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锋等 《科学养鱼》2014,(4):10-11
<正>曲靖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qujingensis),又名金线鱼、油鱼,其分类地位为鲤形目、鲤科、鲃亚科、金线鲃属。金线鲃仅分布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质部分地区,云南多见的名贵鱼类,种类多,有滇池金线鲃、尖头金线鲃、易门金线鲃等。本课题组于2007年开始搜集金线鲃,开展仿生态养殖,进行人工驯化。2010年开始人工繁殖试验,2011年取得成  相似文献   

2.
正一、品种概况(一)培育背景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Regan,1904),又名小洞鱼,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鲃亚科(Barbinae)金线鲃属(Sinocyclocheilus),营半洞穴生活,是滇池流域的特有种,分布于滇池及其流域所在河流、溶洞、暗  相似文献   

3.
<正>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又名金线鱼、油鱼,属于鲤形目金线鲃属,为野生濒危物种之一,是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国家级保护动物。金线鲃是云南多见的名贵鱼类,种类多,有滇池金线鲃、尖头金线鲃、易门金线鲃等。云南的金线鲃以滇池金线鲃较为出名,但由于滇池的水体污染严重,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野生滇池金线鲃已基本灭绝。通过开展鱼类资源的影响评价,结果表明金线鲃在境内种群衰退严重,濒临灭绝,水域生态系统遭受破坏。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好金线  相似文献   

4.
2002年8月28日在广西田林县平山乡一洞穴地下水中采到1尾鱼类标本,经鉴定为鲤科金线鲃属鱼类一新种。新种田林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tianlinensissp.nov,)眼退化,吻突出呈鸭嘴状,头后部急剧隆起并形成一略显向前的额骨,新鲜标本体色呈半透明状,这些特征显示出其与本属其他已知种明显不同,而与白斑金线鲃S.albeoguttatus、鸭嘴金线鲃S.anatirostris和无眼金线鲃S.anophthalmus等有更近的亲缘关系。但该新种侧线不完全,额骨突不分叉而有别于白斑金线鲃;以具较明显的额骨突,鳃耙数多,侧线不完全,背鳍最后1根不分枝鳍条后缘无锯齿等又与鸭嘴金线鲃和无眼金线鲃相区分。  相似文献   

5.
<正>会泽金线鲃隶属于鲤科、鲃亚科、金线鲃属,2015年认定为新种,命名为Sinocyclocheilus huizeensis,中文名会泽金线鲃,属洞穴小型鱼,肉质细嫩,味鲜美,为云南特有“六大特色鱼”之一。会泽金线鲃仅分布于云南省会泽县,目前仅发现于该县大桥乡凉水龙洞,平时多分散栖居于龙潭及下游溪流积水较深处,种群数量稀少。一般成熟个体100~200克,生殖季节集中在龙潭溶洞中产卵孵化。生殖期为12月至翌年3月,卵产于溶洞石壁、石砾之上,黏性卵。幼鱼以浮游动物、水生昆虫为主食,也食少量藻类和高等植物碎片;成鱼转食小虾和小鱼,也食浮游动物。  相似文献   

6.
用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和车轮虫(Trichodina spp.)对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和西畴金线鲃(S.xichouensis)及其杂交F1代分别进行了两次人工感染实验。18月龄的杂交F1代、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和西畴金线鲃(S.xichouensis)感染小瓜虫后平均死亡率分别为(50.00±11)%、(56.70±23)%、(80.0±18)%。经方差检验杂交F1代死亡率显著低于父本西畴金线鲃。6月龄杂交F1代、滇池金线鲃、西畴金线鲃感染车轮虫后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40.56±13)%、(56.11±5)%、(42.78±13)%。经方差检验杂交F1代死亡率显著低于母本滇池金线鲃。在感染小瓜虫和车轮虫后,三种鱼的死亡量均呈现激增后又显著回落的趋势,死亡高峰在第4天至第7天。本次感染实验的小瓜虫和车轮虫主要分布于病鱼体表:躯干分布最多57%~79%,其次为鳍12%~28%,头部分布较少4%~15%。与本研究中车轮虫几乎于鳃丝无分布(0%~3%)不同,有大约10%~20%的小瓜虫分布于鳃丝上。  相似文献   

7.
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为云南滇池特有鱼类,选用滇池金线鲃作为椭圆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elliptica)的寄生鱼,并对第1次和第2次寄生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钩介幼虫主要寄生在鳍条(背鳍、胸鳍、腹鳍和尾鳍)以及鳃丝上,也有少量个体寄生在颌须、鼻瓣膜、...  相似文献   

8.
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为云南滇池特有鱼类,选用滇池金线鲃作为椭圆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elliptica)的寄生鱼,并对第1次和第2次寄生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钩介幼虫主要寄生在鳍条(背鳍、胸鳍、腹鳍和尾鳍)以及鳃丝上,也有少量个体寄生在颌须、鼻瓣膜、鳃盖及体侧。每1尾滇池金线鲃的鳃内大约可寄生140个钩介幼虫。在整个鱼体上的平均寄生量为194个/尾,单位体长的寄生数量为28.6个/cm。二次寄生时,在寄生部位上没有变化,但在寄生数量上,除鳃丝上的寄生数量没有减少外,其它部位上的寄生数量均有显著的减少。本研究选用土著鱼类作为贝类的寄生性鱼类,为研究土著鱼类在贝类繁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及珍稀物种的保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喀斯特洞穴鱼体的重金属污染以及对人体的健康风险,选择贵州荔波的3种洞穴鱼荔波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liboensis)、大鳞金线鲃(S.macrolepis)和越鲇(Parasilurus cochinchinensis)为研究对象,对其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分析,运用目标危害系数法(THQ)估算人体经摄食洞穴鱼后的健康风险。结果显示:各重金属平均含量值与标准限值之比的高低趋势为:Zn(0.50)Cd(0.49)As(0.48)Pb(0.39)Cr(0.24)Cu(0.049)Ni(ND),表明各重金属在平均值水平上未超标。而非平均值水平下,各重金属以Cd的超标率为最高(6.7%),但处于低超标率水平(15.2%),肌肉均未超标。此外各组织以内脏的重金属含量最高,肌肉最低。3种鱼类对重金属的累积大小为:荔波金线鲃大鳞金线鲃越鲇。相关性分析表明,7种重金属在3种鱼类各年龄组中的总含量随年龄的增高而减少,其中仅Zn与年龄、体重和体长均呈显著负相关。健康风险评价显示,所有重金属的THQ和复合风险(TTHQ)均小于1,说明荔波村民摄食该3种洞穴鱼不足以造成潜在的重金属健康风险,但Cu和As的总贡献率高达90.12%,为主要风险元素,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中国金线鲃资源调查及保护利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作者对中国特产名贵鱼类金线鲃的研究总结。本文从中国金线鲃的研究历史;中国金线鲃的属种检索;中国金线鲃的地理分布;中国金线鲃起源与分化;金线鲃对环境的适应;金线鲃的小生态系统;全线鲃的营养成分;金线鲃的食性;金线鲃的繁殖与生长和中国金线鲃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问题等十个方面作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1.
<正>滇池金线鲃地方名金线鱼、小洞鱼,主要分布于云南滇池水域,为云南特有高原淡水鱼类,在云南重点培育推广。本试验在滇池金线鲃鱼种池种植沉水性植物金鱼藻,利用金鱼藻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富营养物质,净化养殖水体环境,为滇池金线鲃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其目的在于探索一种滇池金线鲃的池塘健康养殖模式,为其推  相似文献   

12.
<正>大鳞鲃(Barbus capito)属于鲤科、鲃亚科、鲃属,原产于乌兹别克斯坦的咸海,主要分布于西亚的里海和咸海水域,是当地名贵的大型经济鱼类之一,于2003年由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首次引入我国,具有食性广、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耐盐碱、适应性强和抗逆性强等优良特性。目前,该鱼被列入红皮书,成为濒危保护动物,为此,笔者总结出一套大鳞鲃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  相似文献   

13.
金线鲃为中国特产的鲤科鱼类,过去记载仅分布于云南,以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著称,被誉为云南四大名鱼之首。现知该属鱼分布区已扩大到滇、桂、黔3省区,种类已增至几十种,但仍以云南种类最多,分布最广。金线鲃中有许多种独具特色,形态特别,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可作为珍稀淡水观赏土著鱼资源开发利用。本文简要介绍5种云南珍稀观赏金线鲃。1犀角金线鲃[1,2]S inocyclocheilus rh inocerousL i et T ao(1994)犀角金线鲃是一种极为珍稀的观赏鱼资源。头呈鸭嘴形,眼退化变小变盲,鼻孔前移到吻端。口须发达,头后生有一个向前的骨质长角。体表裸露,仅…  相似文献   

14.
<正>倒刺鲃属鱼类属于鲤科鲃亚科,属内有5种,分别为黑脊倒刺鲃、中华倒刺鲃、倒刺鲃、云南倒刺鲃、多鳞倒刺鲃,其中黑脊倒刺鲃也叫光倒刺鲃,在福建俗称光鱼、粗鳞。此属鱼类易给人的错觉:被认为是草鱼。目前,有关倒刺鲃属鱼类的研究报道主要是前3种(黑脊倒刺鲃、中华倒刺鲃、倒刺鲃),分布于我国南方乃至西南地区诸水系。3个种各有特点:中华倒刺鲃生长速度中等,绝对怀卵量大,雌鱼性成熟年龄4龄~5龄;倒刺  相似文献   

15.
<正> 金线鱼属(Sinocyclocheilus Fang)是东亚鲃亚科中罕见的种类,仅分布于云南滇中相毗邻的滇池、抚仙湖和阳宗海,以阳宗海的种群数量大,约占总渔获量的70%,是云南高原湖泊中的名贵鱼类。关于阳宗金线鱼的研究报道过去只限于一般形态方面的叙述。作为进入溶洞产卵类群的鱼类在我国尚未见专门报道。研究阳宗金线鱼的繁殖、生长、食性等生物学特性,可为渔业资源增殖和繁殖保护提供科学依  相似文献   

16.
科技动态     
生长在广西河池地区河流中的4个鱼类新种,已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分别命名为短身金线鲃、郑氏繐唇鲃、伍氏异盘鮈和后鳍薄鳅。  相似文献   

17.
<正>2019年10月10日,从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李杰在实施农业农村部物种品种资源保护(渔业)项目和农业基础性长期性国家渔业数据观测监测项目过程中,于长江三峡库区湖北江段20 m水深下,发现一个新的珍稀洞穴盲鱼新种,该鱼外形奇特,没有眼睛,体色呈粉红色。李杰研究员与武汉大学常剑波教授、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蒋万胜博士、杨君兴研究员联合将它命名为三峡金线鲃,并获国际承认。这也是我省多年来首次发现鱼类新种,对研究长江生物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根据传统形态度量学和框架结构形态学法测量了15月龄的杂交F1代(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西畴金线鲃S.xichouensis♂)以及滇池金线鲃(S.grahami)和西畴金线鲃(S.xichouensis)的10项传统可量性状数据和24项框架结构数据以及鳍条、侧线鳞和脊椎骨等可数性状数据。并用方差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法(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三者的传统可量性状和框架结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三者的可数性状差别不大,杂交F1代体表花纹与双亲相比发生一定变化。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杂交F1代的形态与母本滇池金线鲃形态较为相似。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3种鱼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较高(90%,90%,100%)。主成分分析结果及主成分散点图显示:三者均有重叠区域不容易从形态上清楚分开,但杂交F1代明显更接近母本滇池金线鲃。结合方差分析和主成份分析发现杂交F1代与双亲不同的性状主要集中在头部和尾部。  相似文献   

19.
<正>云南光唇鱼和滇池金线鲃均是地方土著品种,为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云南特有鱼类,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科研价值。为开展云南光唇鱼和滇池金线鲃的推广养殖,2018年1-7月,云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在寻甸县曾美仙特种鱼养鱼场开展了流水池塘混养试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现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1)池塘情况:养殖基地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寻  相似文献   

20.
正大鳞鲃自2003年引进国内以来,经过近18年的科技研发和养殖示范推广,现已在我国形成规模化生产。从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养殖效果来看,大鳞鲃在生产性能、抗逆性能和市场前景上都有着一定的优势,是一个耐盐碱、生长快、体型好、易运输、营养价值高,有着较大市场潜力的优质经济鱼类,既可为我国养殖结构调整提供一个优质的经济鱼类,还可实现盐碱水资源的渔业高效利用。大鳞鲃(Lucio Barbus capito)属鲤科,鲃亚科,亮鲃属,商品名为淡水银鳕鱼。2003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首次从乌兹别克斯坦引进野生幼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