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明确前期获得的对致病疫霉有显著抑制和诱抗作用的拮抗菌中生防潜力更大的菌株,以对峙培养法、打孔法、离体组织切片法对菌株Sy11、M15和A5295抑制致病疫霉的部分性能和抑菌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在抑制致病疫霉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方面,Sy11和M15均显著优于A5295,在马铃薯块茎切片上预防晚疫病方面,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异;但Sy11在抑制致病疫霉孢子囊形成和游动孢子萌发方面则明显优于M15;Sy11的抑制率分别为68.9%和71.3%,M15的抑制率分别为56.7%和67.3%,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表明Sy11菌株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具有更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
张聪颖  蒋继志  梁娇  乔柳  黄杰 《作物杂志》2019,35(6):162-33
为明确马铃薯致病疫霉拮抗菌HT-6的生物学特性及抑菌潜力,通过对其在不同培养基上的菌落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检测及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的分类地位,并测试了不同温度、pH、紫外线以及传代对该菌株菌液抑制致病疫霉菌丝生长的影响。综合菌落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比对结果,确定细菌HT-6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该菌株菌液中抑制致病疫霉菌丝生长的物质经100℃处理60min、pH值6~8处理24h、30W紫外线照射8h、连续传代10次,抑菌率仍保持在80%以上。这些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HT-6及其产生的抑菌物质除不耐酸碱外,耐热、抗紫外线且适于长期保存,将其开发成预防马铃薯晚疫病的生防制剂具有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3.
SR13-2菌株是前期从种植莴苣的土壤中分离获得的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强烈抑制作用的拮抗细菌,为进一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以及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潜力,本试验依据其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 DNA序列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并测试了其菌液在离体马铃薯组织上的防病效果。结果显示该菌株属于深红沙雷氏菌(Serratia rubidaea),菌液在马铃薯块茎切片上对晚疫病的预防效果可达91.83%,治疗效果可达83.33%,显著优于甲霜灵锰锌以及其他几株拮抗细菌,在马铃薯离体叶片上也获得了相似的结果。这表明SR13-2菌株在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方面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4.
蒋继志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9):253-257
为明确前期筛选获得的放线菌MC-15菌株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作用,探讨了该菌株产生抑菌物质的最佳发酵时间、抑菌产物的稳定性、以及在马铃薯离体组织上和田间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实际效果。结果显示,种子液培养5d后再扩大培养10d所获得产物的抑菌率最高(95.2%);发酵产物经30W紫外灯垂直距离30cm照射10h后抑菌率仍保持在81.2%以上,100℃下处理60m后仍保持较高的抑菌活性(78.67%),pH6-8范围内抑菌率为92%,在室温(20-24℃)下贮藏60d后抑菌率仍达76%,连续传代10代后抑菌活性基本保持不变;人工接种马铃薯晚疫病菌后,该菌株发酵产物在马铃薯块茎切片和离体叶片上的相对保护率均达到90%以上,用该菌株发酵产物处理马铃薯种薯后,对种薯在出苗、幼苗生长、田间抗晚疫病以及经济产量方面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与对照相比,出苗早2-4d、株高平均高出3.1cm、分枝数多1.6个、叶片数多2.1个,病情指数在21以下,相对保护率达到74%以上,相对增产率达到30%以上。MC-15菌株在田间实际控制马铃薯晚疫病有较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前期筛选获得的放线菌MC-15菌株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作用,研究该菌株产生抑菌物质的最佳发酵时间、抑菌产物的稳定性、以及在马铃薯离体组织上和田间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实际效果。结果显示,种子液培养5天后再扩大培养10天所获得产物的抑菌率最高(95.2%);发酵产物经30W紫外灯垂直距离30cm照射10h后抑菌率仍保持在81.2%以上,100℃下处理60min后仍保持较高的抑菌活性(78.67%),pH6~8范围内抑菌率为92%,在室温(20~24℃)下贮藏60d后抑菌率仍达76%,连续传代10代后抑菌活性基本保持不变;人工接种马铃薯晚疫病菌后,该菌株发酵产物在马铃薯块茎切片和离体叶片上的相对保护率均达到90%以上,用该菌株发酵产物处理马铃薯种薯后,对种薯在出苗、幼苗生长、田间抗晚疫病以及经济产量方面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与对照相比,出苗早2~4天、株高平均高出3.1cm、分枝数多1.6个、叶片数多2.1个,病情指数在21以下,相对保护率达到74%以上,相对增产率达到30%以上。MC-15菌株在田间实际控制马铃薯晚疫病有较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6.
植物介导的RNA干扰引起马铃薯晚疫病菌基因的沉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晚疫病是最具毁灭性的马铃薯病害。为明确植物介导的RNAi沉默致病疫霉基因的有效性,本研究采用重叠延伸PCR技术克隆同时与晚疫病菌4个ces基因均同源的融合基因C1234,构建内含子连接的C1234反向重复序列植物表达载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晚疫病易感马铃薯品种大西洋,经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获得129个转基因株系。离体叶片接种病原菌后,有97个转基因株系发病速度明显慢于野生型,接种6 d后病斑大小和霉层厚度均明显小于对照,并且叶片感病部位没有出现失绿斑,而野生型产生了明显的失绿斑。实时定量RT-PCR分析发现,发病延缓的叶片上致病疫霉4个纤维素合酶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野生型。本研究表明,转基因植株中产生的以晚疫病菌ces基因为靶标的ds RNA能够沉默致病疫霉相应基因表达,延缓发病进程。  相似文献   

7.
<正>由致病疫霉菌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严重危害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在马铃薯晚疫病的化学防治过程中,几乎所有马铃薯主产区都有马铃薯晚疫病菌抗药性的报道。云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对云南省马铃薯主产区晚疫病菌抗药性进行了检测,以便明确云南省马铃薯产区晚疫病菌的抗药性情况。研究人员通过抑菌试验检测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银法利和大生M-45的抗性,测定了来自云南省5个马铃薯产区的53个菌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是世界性粮蔬作物。致病疫霉引起的晚疫病则是马铃薯育种所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因此,分离和利用马铃薯晚疫病抗性基因获得抗病新品种是马铃薯育种的重要目标。首先在连翘中发现的一类与木质素合成相关的Dirigent基因可能在植物抗病虫害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试验根据马铃薯的EST序列信息设计特异性引物,并通过RT-PCR和RACE技术获得了一条全长为729 bp的Dirigent基因cDNA序列,命名为StDIR1;该cDNA编码一个包含19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多肽;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多肽是一种Dirigent-like蛋白,属于DIR-b亚群,与陆地棉Di-rigent-like protein 1相似性高达76%,同一性为62%。利用半定量RT-PCR技术分析发现,致病疫霉、H2O2以及NO可以诱导该基因不同程度的上调表达。组织特异性分析表明,该基因在马铃薯根组织中表达量最高,而在茎、叶、花以及块茎组织中的表达量偏低。首次表明StDIR1基因与马铃薯对致病疫霉的侵染应答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正江西宜春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鉴定马铃薯致病疫霉,同时比较3株拮抗菌对马铃薯致病疫霉的抗菌效果,以期获得1株更具有生防潜力的拮抗细菌,并加以鉴定。用涂布分离法,得到3株拮抗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马铃薯致病疫霉和这3株拮抗菌。同时比较了这些拮抗菌对马铃薯致病疫霉游动孢子释放、休止孢萌发和孢子囊直接萌发的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明确引起马铃薯晚疫病的致病因子,通过克隆马铃薯晚疫病致病疫霉菌分泌蛋白中的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基因,构建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中诱导表达。本试验采用TA克隆法,提取来自云南马铃薯产区的致病疫霉菌XH05-5-4的总RNA,反转录cDNA,PCR扩增后将该基因片段连接到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并诱导表达。克隆获得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基因全长为1176 bp,包含1个最大的开放阅读框1077 bp,编码387个氨基酸。推测蛋白相对分子量41.671 kD,理论等电点4.88;经IPTG诱导和SDS-PAGE检测,所构建的原核表达载体表达的蛋白与预期蛋白相符合。生物活性测定表明:马铃薯叶片出现坏死,类似于晚疫病症状。利用TA克隆技术从致病疫霉菌XH05-5-4中克隆得到了1个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基因(登录号:KP938956命名:C1A-PH-SCH1),通过同源性比对发现C1A-PH-SCH1为木瓜蛋白酶亚家族基因,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并使其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表达,对生物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出现了类似于晚疫病症状的水渍坏死斑症状,推测C1A-PH-SCH1参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