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甜瓜、棉花套种植株群体生长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新疆吐鲁番地区普遍采用的瓜棉复合种植模式与单作甜瓜、棉花的个体和群体生长动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采取合理的栽培管理方式,瓜棉复合种植并不影响甜瓜的正常生长发育,可以获得与单作甜瓜相近的产量。复合种植棉花与单作棉花比较,共生期内棉花植株的生长优于单作棉花;由于前期奠定了良好的生长基础,甜瓜收获后复合种植棉花个体、群体生长状态远优于单作棉花。瓜棉复合种植可建立良好的作物群体结构,在各生长发育期,复合种植模式的田间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和群体生长率均优于单作甜瓜和单作棉花,可有效提高光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2.
<正> 近年来棉瓜间套作显示了高产、高效、低耗等突出优点,各地群众对发展这种间套作的自发积极性很高。然而,防治棉花害虫时大量使用剧毒农药,而给间作西瓜果实造成的农药污染问题,却始终困扰着棉瓜间套作的进一步发展。自1990年我们开始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通过2年的实践初步认为棉瓜间套田避免西瓜果实农药污染的有效途径主要有如下2条:1 西瓜选用早熟良种进行早熟栽培,棉花选用宜于适当晚播的早熟品种,最大限度缩短棉瓜共生期  相似文献   

3.
我国西瓜栽培与粮棉油争地现象日趋突出,为合理利用土地、增加农民收入,各地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形成一整套瓜粮、瓜棉、瓜菜等间作套种模式.对我国西瓜间套种的发展以及30多年来西瓜间套作的方式和模式加以分析,并对今后的西瓜间作套种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效农业的推广和发展,棉田种植制度也逐渐由纯作高产栽培向间作套种高产高效栽培发展,使得植棉综合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特别是目前棉花市场下滑情况下,推广间作套种有利于弥补因棉花价格下降所导致的效益损失。采取棉田套作,不仅可以提高棉田综合经济效益,而且西瓜对于棉花的生长发育具有生物调控作用,有利于棉花夺取高产。一般西瓜每亩收入600~800元,棉花皮棉单产在80~100公斤,最高达110公斤以上,达到了高产高效的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套瓜棉生长发育特点及其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棉瓜菜间作模式是本县提高复种指数和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最近,笔者对全县棉瓜菜间作种植的效益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其结论是:棉瓜菜间作效益高,棉花不减产,增收一季菜,效益翻番。  相似文献   

6.
以AM菌剂为试材,研究了西瓜单作体系、西瓜与辣椒间作体系和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对保护地连作西瓜生长和防御酶活性的影响,以探索克服作物连作障碍的新途径。结果表明:间作、接种AM真菌及间作+接种AM真菌均可提高西瓜植株的株高、地上部鲜重、茎粗、最大单叶面积和单瓜重,西瓜植株根和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也明显提高,以间作+接种AM真菌的效果最好;间作和接种AM真菌能促进连作土壤中西瓜的生长,提高防御酶活性,有效缓解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7.
洞庭湖区现有棉花种植面积20多万hm2,占全省棉花面积的90%以上。棉花在苗蕾期生长缓慢,植株较小,棉行空间较大,单作棉花对温、光、水、土等自然资源浪费较大,经济效益不高。为了充分利用棉田棉花生育前期的自然资源,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值,增加农民的收入,笔者在洞庭湖区进行了西瓜杂交制种套种棉花栽培试验,通过对一些关键技术的改进,现一般每667m2套作比单作棉花纯利增幅115%左右,比单作西瓜制种纯利增幅约91%。1洞庭湖区的生态条件 洞庭湖区大部分海拔30~40m,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降水量在…  相似文献   

8.
压砂地不同间作模式下土壤水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瓜Ⅱ辣椒(T1)、西瓜Ⅱ绿豆(T2)、西瓜Ⅱ花豆(T3)、西瓜Ⅱ葱(T4)等4种间作模式为研究对象,并以当地的西瓜单作(T5)模式为对照(CK),研究不同间作模式对压砂地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对水平方向(501、00 cm)和垂直深度(0~80 cm)土壤水分分布影响较大,使得土壤耗水量加剧,在生长发育后期作物表现出水分亏缺;处理T4的土壤水分含量和产量均高于对照T5与其它处理,西瓜Ⅱ葱是非常适宜的间作模式。  相似文献   

9.
根据全国瓜协办公室对20余个主产省区,40多个生产、科研、管理单位的50位专家对1999~2000年西瓜甜瓜产销形势的调查反馈情况,简析如下。 被调查的专家均认为1999年各地西瓜甜瓜的生产面积规模基本适宜,产销比较协调,市场价格比1998年有明显提高,价位基本合理,生产者与消费者都比较满意。在西瓜甜瓜生产中效益表现较好的栽培方式为保护地早熟栽培、秋季延迟栽培和间作套种栽培。被调查的专家普遍认为,在各地生产中效益较好的品种仍是早熟优质西瓜品种、优质无籽西瓜品种、小果型特色西瓜新品种与优质白色厚皮…  相似文献   

10.
瓜菜营养丰富,是人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副食品。但目前,乱施农药现象比较严重,使瓜菜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如吴桥县有的农民在棉花地里间作西瓜,为了除治棉蚜、棉铃虫,施用“呋喃丹”等剧毒农药污染了西瓜;青县有的瓜  相似文献   

11.
江汉平原是国家优质粮食、优质棉花和双低油菜重要生产基地,也是湖北省西瓜主产区。种植西瓜对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市场、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土地利用率具有重要作用。江汉平原西瓜生产的突出特点是间作套种,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推广了“麦//瓜-稻”这种水旱、粮经作物配套种植的优化模式.并获得原荆州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由于西瓜间作套种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为实施“中国大豆振兴发展计划”,我市重点发展大豆种植,去年全市大豆种植达到667 hm2。笔者摸索出一套栽培管理简单易行的种植模式——西瓜大豆间作,比单种大豆效益明显提高。一、茬口安排3月底4月初种植西瓜,播后覆膜;4月中下旬在西瓜伸蔓的相反方向破膜种大豆;6月底西瓜开始上市,西瓜在田间覆盖面积达到最大值,此时西瓜叶高和大豆株高分别为29.8 cm和54.5 cm,田间分布为明显的上下两层,互不遮掩。7月中旬是大豆分枝形成最快最多的时期,正值西瓜拉秧的季节,收瓜后及时拉秧,为大豆增加分枝、形成扇面株型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二、品种选择西…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湖州地区春季西瓜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对小型西瓜的不同留瓜个数和中型西瓜的不同整枝方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小型瓜单株留2个瓜,中心糖含量可达10.67%,667 m~2产量达2 419.2 t,既保证了西瓜的品质优良,又保证了生产效益;中型瓜可采用双蔓整枝,在保证产量和品质的同时,简化了田间操作,节约了土地。  相似文献   

14.
设西瓜单作、西瓜辣椒间作2种种植模式,研究与辣椒间作对不同品种西瓜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单作西瓜(CK1、CK2)相比,西瓜辣椒间作种植模式对西瓜主蔓长和主蔓粗没有显著影响,不会显著影响西瓜的主要农艺性状,对西瓜品质构成因素也没有显著影响.西瓜辣椒间作种植模式略降低西瓜产量,黑蜜霸与辣椒间作收益较京欣间...  相似文献   

15.
从自然条件、选择品种、栽培模式、栽培技术、效益分析等方面,详细总结棉花西瓜间作技术,以期为棉花西瓜的高产高效优质栽培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中国瓜菜》2019,(7):14-18
为了探讨间作小麦提高西瓜枯萎病抗性的生理机制,采用西瓜品种‘早佳’(8424)和小麦品种‘鄂麦18’为试验材料,设置西瓜单作(M)、西瓜单作+FON(MF)、西瓜与小麦间作(I)、西瓜与小麦间作+FON(IF)共4个处理,研究间作小麦和接种西瓜专化型尖孢镰刀菌对西瓜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FON 15 d时,间作小麦与单作相比,西瓜叶片净光合速率、胞间CO_2浓度和气孔导度分别升高6.98%、15.52%和36.88%,西瓜根系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分别升高14.09%和11.85%,根系类黄酮和总酚含量分别增加13.03%和21.31%,根系MDA和H_2O_2含量分别降低5.49%和11.56%,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接种FON 25 d时,小麦间作与单作相比,西瓜叶片净光合速率、胞间CO_2浓度和气孔导度分别升高5.40%、9.92%和30.23%,西瓜根系β-1,3-葡聚糖酶增加81.11%,根系类黄酮和总酚含量分别提高51.89%和15.03%,根系MDA和H_2O_2含量分别降低6.69%和12.43%,均差异显著。总之,接种FON后,与单作西瓜相比,小麦间作提高了西瓜叶片光合能力,增加根系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降低了膜脂过氧化程度的伤害,有助于增强西瓜植株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改善甘肃中部地区旱砂地籽瓜连作障碍,提高土地利用率及产出率,在甘肃省靖远县旱砂地选取了3种花生间作密度(株距40、50、60 cm)进行籽瓜/花生间作模式研究,通过对间作模式下籽瓜和花生生长发育、产量和经济效益分析,探究该间作模式的可行性及花生适宜间作密度。结果表明:间作花生后,籽瓜的成熟期提前,全生育期缩短,种子的千粒重显著提高,单瓜质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下降,对其他指标无显著影响;3种花生间作密度下,与单作籽瓜经济效益相比,1 hm2经济收入分别提高6.1%、16.3%和2.3%,增加收入1 064元、2 487元和395元,经济效益明显。旱砂地籽瓜/花生间作模式具有可行性,适宜的花生间作密度为株距50 cm。  相似文献   

18.
综合分析了近5年来在国内有关杏-麦和杏-棉间作种植研究情况。研究表明,2种间作种植体系均能一定程度上丰富杏园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还能够不同程度改善环境状况,特别是杏树的遮阴能够产生明显降温增湿效应和防风效应;但在间作条件下光照减弱、水肥竞争也对小麦或棉花的生长、生育指标产生负面影响,对棉花的影响更加明显。综合考虑,间作田总体上的效益大于单作田。研究也说明,间作种植模式中较合理的杏树株行距为4m×6m,棉花应更大些,杏树在树龄5年后要加强修枝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9.
以种植在宁夏中卫市香山干旱山区压砂地根龄5 a生的同心圆枣树(行间套种西瓜)为试材,研究了压砂地不同间作模式对土壤含水率、西瓜的根系生长及产量、产值和枣树根系、树体发育及坐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裸砂地中每667 m~2补水19.3 m~3,压砂地土壤含水率提高约1.7%,西瓜根系向上层区域(砂层0~20 cm)和向下层区域(40~60 cm)的根系共计增加了8.7%,根系数量(剖面0.6 m~2内)增多28%,西瓜产量提高66.0%,产值增加300%。在枣瓜间作模式中,在同样补水栽培管理条件下,枣树8 m行间间作2行和间作3行西瓜,在大于3 kg商品瓜产值(净面积)方面,比裸砂地补水处理产值分别提高5.9%和降低7.3%;间作2行西瓜的枣树比间作3行西瓜的枣树,单株坐果量和单株产量分别增加17.1%、22.6%。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延长西瓜供应期,提高东台西瓜的经济效益,2017年东台市农技中心开展了秋冬茬西瓜栽培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秋冬茬东台西瓜田间表现良好,667 m2产量2 000 kg、纯收益7 000元,远高于同期其他作物的收入,增效明显。根据栽培试验,该文从大棚搭建、品种选择、育苗定植、授粉、肥料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方面介绍了东台地区秋冬茬西瓜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