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1986年、1995年、2005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和2015年的Landsat 8 OLI数据,利用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分形理论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滇西北地区30 a来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6—201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均是林地占绝对优势,其比例均在64%以上,城乡工矿用地面积最小,面积比例均不足1%,水域除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均呈上升趋势,城乡工矿用地变化最大;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主要存在于林地—草地—耕地三者之间,2005—2015年间,三者间转换面积达到最大;各土地利用类型分形特征表现为林地、草地、城乡居住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斑块形状趋于稳定,而耕地和水域趋于活跃状态;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复杂,景观总体破碎化加剧,连通度增强。  相似文献   

2.
县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以河南省新郑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河南省新郑市2000~2005年土地利用详查数据和变更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该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新郑市土地利用类型在2000~2005年变化幅度较大,年均变化率达0.75%,总体上呈现耕地、林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和园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大的趋势,5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大的是园地,新郑市土地利用处在发展期。最后,提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成都郊区农业乡镇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定量分析成都郊区农业乡镇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意义重大。 【方法】文章选择以农业为主导的乡镇,建立浅丘、平坝不同地形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样区各 2 个,通过 2013 年和 2018 年分辨率优于 1 m 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获取土地利用类型信息,计 算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分析该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2013—2018 年该地 区农业用地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园地、设施大棚和坑塘水面等占比上升,耕地和林地占比下 降。(2)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为耕地转出与园地转入,其中耕地主要转为园地、设施大棚和 建设用地,分别占转出面积的 64.1%、15.3% 和 12.5%;园地主要来源于耕地和林地,分别占 转入面积的 83.2% 和 11.5%。(3)浅丘、平坝不同地形农区发展的主导产业不同,显著影响农 业土地利用类型转化,浅丘区以耕地和林地转为园地为主,平坝区以耕地转为设施大棚和果 园为主。【结论】成都郊区农业乡镇的农业产业类型、规模化趋势改变了该地区农业土地利 用格局、提高了土地集约化水平,研究结果可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杨凌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在对该区2003年和2007年QuickBird遥感影像解译分类的基础上,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强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对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就土地利用动态度而言,其他类土地的变化幅度最大,以年变化率约50%的速度增加;从变化强度的绝对值来看,耕地的变化强度最大,耕地面积逐年减少,4 a间减少了约11%;2003—2007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值小于零,说明该区的土地利用处于衰退期。影响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子主要是人口因素、经济增长和政策变动。  相似文献   

5.
基于"3S"的云南省石屏县土地利用动态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土地利用电子数据和SPOT-5卫星遥感数据,在3S技术的综合应用基础上对石屏县1992、2005年两个时期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①1992年至2005年,研究区园地变化速度较快,动态度达到了20.23%。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18865.48 hm2,耕地、林地面积分别增加了7143.22和6057.07 hm2。但由于未利用土地、耕地、林地在研究初期面总量较大,动态度较小。②在研究时段内,该区土地利用动态转化过程中以耕地、林地、未利用土地三者之间的转化、耕地、林地、未利用土地转化为园地,耕地、林地转化为居民用地及工矿等11种转化为主。③该区土地利用综合指数1992年为193.19,2005年为204.49,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但与全国土地利用综合指数220相比有一定的差距。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地方政府政策导向以及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展等是影响研究区耕地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以黄冈市为研究区域,利用RS和GIS技术对Landsa5 TM影像进行处理。采用监督分类方法提取了黄冈市2001年和2009年两期土地利用信息,生成土地利用类型转置矩阵,应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对黄冈市土地利用的未来时空变化的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9年间黄冈市耕地、建设用地和其他类型一直处于增长趋势,耕地和建设用地增幅较大,其他类型增幅较小;林地、裸地和水体面积处于下降趋势,其中林地下降最快,其次是裸地,而水体下降较小。黄冈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总变化面积大小为:其他类型耕地建设用地裸地林地水体沙洲,沙洲、耕地和林地的变化速度快,其他3种类型的变化速度相对较慢;沙洲、裸地和水体的年变化率较大,其中沙洲最大。  相似文献   

7.
基于RS和GIS的大运河沿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京杭大运河沧州到天津地区1987、1993、2000年的Landsat TM/ETM影像数据,利用RS和GIS信息获取技术、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区域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明确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类型和方向,并初步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结果显示,该流域土地利用以耕地和园地林地为主,1987~2000年耕地和园地林地减少,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耕地与园地林地的相互转化及农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是研究区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以新疆乌苏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新疆乌苏市为例,对该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乌苏市1996~2006年间,土地利用数量变化较快.其中,耕地年变化率为6.31;,城镇及工矿用地年变化率为4.08 ;,林地年变化率为2.88;,交通用地年变化率为21.14;,园地面积年变化率为-8.03;,未利用土地年变化率为-3.29;,牧草地年变化率为1.05;.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园地、水利设施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占比分别减少了0.01;、0.24 ;和11.02;,其它用地类型占比均有增加.林地和牧草地占比增长较大,分别为2.83 ;和4.79 ;.对各项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对社会经济和自然驱动力的11个指标综合分析和对比,确定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阐明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提出了该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总体发展模式和分区调控方向与措施.  相似文献   

9.
根据研究目的,将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耕地、园地等7种类型,利用转移矩阵分析2001~2007年各类用地转换特征及其经济效益,采用空间叠加法分析2005、2008年2个时段城区与重点镇用地类型转换的趋同性。结果表明,7年间新泰市林地面积增加最多,生态用地得到有效保护;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最多,后备资源开发成效显著;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等指标表明新泰市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2005~2008年城区与重点镇用地类型转换具有趋同性,转入最多是林地,转出最多是耕地;经济效益分析表明各类用地之间转换促进了内部用地结构优化,有利于用地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0.
采用RS和GIS技术,以红壤丘陵典型案例区东江源为例,利用遥感影像解译,运用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及状态指数等模型,研究了1986~2005年东江源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揭示红壤丘陵区2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基本稳定,土地利用发展平缓,总体相比而言,1995~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大于1986~1995年的变化幅度;就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模式来讲,研究区的林地转为耕地分布最为广泛;状态指数结果表明未来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呈现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其余地类面积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以江苏省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依据,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单一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4项指标,对研究区域1996~2007年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7年江苏省林地、园地、交通用地、居民点和工矿用地5类土地面积不断增加,而耕地、水域和牧草地的面积则减少。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 H )的演变规律为1996~2002年为缓慢增长期, H值稳定增长;2002~2007年为快速上升期, H值增幅较大。土地利用结构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其中园地的空间差异性最大,牧草地次之,交通用地的空间差异性最小。  相似文献   

12.
宋成舜  翟文侠  汤进华  杨旺舟  董捷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2498-2500,2502
利用1983~2003年土地统计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选取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相关模型,对湖南南县2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水域占主导地位,土地利用率和垦殖率高。②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耕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林地和未利用地所占比例有所减小,园地、交通用地、水域所占比例有所增加。③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年均变化率为0.57%,反映南县土地利用受人类活动影响强烈。园地的变化速度最大,其次是牧草地和林地,再次是水域、未利用地、交通用地和耕地,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变化最小。④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小于零,全县土地利用处于调整期。⑤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土地利用/覆盖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下降趋势,优势度指数则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3.
利用3S技术对Landsat 5和Landsat 8影像进行处理。采用监督分类方法提取2010和2014年黄州区2期土地利用信息,生成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应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10—2014年黄州区建筑用地处于增长的趋势,其他的土地类型都在减少,黄冈市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总变化由大到小依次为建筑用地、耕地、水域、林地、其他用地,建筑用地和耕地变化速度快,其他3种类型的变化速度相对较慢。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类型覆被变化能够反映自然条件变化状况和人类活动干扰程度。以宁夏中部干旱带典型区域盐池县为研究区,利用ERDAS和ArcGIS软件,选取2003年和2015年的8月Landsat影像,提取盐池县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和结构变化进行分析,并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网络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和态势进行重点研究。结果表明,1)12 a盐池县土地利用变化总体呈现为草地、建设用地、水体面积增加,同时耕地、未利用地减少。2)草地面积变化最大,且低覆盖度草地面积明显减少,而高覆盖度草地面积显著增加。不同覆盖度草地之间接转换强烈,草地覆盖度明显提高。高覆盖草地显著增加(126 125.37 hm2),净变化(Nc=3.50%)和总变化(Tc=5.50%)均为最大,单一土地动态度为29.14。研究表明,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和禁牧封育等生态工程的实施,研究区植被状况得到改善,逐渐形成了以草地为主导的土地利用格局。  相似文献   

15.
近20年密云县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巧真  马亚峰  武永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600-8602,8668
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基于1988、1992、1996、2000、2004年Landsat遥感图像和2008年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影像,对北京市密云县1988-2008年的土地利用信息进行提取,并计算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和转移矩阵,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了1988-2008年密云县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988-2008年密云县城市化现象较为明显,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及耕地所占比重较大,未利用地变化最为显著,其次林地及耕地面积均有明显增加,水域面积有明显减少趋势,草地面积所占比例相对较少,面积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6.
基于遥感和GIS的五陵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Landsat的TM和ETM+数据,对五陵原1988、2005年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监测,并利用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和转移矩阵等指标定量分析了17年间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研究时段内耕地、林地、水体和未利用土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而建设用地和果园面积增幅较大。在过去17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度达到1.14%,土地利用程度偏高且有增加趋势,这说明研究区土地利用阶段仍处于发展期,土地利用方式受人为活动和经济发展特别是快速城市化和果业经济发展影响强烈。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土地利用变化程度、过程及空间转移3个维度揭示西北旱区典型县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过程及特征,为区域土地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陕西铜川耀州区为例,用2000年5月、2008年7月以及2015年8月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根据土地资源及其利用、自然属性状况,将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共分为7种(林地、耕地、草地、农村居民点、城镇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和水库坑塘),采用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重心迁移模型,分析2000-2015年陕西铜川耀州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结果】(1)从利用程度来看,2000,2008及2015年耀州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依次为252.65,247.69和250.66,其中2000-2008年耀州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为-4.97,处于调整期;2008-2015年耀州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为2.97,处于发展期;2000-2015年,耀州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为-2.00,土地利用总体处于调整期,仍有较大开发利用空间。2000-2015年,耕地利用程度变化量间呈持续下降趋势,开发利用水平较低,呈衰退趋势;林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先上升后下降,总体呈持续发展趋势;而农村居民点、城镇用地及其他建设用地的利用程度变化量则呈持续增长趋势,处于发展阶段;水库坑塘和草地的利用程度变化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2) 从转移过程来看,在2000-2008和2008-2015年耀州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发生转移的面积分别为23 362.44和21 579.20 hm2,其中耕地和林地发生转移面积占总转移面积的比例均最高,其次是农村居民点用地、草地、其他建设用地和城镇用地,水库坑塘转移面积占比最小;各土地利用类型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相互转移,其中耕地与林地相互转化以及耕地向农村居民点、其他建设用地和城镇用地转化成为主要趋势。(3)从空间变化来看,在2000-2015年,耀州区各土地利用类型重心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空间迁移,其中其他建设用地和草地的重心转移距离均较大,林地的重心转移距离最小。【结论】2000-2015年陕西铜川耀州区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加速。  相似文献   

18.
为了监测与评估荒漠绿洲地带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信息及其动态变化,进而分析生态环境变化等影响因素。以新疆自治区喀什地区为研究区域,采用1990年、2000年、2011年3期Landsat TM和ETM+遥感影像数据,应用最大似然法提取土地利用类型信息及对土地利用类型信息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1990年、2000年、2011年3期分类精度分别为90.62%、86.38%、93.85%;Kappa系数分别为0.92、0.87、0.84。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独特,未利用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0%,而且3个时期所占比例变化不大。1990—2011年,研究区耕地面积比例增长了5.00%、林地下降了3.44%、草地下降了1.62%,其他地类面积变化不明显;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为3.53,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为2.39%。  相似文献   

19.
以无锡市2000、2005和2010年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将无锡市土地利用类型分为建设用地、耕地、林地、园地和水域5大类。同时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了2000~2010年无锡市土地利用特征。最后结合无锡市社会经济和人文数据,对无锡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无锡市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总量和比例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耕地面不断减少,而园地和水域面积有小幅度的上升,林地基本维持在原来的比例,减少的耕地大部分转换为建设用地、水域和园地。人口的急剧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导致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2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咸宁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1978、1991和2002年3期的MSS、TM与ETM遥感影像数据,对红壤丘陵北部边缘区的咸宁市1978~2002年20余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为充分揭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土地结构整体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利用ARCGIS数据集成分析平台,将不同时段土地利用图叠加,统计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2个比较时段的转移概率矩阵.结果显示,20多年来咸宁市土地利用结构一直是以林地为主导的土地格局,林地、园地、建设用地、水域面积显著增加,耕地、未利用地则明显减少.在定量刻画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运用逐步回归方法对该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人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终筛选出影响该区土地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政策导向、科技投入、消费水平与人口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