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芦笋,又名石刁柏,是一种营养保健型高档蔬菜,享有"蔬菜之王"美称,具有极高的营养食用价值。经培土软化采收的嫩茎叫白芦笋,不培土嫩茎见光后采收的是绿芦笋。芦笋嫩茎质地细腻、风味芳香、顶尖紧密、纤维少质脆。白芦笋色泽洁白,光直无斑。绿芦笋青绿色浓,条型匀称,粗细适中,口味清爽质脆。一、精选良种芦笋系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适应性强,品种较多。能否选用适宜当地条件,品质好产量高的优良  相似文献   

2.
芦笋学名石刁柏,其嫩茎鲜美芳香,味微苦,富含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长期食用具有防癌、抗癌、抑制高血压的作用,对心脏病也有一定疗效。经培土软化采收的嫩茎叫白芦笋,不培土嫩茎见光后采收的是绿芦笋。白芦笋色泽洁白,光直无斑;绿芦笋青绿色浓,条型匀称,粗细适中,口味清爽质脆,目前国内外市场畅销不衰。种植芦笋市场前景好,效益高,是农民致富的好途径。我们于2003年引进芦笋杂交新品种在临夏回族自治州不同区域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在保护地、川水和高寒阴湿地区均可种植,一般产量在12000kg/hm^2以上,产值在60000元/hm^2以上。同时也总结出了配套的芦笋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芦笋嫩茎不经培土软化,让其长出地面,经日光照射变成绿色后采收的称绿芦笋.绿芦笋的风味好,营养价值比白芦笋高,特别是维生素A和维生素C都高于白芦笋,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芦笋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笋学名“石刁柏”,又称“龙须菜”,经培土软化采收的叫白芦笋,不经培土嫩茎见光后采收的是绿芦笋。芦笋嫩茎条型匀称,粗细适中,质地细腻,纤维少,含有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口味清爽,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相似文献   

5.
韩庆瑞 《现代种业》2011,(5):56-56,61
芦笋是多年生宿根植物,种植一次可连续收获10-15年。芦笋在抽发嫩茎时,不经培土软化受阳光照射形成色泽翠绿的嫩茎称绿芦笋,而经培土软化在土中避光生长的嫩茎色白而明亮称白芦笋。绿芦笋营养丰富,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含量高于白芦笋,口感好,苦涩味小,  相似文献   

6.
正芦笋,因其食用的嫩茎像竹笋,因而得名"芦笋"。由于品种的不同及栽培的差异,其嫩茎的颜色有绿、紫、白3种,正常的栽培条件下,嫩茎出土后多数品种为绿色(绿芦笋),有的品种为紫色(紫芦笋),经过培土软化栽培方式而采收的嫩茎为白色(白芦笋)。芦笋嫩茎质地细腻、风味鲜美、柔软可口,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嫩茎中维生素A、维生  相似文献   

7.
芦笋学名叫石刁柏,属百合科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主要食用部分是其嫩茎,一次栽培,多年受益,一般情况下能够连续采收10年以上.芦笋因其栽培方式的不同,分为白芦笋和绿芦笋,绿芦笋因其营养价值高于白芦笋,且栽培管理方便,所以更受人们的欢迎.  相似文献   

8.
<正>芦笋作为蔬菜的一个种类,由于其风味独特、口味鲜美、营养丰富,而享有“蔬菜之王”的美称。我国目前栽培面积不大,因总产量低,价值高,产品主要加工制罐或速冻出口,尚未走上我国市民的餐桌。因此,推广种植潜力较大。芦笋分白芦笋和绿芦笋。白芦笋用作制罐和速冻原料,绿芦笋供鲜食。绿芦笋不及白芦笋柔嫩,但维生素及钙、铁含量较多。其栽培省工,产量高。 一、栽培季节 1.白芦笋 在2月中下旬保护地育苗,5~6月定植,第2年春就开始收嫩茎;7月中下旬播种育苗,9月定植,第2年养根,第3年春始收。 2.绿芦笋 露地栽培与白芦笋相似。一般从4月份开始采收,可采收到7月份;8~11月份为茎叶生长、根株养成期,此后进入休眠期。翌年  相似文献   

9.
芦笋又名石刁柏,龙须菜,属于百合科天门冬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欧洲,引入我国已有100多年,其不经培土长出土面的绿色嫩茎称绿芦笋,经培土收获的嫩茎称白芦笋,芦笋香脆鲜嫩,炒食或加工成罐头,是国际上的畅销食品.芦笋营养丰富,对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而且种一年收十年,经济效益高,很受种植户的欢迎,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一、白笋变色 白芦笋作为罐头加工原料,是在收获前经培土软化长成的.一般培土采收的芦笋要求笋为白色或乳黄色,若为绿色或笋尖为绿红色,则为变色.  相似文献   

11.
一、白笋变色 白芦笋作为罐头加工原料,是在收获前经培土软化长成的.一般培土采收的芦笋要求笋为白色或乳黄色,若为绿色或笋尖为绿红色,则为变色.  相似文献   

12.
白笋变色 白芦笋作为罐头加工原料,是在收获前经培土软化长成的。一般培土采收的芦笋要求笋为白色或乳黄色,若为绿色或笋尖为绿红色,则为变色。变色的原因:一是土壤过黏或过沙,前者易龟裂,后者的孔隙大,造成缝隙透光而使芦笋见光变色;二是土壤温度高、干燥,培土易干裂或培土过松,土壤孔隙太大透光所致。为防止芦笋变色,  相似文献   

13.
芦笋生理性病害主要是由温度高低、土壤水分多少、土壤酸碱度、施肥种类或数量、土壤板结或管理不当等诸多因素造成的。一、嫩茎变硬又称木质化,俗称老化。主要指绿芦笋嫩茎因纤维增多而导致的基部变硬或由基部向上逐渐变硬,变硬部位不堪食用。(1)发生原因。老龄植株长出的嫩茎;土壤中氮肥不足;土壤中水分偏少;早春采笋时温度偏低;采笋后期温度偏高;上一年植株遭受过病虫危害;过度采收后长出的嫩茎;白芦笋嫩茎培土过厚等。(2)预防措施。对衰老和病弱植株应及时淘汰并更换新株,加强肥水管理,保持植株正常生长。遇到高温干旱,可少量灌水降温。…  相似文献   

14.
芦笋学名“石刁柏”,又名“龙须菜”。经培土软化栽培后采收的嫩茎叫自芦笋,色泽洁白,光直无斑。不培土的嫩茎是绿芦笋.笋体青绿色,条型匀称,粗细适中.口感清爽质脆。芦笋在国际市场上畅销不衰,国内市场早已启动。实践证明,种植芦笋市场前景好、效益高,是农民致富的好途径。我市自1978年引种以来,近几年栽培面积为5.5~6.6公顷,尚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而且已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速生栽培当年单产(每667平方米的产量,下同)150千克,次年500千克,第3年为2000~3000千克,最高者达4500千  相似文献   

15.
芦笋采收期间,发茎数和产量在4月21日左右和5月中旬有二个高峰,采收后期的产量和发茎数下降,次品率较高;空心笋主要在4月份发生;白芦笋的空心率高于绿芦笋。产量、茎数及地温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空心率与地温显著负相关。维生素 C 含量以开始采收时最低,绿芦笋的维生素 C 含量在4月26日最高,白芦笋的维生素 C 含量采收后期较高,在整个采收期间绿芦笋的维生素 C 含量始终高于白芦笋。粗纤维含量以4月份最低,以后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6.
白笋变色白芦笋作为罐头加工原料,是在收获前经培土软化长成的.一般培土采收的芦笋要求笋为白色或乳黄色,若为绿色或笋尖为绿红色,则为变色.变色的原因:一是土壤过黏或过沙,前者易龟裂,后者的孔隙大,造成缝隙透光而使芦笋见光变色:二是土壤温度高、干燥,培土易干裂或培土过松,土壤孔隙太大透光所致.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不同采收模式对芦笋产量、皂苷量及其皂合成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对弥勒三年生芦笋(泽西骑士),进行白芦笋、光头绿芦笋、留母茎绿芦笋3种芦笋采收方式的小区试验,测定小区产量并收集芦笋样品;测定样品中总皂苷及薯蓣皂苷元的含量;设计引物,RT-PCR克隆皂苷合成中的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合酶(Ao HMGS)、发尼烯合酶(Ao FPPS)和沙烯合酶(Ao SS)全长编码序列,并检测这些基因在不同采收模式和不同部位的表达。结果表明:相对于白芦笋,光头采绿芦笋与留母茎采绿芦笋获得较高产量,后者采收芦笋含有最高总皂苷与薯蓣皂苷元。q-RT-PCR分析表明:不同采收模式芦笋Ao HMGS、Ao FPPS和Ao SS的表达与总皂苷及薯蓣皂苷元的含量呈明显负相关,而同一模式、同一嫩茎不同部位间并不存在相关关系,其可能与留母茎采收过程中,母茎中合成薯蓣皂苷元及总皂苷能部分转运至商品笋中有关。该研究确定留母茎芦笋采收具有较好的皂苷含量,是值得推广的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8.
石刁柏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刁柏又称芦笋,属百合科多年生雌雄异株草本植物,地上部每年冬季遇霜枯死,以地下茎根在土中过冬。第二年春季气候转暖后,再由地下茎抽生新茎。石刁柏以其嫩茎作为蔬菜食用,含丰富的维生素及钙、铁等营养物质。若出土之前采收为白芦笋,作为罐头食品;出土之后采收为绿芦笋,供鲜吃。  相似文献   

19.
芦笋采收期间嫩茎发生和品质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笋采收期间,发茎数和产量在4月21日左右和5月中旬有二个高峰,采收后期的产量和发茎数下降,次品率较高;空心笋主要在4月份发生;白芦笋主要在4月份发生;白芦笋的空心率高于绿芦笋。产量、茎数及地温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空心率与地温显著负相关。维生素C含量以开始采收时最低,绿芦笋的维生素C含量在4月26日最高,白芦笋的维生素C含量采收后期较高,在整个采收期间芦笋的维生素C含量最始终高于白芦笋。粗纤维含量  相似文献   

20.
陈凤艳 《新农村》2014,(5):32-33
1.保鲜特性 芦笋幼茎在出土前采收,则色白柔嫩,称为白芦笋。幼茎出土后则呈绿色,称为绿芦笋。白芦笋用作罐头食品的原料,绿芦笋鲜食。芦笋在贮藏期间具有幼茎伸长现象,一般温度越高,伸长速度越快,纤维素含量增加越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