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指出国际肉牛育种的新趋势是向小型肉牛方向发展。提出了肉牛大、中、小型划分的国际标准;列举出小型牛品种培育的四个方式途径;从六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小型牛的优点或特点;最后根据我国肉牛业牛品种资源丰富,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的当地牛品种是培育中国小型专门化肉牛的良好基础的现状,结合国际肉牛育种的趋势,指出中国肉用牛品种的培育方向为以中小型为主,培育出我国自己的小型肉牛品种。  相似文献   

2.
关于皮埃蒙特肉牛引进及中国肉牛育种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历史上以役用为主并缺乏系统的肉用性能选育,致使中国黄牛产肉性能较低,至今中国还没有一个专门化肉牛品种。因为优越的产肉性能和与中国黄牛互补的体型,意大利皮埃蒙特肉牛被引进中国,对中国黄牛有了很大程度的遗传改进。然而要想增加中国肉牛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必须培育自己的专门化肉牛品种。意大利皮埃蒙特肉牛的培育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我们应立足于本国现有的遗传资源,借鉴这些宝贵的经验教训和先进的育种技术,建立专门的育种组织,健全品种登记制度,系统地培育中国专门化肉牛品种,促进中国养牛业的发展,为中国乃至全世界人们提供优质健康的牛肉。  相似文献   

3.
《中国牛业科学》2011,(3):66-66
中国是世界上牛品种最多的国家,“夏南牛”、“延黄牛”和“辽育白牛”三个品种的培育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当前的肉牛育种水平,尚难满足现代优质肉牛生产对品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60年来,中国陆续从国外引进了13个肉牛品种,由于引进种群的规模不大,加之引进的种牛在遗传基础上并不是国外的顶级种牛,从而导致中国不断地从国外引进种牛,而没有自己的制种、供种体系,或因种群过小选不出优秀种牛,中国的肉牛种公牛培育一直没有走出“引进-退化-再引进-再退化”的怪圈。  相似文献   

4.
由于青海历史上以乳用为主并缺乏系统的肉用性能选育,致使青海肉牛产肉性能较低,澳洲矮脚肉牛被引进青海,对青海肉牛有一定程度的遗传改进.通过四年的矮脚肉牛的饲养管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培育经验,结合先进的育种技术,建立育种组织,培养专业人员,健全品种登记制度,系统地培育和改进青海肉牛品种,促进青海养牛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优质健康的牛肉.  相似文献   

5.
《中国牛业科学》2012,38(2):56-56
我国拥有丰富的牛业品种资源,既有以中国五大黄牛为代表的地方品种,又有引进的国外优良品种,还包括已由我国培育成功的专门化肉牛品种,其中,我国地方品种具有生产高品质雪花纹沉积牛肉的潜质,是发展高档肉牛产业的宝贵资源。但由于我国肉牛业起步较晚,肉牛良繁体系尚不健全,生产及市场流通等相关标准仍不完善,从根本上制约了肉牛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雪花牛肉产业联盟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高档肉牛产业朝着自主化、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市场化的发展方向迈出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6.
夏南牛生产现状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南牛是我省培育的中国第一个肉牛品种,为我国利用地方优良品种资源培育肉牛新品种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对于推动畜禽良种的培育和开发,促进肉牛产业乃至整个现代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但是夏南牛生产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一是能繁母牛数量持续减少;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开放式育种,优秀基因的保存、利用、追踪难度大: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的肉牛育种问题   总被引:2,自引:10,他引:2  
中国是世界养牛大国,也是第三大牛肉生产国,然而还未有自己培训的专门化肉牛品种。肉牛育种问题十分迫切。中国的肉牛育种有良好的黄牛选育基础,特别是母牛基础较好。着重肉用性能选育、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是由役用黄牛培育专门化肉牛的基本技术路线。按肉用指数(BPI)衡量,目前较多黄牛品种还处于“役肉兼用”阶段,个别是黄牛品种(母牛)可达到“肉役兼用”水平。“本品种选育、适量导血”可能是培育我国特色专门化肉牛新品种的较快而稳妥的途径。育种核心目标可以包括保留黄牛若干特征性状,但关键指标是使其BPI达到一定水平;公牛5.6,母牛4.0,以参于国际竞争,并支撑我国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培育条件是选育肉牛新品种的极大限制因素,应大力加强。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迅速增长,肉牛产业生产需求也越来越大。截至2015年底,我国自主培育了4个优秀肉牛品种,为肉牛产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我国肉牛产业起步较晚,新品种虽然相比于原来的肉牛品种有进步,但仍然面临许多问题。本文就夏南牛、延黄牛、辽育白牛、云岭牛4个自主培育品种的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进行论述,并对肉牛产业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阐述了我国养牛业发展从役用向肉用的转变历程,并根据国情和现存国家级种公牛站(45个)中的牛群品种结构状况,提出了培育我国肉牛品种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甘肃陇东肉牛的培育状况及发展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是在调查甘肃省陇东地区肉牛目前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养殖品种,规模以及饲养方式和要解决较为突出的育种问题。根据目前我国和我省应立足于本地区现有限的遗传资源,借鉴这些宝贵的经验教训和先进的育种技术,肉牛培育的方向,着重探讨了陇东肉牛培育选育的标准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蒙古牛是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主要的地方品种,数量最大,适应性极强。但其生长发育、产肉性能都较差,与现代肉牛业的发展极不相符。因此对蒙古牛进行改良,培育适合草原生态环境,且生长发育快、产肉性能高的肉牛品种成为当前肉牛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笔者提出了蒙古牛改良措施和肉牛新品种选育规划,以期对内蒙古肉牛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2.
我国肉牛良种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肉牛存栏量和牛肉产量开始下滑、国外引种与国内品种退化交替出现、黄牛品种迅速被"污染"或消失、牛肉供不应求致使弑母杀青、牛肉注水与违规用药等现象屡见不鲜,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几十年来缺乏肉牛良种的支撑.本文从肉用种公牛的质和量、"以用促保"培育黄牛良种、轻视南方黄牛品种培育的损失和教训以及培育良种需要平衡的政策资源...  相似文献   

13.
中国肉牛业现状和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中国肉牛业的现状,分析了中国肉牛业生产中存在的3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中国肉牛业发展的5个对策,即继续开展肉牛改良,加快肉牛良种培育和扩繁;提高肉牛饲养管理水平,促进优质肉牛生产;提高牛肉产品质量;实现产业化生产;实施牛肉品牌战略。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畜牧兽医》2007,(12):125-126
历经20多年的精心培育,我国自主培育成功的第一个肉牛新品种夏南牛在河南省泌阳县诞生。2007年11月11日上午,夏南牛肉牛新品种新闻发布暨推广会议在驻马店天龙大酒店举行。新闻发布会上,宣读了国家农业部确认中国第一个肉牛品种夏南牛诞生的公告,颁发了夏南牛新品种证书。  相似文献   

15.
当前内蒙古自治区大幅度提高牛的商品率和经济效益,最好的发展方向是向肉用型品种转化。培育肉牛品种类群是提高自治区牛肉质量和个体产量的根本途径,育种方案提出育种方向、任务、指标、方法、步骤、措施和完成年限。用8年时间培育出有3000头基础母牛的肉牛品种类群。  相似文献   

16.
《饲料广角》2007,(22):11-12
历经20多年的精心培育,我国自主培育成功的第1个肉牛新品种夏南牛在驻马店市泌阳县诞生。它填补了我国没有自己肉牛品种的空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我国肉牛种质资源长期面临进口依赖性强、国内优质种牛缺失、肉牛育种企业利润低、管理效率低、区域联合育种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全面了解认识我国肉牛当前育种技术、扩繁培育技术、推广体系模式现状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肉牛遗传性状评定标准与关键技术,肉牛联合育种中的育繁推一体化模式,针对国内外肉牛育种、扩繁培育、推广模式中关键技术的现状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我国肉牛育种当前存在的现状与问题,并在信息化技术应用、引进肉牛品种的利用、本土肉牛的培育等方面提出建议,旨在有效推动我国肉牛“育种、扩繁、推广”一体化进程,加快本土肉牛品种培育,提升我国肉牛联合育种水平。  相似文献   

18.
当前内蒙古自治区大幅度提高牛的商品率和经济效益,最好的发展方向是向肉用型品种转化.培育肉牛品种类群是提高自治区牛肉质量和个体产量的根本途径,育种方案提出育种方向、任务、指标、方法、步骤、措施和完成年限.用8年时间培育出有3000头基础母牛的肉牛品种类群.  相似文献   

19.
我国养牛数量虽然居世界第一位,但至今为止还没有属于自己的专门化肉牛品种,生产牛肉主要依靠引进国外优良品种与本地牛杂交所生产的杂交牛。因此,培育我国自己的专门化肉牛品种,不但是我国肉牛生产再上新台阶的需要、推进肉牛产业化进程的需要,更是实现肉牛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动物保健》2001,(9):36-36
现代肉牛生产在世界已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中国肉牛业近年有长足发展。在引进世界上优质肉牛品种、规范饲养技术、兴建现代化的屠宰加工企业、向市场供应优质的肉牛产品等方面怍了大量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