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通过2014~2017年在赣北地区彭泽县芙蓉墩镇开展棉花机械化采收生产应用与实践,探讨赣北植棉区棉花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可行性。应用结果表明:赣北植棉区在目前的生产条件下实施棉花全程机械化生产是可行的,机采棉示范比传统植棉缩短生育期、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减少收花次数和用工、籽棉产量相当、经济效益提高;但机采棉的发展与推广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品种选择、种植制度、株行距配置、采棉机与地块的适应性、脱叶与催熟,栽培措施与调控等方面还需进一步优化与成熟,才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推广开来。  相似文献   

2.
通过征集在过去15年北疆棉区大面积主栽品种8份,在新疆玛纳斯试验站进行机采棉品种筛选试验,以筛选适宜北疆植棉区气候及栽培管理条件下的早熟、优质、高产的机采棉品种。结果表明:新陆早57号和新陆早62号均生育期适中、霜前花率高、株型较紧凑、第一果枝高度较高、产量水平较高、纤维品质优良,适宜作北疆植棉区的机采棉品种应用。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夏早3号在赣北彭泽植棉区的特征特性及机械直播采摘的适应性,通过2015~2016年在彭泽县芙蓉墩镇芙蓉村进行生产示范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杂交棉赣棉杂1号比较,夏早3号具有株矮、枝短、个体小、生育期短、集中结铃性好,病虫害发生少;产量与常规杂交棉品种(当地常规栽培)相当。适合赣北植棉区作油后或麦后直播一年两熟机采棉栽培,并提出了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回顾了安徽省植棉区尤其是安徽沿江植棉区的植棉历史及棉花产业现状,分析了当前安徽省沿江植棉区大力发展机采棉的动力与机遇。同时提出了安徽省沿江植棉区发展机采棉在品种、机械、气候、种植规模与耕作制度等方面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并从3个方面阐述了现阶段安徽省沿江植棉区发展机采棉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5.
新疆早熟植棉区机采棉和手摘棉纤维品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分析机采棉和手采棉的纤维品质,发现新疆早熟植棉区机采棉纤维长度较手摘棉差1mm,断裂比强度较手摘棉差1.08cN·tex-1,短纤维率高于手摘棉,棉花主体品级为3级,较手摘棉低1级。由此提出在新疆早熟植棉区应加强断裂比强度高、纤维长、马克隆值适中的机采棉品种选育,以提升新疆早熟植棉区机采棉纤维品质。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适宜新疆南疆植棉区无膜种植的机采棉品种和相关育种资源材料,2019―2020年在南疆植棉区对13个供试棉花品种(系)进行筛选比较试验。通过对农艺性状、皮棉产量、纤维品质、丰产性、稳产性及理想指数等的综合评价,筛选出适宜南疆植棉区无膜种植的机采棉品种2个——新陆早77号和新陆早51号,以及较优的相关育种材料2个——抗病早熟6号和冀丰1187,其中抗病早熟6号综合表现突出。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南疆实现无膜植棉和适用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和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共引进26个棉花品种(或品系)于2015年荆门(中国农谷)农业科学研究院团林基地试验田开展适于机采棉品种筛选的试验,使用适合机采棉的栽培管理措施,以期筛选出适宜长江流域栽培的优质高产的机采棉品种。综合产量和生育特性结果表明:生育期较短的中杂2021和中杂2022是适合麦后或者油后直播的一年两熟栽培机采棉材料,生育期较长的400837和华棉3109是适合一年一熟的机采棉材料。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麦后植棉的轻简化栽培新途径,在湖北省3个重点植棉地区进行麦后直播棉花全程机械化试验,研究了麦后机采棉生长发育及产量、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麦后直播"中915"可缩短生育期,增加果枝始节着生节位和高度,获得了较高子棉产量。与人工采摘相比,机械采摘的产量损失率在9.1%~11.1%,棉纤维长度和马克隆值受影响较小、杂质含量增幅较大。因小麦和棉花的收获产量增加、用工成本降低,麦后机采棉经济效益优于传统麦套棉。因此,筛选适宜机采的棉花品种,通过优化配套栽培技术,降低机械采收损失率、杂质含量,是实现粮棉双高产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9.
新疆棉区机械采棉应用及其发展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一团垦区是典型的植棉农场,在1997~1999年机采棉试验示范中,立足于传统栽培配置方式的机采棉示范、立足国产加工机械改造利用、多种类采棉机机型适应性筛选,进一步摸索机采棉完整配套的应用技术,充分体现机采棉技术推广应用带来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实践证明,大力推广机采棉技术是发展兵团棉花产业的必由之路.为此,一团垦区2000年制定了购置采棉机10台,全团60%的棉花面积实现机械采棉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0.
正棉花生育中后期正值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也是机采棉实现优质、高产的关键期,是棉花田间管理的重点期。在跟踪、借鉴国内外机采棉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根据新疆博州植棉区试验示范研究和生产实践验证结果,总结形成了适宜新疆博州植棉区的机采棉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1.
机采棉花的品种选择及配套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正机采棉技术是棉花生产技术的一次革新,它能明显降低劳动成本,提高植棉效率,促进棉花生产技术向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和标准化发展,加快实现棉花生产管理的精准化和轻简化,促使棉花种植效益和棉花品质的同步提升。近几年来,机采棉种植模式与机械化采收等技术发展很快,广大棉农应用机采棉技术的积极性日渐高涨,但是由于机采棉专用型品种还未培育出来,生产中机采的棉花品种多、乱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机采棉技术增产增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洞庭湖植棉区棉花种植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洞庭湖植棉区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总体思路和机采棉初步标准;总结了近年来洞庭湖植棉区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实践经验,对尚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州)植棉区属早熟棉区,选择种植早熟优质棉花品种中棉113,可实现棉花适期集中成熟,提升棉花品质一致性与植棉效益。结合中棉113在新疆博州的种植实践,总结形成中棉113在机采棉“宽早优”种植模式下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为中棉113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4.
向毓 《江西棉花》2013,(1):42-44
通过对赣北都昌棉区棉花早衰发生原因及特点的调查研究,提出了选择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精心田间管理等切实可行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以指导农民科学植棉,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赣北植棉区适宜棉豆套种的荷兰豆品种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引进5个荷兰豆品种进行棉田套作筛选试验,筛选出赣北植棉区棉花与荷兰豆套作效益最高的品种。结果表明:棉花套作荷兰豆,棉田经济效益显著增加。5个荷兰豆品种中,麻豌豆适合鲜嫩荚食用,其鲜嫩荚产量为9799.95 kg/hm~2,经济效益达112513.35元/hm~2;其余4个均适合作嫩籽粒食用,在鲜荚果产量中,以白花菜豌豆最高,但其经济效益较低,为32124.00元/hm~2;604菜豌豆和长青豆次之,分别为22369.95 kg/hm~2、15400.05 kg/hm~2,且口感好,较早熟,经济效益分别为82583.70元/hm~2、54550.20元/hm~2;甜脆豌豆籽粒粗糙,荚果产量低,经济效益特低,不适合赣北地区棉豆套种。因此,在赣北植棉区示范推广中,推选麻豌豆作为鲜嫩荚用荷兰豆,604菜豌豆与长青豆作为鲜嫩籽粒用荷兰豆栽种。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出适应当前农业形式发展的新型植棉模式,实现棉花生产技术效率转型升级。通过选用机械高密度直播和传统营养钵育苗移栽两种种植模式比较,进行大田对比示范试验。系统观察了两种栽培模式的棉花生长发育与产量构建情况。结果表明,机械直播棉比传统植棉具有省工、节本、增效的优势,可在赣北植棉区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棉花轻简化高效益栽培杂草的科学防除,通过在赣北植棉区开展油菜接茬板地或冬闲地精量直播种植模式杂草防除的实践。结果表明:比棉田常规除草防效高、持效期长,可节省用工数12个/hm2。同时介绍了赣北植棉区圩区洲地棉田杂草群落、板地直播棉田冬闲露地直播春棉杂草发生特点和油菜接茬直播棉田杂草发生特点,推荐了用于防治板地直播棉田杂草的几种常用化学除草剂品种,总结了通过实践得出的冬闲直播棉田除草和油菜接茬直播棉田除草的高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通过辣椒与棉花套作栽培,探索赣北植棉区高效种植模式。结果表明:辣椒与棉花套种光能和养分充分利用,提高了土地的综合利用率,经济效益比单种棉花明显提高,开发成"辣椒-棉花-冬莴笋"三熟套种制的经济效益更加显著、推广前景更广阔。该模式是赣北植棉区稳定棉花生产和巩固"菜篮子工程"、并节约土地的一种高效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为了筛选适合赣北彭泽县植棉区的一年两熟棉田高产出和高效益轻简栽培模式,通过棉花与马铃薯一年两熟轻简栽培模式和与传统的油棉两熟、麦棉两熟栽培模式效益比较。结果表明:模式1(薯棉两熟轻简高效栽培)比模式2(油棉两熟双育苗移栽)增收36798元/hm~2,模式1比模式3(麦棉两熟连作)增收37518元/hm~2,比传统的油棉和麦棉两熟纯收入增加一倍还多;机播棉果枝1~2节位成铃率高,占85.1%,比移栽棉高30%左右,成熟的一致性好,有利于机械化收摘。  相似文献   

20.
机采棉管理模式下缩节胺用量对安徽沿江棉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安徽省沿江植棉区机采棉管理模式下,研究了缩节胺用量在不同基因型棉花品种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短季棉品种缩节胺用量为90.0 ~135.0 g·hm-2、杂交种缩节胺用量为180.0 g·hm-2时均能塑造理想的机采棉群体结构,促进棉铃集中成铃、集中吐絮,提高棉花铃重、增加籽棉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