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模糊物元模型在新疆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模糊物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欧氏贴近度的概念,提出了基于欧氏贴近度的模糊物元分析方法。在对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综合评价时,把各地区各开发利用阶段作为物元的事物,以它们的各项评价指标及其相应的模糊量值构造复合模糊物元,通过计算与标准模糊物元之间的欧氏贴近度,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实现对各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综合评价与排序。该模型被应用到新疆农业水资源可持续综合评价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新疆水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陕北府谷三道沟矿区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为例,选取安全可靠性、环境协调性、经济合理性、设计规范性、施工复杂性、后期维护性等评价指标,提出基于熵权决策法的定量因素权重确定方法,建立泥石流防治方案比选模型。通过专家打分法建立原始判断矩阵,利用熵权法得到的熵值与属性矩阵确定理想矩阵,根据汪氏贴近度及欧氏贴近度计算待选方案评价指标与理想矩阵的贴近度来确定方案的优劣次序。结果表明,方案三(消能坝+Ⅰ型排导渠+停淤场)为最优方案。该比选模型在传统主观定性确定权重基础上定量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克服了权重确定主观随意性,提高了计算过程与结果的客观性及准确性,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了评价灌区节水改造后的运行状况和分析近年来节水改造的综合效益,提出了一种灌区运行状况评价的改进TOPSIS模型评价方法,选择影响灌区运行状况的主要因素作为评价分析的特征指标,引入信息熵来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利用求得的贴近度综合评价灌区的运行状况。通过某灌区实例分析可知该灌区在10 a里的节水改造中,2006年的评价样本最优解的相对贴近度最大,灌区运行状况最优。该方法克服传统的TOPSIS法在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因子时采用专家意见打分或单一样本材料造成主观因素的影响,计算过程简单科学,结果合理,可为灌区节水改造后的运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良好思路。  相似文献   

4.
基于模糊物元模型的区域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综合分析区域水环境特点的基础上选取了7项研究指标,运用模糊物元模型与熵权法计算了烟台市牟平区2005—2009年各年水环境承载力与标准样本之间的贴近度,揭示了区域水环境承载力的现状及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烟台市牟平区2005—2009年水环境承载力与标准样本之间的贴近度分别为0.675 9,0.684 2,0.666 7,0.675 3和0.696 1,研究区域2006和2009年的水环境承载力达到等级Ⅲ水平,其余几年均在等级Ⅲ水平以下,说明研究区水环境承载力较差。并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现状对区域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徐州市北郊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评价徐州市北郊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结果表明,该区农业土壤中Cu、Cd、Pb、Zn和Cr 5种重金属平均含量均高于土壤背景值,其农业土壤Cd、Cr为重污染,土壤Zn为污染警戒级(尚清洁水平),其他2种元素为安全级(清洁水平),其综合污染指数为Cr>Cd>Zn>Cu>Pb。  相似文献   

6.
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受到广泛关注,合理评价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的风险状况,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以南京市八卦洲农业土壤为例,选取对人体危害较大的As、Cd、Cr、Hg、Pb五种重金属元素,对表层土壤进行采样分析,分别采用传统标准方法、农业部发布的《全国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安全评估技术规定》(产地评估标准方法)和改进地累积综合指数法对该地区农业土壤重金属风险状况进行评价,运用GIS地统计学方法分析重金属风险等级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5种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1.0、0.38、92.1、0.08和34.5 mg kg-1,除元素Hg以外,均超过南京市土壤环境背景值。产地评估标准方法表明八卦洲超过80%的耕地无重金属风险,风险区零散分布在八卦洲西南部、南部以及东部地区,Cd和Pb是造成低风险的主要元素;传统标准方法仅显示了Cd元素的超标特征;地累积指数法表明Cd、Cr、Pb三种元素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改进地累积综合指数法表明研究区总体生态状况良好。传统标准方法与产地评估标准方法能共同识别无风险的区域,而产地评估标准方法能更好地评价和划分农业土壤重金属风险区域,建议与改进地累积综合指数法结合使用,共同评估该地区农业土壤重金属风险水平、空间分布以及生态风险特征。  相似文献   

7.
农业土壤NO排放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彦圣  田玉华  尹斌  朱兆良 《土壤》2013,45(5):791-799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农业土壤NO排放研究的进展,包括NO的形成机制、采集与测定方法、排放量、影响NO排放的主要因素以及减少NO排放的有关措施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农业土壤NO排放研究的重点仍然要更深入探讨农业土壤NO的产生和排放机制、主要影响因素与NO排放的定量关系、通过模型的建立估算不同区域农业土壤NO的排放量以及提出合理的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8.
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延河、清涧河、汾川河3条流域作为研究区域,针对该区9个水文站点的6-9月径流量、输沙量的数据,探讨了时空尺度变化对径流与输沙相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二者在不同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其相关程度差异明显.基于径流因子与输沙因子的关系所拟合的曲线模型中,7,8月份的模型拟合优度在整体上高于6月、9月,汛期的模型拟合优度一般低于7,8月份的模型拟合优度.汛期清涧河流域的模型拟合优度高于延河和汾川河流域,区域的模型拟合优度高于延河和汾川河流域,但略低于清涧河流域.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依据其资源禀赋对2001—2015年的生态承载力进行评价,并对其障碍度进行诊断,为促进该区域生态承载力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DPSIR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对指标权重进行赋值,采用TOPSIS分析法和障碍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江苏省生态承载力呈N形的演变态势,综合贴近度处于"差"状态;从分类指标情况看,压力、驱动力和响应子系统评价指数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影响子系统的评价指数呈下降趋势,而状态子系统的评价指数保持稳定;从障碍度诊断结果看,响应子系统是影响江苏省生态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素。[结论]江苏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的耦合协调度较低,应从加大环境财政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拓展生态发展空间等方面提出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0.
广州市农业表层土壤镉和铅多尺度空间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银华  李铖  李芳柏  程炯  吴志峰 《土壤》2015,47(6):1144-1150
基于广州市2005年641个表层农业土壤样点数据,使用地统计学和多尺度嵌套模型,探讨了土壤Cd和Pb在多粒度尺度上的空间结构并进行插值估计。研究发现,随着空间粒度由粗到细,土壤Cd和Pb空间相关性依次减弱,半方差函数对重金属空间变异的代表性依次增强。多尺度嵌套模型插值效果略优于单尺度的普通克里格法,前者插值结果显示:广州农业土壤Cd和Pb含量普遍未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Cd超标区主要位于中心城区的菜地,少量位于从化区、南沙区以及花都区与白云区交界。  相似文献   

11.
变量施肥对改善土壤养分空间差异性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精准农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变量施肥,其核心思想是根据土壤中养分含量的多少来决定施肥量,以达到土壤养分平衡。目前通常对土壤养分情况评价的做法是分别考察每种土壤养分的变异情况,不能综合分析。因此,该文提出利用一种加权模糊聚类算法,综合评价经过变量施肥作业后土壤养分空间差异性的变化情况。通过对榆树市弓棚镇十三号村3号地未变量施肥、连续变量施肥2年和连续变量施肥5年的土壤养分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可知经过连续变量作业后土壤养分空间差异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2.
坡面水蚀比尺模型室内外相似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野外和室内在25°陡坡、人工降雨条件下的侵蚀产沙试验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降雨强度相同或相近时,室内外降雨侵蚀力非常接近,但是土壤可蚀性却相差4倍左右;当其它影响因素如土壤容重、土壤前期含水量等相同或相近时,仅要达到累计侵蚀产沙量的相似,室内坡面模型可以采用2∶1的几何比尺,该比尺下室内外侵蚀产沙量的误差小于10%;从侵蚀产沙速率来看,室内外试验侵蚀产沙的过程差异较大;室内外试验都是降雨强度越大,坡面产生的细沟数量越多,并且细沟的平均长度、宽度、深度也越大;但要做到室内外坡面形态发育的相似还存在较大难度。  相似文献   

13.
田间尺度下测定土壤有效K、P的采样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HI Zhou  WANG Ke  J. S. BAILEY 《土壤圈》2000,10(4):309-315
Field nutrient distribution maps obtained from the sutdy on soil variations within fields are the basis of precision agriculture,The quality of these maps for maagement depends on the accuracy of the predicted values,which depends on the initial sampling.to Produce reliable predictions efficently the minimal sampling size and combination should be decided firstly,which could avoid the misspent funds for field sampling work.A 7.9 hectare silage field close to the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at Hillaborough,Northern Irealnd,was selected for the study,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field at 25m intervals in a rectangular grid to provide a database of selected soil propoerties.Different data combinations were subsequently abstracted from this database for comparison purposes,and ordinary krging used to produce interpolated soil maps.These prediced data groups were compared using 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 test metho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62 sampling sizes of triangle arrangement for soil available K were sufficient to reach the required accuracy.The triangular sample combination proved to be superior to a rectangular one of similar sample size.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水土保持学科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略地回顾了水土保持学科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以经济实力、生产急需和研究的难易程度为准则,提出了应强化侵蚀动力机制与预报、土地生态设计、农业技术措施蓄水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以及水土保持生态经济环境评价等4个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徐英  夏冰 《农业工程学报》2015,31(16):119-127
掌握农田土壤水分和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实现农田土壤精确管理及实施精确农业的重要依据。以有限的采样信息为基础,通过多种空间分析理论的融合,形成优势互补的综合方法,对提高土壤变量空间分布模拟和绘图精度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将贝叶斯最大熵法(Bayesian maximum entropy,BME)和贝叶斯人工神经网络方法(Bayesian neural networks,BNN)结合形成一种空间插值新方法,即用BNN法表达估值的不确定性,并将其结果融入现代地质统计学BME法中,用融入BNN法结果的BME法(Bayesian maximum entropy method combined with Bayesian neural networks,BMENN)模拟土壤变量的空间分布。以江苏省扬州市区北部某田块的土壤水分、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和速效磷6种土壤特性的采样数据为例,运用交叉验证法,将BMENN法对土壤变量的估值精度与BNN法、普通克立格法(ordinary Kriging,OK)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OK法和BNN法相比,BMENN法将估计方差(mean squared error,MSE)缩小2.26%~23.54%,具有最小的估计方差和接近于0的平均绝对误差(mean error,ME);BMENN法的估计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更大(r=0.62~0.89),具有更高的相关程度;MSE的组成分析表明,BMENN法再现变量波动程度和波动大小的能力更强;从模拟的空间分布图来看,BMENN法绘制的空间分布图更连续,"牛眼"较少,更符合土壤变量的地学规律。BMENN法对于利用有限数据信息提高土壤变量空间分布模拟精度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为土壤管理、精准农业的实施以及区域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精确农业田间土壤空间变异与采样方式研究   总被引:35,自引:8,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英国Hillsborough农业研究所附近的一块7.9 hm2的牧草地为研究区,采用地统计的半方差分析和克立格方法研究其空间变异性和空间插值。同时对研究田块的样点根据不同间距、不同形状进行删选,对不同布局状况下的结果进行统计比较,以获取满足一定精度下的最少采样个数和采样形状。研究结果表明,单纯利用样方统计,土壤有效钾需要65个采样点,大致为原始采样点的一半。而在考虑空间采样形状和空间插值效果,再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LSD)进行比较,该田块土壤有效钾采样最好使用规则三角网布点(样点数为62个)。  相似文献   

17.
不同取样方式下土壤质地空间插值的精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土壤质地的合理取样方式,进而研究其空间变异情况,为田间施肥及灌溉提供依据,本试验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在重庆市彭水县重庆烟草试验站,利用289个表层土样,研究了16 m间距的栅格取样法(对照,253个土样,扣除36个验证样点)、34 m间距的栅格取样法(115个土样)和随机取样法(115个土样)3种取样方式下土壤质地的空间插值精度。3种土壤颗粒指标中粉粒占68.43%,砂粒含量最少,占12.68%,黏粒含量略高于砂粒。砂粒和黏粒具有中等强度的变异性,粉粒具弱变异性,且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地统计分析显示,在分析该区域土壤质地时,采用栅格取样方法应适当增大取样间距,而采用随机取样方法可适当缩小取样间距。交叉检验显示,土壤质地成分在3种取样方式下的插值精度均以对照最大,栅格取样次之,随机取样最小。综合考虑插值误差、样品采集和分析成本及时效性等因素,本研究建议在该区域进行土壤质地空间变异规律分析为生产服务时应采用随机取样。  相似文献   

18.
土壤水分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土壤水分基本理论和应用研究等方面回顾土壤水研究的进展及取得的成就:从最初的形态学观点到现在的能量观点;从简单研究逐步发展为一门学科,再到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日趋理论化同时注重与实践相结合;研究手段的多样化;研究领域的扩展等。着重从坡面、小流域和区域尺度总结了土壤水分异质性的研究现状,并归纳了环境因子对土壤水分异质性的主要影响途径。用发展的观点重新认识“土壤水库”的概念和实际作用。最后对该领域研究价值和未来发展作出评价与展望。  相似文献   

19.
晋南长期免耕褐土肥力和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汾市尧都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区连续18年免耕覆盖(NTCS18)、连续12年免耕覆盖(NTCS12)、连续10年免耕覆盖(NTCS10)和传统耕作(CK)对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免耕提高了表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并使表层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增加;相关分析研究表明,长期免耕条件下土壤肥力与土壤酶活性间关系密切,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脲酶可以用来评价长期免耕土壤肥力状况;主成分分析法研究表明,长期免耕土壤肥力和酶活性信息系统主成分得分由高到低顺序为:NTCS18>NTCS12>NTCS10>CK,说明长期免耕利于土壤肥力水平和酶活性提高,而且肥力水平和酶活性随免耕年限的延长而提高。长期免耕利于土壤综合肥力的提高,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可行的一种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20.
The state of soil degradation/regeneration in abandoned agricultural terraced fields over pumiceous tuffs has been assessed in this paper. In an initial stag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types, surface microfeatures as indicators of soil degradation,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plant colonization and vegetation structure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es (PCA, DCA, CCA and TWINSPAN®). Aerial photographs interpretation, DEMs and field surveys allowed us to identify 47 different environments for abandoned fields along 7 altitudinal transects (33 abandoned field terraces). In each study site, an inventory of the existing plant species and of morphological surface microfeatures were also made, by the line‐intercept method. Plant colonization in the field plots studied relates to the variation of soils properties according to a climatic altitudinal gradient. The soil properties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bandonment age (decrease of soil salinity and clay content, and increase of soil alkalinity and total organic C and N),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growth of plant communities with a high degree of climacity. The protection degree offered to the soils by the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as a function of their structure and life‐forms strongly determines the occurrence of the different soil surface microfeatures as indicators of soil degradation or recovery.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early stages of succession by active planting of seeds from shrub species in the lower and upper areas, followed by reforestation in the latter ones, may be the best improvement practices to achieve an effective ecological recovery of the fields and simultaneously to attenuate soil degradation. The reassuming of agriculture may be desirable in those fields placed in middle heights, provided they show the best soil and climate conditions. Copyright © 200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