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8 毫秒
1.
人居环境的自然适宜性能够反映区域自然条件对人类聚居的影响,其研究成果已广泛服务于全国及省级尺度区域规划等领域,但在地区及市级尺度上的应用较少。以南阳市作为研究区,选取了反映区域自然条件的地形、生态、气候、水文四个因子,利用GIS及RS技术分别从单因子及多因子综合的不同角度定量化分析了南阳市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特征及其空间差异,并针对南阳市区域尺度的人居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地区人居环境自然条件以适宜性为主,整体上自然条件对人居环境的限制较少,一般适宜与高度适宜地域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68.08%;临界适宜与比较适宜地域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27.23%;不适宜区域面积最小,占区域总面积的4.69%。从单要素对区域人居环境的影响来看,南阳市典型的季风性大陆湿润半湿润气候特征对区域人居环境无明显限制性影响,地形条件及水文条件两个要素对本区域的人居环境影响较大。从多要素综合影响的分析结果来看,该地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从四周向中间逐渐升高的趋势,西北部大别山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较低,中部盆地区域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思想观兼论林业发展策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自然环境破坏、资源过度消耗和人类生活质量高要求等产生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包括3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二是发展要与自然相和谐一致;三是发展要有限度,不能超过地球可承受的能力,不能危及子孙后代的利益。可持续发展思想观是从全局角度来考察整个人类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环境等问题,坚持以生态可持续为基础、以环境可持续为准则、以资源可持续为核心、以经济可持续为条件、以社会可持续为目标,最终促使社会共同进步并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的思想。根据可持续发展思想观论述了林业发展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3.
地理环境的自然方面,包括未经人类作用的天然环境和经人类作用后变化的环境①。调查研究环境成分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是开展林业设计和造林的依据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自然条件,探讨与林业建设有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野生动物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野生动物家族中的鸟类,更是人类的忠实朋友和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5.
简论森林生态环境的经济效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森林既可向人类社会提供大量的物质产品 ,以保证社会的需求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又可向人类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 ,以改善人类的生存与生产条件 ,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 森林生态环境构成现代化生产力要素1.1 生产力概念的延伸传统的生产力定义是人们驯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现代生产力概念认为 ,人们不仅要驯服自然、改造自然 (人工自然 ) ,让自然为我所用 ,而且还要适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自然 ,还自然本来面目。生产力概念的延伸反映了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深化 ,即从人与自然的对抗到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然而 ,这其…  相似文献   

6.
基于自然伦理支点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类对自然的价值认识影响着人类对大自然采取行动的道义基础。重新寻找自然与环境的伦理支点,认清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在深刻的自我反思中建构城市生态体系,强调自然的伦理价值并以此为据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充分发挥可持续发展,真正为人类造福。    相似文献   

7.
森林是自然历史的产物。人类出现前,它的变迁取决于自然条件。但自有人类以后,人对自然的干预日益增大,他们通过毁林破坏(或毁灭)引起的生态性灾难又成为人类发展森林的动力。人类迫切希望恢复生态平衡的实践活动,除了要以现代生物学、林学成就作为科学依据外,还应借鉴森林变迁  相似文献   

8.
最近,围绕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对生态与环境的破坏和影响许多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些学者认为发展要以人为本,不必顾虑环境的改变,他们似乎有一种人定胜天的决心;另外一些学者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分子,所有的活动都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还有一些环保专家认为自然是不应被改变的,人类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改变自然的景象。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发现人类始终在与自然进行着生存的游戏,在这游戏的过程中,人类不断向前,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为本是人与自然关系中不需要争论的问题,任何一个人,任何时候,做出的对自然界…  相似文献   

9.
1.增加强生态意识英国著名生态学家戈德史密斯称当前的生态危机是“第三次世界大战”,如此下去,世界将失去供养人类生存的能力。没有清醒的生态意识,就会丧失文化进步。人类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将给人类提供优越的生存条件,违背自然、破坏生态,将使人类遭受无穷的灾难。历史告诉我们:社会经济总量的提高往往伴随着生态的恶化,但当社会发展以后,回过头来治理和巩固环境时,代价已经巨大。在新的历史时刻,生态建设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抓好建设重点生态建设是根据我国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  相似文献   

10.
森林是自然历史的产物.人类出现前,它的变迁取决于自然条件.但自有人类以后,人对自然的干预日益增大,他们通过毁林破坏(或毁灭)引起的生态性灾难又成为人类发展森林的动力.人类迫切希望恢复生态平衡的实践活动,除了要以现代生物学、林学成就作为科学依据外,还应借鉴森林变迁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森林是自然历史的产物。人类出现前,它的变迁取决于自然条件。但自有人类以后,人对自然的干预日益增大,他们通过毁林破坏(或毁灭)引起的生态性灾难又成为人类发展森林的动力。人类迫切希望恢复生态平衡的实践活动,除了要以现代生物学、林学成就作为科学依据外,还应借鉴森林变迁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环境是人类存在的依托。能量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依托与源泉之水准,虽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但起主导作用的是绿色植被。只有绿色植被能保护和滋润环境,并使之净化、美化,只有绿色植被能合成有机物,使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使人类赖以生存。因此,绿色植被复盖地表的程度,绿色植被转化太阳能的效率,不能不是人类关心的最基本问题,对它认识和发展的程度,也就成为社会文化、科学和经济水平重要的综合反应。当然,它也受到自然条件差异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探讨了可持续发展问题。文章认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等待——适应——索取以至掠夺3个阶段,造成当今人类环境恶化,资源危机。历史的教训、严峻的现实,使人类认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协调发展。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并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本质内涵作了探讨。文章最后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地系统优化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是思维方式更新的表征。“人类中心论”把人类整体的长远生存利益作为生态道德行为的终极目的和尺度;“自然中心主义”完全抛开人类生存利益的尺度,把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和美丽”作为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和人对自然的道德行为的终极尺度“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是马克思论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概念,代际均衡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观点之一,而发展的内涵界定是“发展=社会+人”,人和环境的协调统一是人类的终极关怀。实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注意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我省自然条件优越,好些地方适合栽种枣树,但枣树栽植一直比较少,发展速度缓慢。枣子既可鲜食,又是干果。既可作水果食用,维生素C特别丰富;又是高级滋补品,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每年我省都要从外省购进数量不少的红枣满足群众需要。但从外地运进路途遥远,运费昂贵,售价与糖价差不多,浪费人力财力,也影响消费者利益。今后,我省应组织群众,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在适合种植枣树的地方,发展红枣生产。  相似文献   

16.
植被恢复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植被恢复建设是指在被破坏的植被和恶化的生态环境基础上。通过保护现有植被、封山育林或营造人工林、灌、草植被达到逐步改善植被和环境的实践活动。植被恢复建设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主题,也是林业工作者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封山育林是投入少、见效好的一种植被建设方式,但存在着许多弱点,只能用于自然条件好的地方;与之相比。人工植树造林是见效快、收益大、应用广的一种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17.
生态环境是指生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依赖其生存的各种自然条件而形成的一个综合环境。新世纪伊始,全世界人口已达到60亿,地球上供人类生存的自然资源有限,已向人类亮出“黄牌”,提醒人类不能再无休止地去破坏自身生存的环境,不能再无限制地向大自然索取了,而应该大力去保护它、建设它。本文仅就西藏生态环境的管理问题,谈点个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指出了自然灾害伴随着人类的历史,近年来频发的灾难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反思。通过分析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可以看出自然灾害的频发趋势与人类环境价值观的偏离密切相关,控制自然、征服自然的价值观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哲学加剧了灾难的程度,只顾当前利益的实用主义行动直接引发了自然的报复。生态文明建设中要达到减灾防灾的目的,必须遵守尊重生命原则、生态共同体原则、环境正义原则等相关伦理规范与原则。  相似文献   

19.
“人造环境”妨碍儿童健康成长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人类创造了舒适的生活环境,然而也产生不少弊端。这些“人造环境”对儿童的健康影响尤大。如———饮食环境人类是自然产物,儿童的成长发育有赖于自然环境,故选择自然食物有益儿童健康。然而有的家长却一味追求人...  相似文献   

20.
(一)高校为什么要开展环境教育1环境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类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环境向人类社会提供自然资源和环境劳务的能力是无限的,所以可以随意地支配他,人类对自然、社会和后代无所谓责任,对人类的环境系统无所谓管理。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自然干预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和深化,环境破坏日益严重。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类终于认识到,人类只有依赖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的一是生态平等,即人类在追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时,应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