合方程为三次方程,动态模型回归方程经F检验均达显著差异水平(P<0.05),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800,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物质累积速度模型显示,果实纵径、大横径和小横径及单果重和果肉重5个指标的累积速度模型为一次直线方程,果皮重、种子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累积速度模型为二次方程。【结论】四季蜜龙眼的生长发育动态及其数学模型可作为制定四季蜜龙眼高产、优质栽培管理措施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分别根据荔枝和龙眼的物候期,于采果后沿树冠滴水线开沟浇施250倍的绿洲植物花果营养液,并在花果期喷施3次500倍的绿洲植物花果营养液,可使植株生长健壮,叶片增厚,叶色浓绿、光泽度提高;并能不同程度提高龙眼和荔枝的座果数、单果重和单株产量.株产提高幅度因品种而异,本地种龙眼提高61%,赤壳龙眼提高46%;兰竹荔枝提高90%以上,而乌叶荔枝仅提高10%右左.绿洲植物营养液有利于提高果实品质,使果粒均匀发育,大小一致.龙眼果实品质测定的结果表明,Vc含量提高43%,还原糖、可溶性固形物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龙眼果皮中挥发性化学成分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和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法(GC-MS)对龙眼果皮中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从龙眼果皮中共检测、鉴定出25种成分,占总挥发性化学成分的99.21%,主要成分是酯类、甾醇类、萜类烷烃和酮类化合物。其中,羟基洋地黄毒苷元含量最高,占47.59%;其次是苍耳酯,占22.92%。  相似文献   

19.
In the phytophagous corn earworm, Helicoverpa (Heliothis) zea, females delay their reproductive behaviors until they find a suitable host on which to deposit their eggs. Perception of volatile chemical signals from corn silk triggers the production of sex pheromone followed by its release, which leads to mating. Several natural corn silk volatiles, including the plant hormone ethylene, induced pheromone production in H. zea females. Because H. zea larvae feed on the fruiting parts of a wide variety of hosts, ethylene,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fruit ripening, could act as a common cue.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对荔枝果皮中克隆的APX基因进行cDNA序列分析。[方法]采用RT-PCR和RACE技术从荔枝果皮中扩增克隆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利用NCBI的ORFFinder程序分析克隆基因的序列,然后将ORF转换成氨基酸序列,进行BLASTX和BLASTN分析,最后用dnasismax2.6pro软件将荔枝与胡瓜、加杨等8种植物进行APX氨基酸序列配比和进化树分析。[结果]该基因cDNA全长1118bp,含有645bp的ORF,编码214个氨基酸。它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胡瓜、加杨、龙眼、落花生、豌豆、芸苔、帕拉港橡胶树和紫花苜蓿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3%、89%、97%、78%、84%、75%、79%和85%。推测该蛋白的分子式为C1946H3249N645O827S142,相对分子质量为53466.5,等电点为5.16,理论推导半衰期大于10h。[结论]该基因的克隆与cDNA序列分析为采后荔枝果皮中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的基因工程操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