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以甘肃省凉州区为例,分析了其绿洲农业区1949~2005年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资产负债动态变化,探究西北内陆区绿洲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预测其可持续发展程度及未来趋势.结果表明:甘肃省凉州区农业生态系统的资产在1949~1970年为急速下降阶段,由14.14下降至4.93,下降65.13%;1970年以后为缓慢增长阶段,至2005年增长到33.33.负债自1949年以来,一直呈负增长趋势,由-0.91增长至-56.67,负增长了61.27倍.净资产也呈明显的先降后升趋势,1949~1970年,以环境资产占优势,表现为资产盈余,且呈递减趋势,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净资产接近于0;1970年以后,以负债量占优势,表现为资产赤字,且呈递增趋势,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后,几乎呈直线上升,但自2000年以后,负债量有所减少.2005年凉州区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资产负债分布表的结果表明,生存、发展、环境、社会和智力5大支持系统的共30项源指标中有10项列入"资产"栏目,17项列入"负债"栏目,凉州区净资产为-23.34.本研究结果表明,凉州区农业生态系统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但其生态环境的自然资产库存量已经开始增加,人类再次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2.
发展变革中的美国农业工程学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序 《农业工程学报》1994,10(3):164-164
近二十年来,美国农业工程学科一直处于如何为适应农业新发展而进行卓有成效的变革中。从1966年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农业工程系第一个改名为“生物工程系”(Dept.of BiologicalEngineering)起,到近年来许多大学的农业工程系群起效尤。作为美国农科综合大学“排头兵”的康奈尔大学,亦将农业工程系改为“农业与生物工程系”;其内容相应变为生物环境工程、环境工程、土  相似文献   

3.
浑善达克沙地土地沙漠化时空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建立京津风沙源核心地带-浑善达克沙地土地沙漠化程度五级分类体系和遥感影像解译标志,并对1980年代中期、1990年代末期成像的Landsat-TM数字影像以及1970年代中期成像的Landsat-MSS数字影像进行人机交互式解译,并应用空间分析和转移矩阵的方法对该区土地沙漠化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应用土壤分布图、地形图等相关环境条件数据进行叠加分析该区土地沙漠化演变过程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该区1970年代中期、1980年代中期、1990年代末期土地沙漠化面积占区域土地总面积分别占到50.8%,56.6%和64.7%,197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中期、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末期土地沙漠化扩张平均速度分别为235km2/a和335 km2/a.在10~15 a的时间尺度上土地沙漠化程度加重与减轻过程中存在渐变与跃变两种变化方式,因此该区的土地开发利用需要极其慎重,防止措施不当导致土地在短时间内发展成为重度或极重度沙漠化土地.在沙漠化演变过程中,土地沙漠化程度加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半固定风沙土土壤类型区域内、在坡地与坡脚地形区域内、在沿河谷与河岸地貌区域内,土地沙漠化程度减轻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湖泊周围、沙地中的地势较低处;土地沙漠化程度始终保持稳定的区域地形多为山地、丘陵、河岸.土壤类型多为栗钙土和黑钙土.在土地沙漠化的治理过程中,应该针对该特征规律采取相应的开发利用或者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专家介绍     
《中国农业气象》2006,27(3):F0002-F0002
杨其长研究员,安徽省无为人,1963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工程-设施农业方向”二级杰出人才,中国农学会农业科技园区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园艺学会设施园艺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理事。1985年7月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系,同年考入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生物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1987年8月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至今,1996年3月获得中国农业大学生物环境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5年4月作为访问学者赴荷兰Wageningen大学学习,2006年4月回国。  相似文献   

5.
<正> 美国环境保护局(EPA)新近提出了新的农业工人保护条例。这个新条例是根据联邦杀虫剂、杀真菌剂和杀鼠剂法(FIFRA)进行了,修订并发展了有关保护农业工人接触农药的标准提出来的。这是一个供讨论的建议性条例。自1974年以来,EPA在制订最初的关于保护农场工人接触农药的标  相似文献   

6.
<正> 环境保护运动的历史学家可能将1970年地球日作为美国公众对环境意识的一个转折点。美国国会颁布的“清洁空气法”修正案同样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个法案将环境保护提高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而在此之前,在美国国会中,环境问题从未引起过重视。  相似文献   

7.
《农业工程学报》1994,10(3):162-162
1.准备接待美国农业工程师学会(ASAE)1995年初访华 美国农业工程师学会会员50%是大学教授、政府官员、专家,50%是工业家和制造商。1993年提出组团访华,请农业工程学会安排接待。目的是建立双方友好关系、互通信息、进行技术交流和项目洽谈。经多次协商,拟定于1995年初来华访问。人员为20人左右,其中2/3_为企业家、1/3为学者,主要侧重食品加工和温室环境工程,初步确定行程为北京、山东、上海,在此期间学会将召开中美科学家、企业家座谈会进行技术交流、经贸洽谈,具  相似文献   

8.
<正> 经济学家曼克·奥松于1月25日在美国环境保护局与联合国的欧洲经济委员会共同主持为期四天的会议上说,发展中的国家能’够通过迅速的经济增长来更好地保护他们的环境。奥松是一位经济学家、美国前任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高级官员。他指出,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9.
利用三江源同德地区1961—2010年的逐月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滑动平均、距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江源同德地区年降水量总体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具体表现为20世纪60—80年代和21世纪10年代降水量偏多,80年代明显偏高,2000年以后显著增多;从季节变化来看,秋、冬季降水量呈不显著增多趋势,春、夏季降水量呈不显著减少趋势。降水量年内分配十分不均,主要集中在5—9月。年降水量在1985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一个跃变;春季在1970年附近,夏季在1990年附近,秋季在1983年附近发生了由多到少转折;冬季降水量在1962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  相似文献   

10.
上一篇调查报告《上海市郊区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对策的问卷调查——以市容卫生部门的管理人员为调查对象》从环卫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我们初步了解其对上海农村环境现状、生态环境建设、环卫管理体制的意见和对策建议。为了更加深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上海郊区农村环境建设,本文从农村居民的角度出发.实地考察农村居民对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看法和对策建议,并针对不同类型农村找出不同环境问题、提供不同建设对策。为上海市郊区新农村环境建设的具体实施提供理论依据。为全国其他大城市郊区农村环境建设的具体操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发展中的中国设施园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回顾了中国设施园艺发展的悠久历史。本世纪80年代末,已形成以塑料棚为主体,与风障畦、地膜覆畦和温室等相互配套的生产体系,其特点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耗能少,节省投资,综合配套。与此同时设施园艺科学研究,学术活动也十分活跃,对工厂化育苗、无土栽培、地膜覆盖、温室结构、高产栽培技术和微机调控综合环境技术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并取得成果,发表大量论文,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设施园艺环境工程委员会多次组织学术交流、座谈、考察。此外设施园艺学的教学也有相应发展,在某些高等学校中设置了“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专业”开设“设施园艺学”等课程,并举办各种短训班,培养大批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2.
结合太子河流域实测降雨径流数据,分析降水量对太子河流域径流演变的影响及其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太子河流域各站和区间各平均降水量没有明显减小或增加的趋势,各站基本表现出同步的丰枯周期变化;太子河流域径流量的演变过程与降水量差异较大,人类活动对径流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在1970年代中期和2000年左右,太子河总体实测径流量发生突变,双累积曲线均向下发生偏折,说明相同降水量下,径流量有所降低;太子河流域降雨径流相关度较高,随着年代的推移,降雨径流相关度变幅不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于1979年11月正式成立。本文简要介绍该会成立前的历史回顾和近十年来的迅速发展经过。四十年代初期,我国致力于农业的有识之士发起成立中国农具学会;四十年代中期,我国留美学习农业工程专业的30多位学人,在大洋彼岸发起筹备中国农业工程师学会;七十年代后期,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筹备成立了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十年来该会迅猛发展,目前已拥有23个地方学会、6个工作机构、11个专业学术委员会和2个事业机构,拥有全国会员5100名,其前途广阔,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4.
利用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检验、Kriging插值及小波分析等方法,选取金沙江流域39个气象站点1957-2016年的平均气温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金沙江流域年及四季平均气温均表现为上升的趋势,且均呈现显著的增加趋势;金沙江流域年及四季年代距平的最高值均出现在2010-2016年,年代距平最低值春季出现在1980s,年及夏秋冬季均出现在1970s;流域年及四季气温变化均存在多个特征时间尺度,其中年平均气温具有6 a,21 a和28 a左右的主周期,以28 a左右周期相位变化最为显著;随着上游向下游海拔的降低,金沙江流域气温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中五道梁站气温最低,元谋站气温最高;除夏季外,年及其余季节39个气象站中均有87%以上站点均呈显著性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5.
李澜  丁文荣 《水土保持研究》2016,23(4):83-88,93
基于1970—2012年龙川江上游小河口水文站的径流资料和楚雄的气象资料,运用M-K法、相关系数法、累积距平法等方法,分析了龙川江上游径流量、降水量和气温的年内、年际和年代际的变化以及径流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龙川江上游径流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在1994年后渐趋均匀,年径流量呈不显著的波动下降趋势,而且径流量在70,80年代和2010—2012年偏枯,90和00年代偏丰;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都呈上升趋势,但后者的趋势不明显;年降水量对年径流量的影响很明显,而年平均气温对径流量的影响较小,四个季节中春季和秋季的径流量受降雨量变化的影响较大,降水量和气温的变化对夏季径流的影响都较为明显,而冬季相反。总之,不同季节的径流量对不同气候因素的响应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6.
大理河流域1970-2002年水保措施减洪减沙效益深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实测水文资料,采用"水文法"和"水保法"两种方法,对大理河流域1970-2002年的水沙变化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减洪减沙效益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计算和分析。大理河流域20世纪70,80,90年代降雨量、径流量和输沙量呈递减趋势,其中80年代减幅最大,70,90年代减幅接近。2000-2002年年降水量和汛期降水量分别比基准期增大了8.0%和9.3%,但径流、泥沙依然递减。"水文法"计算结果表明,1970-2002年大理河流域共计减少洪水10.114 5亿m3,年均减少洪水3 065万m3,其中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年均减少洪水2 370万m3,占减少洪水总量的77.2%,年均减少洪水效益25.2%;共计减沙8.448亿t,年均减沙2 560万t,其中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年均减沙1 940万t,占总减沙量的75.8%,年均减沙效益37.6%。"水保法"计算结果表明,1970-2002年大理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共计减少洪水7.524亿m3,年均减少洪水2 280万m3,年均减少洪水效益24.5%;水土保持措施共计减沙6.138亿t,年均减沙1 860万t,年均减沙效益36.6%。近期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减洪减沙效益显著,水保措施减水减沙比依时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河龙区间及泾河、北洛河、渭河流域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人类活动对该地区径流泥沙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50-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年均增沙量分别为2439.99万t、4469.25万t、4948.46万t和7254.84万t;年均增洪量分别为528.07万m^3、324.22万m^3、089.03万m^3和9 583.26万m^3。1970~1996年增沙量分别占同期河道洪水输沙量和水保措施减沙量的5.28%和14.1%,增洪量分别占1.06%和3.35%。  相似文献   

18.
根据长江上游小江流域蒋家沟泥石流l 965-2007年的观测资料与会泽气象站1970-2005年的日降水资料,详细分析了泥石流侵蚀输沙特征与极端强降水变化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夏季极端强降水和夏季降水量以显著增加为主要特点,M-K检验表现为显著增加趋势(99%的置信度),1990-2005年的夏季平均极端强降水量比1970-1989年的夏季平均极端强降水量增加57.56 mm.该流域这个特点与蒋家沟泥石流在90年代出现的侵蚀输沙量的大量增加有相当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9.
<正> 在吸收国外和总结我国环境科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我国第一部《环境科学大辞典》于今年4月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本辞典由100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撰,农业部环保所有二十余名科研工作者参加了编撰工作。本辞典收录了,环境科学基本的、重要的、常见的术语近8000条,系统、均衡地反映了环境科学中诸如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农业环境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学等十几个分支学科的最新进展情况;针对环境科学的综合  相似文献   

20.
雄安新区上游农业种植结构及需水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作物模型模拟小麦、玉米灌溉需水量,结合蒸发皿法估算蔬菜、果树等其他作物需水量,回溯雄安新区上游1986-2015年农业种植结构及农业需水的时空演变趋势,摸清不同作物的需水量比例及时间变化,并推算了消除降水年际波动的1970-2015年农作物灌溉需水量,探讨单纯人类活动下的农业需水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86-2015年,研究区作物播种总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耕地面积多年平均84.9万hm2,有效灌溉面积平均71.3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84%。其中小麦播种面积稍有下降,玉米、蔬菜播种面积显著增加,果树种植比例在山区增加、平原区减少。研究区多年平均灌溉需水量22.52×108 m3,小麦、玉米、蔬菜、果树和其他作物分别占灌溉需水总量的58.6%、12.6%、5.8%、16.3%和6.7%,受播种面积增加影响,1970-2015年,蔬菜和果树需水显著上升。从空间上来看,灌溉需水总量在上游山区上升显著,而在平原区表现为下降;排除降水的年际波动后,研究区作物需水自1970年以来一直呈上升趋势,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虽然整体上升减缓,但随农业播种总面积增加和蔬菜、水果需水增加影响,需水量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因此,控制上游农业用水,种植低耗水作物、减少耗水作物的种植面积,是恢复雄安新区清水产流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