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为给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依据,在高产田块上,设置三个氮肥用量(90、180、270 kg N·ha-1),研究了施氮对两个冬小麦品种豫麦49和太空6号开花后旗叶蔗糖、籽粒淀粉合成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对两品种旗叶蔗糖含量及SPS酶活性、籽粒蔗糖含量及SS酶活性、籽粒淀粉积累速率及产量均有显著影响,但影响特点因品种而异.豫麦49在施氮量90~270 kg·ha-1范围内,随施氮量的增加,旗叶和籽粒的蔗糖含量、SPS和SS活性以及籽粒淀粉积累速率均呈增加趋势.太空6号在施氮90~180 kg·ha-1范围内,上述指标在灌浆中后期与施氮量呈正相关;当氮肥用量增加至270 kg·ha-1时,各项指标均下降.相关分析表明,两供试冬小麦品种籽粒蔗糖含量与旗叶蔗糖含量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豫麦49 r=0.703**,太空6号r=0.530*);豫麦49籽粒淀粉积累速率与其籽粒蔗糖含量和SS活性之间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r=0.578*,r=0.701**),太空6号籽粒淀粉积累速率仅与籽粒SS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r=0.625*),而与籽粒蔗糖含量之间相关性不显著(r=0.121).施氮量270 kg·ha-1时,豫麦49产量最高;太空6号需氮量相对较低,产量达最大值时的施氮量为180 kg·ha-1.  相似文献   

2.
氮素用量对春玉米穗位叶蔗糖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洋  赵宏伟 《玉米科学》2008,16(1):115-118
试验以高淀粉玉米四单19、普通玉米东农250、优质蛋白玉米丰禾10为材料,研究氮素用量对春玉米穗位叶蔗糖代谢的影响,揭示蔗糖合成过程中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氮素用量适当有利于提高玉米穗位叶蔗糖含量、蔗糖合成酶活性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证实了蔗糖合成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能促进春玉米叶片蔗糖积累。  相似文献   

3.
不同氮、磷、钾肥配施对辽单565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耐密型玉米辽单565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氮、磷、钾肥配施对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试验中,辽单565穗上叶和穗位叶叶面积、穗位叶和穗下叶光合速率均以施氮量为135 kg/hm2时达到较高值,叶面积指数较高,穗位层叶片消光系数较小,产量较高;磷肥试验中,辽单565穗上叶和穗位叶叶面积、穗下叶光合速率均以施磷量为120 kg/hm2时达到较高值,穗位层叶片消光系数较小,产量较高;钾肥试验中,辽单565穗上叶光合速率和穗下叶叶面积均以施钾量为90 kg/hm2时处理较高,穗位层叶片消光系数较小,产量较高。不同氮、磷、钾肥配施试验中,以施氮量180 kg/hm2、施磷量75 kg/hm2、施钾量为90 kg/hm2时辽单565的产量最高。相关分析表明,穗上叶和穗位叶叶面积、穗下叶光合速率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穗位层消光系数与产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氮、钾肥对甜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试验研究了氮、钾肥对甜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氮处理的甜玉米鲜穗产量显著高于低氮和高氮处理,而施钾的3个处理鲜穗产量均显著高于无钾处理的鲜穗产量;钾肥过多会抑制甜玉米子粒中可溶性糖、淀粉及蛋白质含量的增加,氮肥中以中氮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为最高。氮、钾互作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以洛玉8号、登海602和洛玉7号为试验材料,对不同品种高产条件下的穗位叶硝酸还原酶、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特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品种穗位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在散粉后27 d左右达到最大,且以登海602品种最大;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和Fv/F0呈抛物线趋势,在14:00时达到最小值,此时洛玉8号Fv/Fm日变化最大;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在散粉后35 d达到最大值,此时登海602最大。综合各品种生理生态指标:各品种在散粉后27~35 d灌浆速率、穗位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和穗位叶叶绿素含量最大,因此应该加强在散粉后30 d左右的田间管理,有利于夏玉米获得更高产量。  相似文献   

6.
以栽培管理条件一致的‘巴厘’菠萝为试材,研究钾肥的不同处理对菠萝果实发育过程中糖分组成、含量以及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钾肥处理提高了菠萝果实内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果实不同发育时期,不同处理对果实蔗糖代谢酶的变化具有不同影响,但总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均表现为随着果实的逐步成熟、糖逐渐积累,转化酶活性、蔗糖合成酶(SS)活性由低到高逐步上升,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先升高后降低。不同处理均增加了果实转化酶和蔗糖合成酶分解活性,降低了果实的蔗糖磷酸合成酶和蔗糖合成酶合成活性。其中以喷施K2SO4和土施K2SO4混合使用对果实糖含量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效果最好,其次为喷施K2SO4,土施的效果不明显。表明,在土施和喷施2种方法一起使用时,果实是通过改变4种酶的活力来提高库强度。果实库强度增加的同时,相应地促进了同化产物的运输。  相似文献   

7.
为不同穗型小麦品种选择各自适宜的行距配置方式提供理论依据,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行距配置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花后籽粒蔗糖代谢和籽粒灌浆的影响。两品种在灌浆期间籽粒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含量和蔗糖合成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淀粉含量则快速上升。在灌浆前期兰考矮早8的可溶性糖含量和蔗糖含量以窄行距处理较高,而灌浆后期则以宽行距处理较高;豫麦49在整个灌浆期可溶性糖含量和蔗糖含量均表现宽行距处理高于窄行距处理。籽粒淀粉含量两品种均呈现“S”形变化动态。兰考矮早8籽粒淀粉含量为窄行距处理高于宽行距处理,豫麦49则相反。行距对灌浆特征参数的影响因品种而异,兰考矮早8籽粒灌浆持续期、有效灌浆持续期和最大粒重以15 cm最大,豫麦49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和有效灌浆持续期的灌浆速率以及最大粒重则以20 cm最高。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以高淀粉品种晋薯2号、中淀粉品种内薯3号、低淀粉品种紫花白为材料,对不同生育时期块茎淀粉含量、淀粉积累速度与淀粉磷酸化酶、蔗糖转化酶活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全生育期3个品种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均呈单峰曲线变化;不同生育时期,各品种淀粉含量与淀粉磷酸化酶活性无明显规律性;不同生育时期,各品种淀粉积累速度与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呈正相关。淀粉含量和温度是影响淀粉磷酸化酶活性的两个重要因素,而温度又起主导作用。全生育期,3个品种的蔗糖转化酶均呈苗期为最高,中期显著下降,后期略有回升的变化趋势;不同生育时期,各品种淀粉含量与蔗糖转化酶活性均呈显著负相关;不同生育时期,各品种淀粉积累速度与蔗糖转化酶活性亦呈负相关。因此,蔗糖转化酶活性可作为马铃薯高淀粉育种早期选择的重要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9.
为给不同穗型小麦品种选择适宜种植行距提供参考依据,以多穗型品种豫麦49和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8为材料,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行距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花后籽粒蔗糖代谢和籽粒灌浆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种在灌浆期间籽粒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含量和蔗糖合成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淀粉含量则快速上升。在灌浆前期兰考矮早8的可溶性糖含量和蔗糖含量以窄行距(15和10 cm)处理较高,而灌浆后期则以宽行距(20和25 cm)处理较高;豫麦49在整个灌浆期可溶性糖含量和蔗糖含量均表现为宽行距处理高于窄行距处理。籽粒淀粉含量两品种均呈现“S”形变化动态。兰考矮早8籽粒淀粉含量为窄行距处理高于宽行距处理,豫麦49则相反。行距对灌浆特征参数的影响因品种而异,兰考矮早8籽粒灌浆持续期、有效灌浆持续期和最大粒重以15 cm最大,豫麦49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和有效灌浆持续期的灌浆速率以及最大粒重则以20 cm最高。综合来看,兰考矮早8适宜行距为15 cm,而豫麦49为20 cm。  相似文献   

10.
收获后贮藏时间对鲜食玉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2个糯玉米品种和6个甜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采收后室温下(28℃)放置0、8、16、24、32 h后对子粒中糖含量、淀粉含量、蛋白含量蔗糖代谢酶活性等的影响,探讨鲜食玉米采摘后贮藏时间对鲜食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鲜食玉米随着采收后时间的延长,子粒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含量、果糖含量、还原糖含量、淀粉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蔗糖代谢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常温下糯玉米品质变化大于甜玉米。因此,为保证鲜食玉米的子粒品质,生产上糯玉米采收后8 h内进行冷冻贮藏。甜玉米中,先正达OVERLAND于采收后16 h内进行冷冻贮藏,京科甜183、和甜一号、和甜糯一号、先正达米哥、郑甜66于采收后8 h内进行冷冻贮藏。  相似文献   

11.
杂交水稻始穗期氮钾营养对剑叶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杂交水稻汕优63在施基肥的基础上,始穗期供给 NK营养对剑叶生理特性的影响。施用NK,可促进剑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过氧化物酶(POX)、超氧物歧化酶(SOD)、硝酸还原酶(NR)活性提高,呼吸速率下降,增加剑叶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根系活力,加速14C同化物从剑叶的输出,提高14C同化物在稻穗的分布积累及输入积(IAP)。讨论了始穗期共施NK营养提高结实率、谷粒充实度及稻谷产量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不同钾肥对风沙土钾素动态变化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帅  张迪迪  刘烁然  朱希茹  应飞宇  高强 《玉米科学》2020,28(1):160-164,171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常规氯化钾、常规硫酸钾、晶体氯化钾和硫酸钾镁4种不同钾肥对风沙土钾素动态变化及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钾肥的施入均显著提高土壤速效钾(包括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缓效钾及沸硝酸钾的含量。除土壤缓效钾含量在施肥后15 d达到峰值外,其他形态钾含量在施肥后12 d达到峰值。随着玉米生育期的延长,土壤速效钾含量呈"双峰"波动趋势,土壤缓效钾和沸硝酸钾含量波动较小。4种钾肥处理显著影响玉米6叶期植株的生长,对成熟期的农艺性状和含量无显著影响。植株吸钾量和钾肥回收利用率以硫酸钾处理最高。4种钾肥均能保证玉米生育期内的钾素需求,综合植株钾素吸收与利用状况考虑,常规硫酸钾的效果略优于其他3种钾肥。  相似文献   

13.
以叶片不同气孔密度(高、中和低气孔密度)水稻品系为试验材料,在齐穗期研究水稻剑叶光合特性、糖分含量和蔗糖代谢酶活性。结果表明,水稻叶片中蔗糖含量、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与气孔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蔗糖合成酶活性与气孔密度呈显著正相关。高气孔密度水稻叶片Rubisco活性、净光合速率、蔗糖含量、蔗糖磷酸合成酶和蔗糖合成酶活性显著高于低气孔密度水稻;不同叶片气孔密度与中性转化酶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认为,气孔密度增加提高了水稻叶片光合效率,促进了蔗糖积累及蔗糖代谢酶活性提高,有利于更多光合产物——蔗糖向籽粒转运。  相似文献   

14.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果穗叶生理功能衰退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夏玉米果穗叶生理功能衰退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果穗叶叶绿素a+b含量、原初光化学效率(Fv/Fm)、光系统Ⅱ(PSⅡ)潜在活性(Fv/Fo)、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随果穗叶功能期的推进呈下降趋势,且随密度的增大下降趋势明显,吐丝后39d下降最显著;果穗叶叶绿素a/b、丙二醛(MDA)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果穗叶光能转化和自身保护酶系活性下降,光合生产能力减弱,造成果穗叶生理功能早衰,缩短了叶片功能期。  相似文献   

15.
钾素水平对油菜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钾素施用水平对油菜薹期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钾素缺乏和过量均可导致油菜叶片POD含量上升 ,CAT和SOD含量下降。不同施钾水平条件下 ,油菜下部叶的酶活性差异比上部叶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糯玉米钾素分配转移特性的基因型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同一供肥水平下研究31个糯玉米品种的钾素分配转移特性,分析糯玉米钾素分配转移规律及其与钾素吸收利用的关系,揭示钾素分配转移的基因型差异及其对产量形成的作用。结果表明,糯玉米生育期间钾素在各器官的分配与氮、磷不同,钾素不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转移,在生育期间钾素主要分配在叶片和茎秆中,开花前主要分配在叶片中,开花后钾素分配到茎秆中最多。糯玉米不同品种各器官钾素转移率存在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钾素转移率主要影响产量和钾素利用效率的高低,而对钾素吸收总量及钾收获指数影响较小。通径分析表明,鲜穗、鲜子粒及成熟子粒中高产品种叶片的钾素转移率较高,叶鞘的钾素转移率高有利于品种鲜穗、鲜子粒及成熟子粒钾素利用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高钾植物DNA导入栽培烟草引起后代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高钾植物空心莲子草、商陆和马齿苋的总体DNA导入栽培烟草品种K326中,以引起后代烟叶含钾量大幅度提高。结果表明:3种供体植物DNA导入烤烟后,D0代15%的烟株烟叶钾含量高于2.5%,其中有1株烟叶钾含量高达5.06%。导入后的D9代6个株系的主要农艺性状与受体(K326)相比,株高、叶数、节距和生育期均无多大变化,而在叶面积(长×宽)、茎围和产量3个性状方面与受体相比有较大变化。6个新品系的烟叶含钾量均比对照(K326)有较大的提高,除CD9-08的差异达显著水平外,其它5个新品系均达极显著水平。高钾植物DNA导入栽培烟草,显著改变了受体群体烟叶钾含量,证明导入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Plant Production Science》2013,16(3):178-183
Abstract

Leaf sheaths of rice plants are known to temporarily accumulate starch prior to heading, which is subsequently remobilized and transported into the panicle after heading. We investigated the time course for both carbohydrate content and steady state mRNA levels of enzymes related to starch and sucrose metabolism in the rice leaf sheath (Oryza sativa L. cv. Nipponbare). Leaf sheaths from the second leaf below the flag leaf accumulated high levels of starch before heading but they rapidly decreased after heading. In contrast, the flag leaf sheath did not accumulate as much starch. In the second leaf sheath, the mRNA levels of enzymes involved in starch synthesis, ADP glucose pyrophosphorylase (EC 2. 7. 7. 27), soluble starch synthase (EC 2. 4. 1.21) and branching enzyme (EC 2. 4. 1. 18) were high before heading, which coincided with rapid accumulation of starch. The mRNA levels of sucrose synthesis enzymes, cytosolic FBPase (EC 3. 1. 3. 11) and sucrose phosphate synthase (EC 2. 4. 1. 14), and the sucrose transporter (OsSUTI) increased at the time of heading, which was largely coincident with a decrease in the mRNA levels of starch synthesis enzymes. In the flag leaf sheaths, changes in mRNA levels of starch synthesis enzymes were not pronounced, however mRNA levels of sucrose synthesis enzymes and the sucrose transporter showed a clear increase throughout the heading period.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leaf sheaths will b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 sink to source transition.  相似文献   

19.
对影响甜菜品质指标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生育期内氨态氮和钠含量在叶片和块根内不断下降,叶片中钾的含量逐渐增加,块根内逐渐减少。品种类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特别是块根分化形成期和糖分积累期。(2)高糖型品种的品质优于丰产型品种。(3)子叶的钾含量与收获时块根的品质指标关系密切。因此,子叶中钾含量可做为选育和鉴定优良品质品种的重要生理指标。(4)叶片和块根内的钾、钠、氨态氮、蔗糖彼此间的相关关系密切。其中叶片中的钾、钠、氨态氮与品质性状显著相关。这些指标与品质性状在生育早期就处于正相关或负相关。为此,根据这些指标的综合评价,在生育早期就能选择出具有丰产、高糖、性状优良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