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几种常用粮食作物单产预测方法的利弊,选用成长曲线作为重庆市粮食作物单产预测模型,并利用历史资料,建立了各粮食作物单产水平预测公式,对各粮食作物在1990年、1995年、2000年的单产水平给出了定量的估计。  相似文献   

2.
论粮食作物的品质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30年来,我国粮食作物的产量提高了,品质下降了。粮食作物是人畜最重要的食物来源,但其有营养缺陷。粮食作物的品质育种可以提高其营养价值和经济效益,具有很大的实用意义。粮食作物的品质育种不仅重要,而且切实可行,是提高粮食品质的最经济有效的手段。目前我国粮食作物的品质育种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为此,提出加强我国粮食作物品质育种的九条意见。  相似文献   

3.
夏秋季是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病虫害多发重发季节。为贯彻落实《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夏秋季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切实做好夏秋季病虫害防控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病虫害危害损失,力争夏秋季粮食作物有个好收成。确保今年安徽省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玉米振兴计划目标实现,最近,省农委制定印发了《安徽省2010年夏秋季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18市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河南省2001-2010年的粮食生产数据,对河南省18个市的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4种主要粮食作物进行比较优势分析,测算出各市主要粮食作物相应的规模、效率和综合优势指数,明确了18市在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上的优劣状况,有利于进一步挖掘河南省粮食生产的潜力,提高粮食作物的综合生产力.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2000—2013年安徽省粮食作物单产及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利用拉格朗日插值方法估算气象灾害损失量;利用信息扩散理论评估了安徽省各地市粮食作物气象灾损风险。结果显示:1)气象灾害是安徽省粮食减产的主要因素,2003、2007、2012和2013年粮食作物气象灾损较为严重,年损失总量均在400万t以上;2)安徽省粮食作物气象灾害风险等级以低风险和小风险为主。低风险区主要位于安徽省中南部,小风险区域遍及中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6.
中国粮食作物秸秆焚烧释放碳量的估算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生物质燃烧对全球大气环境和气候系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根据1999-2008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谷草比,估算了主要粮食作物的秸秆产量,结合秸秆露天焚烧比例计算了中国1999-2008年主要粮食作物秸秆露天焚烧量,进一步依据相关排放因子得出CO和CO2的排放量及碳排放总量.结果发现,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年平均秸秆产量达到4.9×...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2018年水稻、玉米、大豆3种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所有农作物种植面积的87.99%,其中仅玉米就占了69.59%,经济作物所占比重较小.该文通过测算2014—2018年吉林省东、中、西各区域主要农作物的平均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分析玉米、水稻及大豆3种粮食作物在吉林省东、中、西部的比较优势差异,进而提出吉林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方向.  相似文献   

8.
<正>2009年北京市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总体为中等发生,发生程度接近2008年。根据病虫越冬基数,寄主因素,结合今冬气候特点和春季气侯预测综合分析,预计2010年全市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仍为中等  相似文献   

9.
玉米是云南禄劝县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16万亩,占全县大春粮食作物总面积的47.06%;年总产6457万千克,占全县粮食年总产量的58.38%.  相似文献   

10.
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增产潜力分析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目的】分析未来中国耕地数量和粮食增产潜力,为国家粮食安全决策提供参考。【方法】以1980/1996-2013年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系列数据为样本,应用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基于中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预测2020年全国耕地面积、耕地复种指数、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面积比、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并从“高产示范区单产水平”、“品种区试单产水平”、趋势单产等多视角分析未来全国粮食增产潜力。【结果】到2020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32×108 hm2,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面积占比为66﹕34,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12×108 hm2;从“高产示范区单产水平”看全国粮食总产有68.9%的增产潜力,从“品种区试单产水平”看全国粮食总产有35.5%的增产潜力,从趋势单产看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潜力为6.34×108-6.53×108 t,与2013年相比增产5.3%-8.5%。【结论】未来中国耕地面积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呈小幅减少之势,但在粮食作物单产不断提高的拉动下,未来中国粮食总生产能力继续呈上升之势。  相似文献   

11.
姜淼 《新农业》2013,(16):26-26
据了解,2013年辽宁省农作物播种面积将达6214.9万亩,比上年的6187.9万亩增加27万亩,增长0.4%。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在上年增加的基础上将持续增长。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预计为4849.1万亩,比上年增加23.1万亩,增长0.5%;在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安全线之上,  相似文献   

12.
大力推广粮食作物间套种,是实现粮食增产的重大科技措施之一,是确保粮食安全,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关键措施之一。阐述红河州2012-2015年实施粮食作物间套种技术取得的成效及采取的措施,旨在为今后粮食作物间套种技术的进一步实施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汾阳市位于吕梁山东麓、晋中盆地西沿,总耕地面积64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到80%以上。2002年,农作物总面积664287亩,其中粮食作物522505亩,总产94642吨,亩产181千克;2003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35700亩,其中粮食作物498900亩,总产95040吨,亩产190千克;2004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25154亩,其中粮食作物565377亩,总产152287吨,亩产269千克。  相似文献   

14.
选用1961—2018年南丰县统计局双季早、晚稻及粮食作物单产和南丰国家基本气象站气温、日照、降水等观测资料,结合南丰县气象局双季早、晚稻发育期观测等资料,使用Excel图表、线性气候倾向率、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气候变化对南丰县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18年,南丰县双季早、晚稻及粮食作物单产总体呈上升趋势,双季早、晚稻及粮食作物单产均随年际变化正相关极显著,将有利于南丰县粮食作物产量的稳定。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与南丰县双季早、晚稻及粮食作物单产正相关极显著的年平均最低气温、3—10月月极端最低气温平均等因子随年际变化升高,表明南丰县粮食作物生长期间的热量资源将更加丰富,气候变化有利于南丰县粮食作物增产。虽然年日照时数,尤其是6—9月日照时数随年际变化减少,较不利粮食作物生长,但与主要气象要素热量条件相比,有利条件远大于不利条件。年降水量和3—10月降水量随年际变化线性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小麦是世界种植面积最大、最普遍,提供热能和蛋白质最多的粮食作物。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86年统计,世界小麦总收获面积34.36亿亩,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6%左右;总产量为5121亿公斤,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25%以上。不论从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上看,小麦均居世界谷类作物的首位。近20年来,世界小麦产量增长将近1倍,年平  相似文献   

16.
文山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市,全年农作物种植以粮食作物为主。2011年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2.46万hm2,其中:水稻播种面积0.65万hm2,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26.6%。2011年水稻总育秧面积500.2hm2,其中旱育秧面积401hm2,占总育秧面积的80%。文山市的水稻旱育秧技术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试验、示范、推广后发展起来的,多年  相似文献   

17.
主要针对贵州省毕节市农业生产环境以及近4年来全市粮食作物生产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就未来全市粮食作物生产前景进行了预测,旨在为全市粮食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鄂尔多斯属北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年平均气温6.2℃,降水量348.3 mm,蒸发量为降水量的7.2倍;耕地面积635万亩,其中水浇地450万亩.2013年农作物种植面积585.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363万亩,玉米作为全市第一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90万亩,占粮食作物的79.9%.2008年开始实施国家和自治区粮食高产创建项目,多措并举、以点带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9.
李萍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249-13251
采用灰色关联动态分析方法对西藏1978—2005年粮食产量的8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粮食作物单产、乡村劳动力人数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是影响西藏粮食总产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虚拟水贸易是解决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工具。通过计算河北省主要粮食作物单位虚拟水含量,结合2000—2009年河北省主要粮食作物对外贸易量,估算出了10年间河北省主要粮食作物对外贸易中净进口虚拟水量,并比较了2009年河北省用水量和用水结构。结果表明,净进口虚拟水量是农业用水的重要补充,并间接的支持了其他产业的用水。最后从可持续角度构建了河北省虚拟水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