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璐  陈灿  黄璜 《作物研究》2019,(5):500-502
"稻—鳖—鱼"复合种养模式具备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模式,能提高农民收入,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为人们提供绿色安全的食品.从稻田基础建设、"稻—鳖—鱼"复合种养技术、水稻种植技术等方面介绍"稻—鳖—鱼"复合种养技术要点,以供"稻—鳖—鱼"复合种养模式的推广.  相似文献   

2.
洞庭湖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及国家重要经济生态圈。洞庭湖平原稻田湿地特有的气候生态条件为水稻、鱼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种养条件。近年来,湖区稻田生态种养发展迅猛,尤以稻—小龙虾模式最为突出。湖区"稻渔"融合产业体系发展有利于推动种植业、渔业转方式调结构,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推进湖南农业提质增效;稻田生态种养也是粮食主产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举措,符合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大战略。开展洞庭湖"稻渔"融合产业体系高效生态农业的基础研究、技术研究以及搞好顶层设计,对洞庭湖区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
"虾稻共生"模式是近几年来在杭州市余杭区兴起的一种促养增粮模式。本文从环境条件、品种选择、渔稻育秧、渔稻栽种与管理、青虾养殖、虾病防治、青虾捕捞等方面对池塘虾稻生态种养结合技术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江西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特征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江西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状况,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从产业发展基本特征、生产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稻渔综合种养以稻虾(占比70.77%)、稻鱼(占比15.16%)、稻蛙(占比6.59%)、稻鳖(占比4.79%)为主要模式,94.26%的稻渔综合种养土地规模在1~50 hm2之间,81.44%的稻渔综合种养以农场或合作社为经营主体。与传统稻作相比,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综合收益平均增加5.30万元/hm2,化肥投入平均减少50.93%。15.27%的稻渔综合种养田为低产和冷浸田,有效提高了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社会效益显著。根据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存在的问题,结合问卷调查中农户的建议,提出了应在政策、技术和品牌推广方面给予支持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道县在粮、油作物高产创建实践中,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利用温、光、水、土资源,连续3年开展"稻—稻—油"三熟制模式生产,实现了粮、油双丰收。"稻—稻—油"三熟制生产存在生产季节偏紧、劳动力缺乏、秋冬干旱以及低温影响油菜冬发等障碍因素,可以通过科学选择早中熟品种、合理安排播插期、机械化生产、减灾避灾栽培等配套技术解决。  相似文献   

6.
免耕"稻—鳖—鱼"生态种养模式是一种稳产提效、生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复合种养生产模式,但目前在田间工程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上没有统一、合理的标准.从田块设计、田间日常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免耕"稻—鳖—鱼"生态种养模式的设施建设与维护对策.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辰溪县稻鱼综合种养投入产出情况的实地走访调查,分析了不同稻渔模式的综合效益.结果表明,"稻+鱼""稻+小龙虾"和"稻+鱼+鸭"模式经济效益最高,相对于单一水稻栽培,每公顷的利润均超过22500元,分别为33000、128100、38760元,且都具有良好的生态及社会效益.辰溪县稻鱼综合种养的进一步发展应以"稻+鱼""稻+小龙虾"和"稻+鱼+鸭"模式为主导,兼顾其他各种模式,进行产业化开发,以带动辰溪县的农业经济发展和山区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湖南稻渔生态种养产业现状,指出在稻渔生态种养过程中存在轻稻重渔、稻田工程不规范、养殖技术较滞后、种养面积欠规模、产业开发未形成等问题.提出了制定规范,推进稻渔生态种养的标准化;集中连片,推进稻渔生态种养的规模化;综合开发,推进稻渔生态种养的产业化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近年建阳市进行菌—瓜—稻模式试验示范,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介绍了菌—瓜—稻模式示范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稻渔共生是在传统水稻田中种植水稻的同时利用稻田湿地生态系统养殖水产品,实现水稻与水产品共作或轮作的新型农业模式。该模式利用水稻和水产品之间的互利共生作用,降低田间污染、减少病虫害、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转换效率。为了解析稻渔共生模式对水产品品质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促进稻渔综合种养的科学发展,本文综述了水产品的营养、肌肉品质和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进展,以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杂交水稻新组合禾两优676具有综合性状好、产量较高、抗稻瘟病、米质优等特点,适合作稻鱼共养的水稻品种.从稻田建设、"稻—鱼"复合种养技术、水稻种植技术等方面介绍了禾两优676"稻—鱼"复合种养模式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刘海清 《作物研究》2009,(Z1):135-136
在双季稻区发展"油—稻—稻"生产,是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提高耕地利用率,减少化肥、农药对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提出了湘潭市发展"油—稻—稻"生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稻渔综合种养(稻田养鱼)在我国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2012年以来发展极为迅速,为现代农业的绿色高效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本文概述了稻渔综合种养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成效,分析了当前稻渔综合种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稻渔综合种养需要深入研究的技术趋势,为稻渔综合种养的绿色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怀化地区是湖南省传统的稻渔生态种养模式特色产区,其武陵山区腹地野生田螺种群资源丰富。稻螺生态种养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模式,现已成为怀化各县的主要稻渔种养模式之一。调研怀化武陵山区稻螺综合种养现状,分析其综合效益,探讨该地区稻螺生态种养模式的技术要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旨在为湖南丘陵山区稻田综合种养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烟—稻—菇高产栽培轮作技术是清流县近年来推广的两高一优种植模式。从清流县生产实践的角度,就烟叶、优质稻、大球盖菇的高产栽培轮作技术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农业正面临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资源与环境约束加剧、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难度越来越大等问题,稻田综合种养是推动现代农业绿色高效生态发展的重要生产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在国家的助力下迅速发展,但目前综合种养技术相对粗放,各地区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尤其是在稻渔(禽)共生模式下水产(禽)动物的规格和放养密度方面缺乏相关的标准,这严重制约了稻田综合种养产业的提档升级与提质增效。本文阐述了目前稻田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现状,探讨了稻渔(禽)共生模式下不同水产(禽)动物放养密度对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今后稻渔(禽)共生的发展方向,为提高稻渔(禽)共生模式的综合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低产田改造工作 ,我们进行了春马铃薯—夏西瓜—秋四季豆栽培模式的示范与推广 ,取得可喜成效。春马铃薯、夏西瓜、秋四季豆每 6 6 7m2 分别实现产值 90 5 1元、 877 3元和 1119 1元 ,从而实现全年产值 2 90 1 5元。比普通麦 (油 )—稻—稻模式增值 2  相似文献   

18.
稻田养鱼是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的复合生产模式,不仅能提升稻田的产出附加值,还能产生一定的社会生态效益。总结了长汀县中稻—再生稻稻田养鱼模式下的水稻种植技术、鲤鱼养殖技术以及产生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稻—菜—菜多元高效种植模式由传统的稻麦两熟种植模式改造而来,变一年两熟为一年多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农业资源利用率得到显著提高,农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总结了稻—菜—菜多元高效种植模式中的几种主要种植模式及其关键技术、产量收益,以期为稻麦两熟地区发展高效农业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20.
菜—稻轮作是建瓯市低海拔地区近年来的主要栽培模式,具有提高粮食单产、经济效益,减轻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作用,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介绍了建瓯市菜—稻轮作生产模式与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