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言近三年来我省蚕区僵病猛增,局部地区已严重成灾,给生产带来极大的威胁.当前防僵消毒药剂以防病1号(敌蚕病)、402、漂白粉防僵粉为主,防病1号是广谱高效的蚕体蚕座消毒剂,由于成本高,大蚕期蚕农用药量不足,影响消毒效果,漂白粉需现配现用,易于失效;402是强挥发性药剂,小蚕浸网复盖,大蚕体喷消毒,往往因药效失散以  相似文献   

2.
<正> 安康是我省蚕茧主产区。由于现行养蚕技术和蚕病防治手段比较落后,各种蚕病广为流行。尤其僵病,严重危及秋蚕生产。几年来的定点调查结果表明:安康蚕区僵病流行受气候和地理影响十分明显。它的发生与当地的气温、降水、海拔高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整个蚕区内,不同危害程度在地理分布上呈区带状,而且很  相似文献   

3.
在蚕桑生产中,一般认为僵病不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往往引不起足够的重视。去年晚秋蚕我县遇到了较为严重的僵病危害,给晚秋蚕的生产造成了较大的损失。为此,在僵病发生后,我们对全县蚕区进行了调查,走访了养蚕农户,查阅了有关资料,就僵病大发生的原因及今后应采取的对策提出如下浅见。  相似文献   

4.
<正>僵病是生产中危害较重的蚕病之一,夏秋蚕期 发病尤其严重,有时甚至造成绝产。甲醛类消毒剂 一直是防僵的重点药物,但一般用于蚕前2%甲醛 石灰浆消毒、甲醛薰烟、甲醛草木灰防僵粉蚕座消毒 等方面。在山东蚕区,大棚养蚕已经占据主导地位, 防僵也出现了新的特点,使用2%甲醛溶液进行蚕 座体喷消毒效果如何呢?近几年的生产中,有些县 市的蚕农已经使用此法防僵,但对防治效果有一定 争论,为此作者2004年中秋蚕期作了如下试验进行 探讨。  相似文献   

5.
<正> 绿僵病是秋、晚秋蚕容易发生的病害,在低温多湿时尤为严重,一般以小蚕感染、三龄以后发病为多。生产上采用各种防僵粉来预防僵病,曾取得显著效果。但可否采用添食服药的途径,控制已经进入蚕体的僵菌的繁殖,使僵病得到治疗而减少损失,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蚕僵病又名硬化病,是由真菌寄生引起的蚕病。金坛市2007年秋蚕僵病发生严重,以白僵和绿僵为主,绿僵较往年明显增多,导致蚕茧产质量和养蚕经济效益明显下降。为此,我们进行了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7.
秋蚕期僵病发生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家蚕僵病是危害秋季养蚕生产的主要蚕病之一,不同种类的病僵菌寄生在蚕体引起不同的僵病,秋蚕期高温多湿发病率较高,对秋蚕生产造成损失常较大。一些蚕区发病率可达80%,损失在20%以上。因此,加强秋蚕期僵病防治对夺取秋季养蚕高产优质具有重要意义。1僵病发生原因分析僵病的传染途径是接触传染和创伤传染。僵菌孢子附着在幼虫体壁上,在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下,约经10小时吸湿膨胀,芽管通过所分泌酶的作用和  相似文献   

8.
白僵病是由真菌寄生所引起的蚕病,虫、蛹、蛾期都会发生,尸体发硬,故又名硬化病,是大田生产上威胁性较大的一种蚕病。据南海县志所载:通常之蚕病,一病僵,二病肿,三病头黑,四病肚白,五病口软,六病头大尾尖。可见此病不但久已有之,1950~1953年春夏期此病仍发生严重;但到1954年我县已基本上扑灭了白僵病。近两、  相似文献   

9.
<正>白僵病是家蚕真菌性病害之一,是由白僵菌经皮肤侵入蚕体而引起发病的.传染途径为接触传染.蚕死后,先软后硬,全身被白色分生孢子覆盖,称为白僵蚕.白僵菌喜湿怕干,多湿地方,多雨季节,蚕就容易被传染发生白僵病.1995年晚秋蚕期,裴圩乡白顶、水银和单庄等村白僵病大流行.据调查这几个村共养蚕2450张,发生白僵病1911张,发病率高达78%.不但蚕农的经济损失大,而且影响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相似文献   

10.
家蚕真菌病的发病规律和综合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蚕真菌病是由真菌寄生而引起的蚕病,蚕发病死后尸体会出现僵化现象,很难腐败,因此,真菌病又叫硬化病或僵病。由于被寄生菌类的不同,蚕尸体上会长出不同颜色的分生孢子,致使硬化的尸体上形成不同颜色的粉被,通常以僵化尸体的颜色来命名,有白僵病、绿僵病、黄僵病、灰僵病、赤僵病等。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白僵病、曲霉病和绿僵病。  相似文献   

11.
夏德梅 《广西蚕业》2006,43(1):22-24
调查和分析了2005年江苏省射阳县晚秋蚕僵病大暴发的原因,是因为当地桑园野外昆虫发生严重、气候异常、养蚕设施简陋,大小蚕同室混养、消毒防病意识淡薄、小蚕期饲养管理粗放等原因,造成当地养蚕生产僵病的暴发,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养蚕布局的的不断调整,秋蚕饲养量加大,养蚕物件不配套,秋蚕重叠饲养,大、小蚕套养,蚕室、蚕具、簇具套用,导致了蚕病的多发,尤其是僵病。(秋季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适宜僵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针对2017年春季那坡县出现部分小蚕发育延迟、眠起不齐、弱小蚕和病蚕较多等共育欠佳的现象,进行调查分析和模拟试验。结果显示,因春期早晚温度较低,自然温度共育的或均出现小蚕发育延长、眠起不齐等现象;温度在24~28℃的,发育正常,眠起整齐。湿度为85%~95%共育点,发蚕到大蚕养殖户饲养至3~4龄时,部分农户的蚕开始发生僵病,发病率较高,个别严重的甚至无蚕上蔟;而湿度控制在70%~80%共育点,大蚕期僵病发病率明显降低,发病时间也延迟到5龄中后期。针对共育调查和模拟试验结果,分析了小蚕共育欠佳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为百色乃至全区其他蚕区春期小蚕共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我县在秋蚕期和晚秋蚕期,常常遭遇连绵阴雨天气或较强降雨,空气湿度大,为僵病的发生、蔓延创造了有利的气候条件。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桑螟、桑尺蠖、野蚕等野外昆虫危害桑树的高峰期,这些害虫在感染僵病后可通过其污染的桑叶,传染给家蚕,导致家蚕发生僵病。我县家蚕发生的僵病有白僵病、赤僵病、黄僵病、绿僵病等几种,以白僵病为主,约占全部僵病的95%左右。白僵病发生将造成蚕量减产,最终影响蚕农收入,所以应搞好白僵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5.
1980—1983年,浙江省的主要蚕区发生严重僵病。在流行地区,发现两种在我国未见文字报道过的家蚕病原真菌:一是玫烟色拟青霉;一是蜡蚧头孢霉。它们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2—26℃,相对湿度85%以上。通过试验测定,这两种病原真菌对二龄起蚕的LC_(?)分别是5.07x10~6/ml和2.55×10~6/ml。传染途径都是以分生孢子接触传染。被感染的蚕和蛹体表面呈现出明显病斑,尸体僵化,气生菌丝细密,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根据尸体气生菌丝与分生孢子的色泽,分别暂称为家蚕玫烟僵病和家蚕绢白僵病。在防治上,同于其它家蚕真菌病。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苏北蚕区晚秋蚕的白僵病发生情况比较严重,我们根据白僵病发病规律,采取了养蚕前消毒彻底,蚕期中通风排湿、熏烟防僵,蚕期后全面彻底消毒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正> 家蚕黑僵病在文献上早有记述,但迄今尚未看到有关这一蚕病在国内为害的报道。1981年春蚕期,我们在陕南蚕区进行蚕病普查时发现此病,并作了若干调查和实验室的观察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后。  相似文献   

18.
浦月霞 《广西蚕业》2005,42(2):20-22
白僵病是广西蚕区经常发生的蚕病,给蚕桑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本从多方面分析了白僵病发生的原因,并阐述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1997年夏秋期间,化州市那务镇蚕桑生产发生较严重的真菌病。7月上旬,不少蚕户发生白僵病,不论是大蚕户还是小蚕共育专业户,各龄均有发生,尤其在迟眠蚕中。据笔者现场考察,主要为黄僵病(与白僵菌同属同种,只是血清型不同,病程则比白僵病长),其特点是蚕死后尸体由软变硬,呈粉红色,经1—2天长出白色茸  相似文献   

20.
金坛市秋蚕白僵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年秋季,金坛地区的蚕农遭遇了白僵病的严重爆发,从蚕儿二眠时,就发现蚕座中有蚕僵在蚕座中,蚕技员经综合分析后认为,是由于桑叶上野外昆虫尸体上带有白僵病病菌发生交叉传染,从而导致全市白僵病的大面积爆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