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草间小黑蛛对假眼小绿叶蝉捕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振伦 《茶叶》1995,21(2):27-29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草间小黑蛛成蛛对不同密度的假眼小绿叶蝉的捕食功能及温度对捕食功能的影响和捕食者自身密度对捕食作用的影响。其功能反应的类型属于HollingⅡ型反应。温度对寻找产应有一定影响,24℃条件下,处置时间短,捕食率较高。草间小黑蛛对自身密度的寻找效应可用Wett型模拟。  相似文献   

2.
蜘蛛在茶园是重要的捕食性天敌,种类多,数量大,繁殖率高,从若蛛至成蛛终生需捕食,对控制茶园害虫种群有较大的作用.斜纹猫蛛Oxyopes sertatus(L. Koch)分布全省各地,是茶区的主要捕食性天敌蜘蛛优势种之一,在茶园能捕食茶卷叶蛾、小卷叶蛾、茶尺蛾、茶蚕的低龄幼虫,茶叶蝉、角蝉、绿盲蝽的若虫及茶小爪螨等,值得保护利用.探索其捕食量与害虫密度的关系,旨在给制订茶园害虫生物防治指标提供依据.为此,于1988年6~7月对该蛛以盛发的茶卷叶蛾(Homona spp.)初龄幼虫进行了捕食功能反应观察及其数学模拟,并进行了茶园蛛量调查.现整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条纹蝇虎(Plexippus setipes)对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的防控效果,在室内条件下,开展了条纹蝇虎对灰茶尺蠖幼虫的捕食量、捕食功能反应、捕食选择性和种内干扰效应的研究。结果显示,条纹蝇虎偏好捕食灰茶尺蠖低龄幼虫,不同发育阶段捕食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成蛛捕食能力最强,日均可捕食灰茶尺蠖1龄幼虫17.44头,幼蛛捕食能力相对较弱,日均捕食1龄幼虫2.33头。条纹蝇虎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模型,捕食量随灰茶尺蠖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搜寻效应逐渐降低。捕食选择性试验表明,条纹蝇虎对灰茶尺蠖1龄幼虫和2龄幼虫表现为正喜好性(Ci>0),对3龄幼虫表现为负喜好性(Ci<0)。条纹蝇虎对灰茶尺蠖幼虫的捕食作用同时受自身密度的影响,存在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该反应符合Hasse Ⅱ模型。研究表明,条纹蝇虎对灰茶尺蠖幼虫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和良好的防控潜能,这为利用茶园蜘蛛天敌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白斑猎蛛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假眼小绿叶蝉是茶园的重大害虫之一,白斑猎蛛是假眼小绿叶蝉的重要捕食性天敌之一。室内条件下,白斑猎蛛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捕食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白斑猎蛛对假眼小绿叶蝉具有一定的捕食作用。白斑猎蛛雌、雄蛛对假眼小绿叶蝉成、若虫的功能反应均为Holling型反应,白斑猎蛛对假眼小绿叶蝉控制能力(a/Th)的大小比较关系为:雌蛛对若虫>雄蛛对若虫>雌蛛对成虫>雄蛛对成虫。白斑猎蛛对自身密度的干扰反应可用E=Na/(NP)和E=QP-m拟合,表明白斑猎蛛个体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互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5.
茶褐蓑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凤英  王玉堂 《茶叶》1997,23(4):25-27
茶褐蓑蛾在山东年发生一代,从7龄幼虫越冬。每头雌成虫平均产卵量为2312.14粒。主要天敌有鸟类,大眼蝉长蝽,褐蓑蛾追寄蝇等。防治措施可采取农业防治,保护天敌和在低龄幼虫期喷洒敌敌畏,敌百虫等农药。  相似文献   

6.
第一、四代棉铃虫田间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进入90年代以来,第一、四代棉铃虫发生呈加重趋势。经研究测定:小麦产量损失率和一代棉铃虫虫口密度有极显著的回归关系,其关系式为:Y=2.12554+0.919648x,提出亩产350~400kg小麦地块的防治指标为8头/m2;棉花产量损失率和四代棉铃虫口密度关系显著,其关系式为:Y=3.3118-0.047x,提出亩产60kg棉花地块的四代棉铃虫防治指标为8头/百株。  相似文献   

7.
海岛小花蝽(Orius maxidentex Ghauri)是蓟马的重要天敌昆虫,在热带地区,海岛小花蝽是优势天敌,对高温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较适合热带地区的害虫防治。目前海岛小花蝽对茶黄蓟马(Scirtothrips dorsalis Hood)的控害情况尚未明确,为了解海岛小花蝽对茶黄蓟马的控制作用,明确不同温度对海岛小花蝽捕食茶黄蓟马功能反应的影响。本研究以海岛小花蝽5龄若虫为例,在16、20、24、28、32℃温度条件下,测定海岛小花蝽5龄若虫对茶黄蓟马2龄若虫和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在16~32℃,随着温度的升高,海岛小花蝽5龄若虫随猎物密度的增加,其捕食量有明显的逐级上升趋势;试验温度范围内海岛小花蝽5龄若虫对茶黄蓟马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海岛小花蝽5龄若虫对茶黄蓟马2龄若虫的捕食能力与茶黄蓟马成虫的捕食能力并无明显差异,在28~32℃范围内,海岛小花蝽对茶黄蓟马的捕食量显著高于其他试验温度;海岛小花蝽5龄若虫在试验温度32℃,猎物密度为60头时捕食量最大,对茶黄蓟马2龄若虫与成虫的捕食量分别为34.6、34.0头。海岛小花蝽5龄若虫对茶黄蓟马2龄若虫与成虫在32℃时的处理时间最短,分别为0.0119、0.0115 d。海岛小花蝽5龄若虫对茶黄蓟马的捕食量与茶黄蓟马猎物密度呈正相关,但寻找效应与猎物密度呈负相关,在相同的猎物密度下,随着温度的升高,寻找效应逐渐下降,海岛小花蝽5龄若虫对茶黄蓟马表现出较高的寻找效应。当猎物密度大于最大捕食量时,海岛小花蝽5龄若虫取食具有选择性,仅取食茶黄蓟马腹部。海岛小花蝽5龄若虫在较高的温度条件下表现出对茶黄蓟马有良好的控害能力,是热带地区重要的天敌资源。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黑带食蚜蝇对茶蚜的捕食能力,研究了黑带食蚜蝇各龄幼虫对3~4龄茶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寻找效应及整个幼虫阶段的日捕食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黑带食蚜蝇各龄幼虫对3~4龄茶蚜的捕食功能均符合HollingⅡ型功能反应模型,其捕食能力随幼虫龄期的变大而增强,1~3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28.49头、93.46头和200.00头;随3~4龄茶蚜密度的上升,黑带食蚜蝇各龄幼虫的寻找效应逐渐下降,二者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9842~0.9960,其中1龄幼虫寻找效应的下降趋势最大,3龄幼虫最小;黑带食蚜蝇幼虫对茶蚜的每日取食量随发育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3龄幼虫总捕食量占整个幼虫总捕食量的73.5%,平均可取食410.9头茶蚜.试验结果可为黑带食蚜蝇应用于茶蚜生物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大豆根际细菌 Ⅱ拮抗大豆孢囊线虫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11株根际细菌进行自然病土温室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筛选试验,得到防效较高菌株4株,防效为:JNJQ1-P(1),71.8%(p=0.01);JNJQ1-A5-1,69.3%(p=0.01);SY-NS,65.85%(p=0.05);QSG-LD-6,57.5%(p=0.05),前3株菌的除菌发酵液对大豆孢囊线虫二龄幼虫致死率在99.6%以上。  相似文献   

10.
警戒蝇豹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人工条件下,对警戒绳豹捕食假眼小绿叶蝉的功能反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捕食对猎物密度的功能反应可用Holling Ⅱ 型模拟拟合,其功能反应的数学模型分别为:成蛛对成虫 Na=0.9369Nt/1 0.01965Nt;成蛛对若虫 Na=0.7115Nt/1 0.00884Nt;幼蛛对成虫 Na=0.6611Nt/1 0.0202Nt;幼蛛对若虫 Na=0.7046Nt/1 0.0113Nt 根据方程可得警戒蝇豹成蛛对假眼小绿叶蝉成虫与若虫一昼夜捕食量的上限分别为47.6头与80.5头;幼蛛对成虫与若虫则分别为32.6头与62.5头。  相似文献   

11.
低酚棉棉铃虫发生与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低酚棉和有酚棉在棉铃虫大暴发年份中的虫害情况和农药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低酚棉上的初孵棉铃虫幼虫的成活率显著高于有酚棉,棉铃虫发生重于有酚棉;但在低酚棉上的农药防治效果优于有酚棉,特别是对高龄幼虫。因此,在同样喷药防治条件下,低酚棉的危害反而轻于有酚棉。此外,对低酚棉和有酚棉农药防治效果差异的原因和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对豆黄蓟马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是长春地区大豆田中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之一,为明确这种天敌昆虫对豆黄蓟马成虫的控制作用,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其捕食作用以及密度和种内干扰对其捕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成虫对豆黄蓟马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方程,回归模型为Na=0.934 6N/(1+0.0339N);异色瓢虫捕食作用受自身密度制约,平均捕食量随自身密度增大而减少,回归模型为A=13.534P~(-0.702 9);异色瓢虫成虫间存在种内干扰,干扰反应回归模型为E=57.218P~(-1.246)。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对豆黄蓟马成虫有较好的捕食作用和控制潜能。  相似文献   

13.
不同类型棉田棉铃虫及其优势天敌种群动态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比较研究了北方棉区平作和麦套春棉治虫与不治虫共四种类型棉田的棉铃虫及其优势天敌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二代棉铃虫发生期平作春棉的始卵期较麦套春棉提早3~5d,四代棉铃虫发生期后者的终卵期较前者推迟10~15d;与常规治虫相比,平作春棉和麦套春杯不治虫的百株累计总卵量分别增加了151.4%和160.7%,百株累计总幼虫量则分别增加了205.1%和280.8%。与常规治虫相比,平作春棉不治虫二、三、四代棉铃虫卵及幼虫的平均寄生率分别增加了200.0%、110.0%和675.0%及148.0%、247.5%和8.5%,麦套春棉则增加了36,1%,38.9%和95.8%及64.4%、369.0%和31.6%;无论哪种类型的棉田,棉铃虫优势捕食性天敌的百株累计量均呈逐代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棉酚含量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不同棉酚含量的棉叶饲喂棉铃虫幼虫,高棉酚(>0.05mg·g-1)饲喂,棉铃虫的生殖力降低5倍,存活率降低7倍,全代发育期延长,杂交育种试验表明,棉酚的遗传力较高,这一生化抗性可以利用  相似文献   

15.
阜阳地区棉田棉铃虫发生程度与降雨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20多年的调查资料统计分析发现,棉田棉铃虫的发生程度受其主要发生季节降雨量的影响极大,尤其是6~8月的降雨量是该虫发生程度的决定因素。统计资料表明,凡3个月累计雨量达500mm以上的年份,该虫发生都轻;3个月累计雨量在400mm以下的年份发生严重。经统计相关分析,棉铃虫年度发生程度与6~8月雨量负相关达极显著标准(r=|-0.858|>r_(0.001)=0.6787);四代发生程度与6~8月雨量负相关也极显著(r=-0.8723);三代发生程度、四代发生程度与7月降雨量负相关也达极显著标准,相关系数分别为-0.792和-0.6985。  相似文献   

16.
籽粒灌浆期(GFP)可能是一个有用的生理学选择性状,它能够影响谷类作物的籽粒产量.本研究以6个遗传多样性的春小麦群体为试材,评估了GFP的遗传力,确定了长GFP和短GFP的选择效应.在F2代进行选择并在F3代通过田间试验对选择后代进行重复评价.试验于1990年在尼泊尔的Rampur进行,采用正常播种和晚播两种处理.播期对GFP、籽粒产量、生物学产量、收获指数、百粒重有明显的影响.F2中长、短GFP的选择对于鉴定F3代的长短GFP是有效的,而且选择长的GFP通常会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和生物学产量。长GFP系的平均收获指数、百粒重高于短GFP系.GFP的遗传力估计值属于中高类型(0.52-0.86)。GFP与籽粒产量、收获指数和百粒重均呈正的遗传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2-0.79、0.50-0.80和0.53-0.72.结果表明.在早代选择长GFP可以改良上述产量因子。  相似文献   

17.
棉田施磷量对棉铃虫落卵量及其幼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中等地力条件下,棉田施磷量的多少,不仅直接影响棉铃虫的生长发育,而且还关系到棉铃虫幼虫对棉株的危害程度。试验结果表明,增施P_2O_5可便棉株幼嫩组织中全磷含量增加,施135kg·hm_(-2)P_2O_5可比对照(不施磷)二代减少田间落卵40%,三代减少田间落卵59%,棉铃虫的食物利用率增高,粗生长效率降低,在棉铃虫大发生年可减少田间损失量  相似文献   

18.
转Bt基因棉的抗虫性遗传及其生化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卡那霉素抗性鉴定、抗虫性鉴定Bt毒蛋白含量测定等三个方面对转Bt基因棉的抗虫性遗传及其生化基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转Bt基因棉美棉33B和GK-12对棉铃虫具有显著的抗性。盛蕾期饲喂美棉33B、GK-12棉抹顶端叶片72h后,初孵棉铃虫幼虫死亡率分别为86.8%、75.1%,对照TM-1、泗棉33号、苏棉12号三个常规品种(系)初孵幼虫死亡率分别为10.9%、13.9%、9.2%。美棉33B、GK-12盛蕾期功能叶片Bt毒蛋白含量分别为每克鲜重836.68纳克、682.56纳克。饲喂美棉33B、GK-12与常规品种(系)杂种一代棉抹顶端叶片72h后。初孵棉铃虫幼虫平均死亡率分别为84.1%、77.2%,两个转Bt基因棉品种与常规棉品种(系)杂种一代功能叶片的Bt毒蛋白含量平均值分别为每克鲜重820.58纳克、683.77纳克。转Bt基因棉与常规棉杂种一代的抗虫性表现及其生化基础与转Bt基因棉非常接近,杂种二代群体抗、感虫植抹的分离比例符合3:1,回交世代BC1群体抗、感虫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1:1,转Bt基因抗虫性状的遗传是受一对完全显性基因控制的。Bt基因与NPTⅡ基因是紧密连馈或完全连锁的。段毒蛋白表达量按照一对显性基因的表达方式在转Bt基因棉杂交后代中进行传递。不存在基因的剂量效应。三种鉴定方法都能对玫基因进行有效的追踪检测,且三者之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并对国产转Bt基因棉GK-12的抗虫性不及美棉33B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鞍形花蟹蛛(Xysticus ephippiatus Simon)是茶园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为了明确它对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的控制能力,在20、25、30℃ 3种不同温度条件下,研究了鞍形花蟹蛛亚成蛛对茶尺蠖3日龄(1龄末2龄初)幼虫的捕食反应。结果表明,鞍形花蟹蛛雌蛛和雄蛛对茶尺蠖3日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在相同温度下,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在25℃和30℃时,雌虫的捕食上限均为68头;雄虫的捕食上限以30℃时最大,为67头。相同条件下雌、雄蛛之间的捕食量没有明显差别,而温度对鞍形花蟹蛛的捕食量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1986-1998年调查结果表明,第二代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Hiibner)是危害大豆最严重的世代,95%左右的卵产在大豆中上部的嫩梢、嫩叶、幼荚、花萼和茎基上,平均每株落卵4.1粒。大豆上的卵量(Y1)和幼虫量(Y2)与第一代蛾量(x)密切相关,其关系式为:Y1=-315.9+1.7783x(n=6,r=0.8562),Y2=31.3 0.134x(n=6,r=0.8652^*)。在第二代棉铃虫产卵初盛期应用B.t菌剂(含孢子100亿个/ml)200倍液喷雾3次,或用1.8%齐螨素乳油675ml/hm^2,兑水810kg喷雾2次,防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